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星等高法

[拼音]:Jiangsu Sheng

[英文]:Jiangsu Sheng

中國東部沿海省份。位於長江、淮河下游。簡稱蘇。東瀕黃海,北接山東,西鄰安徽,南連浙江。東南與上海市毗連,京杭運河縱貫南北。介於北緯30°46′~35°07′,東經116°22′~121°55′。 面積10.26萬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6705.6519萬。 轄11省轄市、15縣級市、49縣。省會南京市。

自然條件

地質

省境以盱眙—響水斷裂帶為界分為兩大部分:北部屬中朝準地臺,其中郯廬斷裂帶以東為膠遼臺隆南緣,由前震旦紀變質岩系構成東北部的低山丘陵,富含磷灰巖等沉積變質礦床。現已探明的巨型磷礦帶儲量在1億噸以上,特大型金紅石礦床亦位於此區;斷裂帶以西屬魯西斷隆,多震旦系和寒武—奧陶系灰巖丘陵,石炭、二疊紀煤系分佈較廣;郯廬斷裂帶沿線則形成一系列白堊系砂礫岩構成的丘陵。南部屬揚子準地臺的下揚子臺褶帶和蘇北斷拗。下揚子臺褶帶佔省境西南部,系古生代以迄中生代三疊紀的拗陷帶,經受印支、燕山運動,形成構造複雜的褶皺帶,並隨多期岩漿活動而產生多種金屬礦產,如鐵、銅、鉬、鉛、鋅、錳等。蘇北斷拗是白堊紀以來的陸相斷陷盆地,地面不斷下陷,經受後期沉積而成為平原,區域性地區具有良好的儲油構造和鹽礦層埋藏。棲霞山已探明有鉛鋅銀多金屬礦床和獨立金銀礦床以及伴生硫鐵礦。

地貌與水系

省境以平原為主,地面高程在45米以下的平原低地佔總面積85%, 其中半數以上在5米以下;低山丘陵和崗地合佔15%,主要分佈在盱眙—響水線以北和省境西南部。江蘇是以水域面積遼闊著稱的省份,水面面積合計約佔總面積17%。共有大小河流和人工河道2900餘條(不包括田間渠道),湖泊200多個,分屬長江、淮河和泗、沂(見沂河)、沭(見沭河)等水系,又有京杭運河自北而南貫穿其間,相互連通,構成完整的水道系統,富航運、灌溉和水產養殖之利。海岸線南起長江口北岸啟東縣連興港東側蓼家嘴角,北止贛榆縣繡針河口,長953.9公里。根據地貌成因和水道系統,全省可為6區:

(1)沂沭低山丘陵平原區。位於省境最北部。大體與沂、沭河流域範圍一致,是魯中南山地南延部分。連雲港市郊的雲臺山主峰玉女峰,海拔625.4米,為全省最高點。沿河有寬廣的沖積平原。

(2)徐淮黃泛平原區。位於省境西北部,系黃淮大平原的組成部分,為上覆薄層黃泛沖積物的侵蝕平原。平原由西北部逐漸向東南低落,豐沛平原西部43米,徐州市郊約30米,淮陰市郊約10米,漣水縣東5米以下。徐州市郊和銅山縣北部有寒武、奧陶系灰巖殘丘分佈,海拔多在100~200米,以徐州市郊的九里山、雲龍山著名。殘丘兩側有石炭、二疊系煤田分佈。

(3)裡下河低平原區。位於蘇北灌溉總渠和通揚運河間,西起高郵湖群,東抵串場河畔。當第四紀冰後期最大海浸時,為淺水海灣,後經長江、淮河泥沙填積、封淤,逐漸演替為潟湖,為淡水湖泊。黃河奪淮期間又受大量泥沙沉積,再經圍墾利用,形成現今河渠縱橫、湖蕩羅布的低平原。裡運河西側地面高6~11米,裡運河和串場河間的低平原地面高2~6米,射陽河上游最低處僅1.1米,周高內低,形如釜底,其間埋藏著豐富的鹽礦層。

(4)蘇北濱海平原區。位於省境東部沿海,北起雲臺山,南接長江三角洲,西連沂沭低山丘陵平原、徐淮黃泛平原和裡下河低平原,是近2000年來淤漲而成。地勢坦蕩,地面高程皆在5米以下,其中射陽河中游最低處為0.9米,是全省平原最低處。濱海平原是蘇北內河外排入海通道,受地勢低平和海潮頂託影響,水流平緩,河曲最為發育。海岸線平直,全屬泥質平原海岸。濱海平原大部已開闢為農田,成為江蘇省重要植棉基地。沿海灘塗面積廣闊,是可資開發的重要土地資源。

