莨菪鹼

[拼音]:Zhongguo Nanji kaocha

[英文]:China,s Antarctic expedition

中國自1980年初派出董兆乾、張青松赴澳大利亞的南極凱西站度夏考察以來,至1984年先後派出40名科學工作者分赴澳大利亞、紐西蘭、智利、阿根廷和日本等國的南極站參加度夏和越冬考察,並參加了1981年1~3月“首次國際南大洋生物系統和資源考察”,澳大利亞、日本和聯邦德國分別組織的“南大洋考察”,以及紐西蘭1983~1984年度的南極夏季考察隊。1985年1月,有2人蔘加“南極條約系統討論會”,到達南極極點──美國的阿蒙森-斯科特站。中國赴南極考察的科學工作者對氣象、冰川、地質、地貌、地球化學、海洋物理、海洋生物、海洋地球物理以及發電裝置和寒帶建築等專案進行了考察,採集了許多標本和樣品,撰寫出40多篇科學論文,並發現了幾個生物新種。現已出版《南極科學考察論文集》第1、2集。1980年5月,成立了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1983年中國加入《南極條約》,並出席了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第16、17、18屆會議。

1984年,中國首次派出南極考察編隊。編隊由南大洋考察隊、南極洲考察隊、“向陽紅10”號遠洋科學調查船和“J21”號打撈救生船所組成,共591人,編隊總指揮是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德鴻。1984年11月20日編隊從上海出發, 1985年4月10日返回上海。航程 26433.7海里,歷時 142天。1985年2月20日在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王島上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基地──中國南極長城站。 站址位於南緯 62┦12′59″, 西經58┦57′52″,為常年(越冬)站。(見彩圖

在建站的同時,考察隊進行了極地和南大洋科學考察。“向陽紅10”號進入南極圈的南極半島附近海域進行考察,36人登上了南極半島的雷克魯斯角。南大洋考察隊對南大洋南北跨越7個緯度、東西跨越14個經度,面積為1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進行了磷蝦資源和環境狀況的多學科調查。在34個站位進行了海洋水文、氣象、生物、化學、地質和地球物理等 6個學科23個專案的綜合觀測。共取得溫、鹽、深測量資料6萬組;數百瓶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樣品;成體磷蝦109公斤,並進行了活體培養;1920海里的重力測量資料、1682海里的磁力測量資料、4850海里的水深測量資料。南極洲考察隊進行了生物、地質、地貌、高層大氣物理、地震、氣象、測繪和海洋等學科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