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紫外輻射

[拼音]:gaofenzi mingming

[外文]:macromolecular nomenclature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高分子命名委員會,自1952年以來曾多次公佈過關於高分子命名問題的報告。但是,由於高分子結構複雜,高分子化學發展迅速,習慣用法不易改變等,至今尚未解決好。高分子按照結構主要有線型、分支型、體型(網狀)三大類。從線型高分子出發,加上線型分支就是分支型高分子,加上交聯就是體型高分子(網狀高分子)。因此,線型高分子的命名是一切高分子命名的基礎。本條只介紹線型高分子的命名。

目前常用的線型高分子命名方法有三種:

(1)按原料和製法命名,由這種方法得到的名稱可以表示出高分子的原料和製法,簡單易行,沿用很久,但是所得名稱有時含義不清;

(2)按高分子鏈的結構命名,所得名稱,科學上嚴謹,表達確切,但方法繁瑣,多數人還不習慣;

(3)基本上採用生產部門的簡稱或按第一種方法得到的英文名稱的縮寫,比第一種方法更簡便,但含義更不清楚。

按原料和製法命名

是在原料單體的名稱前,加一“聚合”中的“聚“字而成。例如單體“乙烯“加上“聚”字,即為高分子的名稱“聚乙烯”。對於共聚物,可以把單體名稱都寫在前面,後面加“共聚物”而成。例如,由丁二烯、苯乙烯兩單體制得的高分子,稱“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也可用“聚”字開頭,後面括號內寫出各單體名稱,單體名稱間插入一“共”字而成。例如上述共聚物可寫成“聚(丁二烯-共-苯乙烯)”。

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含義不清,並隨著高分子科學的迅速發展日益嚴重。例如,按這個方法取得的“聚乙二醇”、“聚氧化乙烯”兩個名稱,都可以表示同一個高分子

;而另一方面,按這個方法取得的“聚乙烯基苯甲醛”一個名稱,可以同時表示結構上迥然不同的兩種高分子(結構式如下)。

又如“聚己內醯胺 ”,既有“聚”又有“內”,造成邏輯混亂,實際上已經開環,不宜稱“內”了。因此,便出現了按高分子鏈結構命名的方法。

按鏈結構命名

即按高分子重複結構單元命名的方法,經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在1975年通過公佈。這個方法是在與有機化合物命名法儘量取得一致的前提下,定出形式上最簡單而含資訊量最豐富的名稱,還要儘量做到:一個名稱只代表一種高分子,一種高分子只有一個名稱。由於高分子的結構比有機小分子化合物複雜,如端基、反常鏈段等不規則的結構細節不可能在名稱中一一表達,不能如有機小分子化合物那樣嚴格和確切。這個方法可分三個步驟:

(1)找出重複結構單元的一切可能結構式;

(2)按所規定的優先順序,找出優先序最高的結構式;

(3)用最簡單的文字,依次寫出這個重複結構單元的結構式中各基團的名稱,然後用括號括起,前面再冠以“聚”字而成。例如,某高分子的重複結構單元有以下6種可能結構式:

而按規定的優先順序,只能選出

一種,它的最簡單的名稱是“氧-1-氟亞乙基”,加括號並冠以“聚”字,得“聚(氧-1-氟亞乙基)”。

選擇重複結構單元中各基團的優先順序是:雜環>雜鏈>碳環>碳鏈。其中,各種雜環裡又按以下順序:氮環>環數多>環大>雜原子數多>雜原子種類多>雜原子優先序高>其餘。其中,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氫化程度小的優先於大的。

雜鏈中各雜原子間的優先順序如下:O>S>Se>Te>N>P>As>Sb>Bi>Ge>Si>Sn>Pb>B… 其餘按元素週期表依次類推。

碳環中的優先順序如下:環數多>環大>共環原子數多>氫化程度小>其餘。

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取代基的位標數值小的優先於大的,簡單的優先於複雜的,同理,取代基多的基團優先於取代基少的。依照優先順序從一個基團過渡到另一基團時所經過的主鏈原子數目小的優先於大的。

按簡稱命名

由於高分子科學與生產實際聯絡緊密,並且高分子學名往往較長,常常使用簡稱。簡稱中包括商業性質的名稱和英文名稱的縮寫(表1 、表2)。

合成纖維的簡稱中,多以“綸”字結尾,其中“耐綸”後面常常附有一個或兩個數字。附一個數字時,為末位氨基酸的縮聚形成的化合物,此數字表示直鏈氨基酸單體中的碳原子數,如“耐綸6”(即聚己內醯胺)。附兩個數字時,為二元酸與二元胺縮聚形成的聚合物,如“耐綸6,10”,其中前一數字表示直鏈二元胺中的碳原子數,後一數字表示二元酸中的碳原子數。

塑料和橡膠用高分子,常常以其英文名稱的縮寫表示(表2)。

參考書目

Commission on Macromolecular Nomenclature of IUPAC, Nomenclature of Regular Singlestrand Organic Polymers,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Vol. 48, No. 3, pp. 373~385,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