(5)長江三角洲區。主體在江蘇境內。在長江攜帶的泥沙填積下,逐漸形成現今由長江南北兩岸沙嘴、太湖低平原和新三角洲組成的三角洲平原。南北岸沙嘴形成最早,北岸沙嘴延伸於揚州、泰州、如皋、如東一線,地面高程6~8米;南岸沙嘴起於鎮江市以東小河鎮,經江陰、常熟、太倉、松江達於王盤山,地面高程4~7米。太湖低平原邊緣地面高程4~6米,底部2.5~3.5米。現平原上尚有以太湖為首的數以百計的大小湖泊,自古以“水鄉”著稱。太湖湖中及其東側還兀立有許多由泥盆系砂岩、二疊系灰巖和燕山期花崗岩構成的殘丘,一般海拔100~200米,少數山峰海拔300米以上。新三角洲平原由南北沙嘴之間的沿江平原、江心沙洲和濱海平原組成,地面高程2~4米,仍未完全脫離特大洪水和海潮威脅,主要靠堤防或海塘防護。

長江在省境長418公里,具有江闊水深,流量豐富比降和緩和深受海潮影響等特點,萬噸海輪可以直駛沿岸的南通市狼山港、張家港市張家港、鎮江大港和南京新生圩港,有“黃金航道”之美譽。沿江除在南京下關有秦淮河匯入、在六合有滁河注入外,還在鎮江、揚州以下與京杭運河及淮河入江水道、太湖水系息息相通。

(6)寧鎮揚低山丘陵崗地區。位於省境西南部,是揚子準地臺下揚子臺褶帶的組成部分,由一系列結構複雜的低山丘陵、崗地、盆地、河谷平原組成。宜溧山地延伸於蘇、浙、皖界上,海拔約300米,主峰黃塔頂611米,為全省第2高峰;山前二疊系和三疊系石灰岩丘陵溶洞發育,以善卷洞、張公洞、慕蠡洞和靈谷洞著名。寧鎮山脈主體蜿蜒於南京、鎮江間,聳峙於長江南岸,山體主要由古生界和中生界三疊系灰巖、砂岩、頁岩構成,一般海拔200~300米,主峰鐘山(又稱紫金山)海拔448米,坐落於南京市東郊。茅山山脈介於宜溧山地和寧鎮山脈之間,略作南北向伸延,主要由泥盆系砂岩構成,主峰丫髻山海拔410米。 長江沿岸和秦淮河、滁河、荊溪谷地均有寬廣的沖積平原,高淳、溧水境內有固城湖、石臼湖、丹陽湖等湖盆平原,農田密佈。另有老山山脈延伸於江浦縣境內,儀六盱丘陵崗地起伏於六合縣、儀徵市、金湖縣和盱眙縣境內。

氣候植被與土壤

全省地處暖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地帶,年均溫13~16℃,由北而南遞增。1月均溫-1.5~3.5℃,作為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的0℃等溫線大致沿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一線通過。7月均溫在26℃以上,由東北沿海贛榆縣的26.5℃遞增到西南內陸高淳縣的29.1℃。無霜期210~240天,徐、淮各地為210~220天,江淮間為220~230天,江南為230~240天。10℃以上的持續期和活動積溫值分別為210~230天和4352~5045℃。 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一線以北,雨季較短,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下;以南深受梅雨和颱風影響,雨季較長,降水較多,江淮間為900~1100毫米,沿江為1100毫米,宜溧山區為1200毫米左右。4~10月降水量佔年降水量70%以上,徐淮海一帶更在85%以上。

自然地理區

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全省分屬於3個自然地理區。

華北平原半旱生落葉闊葉林區

隸屬於中國東部季風區華北溼潤、半溼潤暖溫帶地區。包括省境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地區,以冬溫低為特點。可以沭河谷地為界分為東西2亞區,即沂沭低山丘陵平原亞區和徐淮黃泛平原亞區。兩亞區均盛行二年三熟旱糧輪作制。20世紀50年代以後,在有水源的地區實行旱改水,推廣了冬小麥、早熟中稻一年二熟輪作制。現已基本為稻麥兩熟輪作制,是省內主要產糧區。

