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計劃可持續論文
水資源計劃可持續論文
中國環境與發展的核心在水,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水,水的興衰取決於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及其在國民經濟中基礎產業地位的真正到位。同時取決於水利部門從工程型水利向資源型水利的戰略性轉移、廣大水利幹部和社會公眾對傳統水利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轉變,以及社會公眾的參與。資源型水利的戰略目標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資源型水利的戰略目標要貫穿到水資源的“規劃、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和管理”的全過程。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戰略目標的關鍵取決於國家的水利經濟政策和國家的投資政策與法規。鑑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還取決於國際化的統一準則和行動。綜合以上分析,針對中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特提出以下行動計劃建議。
一、制定一個“碧水綠洲”行動計劃,大力增強全民族水的憂患意識
(1)增強公眾對人口、資源和環境的整體意識,將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作為國家的基本國策。
(2)增強全民對水災的憂患意識,要有抗大洪的思想準備和應急措施。
(3)增強公眾對水危機的意識,提高全民的節水意識,鼓勵社會公眾的參與,尤其是婦女和兒童的參與。
(4)各級政府及其宣傳部門要以水多為患、水少成災、水髒貽害為中心,在全社會開展保護水、愛惜水、依法治水、科學管水、節約用水、防治汙水等一系列改善水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宣傳活動。
(5)教育部門要把中國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把水與人類、水與經濟社會、水與環境等,系統地編寫到教材中去,從小學開始進行普及教育。各級政府直到村民自治組織都要廣泛深入地進行宣傳教育。
二、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要充分考慮水資源條件
(1)在制定2050年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劃時,要充分考慮水資源條件和供水能力。
(2)重新審查2010年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要根據水資源條件,調整發展規模和生產力佈局。已建的耗水大的工業要向水源豐富地區或可利用海水的沿海地區轉移,規劃中耗水大的專案必須佈局在豐水地區。
(3)中國地區間自然條件差異性極大,由此決定了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因此,對不同地區,比如對東、中、西三類不同的經濟地帶,應當有不同的發展戰略和經濟政策。各地要嚴格按供水量配額制定地區發展規劃。
三、重新審查水利發展戰略及長遠規劃
(1)中國水的問題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制約因素,水利部門要審定水利發展戰略規劃,重視中長期發展的預測工作,尤其要加強水資源的宏觀戰略研究和管理。
(2)面對21世紀中國水資源緊缺的形勢,根據水資源條件的變化和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組織對全國水資源重新進行全面評價。
(3)防洪安全事關全域性,未來大江大河的防洪問題仍然是江河治理的重中之重,應根據新的防洪形勢,修訂和完善防洪規劃,尤其要加強非工程防洪措施的規劃。
(4)水利發展應將現有水利基礎設施的鞏固、配套、挖潛和更新改造作為戰略重點之一。因此,要下決心改革過去計劃經濟投資分配的格局,在基本建設投資中重點安排。鞏固提高這些基礎設施的效益,直接關係到21世紀的戰略目標的實現。
(5)農業用水要實行總量控制,灌溉面積的增長要依靠科技創新,在節水中求發展。
四、全面理解和正確貫徹開源與節流並舉的方針
開源與節流並舉,以節水為先。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已將節水排列在資源節約的首位,十五屆三中全會又提出,要把節水作為革命性措施來抓,黨中央制定的節水戰略方針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
(1)緩解中國水資源短缺的根本出路在節水,要從戰略的高度儘快建立節水型的經濟發展和節水型的社會體系。國家對節水要作為一項工程,列入基本建設計劃。全方位制定節水工程的發展規劃和經濟政策。
(2)在抓好節水工程的同時,必須加快水源工程建設,加大多種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力度,提高雨洪資源化及其利用程度,有計劃地興建一批大型蓄水、引水和提水工程。地下水資源豐富的地區要適度進行開發。在乾旱地區以及山區,廣泛發動群眾興修小型、微型水利及雨水集流工程。沿海地區要研究海水的利用,適當地進行海水淡化與微鹹水的利用。
