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落後

[拼音]:Dongjingdu

[英文]:T挻ky挻-to

日本國首都,全國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世界特大城市之一。位於本州島關東平原南端,東鄰千葉縣,北接埼玉縣,西靠山梨縣,南連神奈川縣,東南瀕臨東京灣。一級行政區。轄23個特別區(相當於市)、26個市、7個町(鎮)和8個村(包括海上的伊豆諸島和小笠原群島)。面積2155.4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0.57%,人口1164.9萬(1983),佔全國總人口9.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404人;其中區部(即23區)面積591平方公里,人口826萬(1986),佔東京都人口7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976人,是東京都的核心區。

自然條件

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關東山地,西北部雲取山海拔2018米;中部為加治、草花、加住和多摩丘陵,海拔約200米;東部為武藏野、秋留和日野臺地,以及荒川、隅田川等沖積低地,海拔分別為150~200米和20米以下。受季風影響大,夏季盛行東南季風,高溫潮溼;冬季盛行西北季風,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5.3℃,最熱月(8月)26.7℃,最冷月(1月)4.7℃。年降水量1460毫米,降水季節變化較大,降水最多月(9月)降水量193毫米,最少月(1月)降水量54毫米。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常受颱風侵襲。

城市形成與發展

舊稱江戶,歷史上曾為“武藏國”一部分。原為一片濱海荒地。公元1457年在隅田川築江戶城,規模甚小。市街始建於1509年。1603年擴充套件江戶市街,架設日本橋。江戶時代,日本朝廷名義上設在京都,但全國政治中心已移到江戶。此後,初步根治了利根川水患,關東平原的農業迅速發展,西部關東山麓種桑養蠶,發展絲織業,江戶成為農產品和手工業品集散地,商業始盛。至18世紀初,人口增至100萬以上,超過京都,成為日本第一大城。當時,人口中有近半數屬武士階層,具有典型的消費城市性質。1868年明治維新,為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東部地區開發,改江戶為東京。翌年將首都從京都遷此。1871年設東京府,1889年設東京市,轄15區,形成府、市雙重體制。以後又在東京建立軍火、造船、電機和紡織等工廠,成為近代工業的開端。1923年遭受關東大地震嚴重破壞,後恢復和重建,擴大市區。1932年鄰近5郡82町、村併入,增設20個區,共轄35區,稱“大東京市”,人口566萬,次於紐約,居世界第二位。1943年廢除“府”、“市”建制,改稱東京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部分市區遭受空襲,1945年人口減少到348.8萬。戰後重建,1947年調整行政區劃,設23個特別區。從50年代起,經濟迅速發展,人口急劇增長,1962年東京都人口突破1000萬。70年代以來,區部人口減少,但郊區仍繼續增加。從1869年建都以來,東京都一直是日本政治中心。

經濟

日本最大的經濟中心。1980年國民生產總值佔全國18%,居首位。全國1/4的公司(總公司)、60%資本在1000億日元以上的大公司以及 1/3的銀行集中於此。商品批發和銀行存款餘額都居全國首位。產業構成以商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居優勢(67.4%),第一、二產業分別為 0.3%、32.3%(1979)。工業產值佔全國7.74%(1982),在都道府縣中居第四位。日本最大製造業中心。工業部門以印刷、電機、運輸機械、食品和精密機械為主,其中出版印刷業具有悠久歷史,是全國最集中的地方,產值約佔全國一半; 電機產值佔全國1/7;精密機械佔全國1/4;皮革及其製品佔全國1/3。20世紀20年代,以東京(都心)為中心沿東京灣向南延伸形成京濱(東京—橫濱)工業地帶。50年代中期以來,沿東京灣向東延伸到千葉縣境內,在填海而成的陸地上新建了一些企業,形成京葉工業地帶。

交通

全國陸路交通樞紐和航空中心。1872年建成日本第一條鐵路──京濱線,現有20多條鐵路線呈輻射狀通往各地。其中高速鐵路新幹線有東京—博多、東京—盛岡。公路總長 2萬多公里。有國家公路通橫濱、大阪、新潟、青森和仙台;23區內有一條環形高速公路,連線9條線路,呈放射形向四面八方伸展,組成1號至9號高速公路網,與鄰縣高速公路連線,通向全國各地。1927年建成第一條地下鐵道(上野—淺草),到1980年已有11條線路,總長218公里,客運量平均每天達500萬人次。東京灣深入內陸,是天然良港。港內有睛海、豐洲、大井、品川等10多個碼頭,碼頭總長19公里,水深7~12米,能同時停靠 180多艘不同型別船隻。同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是國際貿易口岸。進口魚類、肉類、木材、砂糖、蔬菜、 水果等;出口電氣裝置、 精密機械、鋼鐵製品、汽車、船舶等。港口吞吐量約6000萬噸(1982),集裝箱裝卸量僅次於神戶。以東京(在羽田)和成田(千葉縣成田市)兩大國際機場為基地,闢有幾十條國際航線通聯世界主要城市。國內航線通札幌、大阪、福岡、沖繩等,每年運送1700多萬旅客。