北亞熱帶長江中下游平原混交林區

隸屬於中國東部季風區華中華南溼潤亞熱帶地區。包括省境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一線到宜溧山地北麓間地區,可分為3個亞區,即江淮平原亞區、長江三角洲亞區和寧鎮揚低山丘陵亞區。區內的土壤型別多樣,低山丘陵區以砂頁岩風化物為母質的土壤屬黃棕壤,下蜀系黃土崗地的土壤為次生碳酸鹽黃棕壤,沖積平原多為非石灰性沖積土,濱海平原屬鹽土。水熱條件適宜於麥稻一年二熟輪作制,在長期水旱輪作耕作條件作用下,凡平原區土壤大都發育為水稻土,僅濱海平原植棉區土壤仍具有旱作土壤的特點。

中亞熱帶長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綠闊葉林區

與前區同屬華中華南溼潤亞熱帶地區。省境最南部的宜溧山地屬此區的浙皖低山丘陵亞區。山地已營造為毛竹林,漫山遍野,有如“竹海”;山前坡麓則營建杉木林和茶園。為省內重要林業集中產地。平原谷地闢為農田,盛行麥稻輪作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制。

發展簡史

江蘇省是中國人口眾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省區。據歷史文獻考證,連雲港市海州一帶是黃帝時代的“少昊氏遺墟”,徐州市及其附近是唐堯時代的“大彭氏國”,到了商末,又有太伯、仲雍兄弟在無錫梅里(今梅村)建立了勾吳,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成為開發江南的創始人。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地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已初具規模,溝通長江、淮河的邗溝(今裡運河前身)和溝通黃河、泗水的古汴水(在徐州以西,今已湮沒)都已開通,通過淮河及其支流泗水的聯絡,江蘇南北的水路交通基本貫通。彭城(今徐州市)、吳(今蘇州市)、邗(今揚州市)、金陵(今南京市)等已具城邑規模。宜興縣丁蜀鎮已設窯燒製陶器,運銷各地。

秦漢時期,手工鍊鐵業和煮鹽業逐漸發展。鐵製農具和牛耕技術首先在徐淮地區使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隨後以鹽瀆縣(今鹽城市)為中心的淮南煮鹽業興起。漢初又開鑿了廣陵茱萸灣(今揚州市灣頭)到如皋蟠溪間的運鹽河,為通揚運河的前身。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黃河中下游戰亂頻繁,北方人民紛紛南遷,帶來先進的鐵製農具和耕作技術。溝通太湖和長江的江南運河(見京杭運河)及西南山區的赤山湖、練湖等塘堰灌溉工程先後興建。太湖下游的荒地開始墾殖,江南農業有較大發展。 隋大業元年(605)開鑿通濟渠溝通黃河和淮河,並改善山陽瀆(今裡運河)和江南運河的航道。唐、宋二代,江南各地和長江中游荊襄各地的漕糧和貢品,亦均經由上述諸運河運往長安(今西安市)和汴京(今開封市)。運河沿線的潤州(今鎮江市)、揚州、山陽(今淮安市)均已成為著名漕糧轉運口岸和商業都會,以揚州最為繁榮,曾吸引大食(今阿拉伯諸國)、波斯(今伊朗)、新羅(今朝鮮)、日本等國商人前來貿易經商,富甲天下。是時,海外船舶可溯吳淞江直抵蘇州城下,採購絲綢綾緞等產品,使蘇州成為江南第1大城。

唐中葉始在江南、淮南興建海塘工程,五代和北宋在太湖低平原開鑿河網,初步形成“七裡一橫塘,十里一縱浦”,處處可以引灌,村村可以通航的“江南水鄉”,並推廣“刈麥種禾,一歲兩熟”的耕作制度,使江南的農業成為全國富庶之地。其時,淮南亦為農鹽兩利的局面,徐州一帶仍是“一熟可資數歲食用”的農業豐稔景象。徐州利國的冶鐵業,南京、蘇州、揚州的綢織業和造船業也都規模空前。12世紀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再度引起中原人民大規模南遷。在南宋控制下的江南,繼唐之後進行大規模圍湖造田,普遍進行農田水利建設,出現“田連阡陌,農業豐收”的景象,“蘇常熟,天下足”之諺始於此時。淮南煮鹽業此時最盛,為南宋一大利源。徐淮一帶戰爭頻繁,加之黃河於1128年南下奪淮,常發水災,經濟日趨衰落。從此,江南的人口和農業、手工業生產開始超越徐淮,這是江蘇南北經濟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元代為適應建都北京(元稱大都)之需,闢劉家港(今瀏河鎮)為江南漕糧經由海路北運的港口,並初步完成京杭運河的開鑿工程。後經明代修整,奠定京杭運河的規模。劉家港於永樂元年(1403)開放為對外貿易口岸。鄭和七次由此率艦出航,歷訪亞非諸國。明初定都南京(稱應天府),蘇南桑蠶、麻類和棉花產量大增,太湖低平原成為桑蠶基地,蘇州、南京成為全國最大絲綢工業中心。吳江縣盛澤鎮絲綢業亦興起於此時。自松江紡織女工黃道婆自海南島傳入棉紡織工具和技術之後,普遍種植棉花和興起手工棉紡織業。至清乾嘉年間絲綢工場和棉織工場已在南京、蘇州、常州、鎮江等城市和吳江縣盛澤鎮大規模發展。