五、加快跨流域調水的步伐
(1)進一步加快跨流域調水的規劃和論證,逐步實施南水北調等跨流域調水工程。無論是近期還是從長遠來看,南水北調都是十分必要的,但研究調水線路和方案必須服從區域性水資源的最佳配置。實施方案應採取先易後難、先通後暢、分段實施的步驟,應充分利用現有水利基礎設施為原則。在研究解決北方缺水時,當地水資源仍然是利用的主體,調水是補水性質。因此,應立足於本區域內水資源的統籌規劃和最佳化配置,合理利用及統一排程,在此基礎上研究跨流域性的調水方案。
(2)不管南水北調採取何種方案,為保障21世紀中葉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戰略目標,在2015年以前,一定要抓緊實施南水北調來解決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南水北調工程重點是解決北方地區的工業和城市用水,調入各省、市的水量,各省、市應與本地區供水量統籌安排,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定價。應遵循市場經濟體制,按商品水制定價格政策;農業用水應採取以工補農的經濟政策。
(3)黃河水資源已超負荷利用。黃河水資源的利用和分配問題必須從上、中、下游全域性來研究,不宜再考慮向現有供水區以外引水,黃河接濟海河、淮河的用水應考慮由長江供水。從長遠看,在普及節水的基礎上,要加快對黃河補水方案的研究,遠期要考慮南水北調西線供水。
(4)華北地區缺水已成定局,在南水北調工程未實施以前,近期缺水如何解決應研究應急方案。建議在“十五”期間,從整個華北地區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出發,結合引丹濟黃、引黃濟冀、引江濟魯等分段引水方案,建議研究灤河、潮白河、永定河可利用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大型水庫的聯合排程問題。以最佳化配置、統一管理、聯合排程為手段,形成華北地區水資源統一管理排程的網路。
六、依法完善水資源的統一管理體制,建議成立國家水資源委員會
(1)實現水資源的統一和有效管理,必須積極推進水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向集約轉變,推進水資源管理方式的轉變,一定要建立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集中統一、精幹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權威的水資源管理新體制,以加強對全國水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
(2)要透過法規確立對水資源實行統一、集中、綜合管理體制,建立仿照國家防汛總指揮部的模式,組建具有權威和決策能力的國家級的水資源委員會,辦事機構設在水利部。委員會的主要職能是研究發展戰略、審定發展規劃、協調水的分配和水事糾紛。同時加強以流域為單元的水資源統一管理,在國家水資源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各流域分別成立流域級的水資源管理委員會,並作為流域機構的'主要職能。
(3)水資源的統一、集中、綜合管理機構確立以後,必須健全有效的水管理政策。水的有效管理包括地表水與地下水、水量與水質、水的保護和有效利用、水的分配和統一排程,以及各用水部門與用水戶的有效管理。改進水管理必須從觀念、技術、經濟、社會、衛生、環境、立法等各個領域共同承擔責任,同時國家要有相應的投入和經濟政策。
(4)要儘快修訂《水法》,制定各大江河的流域法規,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納入國家憲法和國家政策,制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法規和道德準則,完善水法規體系。
七、加強能力建設,健全和完善各項水利經濟政策
(1)水利是一項公益性為主體的事業,直接關係到國計民生,是治國安邦的百年大計。加強水利建設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要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因此,各級政府要加強能力建設,強化責任制,要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對現行的幹部政績考核制度要進行改革,克服領導幹部在任期內的短期行為。水利部門改革也要從自身職能的轉變起步,加強水利宏觀發展戰略研究,並從水資源管理體制和經濟機制的改革入手,推進水利事業的全面發展。
(2)要改革重大水利工程專案的決策程式,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專案的科學論證制度。由於水利服務的物件已發生本質性的變化,因此,無論是單一目標,還是多目標的重大水利、水電工程都要建立跨學科、跨部門的論證評估體制,要經過科學選比、加強民主決策力度。為從整體上提高水利工程專案的決策水平,要建立各級人大、政協對重大水利工程的審議、監督和檢查制度。
