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蟲目
[拼音]:Wu Zhengyi
號白兼,別名白堅。中國植物分類、植物地理學家。1916年6月13日生於江蘇揚州市。1933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畢業後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等校任助教、教員至1946年(其中1942~1946年曾兼任中國醫藥研究所研究員)。1946~1949年任清華大學講師。1950年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1954年起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後(1979)又當選為主席團成員。1958年任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1979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院長。
自1936年起從事植物分類學和植物地理學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1964年在北京科學討論會上,宣讀了《中國植物區系的熱帶親緣》一文,並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該文在充分分析了中國高等植物約3000個屬的分佈區型別之後,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即:“中國植物區系與東南亞植物,特別是印度支那半島區系之間,有一個較長的和更相似的歷史背景。在北緯20°~40°之間的中國南部、西南部和印度支那地區,是植物最富於特有古老科、屬的地區。這些從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系傳下來的成分,可能是東亞植物區系的核心,而這一地區正是這一區系的搖籃,它也許甚至是北美和歐洲植物區系的發源地。”這一見解在《中國自然地理──植物地理(Ⅰ)》(1983)一書中得到進一步論證和發揮,明確指出中國植物區系有3大歷史成分,即古南大陸的、古北極的和古地中海的,而中國西南部則是這些區系成分發生和發展的關鍵地區。從1956年起他還致力於中國植被分類、分割槽問題的研究,並聯繫到區系分割槽上來,主編出版了《中國植被》(1980)一書。
自1944年以來的40年間,曾發表30餘篇論文和10餘部專著,如:《雲南熱帶、亞熱帶植物區系的初步報告》(1957、1965);《論中國植物區系的分割槽問題》(1979);《脣形科的進化和分佈》(1982);《通過統計植物地理分析資料論西藏植物區系的起源、發展和區劃》(1981);《論太平洋各大洲洲際分佈的意義》(1983);《論橫斷山地區植物區系及其意義》(1988);《中國植物誌》(1977~);《雲南植物誌》(1979~);《西藏植物誌》(1983~1987)等。迄今他已發現了新屬 8個,新種400個以上。
自1975年起任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雲南省植物學會理事長、《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副主任,1987年任主編。1980年當選為美國植物學會的終身外籍會員,1981年當選為瑞典皇家植物地理學會的名譽會員。1986年又當選為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三屆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