明、清時期,淮南濱海平原淤漲迅速,海遠滷淡,漸不宜鹽,開始走向廢鹽興墾植棉的發展道路,到20世紀初成為江蘇省重要植棉基地。淮北晒鹽業則日漸發達,逐步取代淮南的煮鹽業成為江蘇鹽業生產基地,兩淮(指淮安市和淮陰市)和揚州也隨之變為淮北鹽轉運口岸,新浦(今連雲港市新浦)則為淮北鹽業集散中心。鴉片戰爭後,上海發展為全國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和近代工業中心,江蘇毗連上海,成為外國商品傾銷地。為挽回利權,民族工業於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在鄰近上海的蘇州、無錫、南通等地紛紛興起,如1880年蘇州、無錫改用鐵機取代過去的木機繅絲,1882年徐州賈汪煤礦建立,1895年後蘇州蘇綸紗廠、無錫勤業紗廠和茂新麵粉廠相繼建立,南通大生紗廠和南通資生機器廠相繼建成開工等,為江蘇省近代工業興起之契機。迨長江航運興起,滬寧鐵路和津浦鐵路先後建成通車,又加速了南京、無錫、蘇州、常州、鎮江和南通等地民族工業的發展。1936年江蘇棉紡織工業擁有紗廠20家、布廠102家,其裝置能力有紗綻57.8萬枚,線綻2.06萬枚,布機1.6萬臺;絲綢工業擁有繅絲廠41家,綢織工廠9家;麵粉工業共有廠家12戶,日產麵粉4萬袋。 此外,在南京和徐州尚有水泥、化工、煤炭開採等企業。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

人口總數6705.6519萬,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654人,是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省區之一。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開發歷史的先後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人口密度地區差異顯著。長江三角洲沿江各縣水利條件好,高產穩產,多種經營發展,鄉鎮企業發達,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均達700人以上,沿江的泰興、靖江、如皋、南通、海門、啟東、江陰、張家港等縣市高達950人以上。人口密度較小之地,一是山地丘陵面積較廣的西南寧鎮揚低山丘陵區各縣和東北沂沭低山丘陵區各縣,二是開發歷史較遲的濱海各縣,平均每平方公里為300~500人。

江蘇交通便利,工商業發達,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21.24%。1萬人以上的城鎮90多個,其中10萬人以上的城市有南京、徐州、 無錫、蘇州、 常州、鎮江、南通、揚州、連雲港、淮陰、鹽城等市。

民族構成漢族佔總人口99.82%,40多個少數民族共佔0.18%。其中回族最多,餘為滿、蒙古、壯、苗、朝鮮、侗、白、藏、土家、高山、彝、布依、維吾爾等。

經濟概況

江蘇省是中國工農業生產發達的省份,1990年工農業總產值3448.96億元(工業產值2861.98億元,農業產值586.98億元)。工農業總產值和工業總產值均居中國首位。農業產值次於魯、川,居第3位。

農業

1949年以來,江蘇省農業發展較快,糧食、棉花、油料產量和肉豬出欄數以及蠶繭、果品、茶葉、水產品等都有較大幅度增長。人均佔有農、畜產品數量有明顯增加。在全省範圍內廣泛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大力發展機電排灌和農業機械化,基本實現了耕作、植保、脫粒和糧食、油料、飼料、棉花等加工的機械化和半機械化。在化肥生產和農村用電方面也進行了大量投資,從60年代初期開始,普遍進行了農業區劃和農業自然資源調查等工作,因地制宜地規劃各地農業生產。70年代以來,更提倡農、副、工綜合發展,大力發展鄉鎮工業,壯大了集體經濟,為農業進一步發展積累了資金。1991年全省糧食總產量599億千克,皮棉46萬噸。

(1)1990年全省農用地557.16萬公頃,佔全省總面積的54.95%,其中耕地455.77萬公頃,林業用地(包括各種林用地和經濟林用地)63.27萬公頃,已養殖淡水面積38.12萬公頃。在農業生產總值中,由於鄉辦工業的發展,使種植業的比重有明顯下降,副業(包括村辦工業)、畜牧業和漁業的比重有較大幅度上升。