(3)防洪是一個以公益性為主體的巨大的系統工程,流域的防洪系統是一個統一的、多層次的整體,因此,要以最佳化防洪對策、提高防洪效益為目標,針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包括蓄滯洪區的運用、防洪保險等)制定防洪經濟政策。
(4)水是商品,水是經濟資源,要根據水資源條件,制定不同的經濟政策。水資源的宏觀調控要以法律與經濟手段相結合。要完善水資源的有償使用、有償佔用、有償轉讓和保護水環境的有關經濟政策。要研究制定國家資源稅的徵收政策。
(5)水價改革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對供水成本重新核算。制定水價時應體現鼓勵節水的原則,採用季節價、累進加價、基本水費制等。
(6)要鼓勵用水戶的參與,積極推廣“用水者協會”,從工程的規劃、設計、建設到竣工後的管理,將所有權、使用權、經營管理權歸用水者協會,有利於調動用水者的積極性。
八、以科技進步為先導,實施科教興水戰略
(1)解決中國水的問題,要結合國土整治的全域性,在統一規劃下,把治山和治水有機結合起來。要吸收和借鑑國外經驗,要採取創造性的措施,全面研究非工程的防洪技術措施。
(2)21世紀水利的戰略重點要以節水為先,重點推廣各種適用的節水技術。大力推廣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科學技術。在提高常規水資源利用率的同時,重視非常規水資源的利用。
(3)大力推廣以小流域為單元,承包治理水土流失的經驗,要加強技術監督和指導。要加強泥沙變化規律的研究,加強泥沙處理技術的攻關研究,要制定有關的技術經濟政策。
(4)深化水利科技體制改革,積極推進科技成果推廣和轉化。
(5)圍繞環境與發展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從水的角度研究環境與發展的密切關係,研究中國降水分佈和河川徑流及其調蓄能力的影響。
(6)科教興水關鍵在人才,因此,提高水管理人員素質必須加強人才培訓,加強水利教育和職工培訓,全面提高人才素質,造就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實、紀律嚴的水利隊伍。
(7)要建立健全科技推廣服務體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水利行業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建立水利新的體制歷史程序中,逐步完善社會化服務、分級科技服務和管理體系,逐步實現水管理現代化。
九、加快水利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實現產業化經營
(1)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水利行業應以水利基礎產業為龍頭,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發展生產力為目標,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水利產業化經營,這是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水利的路子。
(2)水利實現產業化經營,這是適應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的必然趨勢。這是推動水利改革發展的有效途徑。
(3)產業化經營是水利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從過去單一為農業服務轉變為全社會全方位服務的大水利,這是體制上的改革和創新,透過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和組合,對水利基礎產業進行改造、重組和提高,使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程序中能適應市場經濟,或逐步與市場經濟接軌,使水利實現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
(4)要實現水利產業化經營,就必須建立相適應的經濟組織。從開發、建設、管理和經營實施一體化管理、一條龍服務,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功能,大幅度提高水資源的綜合效益。
十、拓寬水利建設資金來源,加大水利投入
(1)從全國範圍內調整投資結構和產業結構,壓縮重複建設專案資金,用於水利建設。採取中央、地方投資與群眾投勞相結合,財政撥款、專案債券、銀行中長期優惠貸款等多種渠道籌集水利建設資金。
(2)要改革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水利投資政策,水利是公益性為主的事業,政府投入應當成為主體。按照中央、地方、社會和個人共同辦水利的方針,鼓勵股份合作辦水利,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投資體系。
(3)要繼續發揚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發揚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因勢利導組織農民採取各種形式投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