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實

藥材名稱:澤蘭

名稱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概況

異名:地筍(吉林、陝西、江蘇、湖北、廣東、廣西),地瓜兒苗(全國通稱),旱藕、地藕(廣東、廣西、四川)。

基源:為脣形科地筍屬植物毛葉地筍和地筍的乾燥地上部分。部分地區用菊科佩蘭屬多種植物的地上部分。

原植物:正品澤蘭有2種:毛葉地筍Lycopuslucidus Turcz.var.hirtus Regel(L.lucidus Turcz.var.formosanus Hayata;L.formosanus Sasaki),又名地環(河北),地石蠶(陝西),地羅子(山西),地牛七(湖北),蛇王草(廣東),地筍子(四川)。地筍Lycopus lucidus Turcz.(L.lucidus Turcz.var.genuinus Herd.;L.lucidus Turcz.var.typicus Korsh.),又名提婁(河北),地參(雲南)。另有3種分別作澤蘭藥用:歐地筍Lycopus europaeus L.(新疆)。佩蘭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廣東、廣西、四川、湖南、湖北、福建)。紅澤蘭(垂序馬蘭)Strobdanthes japonicus(Thunb.)Miq.(四川西部)。

歷史:澤蘭在《本經》中列為中品。歷代本草常將本品與《本經》列為上品的蘭草混淆。陶弘景謂:“澤蘭亦名都樑香,而葉小異。今山中又有一種,甚相似,莖方,葉小強,不甚香……而藥家乃採用之。”《唐本草》載:“澤蘭莖方節紫色,葉似蘭草而不香,今京下用之。”《圖經本草》載:“二月生苗,高二三尺,莖幹青紫色作四稜,葉生相對如薄荷,微香,七月開花,帶紫白色亦似薄荷花。”今《中國藥典》收載與主流藥材商品均為本種.與《唐本草》記述者一致。本草中所述的蘭草,在《中國藥典》中稱為佩蘭(Eupatorium forturei Turcz.)但《綱目》及《植物名實圖考》對澤蘭的記載仍有混淆之處,前者在“蘭草”條中記曰:“蘭草、澤蘭一類二種也,俱生水旁下溼處,二月宿根生苗成叢,紫基數枝,赤節綠葉,葉對節生有細齒,但以莖圓節長,而葉光有歧者為蘭草,莖微方而葉有毛者為澤蘭……。”後者對澤蘭的記述為:“根名地筍”,應為本種,但其圖則為白頭婆(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0.6~1.7m;根莖橫走,具節,節上密生鬚根.先端肥大呈圓柱形,此時與節上具鱗葉及少數鬚根,或側生有肥大的具鱗葉的地下枝。莖直立,四稜形,具槽,稜上被小硬毛,節上密集硬毛。葉披針形,暗綠色,長4~10cm,寬1.2~2.5cm,兩端漸狹,邊緣具銳齒,葉面密被細剛毛狀硬毛,葉緣具毛,葉背面在肋及脈上被剛毛狀硬毛。輪傘花序無梗,輪廓圓球形,多花密集,其下承以卵圓形小苞片;花萼鍾狀,長3mm,萼齒5,披針狀三角形;花冠白色,外面在冠簷上具腺點,內部在喉部具白色短柔毛,冠簷不明顯2脣形,上脣近圓形,下脣3裂,中裂片較大;雄蕊僅前對能育,後對退化;花盤平頂。小堅果倒卵圓狀四邊形,基部略狹,長1.6mm,寬1.2mm,褐色,邊緣加厚,背面平,腹面具稜,有腺點。花期6~9月,果期8~11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6卷.275頁.圖版61∶4-7)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可達2100m的沼澤地、水邊。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西南。原蘇聯、日本也有分佈。

地筍與毛葉地筍的區別在於莖稜上密被極短的微柔毛;葉長圓狀披針形,亮綠色,兩面均無毛,邊緣具銳尖粗鋸齒。餘項見“地筍”條。

歐地筍與上述2種的區別在於莖下部及中部的葉片基部呈對稱的羽狀深裂,裂片上具單脈或網脈,有齒或全緣,先端具粗齒,莖上部葉片大多具粗齒。花期6~8月,果期8~9月。生於海拔700~1000m田邊、溝邊、潮溼草地。分佈於河北北部、陝西及新疆。歐洲至亞洲中部也有分佈,北美有引種。

