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慧敏(1910~1987)
[拼音]:xietong dongzuo
[英文]:coordinated action
各軍種、兵種、各部隊為遂行共同的作戰任務,根據統一計劃互相協調一致的行動。目的是形成整體力量,殲滅或有效地抗擊敵人。
形成和發展
在古代,雖然還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協同動作"這一概念,但早已有了相互配合的行動和論述。中國古代兵書《孫子·九地篇》中把這種相互配合比作常山之蛇,“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戰國以後,經歷了戰車、步兵、騎兵(在江河湖泊地區還有舟兵)配合作戰的漫長時期。到明代又有了火銃、神機箭兵與使用冷兵器的步兵、騎兵的互相配合。17世紀後期,炮兵在歐洲成為一個威力強大的新兵種後,產生了步、騎、炮三個兵種的協同動作。19世紀初,法國拿破崙一世把步兵、騎兵、炮兵合編到軍、師中,使步、騎、炮更便於協同動作。F.恩格斯說:“由於三個兵種合編在一個較小的軍隊單位裡,各兵種間的相互支援達到了最大的限度,再加上三種戰鬥形式──散開隊形、橫隊和縱隊──的配合使用,這就形成現代軍隊巨大的戰術優勢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第39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軍用飛機、坦克、航空母艦、潛艇等新兵器的出現,戰爭發展為立體型,軍隊的火力、突擊力、機動力大為提高,協同動作趨向複雜。而軍用無線電通訊裝備和軍用雷達等通訊、探測工具的採用,使複雜的協同動作成為可能。
原則
政治上的堅強團結、戰術思想的統一和作戰指揮的集中,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協同動作的基礎。作戰中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在集中指揮下堅決地執行命令,善於從全域性出發,勇於擔負最艱鉅的任務,主動支援友鄰,相互密切配合,體現了人民軍隊協同作戰的優良傳統。
協同動作的原則是以作戰中起主導作用的某一軍種或兵種部隊為主,其他軍種、兵種部隊進行配合。如: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以陸軍為主;海上作戰,以海軍為主;國土防空作戰,以空軍為主。陸軍各兵種協同作戰,以步兵或坦克兵為主。各部隊之間的協同,以擔任主要任務的部隊為主;主力兵團與地方部隊、民兵游擊隊的協同,以主力兵團為主。當使用核武器還擊時,各軍種、兵種部隊的行動要與核突擊相協調,並充分利用其效果。
方法
主要是各軍種、兵種部隊在統一的計劃下,按目標、時間、地點(空域、海域)互相協調。炮兵協同步兵或坦克兵作戰時,通常按協同動作計劃實施火力支援,或由步兵、坦克兵召喚炮火進行壓制。坦克兵協同步兵作戰時,可引導步兵衝擊,或以火力支援步兵衝擊;步兵協助坦克排除障礙、開闢通路、指示目標,掩護坦克的行動。航空兵協同地面部隊作戰時,通常按計劃出動或聽召喚出動;地面部隊要為航空兵指示目標,並充分利用其火力突擊的效果。航空兵、艦艇、岸艦導彈部隊、海岸炮兵共同對海上目標作戰時,可區分海域和目標;如共同打擊同一目標,則要區分時間,規定突擊順序。殲擊航空兵、地空導彈部隊、高射炮兵共同對空中目標作戰時,按區分空域、高度、方向、目標的方法協調行動。
組織協同動作是指揮員及其司令部的重要職責。戰略、戰役範圍的協同,可根據情況召集有關人員在地圖、沙盤上組織,或派出代表面商,或以命令、指示加以規定,必要時在現地進行。戰術協同要求在現地組織,也可以在沙盤或地圖上組織,並在主要和次要兩個方向上分別進行;如果時間倉促,只在主要方向上進行。組織協同時,要根據受領的任務、上級的協同動作指示、地形特點和敵人的可能行動,劃分若干階段和時節,明確規定各軍種、兵種部隊在各階段各時節的具體任務,以及火力、突擊、機動相協調的方法,提出多種方案。對當前任務的協同要周詳組織,爾後任務的協同概略組織,並由司令部擬製協同動作計劃,摘發下級執行;組織協同通訊網,規定識別方法和訊號,使用多種通訊工具予以保障。協同動作要貫徹於作戰的全過程;協同失調或遭到破壞時,要根據情況的變化,採取保障措施,及時加以調整、恢復或重新組織。
核武器、化學武器、生物武器的發展,精確制導武器的出現,飛機、坦克、火炮等常規武器及其彈藥和控制系統的全面改進,電子對抗手段的運用,使協同動作更加複雜;電子感測技術、偵察衛星和通訊衛星、指揮自動化系統(見軍隊自動化指揮系統)等新技術的採用,又為協同指揮提供了新的手段,從而對協同動作的主動性、時效性、準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揮員和司令部只有熟練掌握新技術,才能提高組織現代協同作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