20世紀50年代以來,首先針對洪、澇、旱、漬等自然災害頻繁的特點進行水利建設,先後興辦的大型水利工程有導沂整沭,增闢淮河入海入江水道,興建江都、鎮江諫壁、秦淮河等抽水機站和以京杭運河為骨幹的江水、淮水北調工程,整修江、海、河、湖堤防1.5萬公里,開挖和疏浚引排骨幹河道3萬餘公里,整修大、 中型涵閘200餘座,建設中、小型水庫、塘壩1200餘座,發展機電排灌站和井灌站 2.3萬餘座以及大量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形成了洪、澇、旱、漬綜合治理,水利、水運、水產綜合利用的大、中、小型結合的水道系統。其次,結合水利建設大規模改良以鹽、鹼、冷、溼為主的低產土壤,使蘇北濱海平原的鹽土區、徐淮地區的花鹼土區和裡下河低平原的一熟漚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均獲得很大程度的改善,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第三,針對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技術特點,於60年代初期劃分全省為太湖、寧鎮揚、沿江、沿海、 裡下河和徐淮6個農業區的基礎上,確定各區不同的生產重點,逐步形成了以太湖、寧鎮揚和裡下河3農業區為重點的稻、 麥為主的糧食和油菜籽生產基地,以沿江和沿海兩農業區為重點的棉花生產基地,以徐淮農業區為重點的小麥旱谷為主的生產基地。第四,在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同時,還因地制宜地改革耕作制度,以充分利用各地的水熱資源。80年代江蘇省南北地區間的農業生產差距正在縮小。

(2)林業是江蘇省農業生產的薄弱環節,產值歷年佔農業總產值比重為1%強。 用材林大致與低山丘陵分佈一致,寧鎮揚農業區居首位,約佔林地面積2/5,其中以宜溧山地最集中。次為徐淮農業區,其東北部雲臺山地林地面積最大。農田林網和四旁綠化面積以徐淮農業區和沿海平原面積最多。木材蓄積量徐淮農業區比重最大,佔全省近1/2。毛竹林近4/5集中於寧鎮揚農業區,以宜溧山地最多。

(3)太湖農業區為中國主要蠶桑區之一。抗日戰爭期間遭受嚴重破壞,1949年後,在進行農田基本建設中,對殘存桑園進行適當調整後,面積又略有縮小,一度使江蘇省桑園面積和蠶繭產量下降。60年代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把桑蠶產區由原來的太湖農業區向寧鎮揚農業區的低山丘陵、沿海沿江農業區和徐淮農業區的西部推廣。1990年全省桑園面積11.6萬公頃,桑繭產量120噸。現已形成3個重點桑蠶產區:一是太湖農業區老桑蠶區,以吳江縣產量最多;二是蘇北通揚、栟茶、串場等河流沿岸新桑蠶區,20世紀80年代發展迅速,蠶繭產量已有後來居上之勢,以海安縣產量最多;三是徐淮農業區西部新桑蠶區,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發展起來,潛力大。

(4)全省果樹資源豐富,1990年果園面積10.48萬公頃,水果產量約49.33萬噸。果品自給率約達半數。 現已初步形成三大果樹栽培區:一是徐淮農業區溫帶落葉果樹栽培區,以蘋果、梨、葡萄、桃、板栗為主,成片集中於黃河故道中;二是沿江農業區果樹栽培區,以水蜜桃為主,板栗、銀杏次之,揚州市的泰興縣有“銀杏之鄉”美稱;三是太湖農業區的太湖島山和沿岸丘陵亞熱帶常綠果樹栽培區,是省內柑橘、枇杷、楊梅等常綠果樹集中地,其中以吳縣東、西洞庭山最集中,栽培歷史最悠久,20世紀70年代以來,常綠果樹有向太湖周圍、宜溧山地和長江沿岸等小氣候溫暖地區發展的趨勢。

(5)江蘇省植茶始於三國,盛於唐宋,清代以來,生產衰退。20世紀50年代以來,茶園面積擴大,全省茶園面積已達 1.3萬多公頃。傳統名茶“碧螺春”和新創制的南京“雨花茶”較著名。全省茶園可分為三個型別區:一是太湖沿岸低山丘陵和宜溧山地為適宜區,單產高、質量好,經濟收益大;二是寧、鎮低山丘陵發展潛力大,單產高、質量亦佳;三是儀六、盱眙低山丘陵和雲臺山地為可栽培區,由於緯度高,茶樹越冬易受凍害,產量低而不穩。

