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後感【十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十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十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苦旅》讀後感【十篇】1

  每一次,讀《文化苦旅》,就好象身陷一場沙塵暴,在深沉的文字之間步履維艱,被千年沉澱的滄桑感壓得抬不起身子來。

  從來都是很驕傲,驕傲於盛唐的豔麗,驕傲於祖先的智慧。從來都是很心疼,心疼中華大地的傷痕累累,心疼中華蒙受的恥辱。但是讀完這本書,我又開始心疼中華文化的步步艱辛。

  沿著歷史碾過的痕跡,佇立於敦煌千年的風沙中,聽風聲裡無奈的嘆息,身處陽關落雪處,望一眼故人褪色的青衫;包裹在天一閣中,觸控範氏一族代代堅持的守護。這裡,有中華文化的積累像流水般溜走,有歷代工匠的夢銹刻的婀娜的身姿,有四面邊聲連角起的恢宏戰場,有君子其役,不知何期的憂愁哀傷,有李白對酒當歌的豪情,有與揚州八怪渲染筆墨的意想。

  王道士慷慨地送出敦煌中祖先留下的瑰寶一箱又一箱,我們看著這些觸目精心的數字,讓心一陣又一陣地抽搐;莫高窟靜靜地藏在廣袤的沙漠中,外表只是一座小山包,可它卻把宗教和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載歌載舞。廢墟在歷代的顛簸中坍塌,重建又坍塌又重建;陽關倒在中華民族的精神領域中,在朔風中越來越黯然。

  也許一箇中學生對於這些歷史並不能理解得太深入,可是,作為一箇中國的孩子,真得好好看看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並不是書本上的之言片語就能撐起一個華夏的文明,我們在追求那些無所謂的明星時,是不是應該轉過身來,追捧已經消逝的宏大?在匆忙的腳步中,拾起一絲空閒,靜看細水流長,細數庭前花落。

  我不是一個學者,也不是名家,我只是一名中學生,深深地愛著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讓這艱難的中華文化,走進我們的心吧,只需輕輕地蹲下身,摸一摸文化的土地,便能感受到沉澱的滄桑。

《文化苦旅》讀後感【十篇】2

  說起文化,思緒總忍不住飄忽到洋溢在耳邊、千年古國的讚美之辭去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似乎已是一個信手拈來的日常用語,在網路聊天中會配上一個“佩服佩服”的表情包。學業中“語文”也是極為重要的科目,若剖去功利性質的課文考點解析,餘下的還有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沉澱,歷史長河中個性鮮明的詩人、一心熱忱向紅星的革命家……十多本的《語文》,何嘗不是中華的驕傲呢?

  西行,《文化苦旅》中陽關便是詳細之至了——“天是天,地是地,侏儒變成了巨人,巨人也變成了侏儒”。西北沒有南方的陰溼之氣,與人滿為患的厭倦。天攏在地上,密的不透風——但風起時,又咂著尖銳的沙,諷刺著每一個孤身前往的執著的傻瓜。太陽昇起、落下,日復一日,不知何時起,近在眼前的過往成了歷史,鮮明的臉龐變成了月光下的影子。

《文化苦旅》讀後感【十篇】3

  1992年發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是餘先生透過對國內外文化進行考察和思考,並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認識而撰寫的一篇遊記。《文化苦旅》一書它會給人一種感覺,這就是作者是在低徊與感傷的歷史氛圍中,透過散文創作中的戲劇性表現手法,以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寫。文章寓意深刻,讀此書時他給我最大的感覺像是一部遊記,而透過表象具體分析之後才會發現,作者的每一筆、每一句其實都是在於歷史、文化進行對話。

  在《文化苦旅》一書中,最吸引讀者或者打動讀者的便是“苦旅”二字。我們都聽過苦笑這一詞,即心裡不高興而勉強做出的笑容。那麼“苦旅”又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呢?我以為凡讀過此書的人們一定會和讀者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即對文化走向的思考和對人類生命的反思。這一由固感而至感悟的歷程何其艱辛啊!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援的。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在我們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沒有被淫滅或中斷過並且一至延續至今的國家。在燦爛輝煌的古代我們有著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在備受欺辱的近代我們有著奮勇抵抗的英雄史詩,在繁榮富強的現代我們有著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裡面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素材,有最能體現中國人民創造智慧和文化精神的中國元素。而餘秋雨先生也在《文化苦旅。筆墨祭》一文中寫到:一切精神文化都是需要物態載體的。由此可見文化對一個民族、對一個社會、對一個的重要作用。

  作為大學生一代的我們,代表著社會最積極的力量、最活躍的因子、最有作為的希望。我們正處於為夢想奮鬥的美好青春年華,我們要正確對待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取之精華,棄其糟,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堅決杜絕一切形式的崇洋媚外。把傳承中華優秀文化作為一種歷史使命、時代責任和精神追求,為傳承中華文化再創往績、再譜新、再立新功。

《文化苦旅》讀後感【十篇】4

  讀到這裡我的腦中也開始了一片慘白,可這也只是悲劇的開始。有時候會想一想,事情到了什麼程度才可以說是悲劇?莎士比亞寫出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他們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悲哀,就已經是悲劇了。可是一個民族的悲哀又該怎樣訴說?還有什麼比失去自己國家文化更為悲傷事情?一個民族的悠久的文化都沒有了,這個民族怎能不消亡?

