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銀行管理的論文範文精選

  知道銀行管理的論文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整合關於銀行管理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希望你喜歡哦。

  銀行管理論文:銀行業如何加強內控建設防範操作風險探討

  【摘要】希望查字典論文網整理的銀行管理論文:銀行業如何加強內控建設防範操作風險探討能夠給您帶來一些靈感。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金融市場的日趨開放,金融機構面臨的競爭形勢更加嚴峻,各種金融風險逐步呈現,其中銀行業都將加強內控建設,防範操作風險提到各自重要的工作日程中,並將其作為規範業務發展的重要和必要內容。究其原因,文章結合筆者自己工作實際談談自己對銀行業要加強內控建設,防範操作風險的認識。

  關鍵詞:銀行業;內控建設;防範;操作風險

  前言

  近年來,國內外銀行業經濟案件頻發,涉案金額巨大、影響惡劣並造成巨大資金損失,嚴重威脅著銀行和客戶的資金安全。從國內銀行業看,由於缺乏對操作風險的充分認識,缺乏相應的規章制度,缺乏有效的內控機制,近年來操作風險也日趨嚴重。

  一、操作風險形成原因

  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銀行業務日益多元化、複雜化和國際化,金融機構尤其是基層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呈現出“機制功能弱化”的趨勢,產生操作風險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風險意識不強

  1. 重業務拓展,輕風險管理。表現在一些單位負責人短期行為嚴重,沒有正確處理和把握好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的關係,許多營業機構目光侷限於完成考核任務,甚至不惜冒著違規操作的風險以實現短期業績;許多員工在操作崗位上工作卻被迫承擔了大量營銷任務;不少員工自身對操作風險重視不夠,風險意識不強,只要領導命令,就惟命是從,對其違法行為視而不見。

  2. 重事後管理,輕事前防範。其表現在銀行看重的是對已發生或已存在的風險採取事後的管理處罰措施,試圖以嚴歷的處罰遏制風險的出現,而對事前的防範和事中的控制措施關注較少,或形同虛設,這種做法充其量只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

  ***二***業務學習不到位,執行制度有偏差

  隨著金融資訊化、金融產品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各種理財產品、電子業務等層出不窮,有的管理人員藉口業務忙,對規章制度、特別是新的規定不能認真學習,管理鬆懈,對員工的業務培訓也不到位,致使操作人員對新業務不熟悉,潛藏風險隱患;少數員工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對新業務、新制度的學習滯後,對業務流程理解不深不透,典型的是許多產品的創新是先發展業務,後規章制度,並且有些制度本身制訂就不夠精細,過於理想化,甚至不適應業務發展需要,可操作性較差,再加上操作人員本身理解不深不透,業務素質不高,致使業務發展潛藏很多風險隱患。

  ***三***查處力度不到位,警示效果不明顯

  近幾次操作風險大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多數屬於屢查屢犯、屢整難改的頑症,主要原因還是重檢查、輕處罰,對違規違紀甚至違法行為低調處理,強調客觀原因,未能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處罰力度不夠,因而不能產生有力的警示作用,削弱了制度執行的嚴肅性,導致一些問題屢查屢犯,直至案件發生。

  ***四***計算機網路系統不夠完善,易形成較大資金風險點

  主要表現為硬體及軟體、裝置及通訊故障、程式錯誤、計算機等原因造成交易不成功而形成客戶及銀行資金損失。例如有的銀行因通訊故障引起的銀行單邊帳,形成較大的資金風險。

  此外,員工強制休假制度和定期輪換制度未落實,人事管理中不能做到定期或不定期地調整相關重要崗位人員,使其職務行為中存在較大風險。

  二、加強內控建設,構建防範操作風險的長效機制

  早在2005年銀監會就提出了13條防範操作風險的意見,並督促銀行機構落實“內控十三條”,從央行的重視程度和督促力度,就可看出防範操作風險已成為規範業務發展的重要和必要內容。因此,我國各商業銀行近年來紛紛開展了全行性的操作風險大檢查,同時採取不同的方式來防範操作風險。對如何加強內控建設,構建防範操作風險的長效機制,我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打造先進的內部控制文化,要以科學發展為指引,樹立健康經營理念。正確認識內控機制的重要性,加強員工職業道德培養和警示教育,提高內控與員工的價值關聯度,切實防範員工因道德風險引發的違規、違法行為。通過培育金融企業合規文化,營造良好的內控文化氛圍,並通過教育與管理、激勵與約束相結合,這不僅有助於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還使人的自覺行為與制度對人的約束有機結合,也有助於防範道德風險。同時正確處理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牢固樹立先規範、後發展的經營理念,嚴禁違規辦理業務。

