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世(443~493)

[拼音]:fang fengzheng

相傳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建築工匠魯班曾制木鳶飛上天空。後來,以紙代木,稱為“紙鳶”。到五代時期,又在紙鳶上系竹哨升入空中,風入竹哨,聲如箏鳴,因此又稱“風箏”。風箏用細竹紮成骨架,再糊以紙或絹,系以長線,利用風力升入空中。風箏講究扎、糊、繪、放:扎,要達到對稱,左右吃風面積相當;糊,要保證全體平整,乾淨利落;繪,要做到遠眺清楚,近看有真實感;放,要會依風力調整“提線”角度。

風箏式樣繁多,有禽、獸、蟲、魚,也有人物,主要分為“硬膀”和“軟翅”兩大類。“硬膀”風箏的翅膀堅硬,吃風大,飛得高;“軟翅”風箏柔軟,飛不高,但飛得遠。

據明代《詢芻錄》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被敵軍圍困於臺城,他向外求援的詔書,就是靠風箏往外傳送的。

在歐美、日本和東南亞一些國家,放風箏活動很流行。英國倫敦有“英國風箏玩賞協會”。美國1978年風箏的銷售量,數以億計。日本曾於1980年8月,舉行第4屆大阿蘇山全國放風箏大會,影響較大。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有放風箏的傳統。不僅北京的放風箏活動馳名遐邇,一些邊遠地區也紛紛舉行放風箏活動。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文化館在1981年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風箏演放會。會上,禽鳥蟲魚以及其他圖案製作的風箏競相鬥豔。藍天中“孔雀開屏”、“鵾鵬展翅”、“蝴蝶起舞”、“魚躍龍門”,千姿百態,美不勝收。同年,包頭市少年宮也舉辦了青少年放風箏比賽。1980年5月23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國第1個風箏學會──北京風箏學會。會長是著名畫家張諤,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張仃任名譽會長。學會的成員中有出身於風箏世家的退休工人,有年逾花甲的放風箏老手等。(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