(6)江蘇畜牧業多為農村副業,形成農牧結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特點。凡糧食高產或產量較多的地區,如太湖、沿江和徐淮3農業區,生豬飼養多。山羊以沿江、沿海農業區為最多,湖羊侷限於桑蠶業和常綠果樹發達的太湖農業區,細毛羊與寒羊的雜種羊集中於徐淮農業區。大牲畜中的黃牛、馬、驢、騾等集中於以旱地為主的徐淮農業區,水牛集中於以水田為主的裡下河沿江農業區。由於農業機械的普遍使用,大牲畜逐年減少。水禽集中於裡下河和太湖兩農業區,家禽遍及全省農村。

(7)江蘇是全國內陸淡水水域面積最廣省份,並擁有長達1039公里的海岸線,遼闊的灘塗和長江口、呂四、大沙、海州灣等 4個近海漁場,是發展漁業的有利條件,但水域環境汙染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使漁業成為農業生產的薄弱環節。20世紀80年代以前其產值僅佔農業總產值的1~1.5%,1990年上升到9.5%左右,水產品總量居中國前列,淡水產品產量居第2位。淡水捕撈和淡水養殖主要集中於長江、太湖、洪澤湖、裡下河等水域及其沿岸地帶。海洋捕撈以連雲港、黃沙港、掘港、呂四港、瀏河港、滸浦港為主要基地,海洋養殖則集中於海州灣和射陽、大豐、東臺、如東、啟東一帶灘塗。

(8)農村副業,除鄉鎮工業和養蠶業外,全省農村刺繡、花邊、編織、養蜂等亦稱發達,1990年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7.2%以上。

農業區

全省分為6大農業區:

(1)徐淮農業區。主要糧食和經濟作物區,林果業、畜牧業和海洋養殖業也有一定基礎。

(2)裡下河農業區。糧、油和水產、禽蛋生產基地。

(3)沿海農業區。耕作歷史短的區域,是中國重要的植棉基地,亦為海洋捕撈業和養殖業基地。海岸線長,灘塗面積廣,土地後備資源潛力大。

(4)沿江農業區。耕作技術水平高,土地利用率高,糧、棉和其他經濟作物並重,農、副產品商品性高的農業區。

(5)太湖農業區。歷史上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也是中國著名商品糧、養豬、淡水漁業和桑蠶業基地。近年農村副業和鄉鎮工業發展迅速,成為中國農、工、副最發達的地區。

(6)寧鎮揚農業區。江蘇主要林業基地,毛竹、茶葉生產佔重要地位。糧食生產和畜牧業亦有發展。

工業

1949年以前,全省工業主要是棉紡織和食品加工(如麵粉、碾米等),在工業產值中,輕紡工業比重達90%,重工業各部門很薄弱。而且上述工業幾全集中長江沿岸和滬寧鐵路沿線的南京、鎮江、南通、常州、無錫、蘇州等地,蘇北幾乎是工業空白區。50年代以來,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有很大增長。地區分佈也有變化,蘇北地區的主要城市先後建立了自已的工業部門,蘇南、蘇北工業產值之比大體是2:1。

(1)機械製造工業是江蘇首要的工業部門,產值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1/4強。 機械製造業基本是1949年後逐步建立的,發展迅速,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已能自行設計、製造各種精密和大型機床、多種型號汽車、各種柴油機、手扶拖拉機、中型拖拉機、冶金裝置、礦山機械、電站裝置、電子儀器、精密儀器、內燃機車、輕工機械及各種電器製品等。 以南京、 無錫、常州、蘇州、徐州、南通等市為主要生產基地,連雲港、鎮江、揚州、淮陰、鹽城等市次之。無錫的通用機械、家用電器,常州的小功率柴油機、手扶拖拉機、慼墅堰的內燃機車,南京的各種電子工業產品、汽車、船舶、客車車輛、光學儀器,淮陰市的中型拖拉機,蘇州的醫療器械、家用電器、電子儀器,徐州的礦山機械等均居國內一定地位。20世紀80年代以來,又積極開發高精尖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成套裝置水平,為工農業生產現代化提供新裝備。

