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規劃

[拼音]:Zhongguo de gebi

[英文]:gobi in China

蒙古語和滿語中的“戈壁”係指內蒙古高原上地面較平坦、組成物質較粗疏、氣候乾旱、植被稀少的廣大地區。文中“戈壁”僅指礫質、石質荒漠,半荒漠平地,而“沙漠”則僅指荒漠、半荒漠和乾草原地沙地。中國的戈壁廣泛分佈於溫都爾廟—百靈廟—鄂托克旗—鹽池一線以西北的廣大荒漠、半荒漠平地,總面積約45.5萬平方公里。

自然特徵

戈壁的主要自然特徵是:

(1)氣候乾旱,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乾燥度在20以上。寒暑變化劇烈,氣溫年較差一般達40℃以上,夏秋季日較差亦達30℃以上。日照豐富,風力勁遒。

(2)地面組成物質以粗大的礫石或基岩為主。經準平原作用而形成的石質戈壁地區,絕大部分是被覆薄層礫砂的削平的基岩,水土極端缺乏,植物級難生長。在由厚層堆積物覆蓋的礫石戈壁上,地面組成物質各處不同,但以具有一定比例的礫石並以具有顯著的“礫面”為共同特色。

(3)地面平坦,但也略有起伏,微形凹下的侵蝕溝廣佈。造成較良好的水土和小氣候條件,植物生長亦較好。

(4)水源缺乏,屬於內陸流域,地表徑流稀少(多由區外流入),地下水位較低。區域性地區,特別是河流兩岸和盆地邊緣,也有較多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為開發利用和改造戈壁提供有利條件。

(5)土壤以肥力較低的棕色荒漠土、灰棕荒漠土和棕鈣土為主,土層薄,質地粗,水分和養分缺乏,而鹽分含量豐富。

(6)植被較沙漠更為稀疏,以灌木、半灌木荒漠和荒漠草原為主,種屬較單純,一般覆被度僅1~5%左右。不少地方(例如塔里木盆地的崑崙山北麓,柴達木盆地的當金山口南麓及甘、新毗鄰地區的嘎順戈壁、諾明戈壁等)甚至寸草不生,但有部分地區,例如祁連山地北麓和內蒙古二連附近地區,覆被度可達20~30%以上,是良好的草場。

型別

戈壁可分為剝蝕(侵蝕)和堆積兩大型別,並可再分為若干亞類。各戈壁型別分佈往往由山地向兩側谷地或盆地作帶狀排列。

(1)剝蝕(侵蝕)型別。戈壁形成過程以剝蝕(侵蝕)作用為主,主要分佈於內蒙古高原中西部及其邊緣山地,為白堊紀以來連續聳起成陸,其後未經海侵或劇烈地殼運動因而長期處於剝蝕作用的地區。地面組成物質較粗,地面起伏稍大,基岩時常裸露,礫石堆積很薄,水土資源貧乏,又可分為2個亞類:

a. 剝蝕(侵蝕)石質戈壁。作狹帶狀分佈於馬鬃山等內蒙古高原邊緣山地及其山前地帶,準平原化現象顯著,地面幾乎全部為戈壁,而戈壁面上基本沒有或很少堆積物,因而大部分地方基岩裸露,山地基本削平,僅以零星殘丘存在。地面平坦而略有起伏,侵蝕溝廣佈。常流河缺乏,地下水位埋深10米以上。土壤瘠薄,以粗骨質石膏棕色荒漠土和石膏灰棕荒漠土為主,植被極稀疏,覆被度不及1~5%,以散生的紅砂、泡泡刺、勃氏麻黃、梭梭等為主。

b. 剝蝕(侵蝕)—坡積—洪積粗礫戈壁。廣佈於內蒙古高原中西部,在馬鬃山、天山等山麓地帶也有狹帶狀分佈。地面組成物質以直徑2~20釐米粗礫為主,由坡積—洪積作用而成,帶稜角,分選作用和磨圓度不佳,一般堆積物厚度不到1米,其下即為削平的基岩;距山地愈遠,堆積物的顆粒愈細,厚度也愈大,地面基本平坦,自山地向兩側逐漸傾斜,坡度一般為3~5度,侵蝕溝發達,但常流河不多,地下水位深達10米以上。土壤瘠薄,以礫質灰棕荒漠土和棕鈣土為主。植被覆蓋度一般為1~5%,以紅砂、泡泡刺、珍珠、包大寧等為主。

(2)堆積型別。戈壁形成過程以堆積作用為主。主要分佈於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及河西走廓等內陸盆地邊緣及山麓地帶。上述內陸盆地周沿的高大山地(崑崙山、天山、阿爾泰山、祁連山等)經長期剝蝕和侵蝕後,產生大量岩屑碎石,在山麓及盆地邊緣堆積,即為戈壁形成的豐富物質基礎。崑崙山北麓戈壁頻寬達200公里,酒泉附近祁連山北麓礫石層厚達700~800米。本型別包括下列3個亞類:

a. 坡積—洪積碎石和櫟砂戈壁。主要分佈於山間盆地的邊緣和山麓地帶。戈壁分佈特點是與石質低山及山間盆地相錯綜,或廣大成片,或較為零星。戈壁的地區差異性甚顯著,例如在馬鬃山地,戈壁分佈於山間盆地的邊緣,由強烈剝蝕的古老岩層風化物就近坡積和洪積而成,地面坡度達3~5度,礫徑多為3~10釐米,一般具有明顯的漆皮,當地稱為“黑戈壁”,土壤多為貧瘠而厚僅 50~60釐米的石膏棕色荒漠土,植被覆蓋度5%左右,人煙稀少。在祁連山地則情況不同,由洪積—坡積形成的戈壁位於海拔2200米以下的山間盆地邊緣,組成物質為粗大的礫石和碎石,呈灰色或灰黑色,當地稱為“白戈壁”。地面坡度達5~10度,降水較多,水文網較密,植被較好,覆蓋度可達20~30%左右,基本上已綠化。

b. 洪積—沖積礫石戈壁。分佈面積在堆積型別中最為廣闊。地貌上相當於山麓扇形地,地面絕大部分是礫石戈壁,主要由第四紀洪積、沖積物組成。礫石磨圓度較好,分選較明顯。戈壁分佈和性質也表現了地區差異。例如在馬鬃山南麓傾斜平原,礫石戈壁作東西向的狹帶,礫石層約厚10~20米,礫徑2~10釐米,均有稜角和漆皮。祁連山北麓扇形地,其礫石戈壁作東西向的寬頻,礫石層厚100米左右,礫徑2~20釐米,磨圓度較好,呈灰色及灰黑色。

c. 洪積—洪積砂戈壁。多位於山麓沖積扇前緣,或沿現代和古代河床及區域性窪地分佈,戈壁散佈於綠洲或鹽鹼灘之中,面積不大,自然條件在各類戈壁中最為良好。例如疏勒河中下游戈壁,主要由河流沖積砂礫組成,水平層次明顯,礫石磨圓度較佳,分選作用顯著,礫徑以1~5釐米居多。有河水可供灌溉,地下水位深不及5米,可挖溝灌溉。土壤為肥力較高的沖積土,細土物質較其他戈壁型別為多,土層較厚,植被也較茂密,以駱駝刺、勃氏麻黃、泡泡刺等為主,黑河下游戈壁還有梭梭、胡楊、沙棗、紅柳等林帶。

參考文章

中國的戈壁(gobiin China)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