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是語文老師提高教學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案例,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五年級語文課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教學反思

  我是怎樣引導學生學習《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一課的呢?在教學中,我力求滲透以下幾個理念:

  一、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

  “積累”是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創造智力背景,積方法,打基礎、激興趣,也是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任務之一。因此,在本節課結束時,我建議學生用一句格言來寫自己的收穫和感受,學生大膽的思維,豐富的語言令我刮目相看。文章結束時,在這濃濃的情感中,孩子們敞開了心扉,有的同學說,“學了這一課,我才真正理解了媽媽以前對我的批評,甚至動手打我是另一種愛,媽媽我愛你!”有的說:“生活像一艘船,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好像兩支漿。船要想行得快,雙槳要相互配合,這樣我們才能到達南極北極和浩瀚的宇宙。”這充分體現了孩子們聯絡生活實際,在自主的學習中感悟、理解的到位,有理有情!

  此外,我還向學生推薦《愛的教育》這本書,讓學生課後閱讀,鞏固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拋磚引玉,開放性、自主性作業的佈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與愛好進行自主選擇,又一次讓學生感受到可貴的尊重。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感受,提高語文素養。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其形成和發展主要是“內因”起主導作用,沒有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和投入,語文素養不可能形成,更不可能發展。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我設計了在小組內辯論活動的環節,通過對母親“精彩極了”和父親“糟糕透了”這兩種評價,哪一種更好的辯論,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理解語言、品味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培養他們的語言實踐能力,最後讓學生在自主交流的熱烈氣氛中悟出其中的道理,並以自己喜歡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的設計,力求做到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使他們在快樂中明白事理,在投入中表達激情,在創造中增長智慧,從而來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三、營造和諧寬鬆的氣氛,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使學生在一個民主的課堂中學會彼此尊重、欣賞,共同完成教學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因此教學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讀書,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評價,重在培養學生喜歡閱讀的意識。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力求做好學生學習與活動的促進者、指導者,在師生平等的對話中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從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五年級語文課文《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學會看病》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講的是兒子生病了,曾作為醫生的母親“逼迫”孩子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

  文中的母親用“逼迫”這種獨特的方式,鍛鍊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看似狠心無情,但深沉的母愛卻彰顯無疑。整篇文章以母親的情感***做出決定──猶豫不決──心軟後悔──自責擔心──勇氣回升***為線索,生動細膩地刻畫了母親在整件事中情感變化的心理歷程。因此在這篇文章中,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是教學重難點。所以在設計教學時,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我設計從母親的情感變化這一環節上入手,準備採用“讀”、“說”、“悟”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字,去理解母親這種獨特愛孩子的方式和用心。

  然而,事實總會和預想有出入。那天,課堂上順利的完成初讀課文,處理了生字詞,應進入閱讀理解課文的環節了。所以,我緊接著丟擲了一個問題:“初讀完課文,你認為文中的母親是一位什麼樣的母親?”按我預想的方案,學生應該回答:“這是一位真正愛孩子的母親。”“這是一位盡職盡責的母親。”等等,然後我就可以順理成章的過度到“你是從哪些句段體會到母親愛孩子的,找一找母親的情感變化,理出文章的線索。”但學生的答案卻跟我的備課預案背道而馳,“這位母親是殘忍的”“是無情的”“是自私”……聽著學生們把一個個冰冷的字眼用到我們最親最愛的“母親”身上,這是我無論如何也沒有預想到的,這令我震驚,也令我心痛。固然,在我的教學設計上可能存在失誤,但我沒想到孩子們把母愛理解得如此“自私和狹隘”,孩子們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竟把母親的“良苦用心”看做洪水猛獸。這儘管令人震驚、心痛,但這不是正折射出課堂的不可預見性嗎?不也反映了孩子們對“愛”和“感恩”認識的缺失嗎?這不也是教育學生的契機嗎?於是我順著同學們的思路提問“你們是從課文哪個地方,感受到母親的殘忍呢?”孩子們很快找到文中的句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我適時點撥:“媽媽為什麼要這麼做?她的初衷是什麼呢?”通過讀媽媽和兒子的對話,學生們很快認識到兒子是一個依賴心非常強的人,根本沒有意識生活中很多事需要自己獨立完成。學生們逐漸的理解母親的苦心,明白愛的“厚重”。

  課是進行完了,學生似乎是認識了什麼是“愛”。然而,在生活中,他們真正懂得父母的苦心嗎?

