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西奧多裡,C.

[拼音]:haigou

[英文]:trench

其深度比相鄰海底深2000米以上,兩坡較陡的狹長深海窪地。它通常分佈在大洋邊緣,而且平行於相鄰島弧或大陸邊緣;比海溝的規模小,兩坡較緩、水深較淺的長條狀海底窪地,則稱為海槽或舟狀海盆。海溝是極其壯觀的海底地形。全球最深點(水深 11034米)就位於太平洋西部的馬裡亞納海溝。海溝是大洋岩石圈俯衝及返回地幔的場所,在全球構造中佔有突出的地位。

關於海溝的定義,現在仍然存在著不同的見解。有些學者認為:所有水深超過6000米的長條狀窪地都應列為海溝。但這就將許多位於大洋中部的深長窪地也包括在內。而洋內的溝槽(常沿斷裂帶發育)與大洋邊緣的海溝在構造含義及成因上截然不同,不宜混為一談。近年來,不少學者傾向於將海溝一詞限用於與火山弧伴生的邊緣海溝。

地形特徵

海溝常呈弧形或直線形展布,長 500~4500公里,寬40~120公里,水深多為6~11公里。大多數海溝有不對稱的 V字形橫剖面。其洋側坡(也稱外壁)較緩,陸側坡(也稱內壁)較陡;溝坡的上部較緩,下部較陡,平均坡度為5°~7°。但湯加海溝有陡達45°的溝坡(圖1)。海溝斜坡地形複雜,切割強烈,多見峽谷、臺階、堤壩和窪地等。溝底可被沉積物充填成不寬的平底。溝底的沉積物不厚,大多不超過1公里,有紅粘土和矽質沉積,也有來自相鄰大陸或島弧的濁流沉積和滑塌沉積。海溝與洋盆之間,常有寬緩的海底高地,隨海溝走向延伸,這種高地高出洋盆底部300~500米,稱為外緣隆起。外緣隆起靠海溝一側坡度較陡,靠洋盆一側坡度較緩。

分佈

海溝分佈在活動大陸邊緣,主要見於環太平洋地區。在太平洋西部,海溝與島弧平行排列;在太平洋東緣,海溝與陸緣火山弧相伴隨。大西洋和印度洋也有少數海溝(見圖2和表)。

海溝與島弧緊密共生構成統一的弧溝系。大多數海溝位於島弧向洋一側;也有少數海溝見於島弧陸側的邊緣盆地中,如南海東緣的馬尼拉海溝、所羅門海的新不列顛海溝和珊瑚海的新赫布里底海溝等。這些海溝除長度較小外,其他形態特點與一般海溝無異。

地質和地球物理特徵

(1)地殼結構。海溝洋側坡是大洋盆地岩石圈的直接延續,地殼結構一般屬於正常的大洋地殼。海溝的軸部地殼開始增厚,但仍具有洋殼的3層結構。軸部地殼增厚主要是由於層 3增厚的結果。層3厚度可達7~9公里,比標準洋殼的層3(4~5公里)厚。有的海溝軸部莫霍面的深度超過海面之下20公里,如千島-堪察加海溝和湯加海溝。 但也有軸部地殼無明顯增厚的,如琉球海溝和阿留申海溝。自軸帶向陸一側,地殼厚度普遍急劇增大。海溝大體上是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或過渡型地殼)之間的接觸過渡帶。

(2)地震活動。海溝及其伴生的火山弧,位於板塊俯衝邊界,有強烈的地震活動。震源通常自洋側向陸側加深,構成自海溝附近向大陸方向傾斜的震源帶,稱為貝尼奧夫帶,其形成與板塊俯衝作用有關。海溝本身主要為淺源地震帶。大量的淺源地震發生於海溝陸側坡一帶。其震源機制多數顯示為逆斷層型,反映了俯衝板塊與上覆板塊之間的匯聚擠壓作用。淺源地震也見於海溝軸部和洋側坡。在洋側坡和外緣隆起,地震震源機制多顯示引張作用。這可能是由於大洋板塊俯衝下彎,使彎曲部凸面的板塊表層處於伸張狀態所致。中、深源地震則主要分佈在火山弧及弧後地區(見海底地震)。

(3)重力與磁異常。20世紀20~30年代,荷蘭學者F.A.芬寧·梅因納斯首先發現海溝是重力負異常帶。自由空間異常與均衡異常最低值位於海溝軸部或略偏陸側。自由空間異常低達-200毫伽以下,顯示出海溝地區的地殼均衡狀態遭到劇烈破壞。負重力異常表明:在均衡調整作用下,該帶具有上浮而使海溝地形消失的趨勢。但板塊的俯衝沉潛作用與均衡上浮力相對抗,使深邃的海溝地形得以維持。俯衝作用使海底岩石圈下陷,並代之以增厚的水層,必然會導致重力值降低。故負重力異常的存在也為俯衝作用的存在提供了佐證。外緣隆起則伴有不大的重力正異常。

有的海溝未發現磁異常,或僅有微弱的正或負的磁異常。有的海溝(如阿留申海溝和日本海溝)已發現條帶狀磁異常與海溝軸斜交,條帶狀磁異常越過海溝軸,延伸入海溝內壁下數十公里,其異常幅度向陸側逐漸降低。這可能是大洋板塊向陸側俯衝的反映。

(4)熱流。海溝是冷板塊的下潛處,其熱流值低達1微卡/(釐米2·秒)以下。由於岩石的熱導率極低,俯衝的速度卻較快,下插板塊的溫度就比同深度的地幔的溫度低得多,海溝及海溝內壁附近出現很低的地溫梯度和熱流值,所以海溝本身缺乏火山活動,海溝深部可出現高壓低溫變質作用。而海溝向火山弧的方向,熱流值卻顯著升高。

成因

芬寧·梅因納斯根據顯著的重力負異常,提出海溝是地幔對流下降流導致地殼下彎的結果。俯衝作用說是這一見解的進一步發展。海溝與作為俯衝形跡的貝尼奧夫帶息息相關,如海溝走向的彎轉(如湯加海溝北端)便伴隨著貝尼奧夫帶形狀的相應改變。重力、地磁和熱流異常等事實也有利於俯衝作用說。板塊的俯衝帶動洋底下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低窪的地方──海溝。但是,海溝地區的應力場顯示出既有擠壓作用,也有引張作用。海溝的形成與俯衝的機理相當複雜,現仍在繼續研究之中。

參考書目

M.塔爾沃尼等編,郭令智等譯校:《島弧、海溝和弧後盆地》, 海洋出版社, 北京, 1984。 (M.Talwani,W.C.Pitman Ⅲ,eds,IslandArcs,Deep Sea TrenchesandBack-Arc Basins,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Washington,D.C.,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