亞洲圖書館事業

[拼音]:Jigulu

中國現存最早的研究金石銘刻的著作。即《集古錄跋尾》。共十卷。宋歐陽修(1007~1072)撰。書中收錄周秦至五代的銅器銘文和碑版拓本跋尾凡四百餘篇(各種版本篇數不盡相同)。以碑版為主,銅器僅20件。

歐陽修平生收集金石銘刻真跡拓本,並裝裱成軸,多至千卷。此書所收,皆嘉祐、治平年間,在卷軸上自作的跋尾。其內容偏重於評論,目的在於補苴史傳之缺謬。即所謂重在評論“自文武以來,迄於五代,盛衰得失,賢臣義士,奸雄賊亂之事,可以動人耳目者”。歐陽修是宋代有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所以他的跋尾,很為後世所重視。其跋尾,多收在《歐陽文忠公全集》中。因為卷軸是隨得隨錄,所以《集古錄》有卷帙次第而沒有按拓本的年代次序來排列。據作者自序,成書於嘉祐八年(1063)癸卯。後世刻本乃以拓本時代先後為序,而於每條之下附列原來卷帙的次第,並有更易補正之處。

熙寧二年(1069),其子棐為作《集古錄目》。《集古錄》只錄有跋尾;而《集古錄目》則包括歐陽修家的千卷之藏。對其家藏碑版,僅列書撰人名氏及官位事實與立碑年月。是書久已失佚,陳思《寶刻叢編》所引《集古錄目》最多,清代黃本驥據吳荷屋鈔本輯錄 500餘條,按立碑時代輯為五卷。《集古錄》及《集古錄目》 2書,通行本以《行素草堂金石叢書》本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