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頭

藥材名稱:金雀花

名稱出處:《滇南本草》

概況

異名:金鵲花、陽雀花(《滇南本草》),黃雀花(《綱目拾遺》),豬蹄花(《福建民間草藥》)。

基源:為豆科錦雞兒屬植物錦雞兒的花。

原植物:錦雞兒Caragana sinica(Buchoz)Rehd.(Caragana chamlaga Lam;Caragana grandifolia Dunn),又名娘娘襪(《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歷史:本品始見於《救荒本草》雲:“壩齒花,本名錦雞兒,又名醬瓣子,生山野間……葉似拘杞子葉而小,每四葉攢生一處,枝梗亦似枸杞,有小刺,開黃花,狀似鳥形,結小角兒,味甜。”《植物名實圖考》雲:“白心皮生長沙山坡,叢生,細莖,高尺餘,附莖四葉攢生一處,葉小如雞眼草葉,葉間密刺、長三四分,自根至梢葉刺四葉抱生,無著生處。”以上記載均與原植物錦雞兒之描述相符。

形態:小灌木,高1~2m,莖直立,多分枝,枝條具稜。托葉2,硬化呈三角刺狀;羽狀複葉,小葉4,上面的一對小葉通常較大,倒卵形近長圓形,長1~3.5cm,寬0.5~1.5cm,先端圓或微凹,具細刺尖,革質或硬紙質,上面深綠色,有光澤。花單生,長2.8~3.1cm;花梗長約1cm,中部有關節;花萼鍾狀,長約1.2~1.4cm,基部偏斜;花冠黃色帶紅色,後變為褐紅色;旗瓣長倒卵形,翼瓣先端圓,具爪;龍骨瓣較寬;二體雄蕊;雌蕊1,子房近無柄,花柱直立。莢果長約3~3.5cm,寬約0.5cm,無毛,側扁。花期4~6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408頁.圖2545)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路邊草地及灌叢。已廣為栽培。分佈於河北、陝西、新疆、華東、中南及西南。

生藥

採集:4月中旬採摘花,晒乾,防蛀。

藥性

性味:溫,微甘。 ①《滇南本草》:“微溫,甜。” ②《綱目拾遺》:“平。”

歸經:《綱目拾遺》:“入肝、脾二經。”

功效:滋陰,和血,健脾。

主治:癆熱咳嗽,頭暈腰痠,婦女氣虛白帶,小兒疳積,乳癰,跌打損傷。 ①《滇南本草》:“主補氣血勞傷,寒熱癆熱,咳嗽,婦人白帶日久氣虛下陷者效。並頭暈耳鳴,腰膝痠疼,一切虛勞損傷用之良。” ②《綱目拾遺》:“和血祛風,亦入乳癰藥用。”“解毒攻邪,能透發痘瘡。” ③《植物名實圖考》:“滋陰,補陽。蒸雞蛋,治頭痛。” ④《上海常用中草藥》:“活血祛風,止咳,強壯。治頭暈頭痛,耳鳴眼花,肺虛久咳,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5g;或研末。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高血壓病:金雀花、草決明各30g,青木香15g,水煎加糖適量,分2次服。”

單方應用:①《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高血壓病:金雀花根24~30g,水煎加白糖適量,分3次服。” ②《陝西草藥》:“治幹血癆:陽雀花120~250g,或鮮品1000~1500g,蒸後分多次服。” ③《百草鏡》:“治跌僕傷損:金雀花幹研,3g,酒下。”

食療:《重慶草藥》:“健脾補腎,明目聰耳:陽雀花,同豬肉做湯或蒸雞蛋服。”

參考文章

如何防治金雀花爛根觀賞園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