佩蘭和垂序馬蘭分別參見“佩蘭”和“紅澤蘭”條。

生藥

栽培:宜溫暖潮溼環境。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為好,耐寒。用根莖繁殖,於4月上、中旬刨出根狀莖,選取幼嫩白色部分,截成10~15cm長段作插條,按行距33~50cm開5~7cm深的條溝,每隔15~18cm排插條2~3根,覆土、鎮壓、澆水,每畝用種量50kg。亦可同期用種子播種,按30cm行距開淺溝條播,每畝用種量250g,苗高6~10cm時間苗,以10~13cm株距定植。幼苗期注意鬆土除草與肥、水管理。每次收割後應追施氮肥1次。病害有鏽病,可用敵誘鈉300倍液加少許合成洗粉噴霧。蟲害尺蠖,用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噴殺。

採集:夏、秋間莖葉生長茂盛時採收,割取地上部分,去淨泥沙,晒乾(以陰乾為好)。藥材中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鑑別

性狀:地筍全草長50~100cm。莖方柱形,直徑2~5mm,節明顯,節間長2~11cm,表面黃綠色或稍帶紫色,每側面有一縱溝,質輕脆,易折斷,斷面中央有白色的髓或中空。葉對生,多皺縮,披針形或長圓形,邊緣有粗鋸齒,上表面黃綠色或灰綠色,下表面有棕色腺點。花簇生於葉腋成輪狀,花冠多脫落,苞片及花萼宿存。無臭,味淡。

毛葉地筍與地筍的不同點:莖有白色毛茸,節處較密集,葉兩面的脈上均有剛毛。藥材均以質嫩、葉多、色綠者為佳。

顯微 地筍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壁較平直,有少量非腺毛,毛茸基部的表皮細胞放射性排列,非腺毛由1~5細胞組成,表面隱現疣狀突起,長75~360μm,葉脈上的可達520μm,基部細胞較寬,直徑32~80μm;並有少數腺毛,腺頭由1或2個細胞組成,直徑16~28μm,柄單細胞。下表皮細胞壁波狀彎曲,腺鱗較多,頭部直徑55~80μm,由6~8個細胞組成,亦有少數單細胞頭腺毛;葉脈上非腺毛較多,長80~520μm,表面有疣狀突起;氣孔直軸式。(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96頁.圖94、95)莖表面觀:表皮細胞長方形,角質層有紋理;腺毛的頭部1或2細胞,單細胞柄;腺鱗頭部直徑56~60μm,由6~8個細胞組成;氣孔稀少;偶見非腺毛。(圖見同上.圖96)

毛葉地筍葉表面觀與地瓜兒苗不同點:上表面非腺毛較多,由1~5細胞組成,長45~495μm,基部直徑32~50μm,表面疣狀突起明顯;並有腺毛。下表面腺毛較多,主脈及側脈上均有很多非腺毛,由3~6個細胞組成,長62~600μm;腺鱗頭部直徑64~72μm。(圖見同上.圖97、98)莖表面觀:表皮細胞多角形或長方形,角質層隱現紋理。有腺毛及腺鱗。非細胞非腺毛長20~28μm,莖的稜處有少數6~7個細胞組成的非腺毛,長可達750μm,表皮亦有疣狀突起。(圖見同上.97頁.圖99、100)

理化:取樣品粉末適量,置揮發油提取器中提取揮發油,取揮發油0.1ml,溶於1ml石油醚中,點於矽膠G板上,以α-蒎烯為對照,以己烷為展開劑,展距17cm,在紫外燈下檢視,斑點均顯玫瑰紅色熒光。(圖見同上.98頁.圖101)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

化學性質

全草含揮發油、鞣質。 又含漆蠟酸、樺木酸、熊果酸、β-谷甾醇等。

參考文獻

中草藥 1989;2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