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量熱學

[拼音]:xiaoqihou

[英文]:microclimate

貼地氣層和土壤內植物根系的分佈層的氣候,也包括植物覆蓋層和室內的氣候。研究小氣候的特徵、形成和應用的學科,稱為小氣候學。各種不同性質的小氣候,是由下墊面的物理特性(如地形、植被、土壤、水體、建築物等)決定的。如森林小氣候、水庫小氣候、沼澤小氣候、農田小氣候和城市小氣候。即使同是森林,還存在著樹種和密度等的差異;同是農田,存在著作物、土壤、耕作措施的差異;同是坡地,存在著坡向和坡度的差異等;這些差異產生著不同的小氣候。一般說來,氣候特徵可用氣象要素的多年統計量來表示。對較大範圍甚至全球規模的大氣候特徵,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下墊面的影響,常使用在距地面1.5~2米高度或高空等壓面上,用全球基本統一的儀器裝備、觀測方法和觀測時間測得的資料來描述。而小氣候學則是研究基本上處於下墊面影響下的氣候的細微結構。因此要求用感應部件小,靈敏度高的專門儀器進行探測,以便儘量避免儀器對小氣候環境的影響。同時還需加大站點密度和增加觀測次數,以顯示區域性範圍的小氣候特徵。由於下墊面的物理特性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故在有些情況下,可藉助大比例尺的土壤圖、植被圖、地形圖和地貌圖,根據已從試驗得知的小氣候規律性,繪製小氣候分佈圖。

特徵

大氣和下墊面之間熱量和水分的交換,最先是在近地面1~2米的薄層,即小氣候的環境內進行的。小氣候具有以下顯著的特徵:

(1)鉛直梯度大。越接近下墊面,梯度越大。平均而言,2米以下的鉛直溫度梯度比2米以上大2~3個量級;溼度和風速的垂直梯度也具有類似的特徵。在風速大和湍流交換強時,鉛直梯度迅速減小。

(2)日變化劇烈。越接近下墊面,變化越劇烈。如地表溫度日變化可達40°C左右,而在 2米處日變化只有10°C左右。在陰天及潮溼地區,日變化比較和緩。

(3)變化快,具有脈動性。無論溫度、溼度或風速,都變化很快。如在中緯度地區,離地面5釐米處,中午時幾秒鐘之內氣溫脈動可達1~2°C;在個別情況下,距離只有幾米的兩處,風速相差可達5~10米/秒。

物理過程

在太陽輻射相同的條件下,各種下墊面直接影響著近地面層輻射能的收支、熱量和水分的交換,從而制約著周圍的溫度、溼度等氣象要素。形成小氣候的基本物理過程有三個方面:

(1)下墊面輻射能量的收支。此過程除了受天文因子、大氣透明度(見大氣消光)和雲量的影響外,還受下墊面的反射率和有效輻射(見輻射差額)的影響。後兩者因下墊面特性不同而具有顯著的差異。晴天午間,中緯度地區的地表溫度可比百葉箱中(離地1.5~2米高度)的氣溫高出30°C以上。黑土和上面撒有白粉的土地相比較,地表溫差可達14°C。

(2)下墊面能量的分配和轉化。溼潤的下墊面,淨輻射大部分用於土壤和植物體等的水分蒸發,但在乾燥地區,則主要用於加熱大氣和表層土壤,並向地下深層傳輸。另有一小部分能量(一般不到 2%)用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能量的分配主要決定於水分狀況和地球表面物質的熱性質。而水分的多寡,除大氣降水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下墊面的特徵,例如沙土、壤土和瀝青路面的水分蒸發情況就相差很大。

(3)大氣湍流。在大氣邊界層中,水分、熱量和動量等的輸送過程,主要由湍流交換完成,其強弱除受風速和大氣靜力穩定度等因子影響外,還受地面粗糙度和附近障礙物的影響。以上三個過程是彼此聯絡和相互制約的。例如農田四周的護田林帶,能明顯減弱湍流交換,從而降低農田的蒸發,因此,有林帶的農田土壤水分比無林帶農田多,而土壤水分的增加,又將降低農田的反射率,從而影響太陽輻射能的收支。

在尚無切實可行的辦法有效地改造大氣候時,只要改變下墊面的特性和結構,就可以改變小氣候,進而利用小氣候以達到改造自然和趨利避害的目的。因此,在城市的規劃、工業區的配置、公園和療養地的建設,高大建築物、大型水庫和輸電線路的設計時,都必須考慮對小氣候的影響。

參考文章

蛋雞育雛舍小氣候及其控制雞母豬舍的小氣候條件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