鏽葉新木姜子
藥材名稱:鼠婦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伊威(《詩經》),蟠、鼠負(《爾雅》),負蟠、蛜蝛(《本經》),委黍(《說文》),負蠜(《廣雅》),蜲
(《別錄》),鼠姑(陶弘景),鼠粘(《蜀本草》),鼠賴蟲、溼生蟲(《聖惠方》),地雞(《壽域神方》),地蝨(《綱目》),肥蛀蚋(《本草求原》),西瓜蟲、蒲鞋頭蟲(《蘇州本產藥材》),潮溼蟲(《中藥志》),地蝨婆(《四川中藥志》),豌豆蟲、瓢蟲、潮蟲子(《藥材學》),土孵(《泉州本草》),暗板蟲(《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技術資料選編·外科》),鞋板蟲(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基源:平甲蟲科卷地鱉屬動物平甲蟲的乾燥全體。
原動物:平甲蟲Armadillidum vulgara(Latreille)。
歷史:始載於《本經》,列為下品。蘇頌曰:“今處處有之,多在下溼處,甕器底及土坎中。”寇宗奭曰:“溼生蟲(鼠婦)多足,大者長三四分,其色如蚓,背有橫紋蹙起。”按其記述,與現今所用鼠婦一致。
形態:體長一般10mm以上,長度是寬的2倍。呈長橢圓形,背部呈顯著的方形,頭前緣中央及左右角沒有顯著的突起。胸節7,第1、2胸節的後側板較第3~7節的尖銳。腹節5,第1、2腹節窄,第3~5腹節的側緣與尾節後緣聯成半圓形。體節均有多少不一的彎曲條紋。第2觸角短,第2鞭節較第1鞭節為長。胸肢7對,第1~6對胸肢的坐節近於相等,但第7胸肢較長大,其長度超出腕節與前節之和。腹肢5對。尾肢扁平,外肢與尾節嵌合齊平,內肢細小,被尾節掩遮。雄性第1腹肢的外肢如鰓蓋狀,內肢較細長,末端彎曲呈微鉤狀。雌、雄蟲背表面的顏色不固定,有時呈灰色或暗褐色,有時區域性帶黃色,並具有光亮的斑點。(圖見《中國動物藥》.79頁.圖91)
生境與分佈:多棲於陰暗潮溼環境的朽木、腐葉或石塊下,有時也出現在房層、庭院內。分佈於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省。
生藥
採集:一般多在4~9月間捕捉,捕得後用沸水燙死,晒乾或炒幹。藥材主產江蘇。
鑑別:乾燥的蟲體多捲曲成球形或半圓形,長約7mm,寬約6mm;背平滑,腹向內陷。體灰白色,有光澤。質脆易碎。氣腥臭。以乾燥、完整、灰白色、無黴蛀者為佳。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含還原糖和糖原,其含量隨著生長時期而變化[1];其粘多糖含軟骨素硫酸A或C(Chondroitin sulfuric acid A or C),或含玻璃(糖醛)酸(Hyaluronic acid)[2]。所含脂類中有不皂化物10%,丙酮不溶脂5%,皂化後皂化物中的脂肪酸組成為十四酸0.7%、十六酸20.6%、十八酸8.3%、二十酸0.7%、十八碳烯酸53.7%、十八碳二烯酸10.1%、十八碳三烯酸2.5%、其它不飽和脂肪酸約3.2%[3];不皂化物中含41.0%甾醇,其中主要為膽甾醇[3]。
參考文獻
[1] CA 1963;58:10557b。
[2] CA 1966;65:12610f。
[3] CA 1967;66:5323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