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轉流
[拼音]:Zhonghuaxun
[外文]:Acipenser sinensis;chinese sturgeon
鱘形目、鱘科、鱘屬的1種(見彩圖),因模式產地是中國而得名。又名鱘鯊,大臘子。一般成魚體長2.42~3.25(♀)或 1.69~2.5(♂)米;體重148.5~378(♀)或38.5~189(♂)千克,最大個體重達500千克以上。體長,呈梭形。吻尖長,吻部腹面中央有須2對。尾歪形,上葉特別發達,體具5縱行骨板狀大硬鱗。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左右鰓孔分離。幼魚面板光滑。鰓耙細尖;成魚面板粗糙,鰓耙柱狀,13~28。一般頭部和體背側青灰色或褐色,腹部白色,各鰭均為青灰色,側、腹板間的側板下方體色有過渡區。
分佈於太平洋西北及中國海南島以東到黃渤海等海區和珠江、錢塘江、長江、黃河等淡水河流。
生活於大江和近海中,是迴游性的底層魚類。由海入江,喜聚於河口。成熟群體春末於10至11月溯江河而上,在江河上游進行生殖。長江流域產卵場在上游重慶以上江段的深潭和金沙江下游,水流湍急,河床岩石壅積處。性成熟年齡 9~19齡(♂)或16~25齡(♀)。懷卵量47.5~144.5萬。卵沉性,橢圓形,灰綠色,具粘性。受精卵在17~18℃水溫下5~6天孵化。生長較快,平均年增重 8~13(♀)或4.6~8.6(♂)千克。以動物性的食物為主,如搖蚊幼蟲、蜻蜓幼蟲以及其他水生昆蟲,軟體動物,寡毛類、小魚和藻類等。產卵期一般停食。
為一種重要的大型經濟魚類,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諺語。中華鱘的故鄉是中國,所以在學術和科學上有一定的價值,而近年來產量明顯降低,已被列為瀕危物種,因此必須做好保護和人工繁殖中華鱘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