  2.嚴格崗位職責管理,要以風險防範為前提,培育風險管理文化。崗位職責要明確各部門、各崗位和下屬分支機構的內控職責,一級對一級負責。實行任務到崗、責任到人,做到定人、定事、定責,做到工作崗位、工作範圍、職責許可權清晰,使內控覆蓋所有風險點,包括決策、執行、監督的全過程,重要崗位、主要風險環節做到相互制約、相互制衡。

  銀行管理論文:有關當前商業銀行改革的戰略探索

  【摘要】查字典論文網為您提供銀行管理論文:有關當前商業銀行改革的戰略探索參考,以及寫作指導和格式排版要求,解決您在寫作中的難題。

  摘要:在國有銀行上市改制的大幕拉開後,政府與各界似乎都看到了銀行改革成功的曙光。然而,2006年的經濟執行開始出現更加複雜的局面,一方面商業銀行信貸擴張衝動的內在機制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與政府調控經濟過熱的巨集觀政策往往存在衝突,另一方面銀行體系改革中的深層矛盾逐漸凸現,同時外資銀行介入的競爭壓力也接踵而至。

  關鍵詞:商業銀行;銀行改革;戰略

  Abstract: In the state-owned bank listed on the Damulakai restructuring, the government and all walks of life seem to have seen the dawn of the success of banking reform. However, in 2006 the economy began to emerge even more complicated situation, on the one hand, commercial bank credit expansion continues to urg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has not been fundamentally changed,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e economy overheating of the macro-policies often conflict, on the other hand, reform of the banking system in Gradually become deep-seated contradict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foreign banks are also involved in the competition after another.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banking reform; strategy

  前言

  在面臨內外壓力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改革應該如何突圍呢?我們認為,有以下兩大戰略思路值得重視。

  其一,從商業銀行的角度,應針對信貸擴張的動因,全面創新業務模式和經營機制

  我們看到,上半年中國經濟高位增長,兩大推動因素是信貸和投資。商業銀行的信貸擴張衝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上市成功後的建行尤其突出。前段時間穆迪對2005年中資銀行財務實力評價較低的原因,也是看到了巨集觀緊縮政策下,商業銀行信貸擴張壓力可能帶來不良率提高。應該注意,我們不能說信貸擴張與銀行上市之間有簡單的正相關關係,因為這是現有金融體制下所有商業銀行普遍面臨的現象,只能說是,商業銀行的上市,如果強化了刺激信貸擴張的某些動因,將會使得這一問題更加突出。

  就國際經驗來看,目前國外商業銀行已經逐漸形成了中間業務為主,信貸業務為輔的模式。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發達國家的銀行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長,對銀行總收入的貢獻多在30%以上,有的超過了50%,甚至70%以上。國外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情況,是與其逐漸進入後工業社會的發展階段相對應,也是與其金融自由化與金融深化發展到了較高階段相對應的。而在當前中國特定歷史階段,以利息收入業務為主的情況還難以在短期內改變,但應向國際看齊,在業務創新與制度設計上做好戰略改革與轉變的準備。

  就此,筆者認為上市只是銀行改革的起點,在制度、技術、管理等方面全面創新商業銀行業務執行模式,才能促使其走出信貸擴張怪圈。

  一是創造發展銀行中間業務的條件。一方面,應以專門機構協調中間業務發展的外部環境,如規範中間業務收費,制定合理的銀行中間業務收費標準,也要建立健全銀行的各項服務功能,並且增加科技投入,創造發展中間業務的硬體環境。另一方面,銀行所提供的中間產品最大的差別就是它所提供的服務和為客戶創造的便利,只有適合客戶需要的產品才有存在的必要和發展的可能,而銀行也只有擁有了這樣的產品才能贏得客戶,因此要努力推進產品創新。此外,銀行還要注重以推銷消費品的方式推銷金融產品,通過市場營銷來使客戶理解新產品,並實現金融產品“供給創造需求”的途徑。

