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山陝會館
[拼音]:Guangxiao Si
[英文]:Guangxiao Temple
中國古代佛教寺院建築。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光孝路。寺址相傳為西漢南越王趙建德故宅。三國時,吳國虞翻謫徙居此,闢為苑囿。因虞翻手植訶子樹,又名訶林。虞翻死後,家人施宅作寺,名制止寺。後相繼易名為王園寺、法性寺、萬壽禪寺等,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更名光孝寺。自東晉至唐代,印度高僧到寺傳教者頗多,唐儀鳳元年(676),高僧惠能在寺戒壇前菩提樹下受戒,開闢佛教南宗,稱“禪宗六祖”。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孝寺建築規模巨集大,佔地面積 3.2萬平方米。原有六堂十二殿和鐘樓、鼓樓、睡佛閣、延壽庵等建築物。現存建築有大雄寶殿、六祖殿、伽藍殿、天王殿、睡佛閣、大悲幢、瘞發塔、東鐵塔、西鐵塔、達摩井,還有訶子樹和菩提樹等遺物。
大雄寶殿始建於東晉隆安五年(401),原面闊五間,清順治十一年(1654)擴建為七開間,面寬35.36米,進深24.8米,築於石砌須彌座臺基上,壯麗巍峨,頗具唐代風格。大殿用梭柱。20世紀50年代初,在大雄寶殿三寶佛腹內發現一批羅漢等木雕像,是唐宋木雕珍品。
建於唐寶曆二年(826)的大悲幢,是寺內現存最早並有絕對年代可考的石刻。幢高2.19米,青石料,呈八角形,上覆寶蓋。幢基座四周有力士浮雕,形態生動。柱身八面刻有梵文和漢文楷書的大悲咒。瘞發塔始建於唐代,呈八角形,高 7.8米,分七層,每層各面的小佛龕內都有佛像,是廣東尚存的五座唐代磚石塔之一。東鐵塔鑄於南漢大寶十年(967),平面方形,共七層,高7.69米,每層佈滿貼金佛像,是中國目前現存的年代早、體積大、儲存最完整的鐵塔。西鐵塔鑄于大寶六年(963),抗日戰爭時期遭日軍飛機轟炸,現僅存三層,也是光孝寺內的珍貴文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國家先後耗資 700多萬元對大雄寶殿、伽藍殿、六祖殿、天王殿、睡佛閣和東、西鐵塔進行了維修加固。1980年成立廣州光孝寺文物管理所,負責保護管理工作。現劃歸宗教部門使用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