(2)紡織工業是傳統的重要工業部門。在工業內部結構上,棉、毛、絲、麻、化學纖維五大部門俱全,紡織、印染、針織、紡織機械製造行業配套。紡織業產值近年佔全省工業總產值1/5強,居各工業部門的第2位,產值佔全國紡織工業總產值的18%左右,已成為中國紡織工業主要基地。紡織工業原料自給率較大,化學纖維基本自給,棉花、蠶繭、生絲、麻類大部分自給,只有羊毛需從省外調進或從國外進口。紡織產品品種全,高檔產品多,為外銷提供了大量貨源。工業地區分佈普遍:蘇州市和吳江縣盛澤鎮是全國著名的綢織工業中心;蘇州、無錫、南通、常州是全省4大紡織工業基地,揚州、南京、鹽城、淮陰、鎮江次之,常熟、 太倉、張家港、 徐州、連雲港、泰州、丹陽、鹽城、阜寧、建湖、海門、啟東、靖江、泗陽等也都有一定棉紡織工業生產能力。20世紀80年代建成投產的儀徵化學纖維總廠是中國最大化纖廠之一。

(3)輕工業包括食品、皮革、造紙以及文教用品等,是江蘇另一重要工業部門,各種產品產值在全省工業總產值中,居第3位,在全國僅次於上海,居第2位。食品工業分散於全省各地,皮革、造紙和文教用品集中於南京、徐州、蘇州、南通、常州等市。

(4)化學工業是全省第4個重要工業部門,產值佔全國化工總產值的1/9,居中國首位。化工部門齊全,產品種類多。主要產品有酸、 鹼、化肥、 農藥、醫藥、塑料、染料、合成橡膠、合成洗滌劑、化學和合成纖維及各種石油產品。南京是全省最大的化學工業基地,也是中國著名化學工業基地之一,南京化學工業公司是以20世紀30年代建立的永利錏廠為基礎發展的綜合性化工企業,擁有10多個生產單位,僅化肥一項年產量即在140萬噸以上,80年代又在該公司所在地大廠鎮建設揚子石油化學工業公司所屬的乙烯工程。1990年初已建成投產。南京亦為中國重要的石油工業基地,現已將有關煉油廠、烷基苯廠和化肥廠組成金陵石油化學公司。連雲港是海洋化學工業基地,以原鹽和鹽滷為原料提煉各種產品,80年代建設的連雲港鹼廠年產60萬噸。另外,常州、蘇州、無錫、南通等市也具有一定規模的化學工業,以生產藥品、農藥、塑料、化學纖維和合成纖維等為主。

(5)建築材料工業是全省另一重要工業部門,產值佔全國的1/8以上,遙居各省、市、自治區之首。以水泥為主要產品,水泥年產量已達1532萬噸,南京龍潭鎮中國水泥廠和棲霞山江南水泥廠為主要生產基地。80年代初建設的年產百萬噸的徐州淮海水泥廠是中國重點工程之一。

(6)鋼鐵工業以南京鋼鐵廠規模較大,為一中型聯合企業,以六合縣冶山鐵礦和南京市郊鳳凰山鐵礦為主要原料。徐州鋼鐵廠次之,以徐州利國鐵礦為主要原料。電力工業幾全為火力發電。鎮江市諫壁、徐州市茅村、蘇州市望亭、南京市下關和大廠鎮、南通市天生港、常州市慼墅堰、揚州市施家橋、連雲港市新海、淮陰市淮陰等電廠規模較大,所發出電力均已納入華東電網。煤炭工業是20世紀50年代後重點建設的工業部門,80年代末期年產煤2400萬噸,其中約2/3由徐州市附近各煤礦和沛縣大屯煤礦生產。所產煤炭除供應當地發電外,大都經由徐州雙樓煤港和邳縣運河鎮煤港裝船經京杭運河南運,另一部分由津浦鐵路南運,供應省內各地需要,目前江蘇省煤炭自給率2/3左右。

(7)手工工藝美術品生產歷史悠久,品種豐富,暢銷國內外。著名傳統產品有蘇州刺繡、檀香扇,揚州漆器、玉雕、絨花,無錫惠山泥塑,常州梳篦,常熟花邊,蘇州和揚州民族樂器,宜興紫砂茶具、精陶、彩陶,高淳玉泉瓷、紫砂陶,南京雲錦、天鵝絨,連雲港貝雕等。

交通運輸 全省水路交通便利,長江橫穿東西,京杭運河縱貫南北,滬寧、津浦、寧蕪、隴海、徐濉等鐵路通過境內,又有寧杭、寧蕪、寧合(肥)、徐鄭(州)、徐商(丘)、徐臨(沂)等省際公路和沿海航運。南京長江大橋溝通了蘇南、蘇北及全國各地的聯絡。