  五年級語文課文《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1、本週進行了第二單元描寫童年的兒童詩的語文教學,第一課便是《古詩三首》的教學。進入了五年級,學生對於古詩的學習已經不再感到陌生,對於古詩的學習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澀,於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採取了,以複習古詩的學習方法,從而引導學生自學、彙報的方式進行學習。

  課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體會自己童年時光的幸福和美好,激發學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兒童是怎樣度過自己童年的興趣。進而引入本課的教學。在學生初讀古詩,互讀古詩,提示容易出現錯誤的字的讀音,並且落實重點生字"牧""蓑"之後,我便引導學生複習古詩一般的學習方法。由於以往一直都在滲透古詩的學習方法,所以學生很自然就回憶起了: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明詩意;多誦讀,悟詩情,這幾個學習古詩的一般過程。於是我放手讓學生按照方法進行自學。學生很快就兒童詩兩首教學後記進入了學習的狀態,由讀到悟,在整個的自學過程中,學生不斷抓住相應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詩所傳達的意境。有的同學從"三四""一二"上下行文中的關聯感悟到了,古詩的對仗關係。有的從"臥"字中體會了那種隨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體會到了古時候生活的靜謐,兒童與自然的親近。還有的,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他們的小腦瓜裡就湧現出了學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與老師和同學們分享。在彙報的過程中,更是精彩紛呈,充分展示了孩子們個性化閱讀背後的個性化理解。他們往往從古詩的一個字入手就能體會到其中深蘊的意味,很輕鬆就將古代兒童那種自由自在的兒童生活體會的淋漓盡致。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對於朗讀也就不費吹灰之力了,讀得入情入靜。並且在當堂就完成了古詩默寫,教學效果非常好。

  在教兒童詩童年學過後,我仔細反思了整個的教學過程,之所以取得了這樣良好的教學效果其中成功之處在於,教學的教學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地信任學生,學生也會充分地信任自己,從而產生課堂教學的朵朵美麗的火花。但是反思之於也發現了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在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的同時,教師的主導性在我的課堂似乎反映的不夠。教學目標達成後,教師的深入挖掘仍是課堂教學的點睛之筆。

  2、《舟過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寫漁童行舟過江,以傘作帆,張傘使風時天真、活潑的情景。對正在經歷童年的孩子來說,童年故事應該是不陌生的。但是,詩中展現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時空的。所以,教學中我利用他們的閱讀期待,調動起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讀在語文課堂中的作用,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讀,然後讓學兒童詩怎麼寫生談談自己在讀中感悟到的,然後創設情境:我讓孩子們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朗讀,想象一下展現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再把想象到的情景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可以適當的加入自己的想象,把短小的詩文變成一個優美的小短文,這是我課前的設計,可是真正實施到課堂中,卻不盡人意。

  課下我在反思自己,為什麼想到了,可是到了實施的時候卻有很多不足呢也許在一些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上自己有了一些轉變,可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還沒能真正的邁出那一步,作為一名教師,要想真正提高自己,成為研究型教師,就要勇敢的嘗試,邁開自己的步子,新課程不能只是想在腦子裡、記在心裡,而是要用在課堂中

  3、本次的三首古詩詞都是寫兒童的,富有兒童的情趣。而且詩句都淺白如畫,都展示了兒童無憂無慮。教學我想兒童詩仿寫的時候,由於詩歌比較簡單,我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然後進行小組討論學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較高。對於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得也比較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