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車軸草

藥材名稱:白鷳

名稱出處:《圖經本草》

概況

異名:雗雉、鵫雉(《爾雅》),白鵫、白雗(《爾雅》郭璞注),越禽(《動物學大辭典》),銀雞(《脊椎動物分類學》),銀雉(《中國動物圖譜·鳥類》)。

基源:為雉科動物白鷳的肉。

原動物:白鷳Lophura nycthemera L.

歷史:白鷳一名出自《圖經本草》,蘇頌曰:“白鷳出江南,雉類也。白色,而背有細黑文《食物本草》謂:“補中解毒”。李時珍曰:“鷳似山雞而色白,有黑紋如漣漪,尾長三四尺,體備冠距,紅頰赤嘴丹爪,其性耿介。”據上所述,古今白鷳各稱一致。現代文獻《中藥大辭典》、《中國動物藥》和《中國藥用動物志》等書也都引為藥用。

形態:雄鳥頭頂具有輝藍黑色的長冠,上體及兩翅均白色,佈滿著整齊的“V”狀黑紋。下體全部呈輝藍色。尾甚長,中央尾羽幾乎純白。頭部的裸出部分赤紅色。嘴短而堅,淺綠色。腳赤紅色。雌鳥上體及翼和尾的表面概呈橄欖棕色,羽幹較淡,背羽邊緣較濃,枕冠近黑;下體灰褐沾棕;除下腹中央外,羽幹均白色;自下胸以次,各羽均綴以蟲蠹狀暗褐色細斑。

生境與分佈:棲於多林的山地,尤喜在山林下層的濃密竹叢間活動。以昆蟲、植物種子、果實為食。分佈於廣西、廣東、四川。

藥性

性味:甘,平。 ①《綱目》:“甘,平。” ②《醫林纂要》:“甘、酸,平。” ③《中國本草圖錄》:“甘,涼。”

歸經:脾、肺經。

功效:補中益肺,止嗽除蒸。

主治:脾胃虛弱,食慾不振,食後脹飽,消化不良,虛勞發熱,咳嗽,盜汗,四肢無力。 ①汪穎《食物本草》:“補中解毒。” ②《醫林纂要》:“補中益肺。” ③《中國藥用動物志》:“補中益肺。主治虛勞發熱、咳嗽等症。” ④《中國動物藥》:“補中益氣,解毒。治脾胃虛弱,食慾不振,食後脹飽,消化不良。” ⑤《中國本草圖錄》:“補中益肺,止嗽除蒸。用於虛勞發熱,盜汗,咳嗽,四肢無力等。”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50~100g。

臨床應用

配伍應用:①配陳皮、萊菔子,治食後脹飽。 ②配山楂、麥芽,治脾虛洩瀉,消化不良。”

食療:①《中國動物志》:“治食後脹飽:白鷳1只,煮湯,以其湯合水(1.1),煎陳皮15g,萊菔子50g,日服2次。” ②《中國動物志》:“治脾虛洩瀉,消化不良:白鷳1只,陳皮15g,山楂100g,麥芽50g。後3味藥納雞腹內,煮熟後食肉飲汁,日2~3次。”

參考文章

白鷳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地理分佈、生長繁殖、保護現狀、相關詩詞鳥類白鷳的外形、分佈、習性、圖譜及別名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