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東低山丘陵

[拼音]:Changjiang Kou

豐水、多沙、中等潮汐強度的分汊河口,中國的最大河口。上自安徽大通(枯季潮區界),下至水下三角洲前緣(30~50米等深線),全長約700多公里。河口區可分成3個區段:大通至江陰(洪季潮流界),長約400公里,河床演變受徑流和邊界條件控制,江心洲河型,為近口段;江陰至口門長220公里,徑流與潮流相互作用,河床分汊多變,為河口段;自口門向外至30~50米等深線處,潮流作用為主,水下三角洲發育,為口外海濱(見圖)。

1842年開始有水深測量圖。1915年進行了首次水文測驗。1958年開展了上自江陰下至口外海濱的大規模水文泥沙測驗。1971年以來,圍繞長江河口的治理,對河口區的水文、泥沙、沉積、河床演變及工程措施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並做了模型試驗和試驗性工程。

6000~7000年前,長江河口為一溺谷型河口灣,灣頂在鎮江、揚州一帶。近2000多年來河口南岸邊灘平均以40年1公里的速度向海推進,北岸有沙島相繼並岸,口門寬度從180公里束狹到90公里,河槽成形加深,主槽南偏,逐漸演變成一個多級分汊的三角洲河口。

長江河口水豐沙富,據大通站資料,最大、最小和年平均流量分別為 92600米3/秒、 4620米3/秒、29300米3/秒,年徑流總量9240億立方米。5~10月為洪季,徑流量佔全年的71.7%,以7月最大;11~4月為枯季,佔28.3%,以2月最小。年平均含沙量0.544千克/米3,年平均輸沙量為4.86億噸,沙量在年內分配比水量更集中。

潮汐在口外為正規半日潮,在口內為不正規半日潮。南支潮差由口門往裡遞減,口門附近的多年平均潮差為2.66米,最大潮差4.62米,屬於中等強度(平均潮差為2~4米)的潮汐河口。北支潮差較南支稍大。潮流在口內為往復流,出口門後向旋轉流過渡,旋轉方向為順時針向。通過口門的進潮量枯季小潮為13億立方米,洪季大潮時達53億立方米。

長江沖淡水的影響最遠可達濟州島附近。枯季鹽水入侵一般可至南北支分汊口。鹽淡水混合北支為垂向均勻混合型,在南支口門附近枯季大潮出現垂向均勻混合型、洪峰流量大又遇特小潮差時出現高度成層型外,全部及部分混合型出現機率最多。南槽、北槽和北港下段存在上層淨流向海,下層淨流向陸的河口環流。滯流點附近有最大渾濁帶。洪季小潮時常有浮泥出現,航道攔門沙與洪季滯流點位置吻合。

長江口外流繫有臺灣暖流、江浙沿岸流和蘇北沿岸流。夏季,臺灣暖流增強,蘇北沿岸流減弱,長江沖淡水在口門附近先順汊道方向流向東南,約在東經122°30′右轉向東北或東。冬季,臺灣暖流減弱,蘇北沿岸流增強,長江沖淡水沿岸南下,成為江浙沿岸流的主要組成部分(見東海)。南港實測最大波高3.2米,向口外海濱波高逐漸增大,曾測得6米波高記錄。

徐六涇以下,河槽有規律分汊。在科氏力作用下,長江河口存在明顯的落潮流偏南、漲潮流偏北的流路分異現象。在漲落潮流路之間的緩流區,泥沙容易淤積形成水下沙洲、沙島,促使水道分汊。在徐六涇以下被崇明島分為南支和北支,南支在瀏河口以下被長興島和橫沙島分為南港和北港,南港在橫沙以下被九段沙分為南槽和北槽,從而形成三級分汊四口入海的形勢。

在徑流與潮流兩股強勁動力作用下,河口段河床衝淤多變,主槽擺動頻繁。18世紀中葉長江主流重歸南支後,北支已日益淤淺,永隆沙至青龍港河段有湧潮,水、沙、鹽由北支上口向南支倒灌,但北支在洪季仍偶有洩水、洩沙現象。崇明島歷史上南坍北漲,現在有向蘇北並岸的趨勢。長江徑流基本上由南支排洩,南支河面寬闊,多水下沙洲,河槽演變複雜,目前正處於強烈變化階段。南港與北港,南槽與北槽的主次關係很易更替。1842年南港為上海港的通海航道。1870年後因南港水深惡化闢北港為主航道,1927年北港上口淤淺,通海航道又改走南港。1958年後北港的分流量已大於南港。

四條入海汊道均存在航道攔門沙,其灘頂水深除北支外,一般在 6米左右,比較穩定。在徑流、潮流和鹽淡水異重流作用下,有洪季淤、枯季衝,小潮淤、大潮衝的變化規律。南槽淺灘是長江河口最大的航道攔門沙,水深不足7米的灘長25公里左右,不足10米的灘長達60餘公里,成為入海航道的天然障礙。

在口外,有水下三角洲,面積約1萬多平方公里。其上端為攔門沙灘頂,下界水深約30~50米,北面與蘇北淺灘相接,南面越大戢、小戢疊覆在杭州灣的平緩海底之上。水下三角洲沉積物主要來自長江,但也與蘇北海岸和杭州灣存在著泥沙交換。

長江河口港埠眾多。中國最大的海港上海港扼長江咽喉。年吞吐量1982年近9000萬噸。1975年,通海航道水深已浚深到7米。每年入海離子徑流量為14823萬噸,佔全國入海總離子徑流量的43%。大量營養物質輸入海,使長江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形成中國最大的漁場。河口土地資源潛力很大。據1978年測圖量計,在南北支分汊口以下,零米等深線以上的灘地面積有779平方公里,2米以上的有1239平方公里,5米以上的有2833平方公里。據統計,近30年來,僅上海市就圍墾了約80萬畝土地。

參考書目

陳吉餘、惲才興、徐海根、董永發:兩千年來長江河口發育模式,《海洋學報》,第1卷,第1期,103~111頁,1979。

沈煥庭、潘定安:長江河口潮流特性及其對河槽演變的影響,《華東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 1期,131~144頁,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