  二是真正促進經營管理與內控機制的優化。經營機制改革仍然是商業銀行永遠的主題,目前部分銀行進行股改和上市,確實是銀行改革邁出的一大步,但是也要看到,對銀行治理長期的真正壓力主要來自於機構戰略投資者和大股東,當前上市銀行治理結構中該類主體的作用還十分有限。銀行海外上市的背後,往往是投資者對於“中國概念”和“政府擔保”的認同,上市本身並不意味著現代經營機制的建立。如果就此放棄內部機制改革,則很可能重蹈覆轍。因此,政府必須在包括人事等方面在國有商業銀行建立起市場化機制,並在此基礎上按照商業金融原則建立內部控制和風險收益權衡機制,才能保證銀行改革的成果。就此來看,上市只是有效改革的剛剛起步,也並非銀行改革的惟一選擇。

  三是改善資產質量與貸款結構。應通過加強各類風險限額、資產負債比例指標管理及內部利率調控、產品定價政策等手段,合理控制總量,優化結構配比,降低資產組合的整體加權風險,促進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協調運作。還應根據流動性變化和資產業務發展的趨勢,更加主動靈活地實施負債管理,控制負債成本,有效地管理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總之,商業銀行應把風險識別能力的大小作為信貸投放最重要的約束條件,不僅在信貸投放“量”上做文章,還應在信貸投放的“質”上努力。

  四是不斷創新現有條件下可行的業務模式。總體上雖然信貸增長過快,但也要看到,在傳統業務模式和理念下,銀行還是更關注集中於少數領域的貸款業務。但事實上,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還有許多領域缺乏發展資金,目前需要能夠開拓市場,探索銀行資金進入這類領域的新模式。例如,通過與政策性資金的配合、資產證券化、基金等模式,銀行資金可以有效進入資金短缺嚴重的很多經濟領域,探索有效利用資本金的廣泛途徑。

  其二,從監管部門的角度,應適應新形勢,轉變商業銀行改革的戰略重點

  商業銀行改革中的整體性問題是多方面的,當前有四方面任務迫在眉睫。

  一是綜合調控銀行體系的資金過剩。資金過剩加劇了銀行當前的盈利壓力,從總體上調控銀行體系流動性也是對政府的現實要求。2003年4月份開始以定期發行央行票據的方式來回收外匯佔款帶來的過多的流動性,但由於疲於應付,最終形成的淨貨幣投放仍保持了較快增長,商業銀行的資金持續過剩。當前,銀行改革、巨集觀經濟調控、外匯體制改革已經不可避免地聯絡在一起,全球化也使得中國經濟金融更容易受到外部衝擊和影響。政府應該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做出相對最佳的選擇,儘可能控制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問題。

  二是為混業經營時代的到來做好制度準備。隨著2006年金融產品創新的開展以及金融機構業務多元化,混業經營的潮流已經顯現出來。產品創新帶來了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融合,而機構創新則帶來多種金融資源的有效組合,如近期保險資金對銀行的規模介入。對此,應該全面更新觀念,在立法、監管、內控和會計準則等基礎制度建設方面為銀行混業經營打好基礎。

  三是增強商業銀行對人民幣產品的設計定價能力,從而在未來國外同業競爭中能夠立足。當前雖然國內市場具有大多金融產品,但價格發現機制仍然缺位,銀行也不具有產品設計定價能力,不得不依賴外資報價。在外資全面進入後,國內商業銀行在本幣產品競爭中處於非常不利地位。國情決定了相關的金融制度優化和創新短期內必須由監管部門而不是市場來主導推進,這需要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的大環境下,儘快彌補商業銀行在這方面的不足,並對促使本幣產品交易活躍提供政策支援。

  四是適應新的市場和制度變化,不斷改革銀行監管體制。目的是適應金融全球化條件下的銀行業務創新與市場風險控制要求,建設一個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能適應外資挑戰的監管環境。同時也要注意破除金融領域的壟斷現象,促使金融資源更有效地流動起來。

  總結:以上就是銀行管理論文:有關當前商業銀行改革的戰略探索的全部內容,更多相關內容請點選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