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教

[拼音]:Feibaoli Buhezuo Yundong

[英文]:nonviolent and noncooperation movements

M.K.甘地領導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運動。在運動中,甘地倡導以和平方式抵制政府、機關、法庭、學校以及採取總罷業、抵制英貨、抗稅等非暴力手段進行鬥爭。該運動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容和名稱,重要的有四次。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20年9月~1922年2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運動高潮。為了鞏固殖民統治,英國一方面準備憲政改革,安撫和拉攏印度上層階級,另一方面頒佈羅拉特法(1919年2月),加強鎮壓。1919年4月13日,發生阿姆利則慘案,反英鬥爭迅速高漲。1920年9月,國大黨加爾各答特別會議上通過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同年12月國大黨那格浦爾年會正式批准這個計劃。甘地宣稱,鬥爭的目的是達到自治,“如有可能就實行帝國內部的自治,如有必要就實行脫離帝國的自治”。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年會決定改組國大黨機構,在農村、基層設立支部,吸收工農參加。在甘地號召下,人民舉行罷工、罷課、罷市、集會遊行,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團結一致,並肩戰鬥。不合作運動與基拉法特運動、錫克教徒阿卡里運動,以及莫普拉農民起義,交織在一起,匯成一股反英洪流。1922年2月5日,聯合省(今北方邦)戈勒克布林縣喬裡喬拉村2000農民將22名警察連同警察局一起,付之一炬。運動超出非暴力鬥爭範圍,甘地聞後急忙制止。2月12日,國大黨通過巴多利決議,譴責群眾“越軌”行為,決定無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運動。3月10日,甘地入獄,運動遭到殘酷鎮壓。巴多利決議使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受挫。它反映印度資產階級在反帝鬥爭中的動搖性和妥協性。

文明不服從運動,亦稱“食鹽進軍”(1930年3月~

1934年4月)

20年代末3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經濟危機,波及印度。反英鬥爭再起。1928年西蒙調查團訪印遭到抵制。同年,英印政府拒絕在《尼赫魯報告書》的基礎上進行談判,於是國大黨決定開展由甘地倡議的群眾性的文明不服從運動。1929年拉合爾年會上,提出印度獨立要求,授權甘地領導運動,並確定翌年1月26日為“獨立日”。1930年1月,甘地又提出“十一點要求”,包括降低田賦、減少軍費和英國官員的薪金、實行保護關稅政策、禁酒、取消食鹽專營和釋放政治犯等。遭總督拒絕後,甘地選定以破壞食鹽專營法作為運動的開端。3月12日,他率領79名信徒,從阿默達巴德出發,前往西海岸,徒步 426公里,沿途成群農民隨行,4月5日,抵達丹迪海濱,親自動手煮鹽,持續3周。當局聞訊後,大肆鎮壓。5月4日,甘地被捕,全國抵制鬥爭發展成革命形勢。4~6月,在吉大港、白沙瓦和紹拉普爾相繼發生反英起義,結果近3萬人被捕。1931年3月5日簽訂甘地-歐文協定(亦稱德里協定),雙方妥協,國大黨同意停止運動,總督則放棄鎮壓。9月,甘地赴倫敦參加第2次圓桌會議,因英國缺乏誠意,會議中斷。在群眾的壓力下,國大黨恢復文明不服從運動。英印當局亦恢復大規模鎮壓。反英鬥爭進入低潮,1934年4月7日運動停止。

個人文明不服從運動(1940年10月~1941年12月)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印度總督林利思戈侯爵V.A.J.霍普擅自宣佈印度參戰,激起印度各界不滿, 7省國大黨政府先後辭職,以示抗議。但在戰爭和印度前途問題上,國大黨領導層中發生分歧,甘地譴責法西斯侵略,在道義上支援西方,卻反對暴力,反對戰爭;鮑斯派號召“前進集團”立即掀起反英暴力鬥爭;J.尼赫魯則主張有條件合作,即以戰後給予印度獨立為前提。1940年10月13日,甘地提出開展個人文明不服從運動的建議。他先後指定自己門生A.V.巴韋以及尼赫魯等人,以個人身份公開發表反戰演說,悉遭逮捕。11月《哈里詹》週刊被查封,被捕者近3萬人,鬥爭再次受挫。

“退出印度”運動(1942年8月8日~1944年5月24

日)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戰火逼近印度,印度人民要求獨立呼聲甚高。為打破政治僵局,鞏固統治,英國於1942年3月派遣R.S.克里普斯訪印,提出“宣言草案”,但沒有滿足國大黨在戰時建立國民政府和印度人掌管國防的要求,而被拒絕。國大黨於8月8日通過甘地提出的要求英國“退出印度”的決議。9日清晨,英國殖民當局突然將甘地和國大黨各級領導人全部逮捕。入獄者逾6萬人,國大黨遭禁。此後,罷工、暴動迭起,僅1942年全印有 250個火車站被破壞,500個郵局受到襲擊,150個警察局被攻擊,給英國殖民者以沉重打擊。1944年5月6日,甘地因病獲釋。24日,甘地宣佈“退出印度”決議作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