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雷託諾,P.
[拼音]:taijiquan
[英文]:taijiquan, callisthenics, shadow boxing
以強身健體為首義,速度緩和適中,動作柔和,綿綿不絕,動作與意念相合,呼吸與動作相輔為特點的拳術。
太極拳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多數人認可的有兩種:一是說源於元明之際的張三丰(見孫祿堂所著《太極拳學》),一是說源於清代陳玉廷(見唐戈武著《中國武術實用大全》)。太極拳之名首見於王宗嶽《太極拳論》。太極拳法首在於養生保健,且亦可用於禦敵防身,因而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加之動作柔和、徐緩,老幼病弱皆可演練,故數百年來廣為流傳。習之者既多,傑出者亦眾,於是參以己意,揉入所學,門派亦漸多:有陳氏太極拳,流行於河南溫縣陳家溝,為清代陳玉廷所創;楊氏太極拳,流行於京師及河北永年縣,為楊露蟬在陳氏拳基礎上創出;武氏太極拳,為武禹襄所創;孫氏太極拳,為孫祿堂所創;吳氏太極拳,為吳鑑泉所創;趙堡太極拳,為陳青萍所創。還有國家體委為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而於1956年、1976年編制,1998年修訂的兩套簡化太極拳(二十四式太極拳及四十八式太極拳)。
太極一名字源於《周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指陰陽,陰靜陽動,陰降陽升,陰生陽而陽化陰。以太極命拳,意在此拳合乎自然,順應陰陽互生之理。常常練習,可以健身,可以延年。
太極拳門派各有特點,但從同一拳種、同一源頭來說又有著共同的要求,如練習時呼吸與動作的配合,意念的引導作用,以及《中國武術實用大全》歸納的身體姿勢,均要求懸頂、順項、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塌腕、鬆腰實腹、斂臀落胯、膝部鬆活、兩足分清虛實、全身正中安舒。在動作運動路線方面,均要求弧形運轉,節節貫串,上下相通,達到運動圓活、銜接順暢。其健身功效久已得到人們的重視和認可,流傳已遍及各大洲。
太極拳的養生健身作用,一是養神,練拳要求澄心靜慮,思不旁鶩,神氣靜守於內;二是呼吸的合理調節,在氣的執行上,要求意念引氣,同於氣功的修煉,久而久之,達到氣隨思走、身隨氣動的要求,使練拳成為一種心神、呼吸、形體自然而協調的配合,從而可糾正體內的不正常狀態,祛病強身;三是太極拳的動作要求柔和、自然、連貫不絕,既要求鬆,又要求動,鬆而不懈,動而不強,氣血流通,經絡舒暢。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柔和是生機的體現,正是由於這種柔緩自然、疾徐有度的特點,因而老幼皆宜、病弱不禁,成為一種適應範圍極廣的健身術。
陳氏太極拳。創始人陳玉廷,歷代相傳,現較流行的有兩個套路。第一套共八十三式,特點是動作簡單,柔多剛少,動作力求柔順,初練尤須徐緩,注意以身法領導手法。其拳架又有高、中、低之分,運動量可以調節,故健康人、病弱者均可適應。第二套(炮捶)共七十一式,特點是動作較複雜,剛多柔少,動作力求堅剛、迅速,又有竄蹦跳躍、騰挪閃展的動作,由於練習中速度快、爆發力強,只適合青壯年身體健康者練習。
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蟬,全套動作共八十九式。據汪永泉《楊氏太極拳述真》中介紹,這個套路實際上是楊氏太極拳中的養生拳架,其特點是舒適、得意、大方。其主要要求:一是身形要自然調直,不偏不倚;二是全身放鬆,各個關節、每塊肌肉都要放鬆;三是內外結合,內氣與外形協調配合,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周身鬆、軟、圓、活,不勉強,不過分;四是開合適度,使每一個動作都在一開一閤中有節奏地執行。但不適於技擊,還須加入適用於技擊的招術。
武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全套動作共九十六式。其特點是: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分清虛實,胸、腹部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完全用內動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不相逾越,出手不過足尖。現行架勢中無跳躍動作,故此套拳譜老幼皆宜。
孫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孫氏不僅是武術大家,於形意、八卦等拳法亦極精通,且學問深厚,從其所著《太極拳學》中就可看出。故孫氏太極拳,涵溶多種武術精髓於內,全套動作共九十七式。其特點是:氣沉丹田,嚴保中和,進退相隨,邁步必踉,退步必撤,動作舒展圓活,敏捷自然,雙足虛實分明,動作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是一種老幼皆宜的拳法。
吳氏太極拳。創始人吳鑑泉,由楊氏太極拳化出,全套動作共八十四式,以柔化著稱。特點是動作輕鬆自然,連續不斷,拳式小巧靈活,拳架開展緊湊,總是以柔見長。各門派的拳法雖然組合有異、姿勢有別,但基本架式的名稱、動作特點是相同或大同小異的,現將動作名稱列於下:起式、攬雀尾、單鞭、雲手、提手、白鶴亮翅、高探馬、搬攔錘、十字手、海底針、扇通背、斜飛式、倒輦猴、摟膝腰步、手揮琵琶、抱虎歸山、肘底看錘、如封似閉、玉女穿梭、雙風貫耳、金雞獨立、白蛇吐信、彎弓射虎、上步七星、左右分腳、轉身蹬腳、退步跨虎、轉腳擺蓮、披身伏虎。一般認為,最早的太極拳式比較簡單,即通常所說的太極十三式,焦國瑞所介紹的氣功太極十五式,即是它的變化。但所增不多,變化不大,故仍可從中看出初始的拳式(見圖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