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核
藥材名稱:山扁豆
名稱出處:《救荒本草》
概況
異名:水皁角(《貴州草藥》),望江南(《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基源:為豆科決明屬植物含羞草決明的全草。決明屬全世界約600種,中國有20餘種(包括栽培種)。
原植物:含羞草決明Cassia mimosoides L.,又名還瞳子(《中國植物誌》),黃瓜香、夢草(《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
歷史:山扁豆始載於《救荒本草》。《植物名實圖考》載:“山扁豆生田野中,小科苗高一尺許,葉似蒺藜葉微大,根葉比苜蓿葉頗長,又似初生豌豆葉,開黃花,結小扁角兒,微甜,採嫩角炸食,其豆熟時煮食。”根據上述及附圖與今之山扁豆有別,而系Cassia nomame(Sieb et Zucc.Kitag.)Kiteg.
形態:一年生或多年生亞灌木狀草本,高30~60cm,多分枝;枝條纖細,被微柔毛。葉長4~8cm,最下面的1對小葉下方有圓盤狀腺體;小葉20~50對,線狀鐮形,長3~4mm,寬約1mm,先端短急尖,兩側不對稱;中脈靠近葉的上緣,干時紅褐色;托葉宿存,線狀錐形,長4~7mm,有明顯肋條。花序腋生,花1至數朵聚生,總花梗頂端具小苞片2,長約3mm;萼長6~8mm,先端急尖,外面被疏柔毛;花瓣黃色,不等大,略長於萼片;雄蕊10,5長5短相間而生。莢果鐮形,扁平,長2.5~5cm,寬約4mm;果柄長1.5~2cm。種子10~16。花果期8~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39卷.圖版42)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地、田野、路旁、水邊。分佈於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全株,晒乾或焙乾。藥材產於廣東、廣西等地。
鑑別:根細長,根鬚發達,表面棕褐色,質硬,不易折斷。莖多分枝,表面黃褐色或棕褐色,被短柔毛。葉捲曲,下部的葉多脫落,黃棕色至灰綠色,質脆易碎;托葉錐尖。氣微,味淡。以葉多者為佳。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根含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可作瀉劑。葉中含少量鞣質。
參考文獻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7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