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珀特王子港
[拼音]:milengyan
[外文]:mylonite
發育在韌性剪下帶中的高溫高剪下應變條件下產生的岩石。主要是由於原巖的韌性剪下變形、動態重結晶和新礦物結晶作用形成的,與原巖沒有明顯的界限,一般呈逐漸過渡關係。糜稜巖是C.拉普沃思於1885年引自希臘文 m揙lo嬞(碾磨)用來描述蘇格蘭莫因衝斷層展布的很細粒條紋狀斷層巖。
糜稜巖有3個基本特徵:
(1)粒徑較原巖減小;
(2)產生在一個相當狹窄的面狀地帶中;
(3)出現強化面理(流動構造)和線理,主要由應變集中形成。
糜稜巖由韌性基質和變形殘核、殘碎斑晶或變斑晶組成。韌性基質是一些細粒礦物的集合體,是動態重結晶作用、新礦物結晶作用產生的礦物以及硬礦物脆性碎裂的細小碎粒。變形殘核是經受韌性變形的礦物,呈透鏡狀或帶狀,後者長寬比可達幾十比一。殘碎斑晶呈透鏡狀或渾圓狀,是指在特定的物理環境下韌性變形過程中,某些硬礦物發生脆性碎裂而殘存的相對基質較大的碎礫。變斑晶是在韌性剪下變形過程中重結晶的或生長的較大的礦物,如石榴子石、鉀長石等。殘碎斑晶和變形殘核內部發育塑性變形的光學效應,如變形紋、變形帶、扭折帶等。殘碎斑晶內的脆性裂紋受韌性基質限制,不能蔓延導致岩石的破裂。所以,糜稜巖的形成過程中韌性變形起主導作用。殘碎斑晶和變斑晶呈不對稱的眼球狀嵌入韌性基質中,不對稱性指示剪下帶的剪下指向。
糜稜巖中發育葉理和拉伸線理(見線理),多數存在兩組由礦物定向排列而產生的葉理:平行剪下帶邊界的滑動葉理(C面)和平行壓扁面的葉理(S面),兩者之銳夾角指示剪下帶的剪下指向;在S面上出現的拉伸線理,指示了剪下運動的向量。
糜稜巖系列的岩石分兩類:
(1)糜稜巖,細粒韌性剪下變形的岩石,根據其韌性基質含量劃分為初糜稜巖、糜稜巖和超糜稜巖,基質各佔10~50%、50~90%、90~100%。主要由層狀矽酸鹽礦物,如雲母、綠泥石等組成的糜稜巖稱千枚狀糜稜巖,簡稱千糜巖。
(2)變餘糜稜巖,以顆粒生長為特徵的粗粒韌性變形的岩石,其晶粒韌性變形構造已全部或幾乎全部由重結晶的晶粒所取代,粒內應變效應因重結晶而消除。不對稱的較粗大的眼球狀變斑晶或殘碎斑晶嵌入呈花崗變晶結構的韌性基質之中。變餘糜稜巖帶常伴有交代作用、混合巖化甚至花崗岩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