  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這天早晨,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門戶。一門永久性的學問,將靠著這個洞穴建立。無數才華橫溢的學者,將為這個洞穴耗盡終生。中國的榮耀和恥辱,將由這個洞穴吞吐。

  有時候真的很高興中國並不是沒有不懂書,不重書之人。很是慶幸文化遺產沒被搬空,還剩下了一些。但是王道士既不懂書又不重書,他用這些書交換來了一些銀兩,一個山洞的經卷,只是換了些銀兩!我卻根本不可能去恨他,他什麼也不懂。所以將這些恨轉給了斯坦因他們,可惜我沒有深厚的學識,我不能像餘秋雨說的那樣攔下他們的車,比比學問的高低。我不想聽他們說些什麼:我們無力研究。只是想請他們停下車:什麼都成,就是不能這麼悄悄地運走祖先給我們的遺贈。斯坦因他們的行為是強盜的行為。強盜又要如何研究敦煌文化?

  餘秋雨比我想的要深。這是一定的。

  攔下了又能怎樣?

  我不經又嘆息了,要是車隊果真被我攔下來了,然後怎麼辦呢?我只得送繳當時的京城,運費姑且不計。但當時,洞窟文獻不是卻也有一筆送京的嗎?其情景是,沒裝木箱,只用席子亂捆,沿途官員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兒歇腳又得留下幾捆,結果,到京城時宜零零落落,不成樣子。

  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裡!這句話中就說得不太舒心。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裡?這裡也難,那裡也難,我只能讓他停住在沙漠裡然後大哭一場。

《文化苦旅》讀後感【十篇】5

  翻開《文化苦旅》,我看見作者隻身行走在浩浩土地之上,只與厚重的行囊為伍,思緒卻縈繞在途經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之間、文人墨客與文化命運之間,上下求索,或許——苦哉?

  然而,細細品味著書中的文字,我卻能感受到,作者將鬧市的喧囂揮之一去,將一切雜緒拋之腦後,有清風日暮、明月光輝為伴,享受著茫茫大漠的荒涼、小橋流水的秀麗,山水的美景交融一身,與中國千百年的歷史文化來一番心與心的交流,豈不——樂哉?

  走一步,停一步。他,餘秋雨,就是這樣行行止止,停停走走,用空靈的文字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將萬物千象信手捏來,栩栩如生的付諸於筆端,寄情于山水之間,展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行了一場人生真諦與文化靈魂孜孜不倦的探求。

《文化苦旅》讀後感【十篇】6

  《文化苦旅》帶領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遊。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

  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裡。或許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於執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藉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捲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文化苦旅》讀後感【十篇】7

  第一次看這種書。

  它是用散文的形式記錄自己的遊記,但看了你會發現,真正的景點描寫沒幾句。

  他更多的,是在講述跟景點有關的種種故事。

  1

  不過回頭來想,景色其實也沒啥好寫的。

  那些描述花花草草的景色描寫,小學時分析了那麼多,感覺有意思嗎?

  沒意思。

  而只有背後的故事,才能在我們心中激起波瀾。

  相信作者的旅行,更多的是精神享受。在他那,種種歷史事蹟都能信手拈來。

  這也告訴我們,以後旅遊,除了那種純看自然景色or純玩刺激的,我們一定要慢慢看、慢慢體會。

  要去聽講解、瞭解背後的故事&文化。

  不然,如果只是拍照、看看新奇,那意義不大,充其量只能代表你曾經去過。

  2

  這本書裡的很多道理,也需要慢慢悟才有感覺。

  比如有段寫到: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於世無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後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

  惟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緻,歷史才有風韻。

  這句如果快速、不加前後文的看,多半會毫無感覺。

  但如果你慢慢悟,你會想到:人生不會一帆風順,它本就是各種波動的。而這樣的人生才叫人生,才有意思。

  再者,在描寫柳侯祠時,作者反應出京都太嘈雜了,柳宗元被貶到柳州,反而激發了柳的文采,甚至可以說點化了名族的精靈。

  所以說,挫折和機遇,真是並存的。

  3

  當然,這種文章我想很多人都看不下去(包括我也沒完全看完)。看下去,確實需要毅力和思想境界的。

  而當你能看下去,那思想應該得到充分洗滌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十篇】8

  中國文壇上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作家,他就是餘秋雨,而提起他,不得不說一下他的代表作——《文化苦旅》。因為是中學的時候學過其中的一部分內容,我懷著崇敬之情又打開了這本書。在一次閱讀也有無限感慨。

  讀這本書我首先的疑問是文化和苦旅有什麼關係。接下來,我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裡行間遊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束,本應陶醉於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這時候卻心生苦澀。

