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智力的讀後感

成功智力的讀後感

  當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在《成功智力》的書中,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論是一種全新的智力理論——社會智力。“人生的成功,既不靠IQ,也不靠EQ,而是取決於您的成功智力。”社會智力對個體來說非常重要,所以如果我們對社會智力的發展特點、影響因素有比較系統的瞭解,就能有針對性地對兒童從小進行培養與教育。

  據有關資料研究發現:六年級學生社會焦慮、移情以及社會智力的總體水平得分都顯著高於三、四年級學生;五、六年級學生社會洞察力、人際交往能力和人際問題解決能力得分顯著高於三年級學生。社會智力各維度以及總體水平的得分基本上呈現漸進式發展的趨勢,即三年級的得分最低,六年級得分最高,這表明小學生社會智力發展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

  另外,除社會焦慮外,小學女生在社會智力中的其他四個方面---移情、社會洞察力、人際交往能力和人際問題解決能力方面都顯著好於男生。

  知道了這些研究結果,我們就可以按照社會智力的發展特點,對兒童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與教育了。 如何培養個體的社會智力?自我肯定訓練、敏感性訓練、情緒自我認識訓練、情緒管理訓練、交往能力訓練、人際問題解決能力訓練等都是很有效的 。

  斯騰伯格認為社會智力是一種與創造力和通常意義上的智力不同的一種處理社會事務的能力,他用一個故事來說明這個問題。故事的主人公叫西莉亞。西莉亞要申請進入心理學系攻讀研究生課程,她的成績不錯但談不上出眾,測驗分數尚好但不算鶴立雞群,推薦信亦屬令人滿意但也不是相當具有分量的那種。她的申請材料從各方面看來都還可以,但也都不是特別拔尖。很自然斯騰伯格錄取了西莉亞,任何專業招生都需要這類不錯但也稱不上出眾的人選。但在西莉亞開始找工作時,卻給了斯騰伯格一個不小的意外:誰都想僱用她。這使斯騰伯格不禁要問,為什麼有些人不具備很高的智力和很強的創造力,卻在勞動力市場上如此受人追捧?回答其實非常簡單,因為她有豐富的社會智力,或者說有豐富的常識。西莉亞可以在任何一種環境中找到適合自身生存發展的辦法,然後將之付諸實施。

  例如,西莉亞知道如何有效地應對面試,知道如何與同學和睦相處,知道如何完成她的工作,她還知道什麼樣的事該做,什麼樣的事不該做。可以這麼講,她在學習的環境中也具有一種日常生活的智慧。她深知那些很少得到承認但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在學校,在生活中也一樣,每個人都需要擁有一定的實用性的智慧,以適應周圍的環境。

  有時候即使是所謂的弱智人也能顯示出非凡的實用技能,他們必須具有這些技能,不然就無法生活。例如,一項研究講述了這麼一個弱智人,他不會看時間,但他走到哪裡總戴著一隻壞表。當他想知道此刻是何時時,就會攔住某個人,指指手腕上的表告訴人家表壞了,然後問時間。

  其實在研究智力的時候,就曾經發現專家眼裡的智力和平常百姓的智力觀是有差別的。一般人覺得智力高,就是聰明的意思。但是專家認為聰明表示有智慧,而智力則表現為一種有神經生理基礎的一種能力。比如推理運算反應等等這些東西,一直都被心理學家認為是測量智力的最好工具,但是平常人往往透過分析一個人解決具體問題的情況來判斷其智力狀況。因此大家所認為的智力其實就是社會智力,或者叫做實踐智力。其實對於一個人而言,社會智力要比學習智力,或者是神經能力更加的重要。如果我們能夠相信每個人的大腦都有自己的特點,有的人善於處理精細的問題,比如分析或者推斷某種微妙的差異,但是另外一些人可能更加著重宏觀或者具體的事情的處理。這就好比你用一個智力測驗來對比一個大學生和一個村子裡的調解員一樣,前者的智力測驗結果肯定要高很多,但是真正講到是不是能做人,做好人,後者可能更加清楚一點。普遍觀察,我們應該把智力看作是一個隨著年齡而遞增的能力,之前人們認為這是智力的一類,但是其結果就是人們普遍忽視了這種與年齡有關的經驗以及適應能力。而且,人們也經常把智力和智慧混淆了,智力是一種能力,但是智慧是一種態度。後者不是表示你如何快速的解決一個問題,智慧表現為你對一個問題的態度和觀念,表現為你的相信和理解,而不是你的力量和速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