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竹根

藥材名稱:馬桑根

名稱出處:《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概況

基源:為馬桑科馬桑屬植物馬桑的根。

原植物:馬桑Coriaria nepalensis Wall.(Coriaria sinica Maxim.)

餘項參見“馬桑葉”條。

生藥

採集:冬季採挖,晒乾。藥材產於陝西,雲南、四川、貴州等地。

鑑別:根肥大粗糙,附有部分殘莖,多結節皺紋;表面灰棕色,凹凸不平。斷面木質,堅實。氣香,味淡而澀。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參見“馬桑葉”條。

藥性

性味:苦,涼。有毒。 ①《貴陽民間藥草》:“辛、苦、麻,有大毒。” ②《四川中藥志》:“苦,涼。有小毒。” ③《湖南藥物志》:“甘、酸、澀,涼,有小毒。”

主治:風溼麻木,風火牙痛,痰飲,痞塊,瘰癧,跌撲損傷,急性結膜炎,湯火傷。 ①《草木便方》:“療跌撲,瘋狗毒。” ②《分類草藥性》:“治牙關風火作痛,散溼熱,九子爛癢,湯火傷。” ③《昆明藥用植物調查報告》:“治骨折。” ④《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治痰飲成齁,魚骨鯁喉,久瘧成痞。” ⑤《四川中藥志》:“治風溼麻木,癲狂初起。” ⑥《陝西中草藥》:“清熱明目,生肌止痛,散瘀消腫。治急性結膜炎,角膜雲翳,湯火傷,骨折,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颳去外層黑皮,煎湯,3~9g;或燉肉。外用:煎水洗。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貴陽民間藥草》:“治瘋狗咬傷:馬桑根10~15g,煎水服。” ②《陝西中草藥》:“治燙火傷:馬桑根,去粗皮,研粉調敷。”

食療:①《四川中藥志》:“治風火牙痛:馬桑根、地骨皮。燉豬肉服。” ②《貴州草藥》:“治痞塊:馬桑根3g,仙人掌15g。燉豬肉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