(1)水路交通以長江和京杭運河為骨幹,形成四通八達的水路運輸網。全省通航里程共2.36萬公里,縣縣通航,95%以上市縣可通機動船,78%的鄉鎮有舟楫之利。地方運輸總週轉量的87%靠水運完成。南京港是全國最大的河港,年吞吐量已超過3700萬噸。貨運以煤炭、石油、生鐵、鋼材、糧食、布匹和日用百貨為大宗。浦口煤炭碼頭、南京油港和新生圩萬噸海輪碼頭都是南京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沿江重要港口還有鎮江、張家港和南通。鎮江地當長江與京杭運河交叉點上,張家港在長江南岸,南通扼通揚、通呂2運河入江口,均為蘇南、蘇北中轉港口。為減輕上海港對外貿易的壓力,便利江蘇省的對外貿易,20世紀80年代初又新建南通狼山港和張家港萬噸碼頭作為外貿轉運港口,並於1982年對外輪開放。此外,鎮江市大港萬噸級碼頭也在80年代中期建成使用。

京杭運河蘇北段(包括湖西新航道、中運河和裡運河),始於沛縣大沙河口,在徐州市北郊與津浦鐵路交叉,在邳縣運河鎮與隴海鐵路交叉,在淮陰市與鹽河相通,在揚州市與通揚運河相通,到六圩入江,負擔徐州和大屯煤炭南運的主要任務,北運物資以布匹、日用百貨為主。邳縣運河鎮、淮陰和揚州為沿河三大港口。京杭運河蘇南段(又稱江南運河),始於鎮江市諫壁港,在常州市與武宜運河聯絡,在無錫市與錫澄運河相接,在蘇州市附近與太湖下游各入江水道相通,組成稠密的水運網,負擔城鄉物資交流。丹陽、常州、無錫、蘇州為沿線主要港口。通揚運河和串場河負擔蘇北沿江、沿海各地棉花、農副產品外運和日用百貨、布匹內運的任務。泰州是通揚運河沿線最大河港,鹽城、東臺是串場河上重要河港。

(2)公路通車裡程為2.4772萬公里,其中高階、次高階路面佔1/3以上。全省公路的3/4分佈在缺少鐵路和內河航道的蘇北。南京是全省公路交通中心,南京長江大橋聯絡蘇南和蘇北的公路網,每天與省內50多市、縣和鄰省近20多市、縣都有直達班車往返。南京至揚州、南京至杭州和南京至合肥的高等級公路已先後建成通車。鎮江和揚州分別為蘇南、蘇北公路網樞紐,鎮江市與瓜洲間有汽車輪渡聯絡。另外,江陰黃田港—靖江八圩港和南通市東港—張家港市西界港兩汽車輪渡也先後建成,連通長江下游(河口段)南北交通。常州、無錫、蘇州、常熟和句容天王寺是蘇南公路網轉運中心,南通、鹽城、淮陰、徐州和連雲港是蘇北公路網轉運中心。

(3)鐵路交通運輸繁忙。除客運外,貨運通過京滬鐵路南下的物資以煤炭、石油、鋼材、木材為主,北上物資有工業裝置、輕紡工業產品和糧食、肉類等;通過隴海鐵路東運的物資以煤炭為主,經由連雲港輸往上海或輸出國外,次為石油和建材,供應連雲港市應用;西運物資以原鹽、磷炭石及經由連雲港進口的化肥為主。寧蕪、徐濉兩鐵路主要供客運,貨運較少。省內有南京和徐州兩大鐵路樞紐。

隴海鐵路和第 2條橫貫亞歐大陸的大鐵路終點連雲港是江蘇省的主要海港,負擔著全省部分對外貿易任務,也是中國西北地區的出海口和上海港的輔助港。1990年吞吐貨物量已達1136萬噸,有定期航班南通上海,北通青島。

(4)魯寧輸油管是江蘇省唯一的管道運輸工程,由山東省臨邑縣南下,經省境北部,以南京中轉油港(港址在儀徵縣趙莊溝)為終點。運輸量較大。

(5)南京是省內民航基地,與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廈門、西安、石家莊、瀋陽等城市有班機往返。又新闢南京至香港直達定期航班。蘇州、無錫、常州、南通、鹽城和連雲港機場也已相繼開放,與北京等地有班機往返。

參考文章

江蘇省(Jiangsu Sheng)的由來中國地理江蘇省泗陽縣認真做好雙孢菇栽培前期準備和指導工作食用菌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區大泗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江蘇省泗洪縣雙溝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江蘇省揚州市瓜洲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江蘇省揚州市揚州沿江地區邗江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江蘇省宿遷市蘇北地區宿豫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江蘇省蘇南地區鎮江市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江蘇省(JiangsuSheng)中國地理江蘇省柑桔樹脂病的發生與防治果樹園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