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市

[拼音]:saiwei gang

[英文]:Branchiura

甲殼動物亞門的1綱。體前部有1對大而能動的複眼,1對由第2小顎變成的圓形吸盤(僅產於南美的狡鯴例外)。全世界已記載約130種,多數寄生於淡水魚體表、口腔壁或鰓上。少數寄生在海魚體上。中國僅發現12種,均屬於鯴目(Argulidea)鯴科 (Argulidae)鯴屬(Argulus)。鰓尾類體略呈圓形,背腹平扁(見圖)。

頭部與第1胸節癒合,背面的頭胸甲向側後方擴充套件成2片寬闊的側葉,整個呈盾形。第2~4胸節為自由體節。第5、6胸節與腹部合併退化,無分節痕跡。腹部小,後端中央凹入,稱為肛竇。尾叉很小,生在凹入處或兩突出的腹葉末端。第1觸角基部粗壯,有刺或鉤,有執握的功能。大顎和第1小顎包在由上、下脣合成的口管內,用於刺吸。中腸有分支的盲囊,能貯存食物,一旦有機會取食就會盡量吃足。第1~4對胸足雙枝型,能在水中划動。

鯴不形成卵囊,淡水種類的雌鯴產卵於池塘中的石塊、竹竿、木樁、蚌殼和水生植物莖上。卵的排列形式因種類而異。在30℃水溫時,卵粒經10~14天孵出幼體;降到15℃水溫時,要40~50天孵出。剛孵出的第1期幼體的背甲呈提琴形。幼體一經孵出,立即尋找魚體寄生,在平均水溫23.3℃時,如在48小時內找不到宿主,即行死亡。幼體的身體隨蛻皮而逐漸長大。在第3期幼體時,小顎開始形成吸盤原基。到第6期幼體時,第2小顎明顯地特化成吸盤,第2~4胸足上出現副性器官的原基。至第7期幼體,外形與成體相似,第2小顎完全特化成吸盤,胸足上的副性器官也發育完善。

鯴可用吸盤牢固地吸附在魚的體表,又能離開寄主短期在水中自由遊動,故能從一條魚轉移到另一條魚,也能隨水流傳播到其他水體中。鯴對魚危害很大。在中國,南起廣東、北至黑龍江,都有鯴病發生。在長江流域,每年6~8月為流行盛期。防治方法:對魚池可用生石灰或茶籽餅清塘,發生此病後可用藥物治療。

常見的種類有:日本鯴寄生於鯉、鯽、白鰱等的體表,中國南北均有分佈;中華鯴寄生於烏鱧和鱖,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及河北。海水種有盾形鯴,寄生於鰩或魨類體表。鰓尾類也侵襲蝌蚪和蠑螈。

參考書目

宋大祥、匡溥人:《中國動物圖譜》第4冊,科學出版社,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