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氫化萘

[拼音]:habo changshu

[英文]:Hubble constant

河外星系退行速度同距離的比值,它是一個常數,通常用H表示,單位是公里/(秒·百萬秒差距)。這個比值有時簡稱速度-距離比,或哈勃比。1929年,哈勃首先發現河外星系的視向速度與距離成比例(即距離越大視向速度也越大),並給出速度-距離比,符號為K,比值為500。後來人們稱為哈勃常數,並改用符號H。1931年,哈勃和M.La.s.哈馬遜第二次測定H為558,後又訂正為526。

哈勃定H時,應用了造父變星和星系中的最亮星來標定距離。1952年巴德指出,仙女星系中造父變星的星等零點應變動1.5等,由此哈勃常數應修訂為H=260。1958年桑德奇指出:哈勃所說的最亮星實際上位於電離氫區,因此要再加上1.8等的星等改正,從而將哈勃常數降低為H=75。1974~1976年,桑德奇和塔曼又用七種距離指標的方法重新修訂哈勃常數,得H=55,只及哈勃當年測定值的1/10。這就是說,按哈勃定律推算星系的距離,用H的新修訂值所得結果比哈勃當年所得的結果增大 10倍。

在相對論宇宙學中,哈勃常數可以與宇宙標度因子R(t)聯絡起來:H=凟(t)/R(t)。在某些宇宙學中,哈勃常數是時間的函式,通常用H0表示哈勃常數的現代值,並把H稱為哈勃參量。

自從七十年代以來,許多天文學家用多種方法測定了H0,各家所得的數值很不一致,有代表性的四種,列表如下:

哈勃常數測定值的分歧在於用不同的距離指標給出的距離模數不同。除觀測的系統誤差、隨機誤差和銀河系內距離指標的標定不確定性等外在因素外,還有內在原因。例如,不同星系之間由於化學成分、年齡、演化經歷的不同,距離指標和絕對星等之間的關係就不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