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塗材料

[拼音]:Liaozhongjing

[英文]:Middle Capital of Liao

遼代(947~1125)四個陪都之一,建於遼統和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003~1007),是參考遼上京和中原都城制度興建的。遺址在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寧城縣。1959~1960年進行發掘,與史料互證,其規制已基本明確。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中京有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重城垣,中軸線略偏東。外城呈橫長矩形,東西長約4200米,南北寬約3500米。城垣基寬11~15米,殘高4~6米,每隔90餘米建一馬面。據史料記載,其上原建有樓櫓。外城南面正中為朱夏門,上有城樓,外面可能建有甕城。朱夏門往北,幹道長1500米,是城市的中軸線,道寬64米,兩側有排水溝,上蓋石板或木板,雨水和汙水可通過城牆下的涵洞排往城外。同中央幹道平行的南北向街道在兩側各有三條,另有東西向街道五條,寬度分別為8、12、15米。東西向街道和南北向街道相交,劃分裡坊。外城內有官署、廟宇。據文獻記載,幹道兩側有廊舍約300餘間,廡下為市肆。和上京一樣,外城也是漢城,多為漢民和其他少數民族居住。南郊有園囿,為射獵、宴會場所。

內城位於外城正中偏北,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1500米,城垣基寬13米左右。東、南、北三面城牆儲存尚好,殘高一般約5米,南牆上每隔約95米建有馬面,上面原有樓櫓。內城南牆正中為陽德門,門外設有大同驛館,用以接待宋使。門內大道直通皇城南門閶闔門,道旁兩側有矮牆。城內為官署所在和屯兵區,稱契丹城。

皇城在內城中偏北,呈正方形,長寬各約1000米,北牆和內城北牆相合,城垣東南、西南兩角有角樓。南牆正中為閶闔門,史稱如北宋汴梁五鳳樓(宣德門)形制。城中主要是宮殿和倉廩。

遼代崇佛,各京城中佛寺不少,中京內佛寺遺蹟有:在外城西南隅發現一座三間並周圍加廊的寺址。在內城陽德門外東南,尚存一座八角十三級密簷塔,塔基土臺高5米,塔高64米,塔身雕有佛經故事,雕刻精細;塔剎為磚砌小塔,相輪、寶珠均為銅製。全塔造型渾厚,是現存遼塔中的珍品。

參考文章

遼中京、金中都與元大都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