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療
[拼音]:lianqiujun ganran
[英文]:streptococcal infection
鏈球菌屬 (Streptococcus)細菌侵入人體引起的疾病。分2類:一類是感染性疾病,如急性扁桃體炎、猩紅熱、膿皮病、肺炎等;另一類為變態反應性疾病,如風溼熱、急性腎小球腎炎等。鏈球菌感染為人類常見疾病,不僅遍及世界各地,而且四季均可發生。1960年以來,B族鏈球菌發病率有增加的趨勢,特別是新生兒敗血症及腦膜炎發生率明顯增加,病死率也較高。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及人體各種防禦功能受損對鏈球菌感染均有預防作用,若集居的青少年及幼兒連續發病,則應臨時對易感者注射長效青黴素。肺炎鏈球菌舊稱肺炎雙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存在於正常人體的口、鼻、咽腔,人體抵抗力降低時方致病,主要引起大葉性肺炎(見肺炎)。本文討論化膿性鏈球菌感染。
病原學
鏈球菌屬是鏈球菌科的成員之一,鏈球菌是圓形或卵圓形的革蘭氏陽性細菌。無芽胞,無動力,過氧化氫酶陰性,不耐熱(55~60℃30分鐘即可殺死),在液體培養基中生長時為成對或成鏈狀排列的球菌。易被各種常用消毒藥殺滅,但對各種自然因素卻有一定的抵抗力。在痰、滲出物及動物排洩物中可生存數週,在塵埃中無日光照射時可生存數日,廣泛分佈於自然界,從水、塵埃、乳汁、健康人的鼻咽部、人及動物糞便中皆可檢出。鏈球菌的分類至今尚未統一,目前常將鏈球菌屬按溶血能力分為甲型 (α型)溶血性鏈球菌、乙型(β型)溶血性鏈球菌、丙型(γ型)溶血性鏈球菌3類,甲型鏈球菌致病力弱,為上呼吸道的正常寄生菌;丙型鏈球菌為口腔、鼻咽部及腸道的正常菌群,通常為非致病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為鏈球菌感染中的主要致病菌。這一分類法簡單,臨床使用方便。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可根據其細胞壁中特異性抗原(多糖體)的不同,分為A~H 、K~T共18個族;又根據其表面蛋白質M、K、T、S抗原的不同,將各族細菌分為若干個血清型。對人類有致病力者90%為A族,A族鏈球菌又稱化膿性鏈球菌,B、C 、D、G族也偶致病。D族和O族鏈球菌和唾液型鏈球菌、輕型鏈球菌和糞鏈球菌(腸鏈球菌)等是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的致病因子。根據對氧需要與否分為需氧鏈球菌、厭氧鏈球菌、兼性厭氧鏈球菌。厭氧鏈球菌常寄居於口腔、腸道及陰道中。此類細菌型別繁多,人體曾感染過某型細菌後產生的抵抗力,對其他型細菌並無作用,故鏈球菌感染可發生多次。
鏈球菌致病除與人體防禦能力的降低、變態反應的發生、感染細菌的數量有關外,細菌對自然界的抵抗力,特別是與其所產生的毒素及酶的關係更為密切。溶血素(包括溶血素D、S)能溶解紅細胞,破壞白細胞及血小板,對細胞及細胞內溶酶體膜均有作用。溶血素O作用於細胞膜的膽固醇,而心臟細胞含膽固醇較多,故溶血素O對心臟有特異毒性作用。溶血素S則常作用於腎小球、關節內膜等處含有較多磷脂質的細胞膜,引起炎症。紅疹毒素由噬菌體介導產生,可致皮膚髮生紅色皮疹,使表皮壞死脫落,還有致熱作用及增強心臟、關節囊內膜、腎小球變態反應的作用。鏈激酶又名溶纖維蛋白酶,可溶解血塊及阻止血漿凝固;透明質酸酶又名擴散因子,可溶解組織間的透明質酸;脫氧核糖核酸酶能分解細胞中脫氧核糖核酸,使膿液粘稠度下降;這些酶的作用均有利於細菌在組織中擴散,因而增加了細菌對人體的侵襲作用。
臨床表現
鏈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和變態反應性疾病臨床表現各異。
感染性疾病
常見的有以下幾類:
(1)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經呼吸道侵入人體,致扁桃體炎、急性咽炎或喉炎。嬰幼兒及年老體弱者約半數可併發支氣管炎、肺炎。若侵入咽部的鏈球菌能產生紅疹毒素,或原不產生紅疹毒素的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經產生紅疹毒素的A族鏈球菌的噬菌體作用後,變為能產生紅疹毒素者,便可引起猩紅熱。其病原體通過飛沫傳播,病原菌侵入咽部致區域性炎症,發病急驟,紅疹毒素進入血流,引起猩紅熱的一系列表現。紅疹毒素還能使機體出現變態反應,故病後2~4周可出現心、腎損害。
(2)B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為人類泌尿生殖道及鼻咽部的寄生菌,主要引起腎盂腎炎、肺炎、子宮內膜炎;此菌亦已成為產褥熱、新生兒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若產婦帶菌,分娩過程中羊膜破裂後,胎兒可被汙染的羊水經呼吸道感染,亦可在經過產道時被感染;新生兒還可因吸入醫護人員及產婦呼吸道帶菌者的飛沫而被感染。新生兒的 B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的臨床表現分早髮型(敗血症型)和遲髮型(腦膜炎型)。前者出生後數小時至5天內急劇發病,患兒有呼吸困難、呼吸停頓、昏睡、驚厥、休克等,病死率高;後者產後7~10天發病,患兒發熱、昏睡、昏迷等,腦脊液中細胞數增多、蛋白質增多、含糖量減少,可檢出病原菌及抗原;病死率較敗血症型低,但可發生神經系統後遺症。
(3)甲型溶血性鏈球菌常致牙周炎(見牙周病)、牙齦膿腫、扁桃體炎。當施行拔牙、扁桃體摘除等手術時,細菌可從傷口侵入血流,正常情況下,細菌將被血內具有防禦功能的細胞迅速殺滅,若部分菌未被消滅,該患者心臟內膜又有缺陷(如先天性心臟病)或損傷(如風溼性心瓣膜病)時,病原菌可在受損部位立足並繁殖而引起心內膜炎。 D族乙型鏈球菌也可引起心內膜炎。此菌為人類腸道正常菌群,多從腸道或泌尿系統侵入血液,約半數患者原來無心臟疾患,這表明此類細菌可侵襲正常心內膜。患者出現長期發熱、畏寒、進行性貧血,因部分細菌及血內物質(纖維蛋白)沉積在心瓣膜上形成大小不等的贅生物,贅生物可脫落,在血流中形成栓子,導致栓塞,尤其以腦、脾、腎栓塞為常見,產生癱瘓、脾腫大,尿中出現紅細胞。若栓塞現象發生於皮下或粘膜,則可見面板粘膜瘀點、奧斯勒氏小結,贅生物的形成及脫落也常致心音發生相應改變。
變態反應性疾病
A族乙型鏈球菌感染後,由於變態反應形成的疾病有風溼熱、急性腎小球腎炎。這是由於鏈球菌或其部分成份具有抗原性,能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反應物質(包括抗體及致敏淋巴細胞),抗原與相應的免疫物質可發生特異性結合或反應,這樣可清除抗原而防止細菌的侵襲,若這一反應超過了正常人的生理水平,即是變態反應,它可引起人體組織或器官的損害,由此產生的疾病稱為變態反應性疾病。
診斷
主要依據鏈球菌感染的流行狀況與患者接觸史及特徵性的臨床表現。有的只根據其臨床表現即可確診,如丹毒;有的則需對感染部位分泌物及血液進行細菌培養方可確診;檢測細菌毒素及酶等抗原物質致使患者產生的相關抗體,如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酶等血清學檢查對診斷甚有幫助。
治療
急性期臥床休息,給予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時予以輸液等對症治療。最重要的是立即給以足量的抗菌藥物,可首選青黴素,對青黴素過敏者可改用紅黴素、林可黴素;對新生兒腦膜炎患者,大劑量青黴素或氨苄青黴素應用療效均較好。無論選用哪種藥物,療程不應少於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