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鈉

[拼音]:gouzaomei

[外文]:tectonic coal

煤層受構造應力作用,原生結構、構造受到強裂破壞而產生碎裂、揉皺、擦光面等構造變動特徵的煤。其含義與岩石學中的構造巖相對應。由於煤抵抗變形的強度遠低於其圍巖,故在煤系構造變形過程中煤層發生強烈破碎,或形成構造滑動面,並形成不協調褶曲,促使煤進一步破碎和流動。

按照煤的破碎程度,構造煤可分為 3種:

(1)碎裂煤。被密集的、相互交叉的裂隙切割而成的碎塊,碎塊呈尖稜角狀,相互之間沒有大的移位和移動,僅在剪性裂隙面上煤被磨成細粉,並形成鏡面,顯微鏡下還可以從碎裂煤中看到大量的微裂隙。

(2)碎粒煤。是煤層受到應力作用後已完全破壞了煤的原生結構、構造,破碎成粒狀,並被重新壓緊後的煤。在構造活動中,顆粒相互摩擦失去稜角,粒徑在1毫米以上。

(3)碎粉煤(糜稜煤)。是煤層受到構造應力作用後,顆粒相互摩擦而成,粒徑在1毫米以下。碎粒煤和碎粉煤都是煤在褶皺過程中,在頂底板岩石之間發生順層流動,碎粒之間相互摩擦形成的。

構造煤的特徵,除破碎外經常存在著構造鏡面、揉皺構造(部分保留原生層面)、揉皺鏡面以及鱗片狀構造等。強變形的構造煤在顯微鏡下可見到煤粒的定向排列和構造流動引起的微形揉皺。在描述時根據構造特徵,將上述按破碎程度劃分的構造煤進一步劃分為鱗片狀碎粒煤、具揉皺鏡面碎粉煤等。

較高煤級的煤受強構造應力作用時會產生光學異向性,可通過測定鏡質體反射率確定,並據此推斷古構造應力場。在顯微鏡下可在煤粒中見到構造作用引起的波狀消光。

構造煤化的煤層在厚度和產狀上都有強烈變化,構造煤的識別有助於查明煤層變化原因,發現加厚帶和變薄帶的延展方向,推斷構造應力場。

參考書目

武漢地質學院煤田教研室編:《煤田地質學》(上冊),地質出版社,北京,1979。

E.斯塔赫等著,楊起等譯:《斯塔赫煤巖學教程》,煤炭工業出版社,北京,1990。(E.Stach et al.,Stach,s Textbook of Coal Petrology,Gebrüder Borntraeger,Berlin,Stuttgart,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