  首先我閱讀了《道士塔》這一節。莫高窟的大門外,有一條河,有一座塔,這座塔是一座道士塔。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個王圓籙。他是一個罪人。他在甘肅做道士,讓外國的冒險家將中國的文物,一箱一箱運走,今天的我們只能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捲,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

  在當時敦煌這個堂堂的佛教聖地,卻讓一個道士在看管。在這個道士無意間發現了一些文物。起初,道士還是把一些文物交給當地的官員,而這些官員只是把這些文物當成禮品,你懂的,當時的中國官場一片烏煙瘴氣。後來外國人來到這裡,他們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來到這裡。沒想到這些人很容易就獲得了這些文物,接著一車一車的這些文物就被運走了。而王道士也笑嘻嘻的看著他那沉甸甸的銀子。

  許多年後,作者來到這裡腦海裡浮現出中國青年寫的一首給火燒圓明園的詩,而這時作者也是非常感慨。他想自己也想早生一點,攔在車隊前和盜竊者對視。一次敦煌國際學術討論會正在莫高窟舉行。一位日本學者用沉重的聲調做了一個說明:“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

  中國的專家沒有太大的激動,他們默默離開了會場,走過王道士的圓寂塔籤。讀完這一章,我的心中已經充滿了苦恨。我也在想如果我早一點出生,我一定會拼盡我的所有力量來保護中國的文物。然而不可能了,中國的文物已經流落國外。今天的我們有義務努力工作和生活,為祖國的強大而奮鬥。最後,感謝《文化苦旅》,讓我在這浮躁的夏天重新安靜起來。

《文化苦旅》讀後感【十篇】9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代表作,我讀後收穫頗豐。這本書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和著異鄉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後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

  這本書裡,我感觸最深的,是《道士塔》。莫高窟是我國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歷經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文化藝術的一大寶庫。可是,這樣的一個寶庫卻被一個道士給毀了,沒有發揮它的價值。餘秋雨對於這些寶物的損失深感痛心,從中深省釀成這場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劇的社會根源。這時的莫高窟,並沒有在文化保護之內,於是任由這些來自西方的“遊客”將它一卷一卷,一車一車的帶走,文化的精華的字畫竟然在道士手中成了換來銀元的交易品。在這個道士一筆又一筆的“小買賣”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這樣被揮霍掉了,而王道士也萬萬沒有想到,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買賣卻幾乎葬送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在外國的學者精心探索莫高窟文化時,曾幾何時,這是屬於我們中國的文化,中國的驕傲,而諾大的中國,真的容不下這片小小的土地?

  看了這本書後,我發現,原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餘秋雨妙筆生花,以乾淨漂亮的散文筆觸,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急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正是這樣的創作願望,形成了《文化苦旅》低徊、感傷的歷史氛圍,從而引導我們不斷深思。《文化苦旅》是一本沉甸甸的書,值得我好好品味。

《文化苦旅》讀後感【十篇】10

  文化苦旅,在文海中遨遊;文化苦旅,在學海中航行。這是一本集歷史、山水、人文的散文集。讀歷史,知名人名事;讀山水,覽大江南北;讀人文,賞民風民俗。它如一盞明燈,照亮我們的心靈。

  為什麼叫《文化苦旅》?先說一個現象:中國人每當假期,總想去名勝古蹟旅遊。我們嚮往的,僅僅是景色嗎?當然不是,遊客更想體會的是文人曾經的情懷,去尋覓曾經使人陶醉的詩意,去感悟意味深長的哲理。當我們徜徉在古聖先賢曾流連忘返的花徑綠洲時,彷彿瞬間與先賢們產生了穿越千年的心靈對話,人們想借此對國家、歷史產生新的理解與感悟。餘秋雨先生,正是想借此來弘揚傳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偉大的精神。但是,這種精神並不好悟,需要不斷提升思想境界,去思考、體會,才能領悟到真諦。

  “回去吧,時間已經不早,怕還要下雪。”這意味深長的語句出自這本書裡的《陽關雪》。陽關,這個地名是那麼令人蕩氣迴腸!“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的真情和儒雅已在陽關道飄蕩千年,他所表達的陽關,是威武雄壯的,寄託了深深的友誼……唐人就是這樣,再大的困難也抵擋不住他們前進的步伐,扼殺不掉他們樂觀。如果每個人都如此樂觀,那這個社會將更加美好。

  陽關,我覺得它是中華民族品質的象徵,它屹立在黃沙之中,昂首挺胸,眺望遠方,這不是中華兒女的堅強性格嗎?它開放積極,絲綢之路在它腳下通往西域,向世界展現中國的風姿,這不是中華兒女的博大胸懷嗎?但是幾百年後,餘秋雨來到陽關,看到的只是土墩、沙坡、荒草、石碑,還有殘雪……陽關被廢棄,陽關的坍塌,使中華民族更有骨氣。陽關之後,再無陽關!

  苦,苦如開山,功成始得瓊瑤;旅,旅如探險,完後必獲璞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