文化

全國文化中心。有100多所大學,大學生人數約佔全國1/3。 著名的大學有國立東京大學、私立早稻田大學等。有日本最大的國立國會圖書館、收藏日本古代歷史文物和美術珍品的東京國立博物館、陳列自然、生物界進化史和科技發展史的科學博物館,以及交通、船舶等專業博物館。出版社佔全國80%。日本廣播協會(NHK)和《朝日新聞》、 《每日新聞》、《讀賣新聞》三大報紙的總部均設在東京區部。名勝古蹟多。區部有皇宮、明治神宮、赤阪離宮、東京塔、上野動物園、日比谷公園等。“秩父多摩”、“明治之森高尾”、“富士箱根伊豆”及“小笠原”四大自然公園等,分別設於郊外山地、丘陵和海上伊豆、小笠原群島等地。每年吸引數百萬遊人。

功能分割槽

東京(23區)以都心區為中心,分為6區:

(1)都心區。包括千代田區、中央區和港區,面積41平方公里。為政治、經濟、金融和商業中樞,有著名的官廳街、公司街、銀行街和中心商店街。工業以印刷出版為主,東京都商品銷售大都集中於此,其中銀座是著名的繁華商業區(見彩圖)。交通繁忙,東京火車總站和東京港客貨流密度很高。由於地面建築已達飽和狀態,交通和商業都向地下發展,至1980年春,東京共有23條地下商店街,其中“八重洲地下街”面積達14萬平方米,分 3層,為世界最大的地下商業區建築。

(2)次都心區。在都心區以西15公里。指新宿、澀谷、池袋及附近地方,為分擔都心區的首都功能而建;位於池袋的“陽光城”1978年落成,主樓60層,高240米,是日本最高的大樓(見彩圖)。

(3)江東區。指隅田川以東的地區。為東京(區部)工業發祥地。包括江東、墨田、江戶川、葛飾、足立5區,靠海臨江,地勢低窪。在企業總數中,輕工業約佔一半以上。中小企業多,以生產針織品、衣服、皮革製品和玩具為主要特色。因過量抽取地下水,曾發生顯著地面沉降現象。

(4)城北區。包括荒川、北區、板橋、練馬等區。重、化學工業發達。主要部門有精密機械、化工、鋼鐵等。生產醫療儀器、照相機、望遠鏡、無縫鋼管等。

(5)城南區。包括大田、品川和目黑區等。電機制造業發達。工業以組裝加工為主。生產彩色電視機、民用電器、照相器材以及大型客車等。多摩川河口有羽田國際機場,系填海造陸而成,為東京都的空中門戶。

(6)城西區。主要指位於環城電車山手線以西之地,為住宅區,包括中野、杉井和世田谷區等。

東京都所屬的市在40年代前只有八王子一地,後隨城區住宅和文化設施向外擴散,已發展到目前的 26個。一般距市中心25~65公里,規模超過15萬人的有八王子、町田、府中、三鷹和小平等。現可劃分為三種類型:

(1)住宅和學校區,主要分佈在武藏野地區;

(2)近郊農業區,位於西南部的多摩地區,屬多摩丘陵的一部分,主要生產蔬菜、果樹和養畜等;

(3)工業集中區,主要在日野、府中、三鷹等市。部分工廠由區部遷來,以大、中型企業為主。電氣和運輸機械佔優勢,主要生產發動機、汽車等。八王子和青梅為傳統的機織業基地。

此外,伊豆諸島,系火山島嶼(屬富士火山帶),溫暖多雨,為海上游覽地。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不斷擴建,以東京火車站為中心,形成了半徑50公里、經濟聯絡更廣泛的區域,稱“東京圈”,包括東京都及其周圍的神奈川縣、埼玉縣和千葉縣的主要部分。1956年制定首都建設規劃後,東京圈半徑擴大到100~120公里,包括東京都和周圍的7個縣,稱為“首都圈”。

參考文章

日本東京都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日本東京都小笠原村小笠原群島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東京都小笠原村南鳥島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