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樹皮

藥材名稱:野冬青皮

名稱出處:《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概況

基源:為桃金娘科蒲桃屬植物海南蒲桃或短藥蒲桃的樹皮。

原植物:海南蒲桃Syzygium cumini(L.)Skeels,又名烏墨、烏木(海南)、山蒲桃(雲南)。短藥蒲桃Syzygium brachyantherum Merr.et Perry,又名,麻裡果(雲南)。

形態:海南蒲桃:常綠喬木,高6~15m,嫩枝圓形,幹後灰白色。葉片革質,對生,闊橢圓形至狹橢圓形,長6~12cm,寬3.5~7cm,先端圓或鈍,有一短尖頭,基部闊楔形,稀為圓形;全緣,側脈多而密,離邊緣1mm處結合成邊脈;兩面多細小腺點。圓錐花序腋生或生於花枝上,偶有頂生,長可達11cm;有短花梗,花白色,3~5朵簇生,芳香;萼管倒圓錐形,長4mm,萼齒不明顯;花瓣4,卵形略圓,長2.5mm;雄蕊長3~4mm;花柱與雄蕊等長。漿果卵圓形或壺形,紫黑色,長1~2cm,上部有長1~1.5mm的宿存萼筒:種子1粒。花期2~3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53卷.第1分冊.102頁.圖版23)

短藥蒲桃: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葉片對生,薄革質,橢圓形或稍狹,長9~16cm,寬2.5~5cm,先端急短尖,基部闊楔形,全緣;兩面無毛而有腺點;側脈平行,細密,其間有明顯網脈,聚傘花序或圓錐花序,頂生,有花3~11朵;花白色,芳香,直徑約2cm;萼管長8~9mm,宿存;萼齒4;花瓣分離,闊卵形,長7~8mm;雄蕊長短不一,長1~1.5cm;花葯極短,長0.6mm;花柱長1.3cm;果實近球形,直徑約2.5cm。花期4~8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53卷.第1分冊.71頁.圖版11)

生境與分佈:海南蒲桃常見於平地次生林及荒地上,分佈於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等地。分佈於中國福建、臺灣、雲南、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短藥蒲桃生於中海拔山谷密林中,分佈於雲南、廣東、廣西、海南等地。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剝取皮部,切片晒乾。

化學性質

含樺木酸(Betulinic acid,白樺脂酸)、無羈萜、表無羈萜醇、優吉寧(Euginin)、β-谷甾醇[1]、鞣質、沒食子酸、並沒食子酸(Ellagic acid)、楊梅樹皮素(Myricetin)、樹脂、澱粉及蛋白質[2]。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337。


[2]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