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

[拼音]:Maogongding

西周晚期青銅器。也稱毛公鼎。因器為毛公所作而得名。相傳清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在臺灣省臺北市。

鼎通高53.8釐米,口徑47.9釐米,腹圍145釐米,重34.7公斤。口沿下有兩週弦紋,中填重環紋。立耳高大,半球狀腹,獸蹄形足。腹內有銘文32行、499字,為現存銘文最長的一件青銅器。

鼎銘記述周宣王誥誡,是一篇完整的冊命。全文可分5段:

(1)追述周代文武二王開國時,君臣相得,政治清平的盛況,接著用愴懷時事的語言,描述作鼎時時局並不寧靖。

(2)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內外。

(3)給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專權。策命中著重申明凡未經毛公同意之王命,毛公可預告臣工不予奉行。

(4)為周王對作器者的告誡勉勵之辭,著重誡勉他不要壅塞民意,不要魚肉鰥寡。

(5)為明確毛公的職權,賞毛公以秬鬯、命服、車馬、兵器。毛公為表示感謝和稱頌周天子的美德,作鼎以為紀念。銘文以“王若曰”開始,是史官代王宣命;後面的4段,每段則以“王曰:父”開始。鼎銘既回顧了時弊,又申明瞭宣王任毛公以重要官職,及其孜孜圖治的決心,對研究西周晚期的政治歷史很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