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葡萄

藥材名稱:紫丁香

名稱出處:《長白山植物藥志》

概況

異名:丁香、紫丁白(《中草藥同名異物辨》)。

基源:為木犀科丁香屬植物紫丁香的葉和樹皮。丁香屬約19種;中國原產15種,約3種供藥用。

原植物:紫丁香Synnga oblata Lindl.

形態:灌木或小喬木,樹皮灰褐色或灰色。小枝、花序軸、花梗、苞片、花萼、幼葉兩面以及葉柄均無毛而密被腺毛。小枝較粗,疏生皮孔。葉片革質或厚紙質,卵圓形至腎形,寬常大於長,長2~14cm,寬2~15cm,先端短凸尖至長漸尖或銳尖,基部心形、截形至近圓形或寬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葉柄長1~3cm,圓錐花序直立,由側芽抽生,長4~16cm,花梗長0.5~3mm,花萼長約3mm,鍾狀,具4齒,萼齒漸尖,銳尖或鈍,宿存;花冠紫色,長1.1~2cm,花冠管圓柱形,長0.8~1.7cm,裂片4,呈直角開展,卵圓形至倒卵形,長3~6mm,寬3~5mm;雄蕊2,位於花冠管喉部0~4mm處,花葯黃色;子房上位,2室,花柱絲狀,短於雄蕊,柱頭2裂。蒴果卵形至倒卵狀橢圓形,長1~1.5cm,寬4~8mm,先端長漸尖,光滑。花期4~5月,果期6~10月。(圖版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351.圖4655)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300~2400m的山坡叢林,山溝溪邊,山谷路旁及灘地水邊。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除新疆)以及四川。長江以北各庭園普遍栽培。

化學性質

從紫丁香葉中分離出6個化合物,分別為D-甘露醇(D-Mannitol)、酪醇(Tyrosol)、反式對羥基肉桂酸(E-p-Hydroxy cinnamic acid)、3,4-二羥基苯乙醇(3,4-Dihydroxyphenethyl alcohol)、3,4-二羥基苯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及丁香苦甙(Syringopicroside)[1]。其變種白紫丁香(S.oblata var.alba)的花含揮發物質:β-香茅醇(β-Citronellol)、苯乙醛、1,4-二甲氧基苯和α-檸檬烯[2]。從花測得微量元素10種,按含量順序如下:Ca、Mg、Fe、Zn、Mn、Cu、Ni、Cr、Co、V[3]。

參考文獻

[1] 藥學學報 1982;17(12):951~953。


[2] CA 1987;107:205007g。


[3] 中草藥 1994;25(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