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B.L.

[拼音]:yifulun

[英文]:dependency theory

研究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政治經濟關係的一種理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不斷取得獨立,發展中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問題日益突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的矛盾不斷深化。50年代,拉丁美洲的一些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依附論學說,其影響逐步擴充套件到非洲、亞洲等一些國家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但在國際政治學和世界經濟學中,依附論尚未形成一種獨立的、系統的理論。依附論主要有以下 3種觀點:

(1)依附說。主要代表人物是阿根廷學者R.普雷維什、巴西學者D.桑托斯等。他們在回顧和總結拉美國家自19世紀初獲得獨立後的政治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認為,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僅僅是原料和初級產品的供應者,本國的工業化嚴重依附於西方發達工業國家;發展中國家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又因發達國家的關稅壁壘和國內保守勢力的阻撓而難有成效,以致在政治上、經濟上受制於人。他們認為,解決依附現象的根本途徑除了改變不合理的國際分工和貿易關係外,發展中國家還必須著力於內部的改革與調整,實現國內經濟的良性迴圈。

(2)“中心 -外圍”說。主要代表人物有拉美學者A.G.弗蘭克、埃及的S.阿明等。他們認為,隨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形成,整個世界被一條聯結中心與外圍的“剝削鏈條”聯在一起。發達工業國是世界經濟的中心,發展中國家則是外圍或“鄉村”。前者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控制和剝削後者;後者則因經濟的畸形發展和資金、技術的不足而在政治、經濟上依附於前者。結果是富者愈富,窮者愈窮。他們把這種現象歸因於資本主義的存在,主張只有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南北矛盾,建立起國際經濟新秩序。

(3)世界體系說。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社會學家I.沃勒斯坦。他提出,16世紀以後,由過去的“世界帝國體系”轉變為“世界經濟體系”,整個世界因國際分工而分成中心、外圍和半外圍三種類型。這種現象的出現,同主權國家體制下的國際社會功能密切相關,強大的國家因擁有根據自己的利益而組織國際分工的能力,處於中心地位。他還認為只要現存的國際體系不發生變化,世界上各類國家間的支配、依附和半依附關係就難以改變。各國只能根據各自的情況,不斷調整相互關係,力求和諧發展。

除了上述三種主要觀點外,西方一些國際關係理論家也從各種不同角度論述過依附問題,特別是在相互依賴論方面有諸多著述。

參考文章

依附論的理論傾向分類經濟百科依附論的理論體系構成經濟百科對依附論的基本理論評判經濟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