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酸鈣
[拼音]:Maoliqiusi
[英文]:Mauritius/Maurice
印度洋西南部島國。西距馬達加斯加 805公里。與查戈斯群島、塞席爾鼎足而立,戰略地位重要。領土由模里西斯島、羅德里格斯群島、阿加萊加群島和卡加多斯-卡拉喬斯群島組成,面積2040平方公里,人口101.1萬(1984)。首都路易港。
主島模里西斯島與羅德里格斯群島均系火山島(與留尼汪島合稱馬斯克林群島),島上熔岩廣佈,多火山口,周圍有珊瑚礁和潟湖環繞,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主島東西寬47公里,南北長61公里,面積1865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91%。島的中部為高原,地勢南高北低,間有低山孤峰。一般海拔300~600米以上,西南部的小黑河峰海拔827米,是全國最高峰。沿海有平原,東岸寬超過16公里,西岸狹窄。卡加多斯-卡拉喬斯群島又稱聖布朗登群島,位於模里西斯島東北400公里,由22個小島組成。阿加萊加群島在留尼汪島北 930公里處。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受東南信風、熱帶氣旋和地形影響,高地涼爽多雨,低地溼熱。模里西斯島東南迎風坡的居爾皮普年平均氣溫20℃,年降水量3400毫米,而西北部的羅斯希爾則為22℃和1600毫米。1~4月除阿加萊加群島外,各島均處於熱帶氣旋活動範圍,多颶風暴雨,常造成災害。主島31%為森林覆蓋,高地森林茂密,多桃花心木、黑檀等名貴樹種。
1505年葡萄牙航海家馬斯克林到此。1598年被荷蘭殖民者佔領,取名模里西斯。此後100多年間,荷蘭在此設立航行印度洋中途站,不斷掠奪黑檀木,販運奴隸,並引種穀物、甘蔗。1715年法國殖民者侵入,後改稱法蘭西島,發展糖業,引種芳香作物,經濟繁榮一時。1810年淪為英國殖民地,複名模里西斯。殖民者大批運入南亞和中國勞工,大量發展甘蔗種植園,形成單一經濟。1968年3月12日模里西斯宣佈獨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49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模里西斯島(每平方公里達530人以上),各屬島中僅羅德里格斯島有常住人口。全國人口43%居住於城鎮。近年來控制人口增長,自然增長率降至16‰左右,成為非洲人口增長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印度裔模里西斯人約佔總人口2/3,克里奧爾人(黑白混血後裔)佔 1/4,華裔佔3%,法裔佔2%等。居民51%信奉印度教,31%信奉基督教,餘信奉伊斯蘭教。多通行印地語、克里奧爾語或法語。官方語言是英語。
獨立後實行多種經營,增加自給性作物生產,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和旅遊業,經濟漸趨多樣化,發展較快。1970~198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 5%,1981年已達1270美元,居非洲國家前列。甘蔗種植和製糖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全國30%的勞動力從事甘蔗種植和蔗糖生產,產值佔國民生產總值30%,出口佔外貿收入60%以上。甘蔗種植面積隨氣候變化而波動於80~90萬公頃 (1970~1982),佔耕地面積75%左右,集中分佈於模里西斯島。羅德里格斯島亦有少量種植。粗糖常年產量60~70萬噸,1979年創75.9萬噸記錄,3/5產自設有加工廠的大型種植園,其餘由小生產者經營。蔗糖及副產品絕大部分供出口,是非洲僅次於南非的第二蔗糖出口國。其他經濟作物有茶葉、菸草、花生、水果(菠蘿、香蕉、椰子等)和蔬菜、瓜類等,主要分佈於模里西斯島,除茶葉外主要供當地消費。茶葉是近年重點發展作物,1982年產0.5萬噸,產品80%以上供出口,出口值僅次於蔗糖。糧食作物包括薯類、玉米、稻穀等,多與甘蔗和茶葉間作,糧食遠不足自給。畜牧業以養牛、羊為主,分佈於中部高原地區。林木年採伐量2.4~3.6萬立方米(1979~1982)。沿海珊瑚礁之間和近海大陸架魚類資源豐富,捕魚設施很少,年捕魚量僅0.5~0.7萬噸(1978~1982)。牧、林、漁業產品均不足自給。
工業以製糖和製茶業為主。製糖業裝置良好,有21個現代化企業;製茶業生產規模正在逐年擴大。還有捲菸、食品、日用化工、紡織、皮革、木材加工、機械修配、電子元件等小型企業和手工作坊。工業產品僅能滿足國內部分需要。旅遊業發展較快,海濱和內陸高原景色優美,氣候宜人,1983年接待國外遊客12.4萬人次,旅遊收入已佔國民收入的16%。
公路交通較發達,總長1875公里,是聯絡各島沿海與內陸的紐帶。對外聯絡主要通過模里西斯島上的路易港及其附近的國際機場,同印度洋沿岸各國和歐洲有定期班輪和班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