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稜草

藥材名稱:硨磲

名稱出處:《海藥本草》

概況

異名:車磲(《海藥本草》),海扇(《綱目》)。

基源:為硨磲科硨磲屬動物鱗硨磲、長硨磲、庫氏硨磲的貝殼。

原動物:鱗硨磲Tridacna squamosa Lamarck。長硨磲Tridacna max ima(Roding)。庫氏硨磲Tridacna cookiana(Iredale)

形態:鱗硨磲貝殼巨大,重而堅厚。卵圓形,殼頂位於貝殼中央,殼頂前方有一長卵形的足絲孔。腹緣彎曲呈波狀。外韌帶極長,黃褐色,約等於貝殼後半部的3/4。貝殼表面黃白色,生長輪脈細密,具有4~6條強大的放射肋;肋上有寬而翹起的大鱗片。內面白色,具光澤。鉸合部長,右殼有1主齒和2個並列的後側齒;左殼主齒和後側齒各1個。後閉殼肌痕卵圓形,位於貝殼中部。外套痕明顯。

生境與分佈:生活在潮間帶珊瑚礁間,常棲息在珊瑚礁內,僅露出腹緣。生活時外套緣紅褐色。分佈於中國南海。

長硨磲 貝殼長卵圓形,前端突出,延長;後端短,約相當於前端長度的1/2;中部膨脹。殼質極堅厚。一般殼高僅為90mm,殼長約170mm,殼寬90mm。兩殼大小相等,兩側不等,殼頂前方中凹,為長卵圓形的足絲孔,足絲孔周緣有排列稀疏的齒狀突起。殼後背緣斜,腹緣呈弓形彎曲。韌帶長,黃褐色,幾達腹緣。殼表面黃白色,具有直達腹緣,向前方斜走的強大的鱗狀放射肋5~7條,肋寬大於肋間距離;在貝殼頂部放射肋的鱗片低而緊靠,多呈覆瓦狀排列,近腹緣則鱗片較突起。在放射肋之間還有細的肋紋。殼內面白色,具光澤,邊緣呈淡黃色,具有與殼表放射肋相應的強大的肋間溝。鉸合部長,直達末端。右殼主齒1枚,呈片狀。後側齒2枚,並列;左殼主齒1枚,後側齒1枚,另外還有1個齒狀突起與主齒並列而生。閉殼肌痕位於貝殼中部,後縮足肌痕與閉殼肌痕近相等;外套痕清楚。生活在潮間帶珊瑚礁間,常棲息在珊瑚礁內,僅露出腹緣,外套膜邊緣為藍色。分佈於中國南海。

庫氏硨磲 貝殼巨大,表面白色,具有5條大的覆瓦狀放射肋;生長輪較明顯,形成彎曲重迭的皺褶。兩殼均有主齒和後側齒各1個。生活在潮間帶珊瑚礁間,常棲息在珊瑚礁內,僅露出腹緣。分佈於中國南海。

藥性

性味:《海藥本草》:“大寒。” ②《綱目》:“甘、鹹,大寒。”

功效:安神,解毒。

主治:諸藥中毒,蟲螫。《海藥本草》:“主安神,解諸毒藥及蟲螫,以玳瑁一片,硨磲等同,以人乳磨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