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內府輿圖

[拼音]:suo’e ke

[外文]:Psychidae; bagworm moths

鱗翅目的1科。雄缺喙;雌無翅,常為幼蟲狀;幼蟲綴枯枝作巢筒居其中的蛾類。本科昆蟲通稱蓑蛾。全世界已知約800種,中國記錄20餘種。

蓑蛾成蟲小形的翅展約為8毫米,大形的翅展可達50毫米。雄蛾複眼小。無單眼。口器退化,無喙。觸角雙櫛齒狀。翅發達,翅面有鱗片或只有鱗毛,呈半透明狀,翅斑紋簡單,色暗而不顯,中脈在中室可見,前翅1A脈退化,2A脈和3A脈在基部分離,端半合併,或2A脈和3A脈僅中間有一段合併,兩端分離。後翅臀脈3條,彼此分離,翅韁發達。雌蛾翅發達或無翅。翅極退化或無翅的種類的雌蛾往往特化成幼蟲型。頭、胸部退化,頭上有稀疏的毛,有觸角或觸角極短,有足或無足,有些種類腹部第7節有細毛束。

幼蟲肥大,胸足和臀足發達,腹足退化呈蹠狀吸盤。幼蟲吐絲造成各種形狀蓑囊,囊上粘附斷枝、殘葉、土粒等。幼蟲棲息囊中,行動時伸出頭、胸,負囊移動,因而有結草蟲、結葦蟲、木螺、蓑衣丈人、避債蟲、皮蟲、揹包蟲、袋蟲等象形的俗稱。

卵的顏色和大小因種類而異,如洋槐蓑蛾的卵淺黃色,橢圓形,直徑約0.9毫米;小窠蓑蛾的卵黃色,橢圓形,直徑約0.3毫米。

蓑蛾一年發生的代數因種類而異:線散蓑蛾、黛蓑蛾、蠟彩蓑蛾在廣西一年發生1代;小窠蓑蛾、按蓑蛾在廣西一年發生 3代。蓑蛾多以幼蟲和卵越冬。上述幾種蓑蛾以老熟幼蟲越冬,而洋槐蓑蛾在北京以卵在死的雌蛾腹內越冬。初齡幼蟲性活潑,群集蓑囊表面,吐絲下垂,隨風飄散,隨後在葉面、樹枝上吐絲造囊,藏於其中。老熟幼蟲將囊用絲固定懸掛在植物上,在囊內化蛹。雄蛾羽化後,從囊下端飛出。雌蛾羽化後仍棲息在囊內,伸出頭、胸部等待雄蛾飛來交尾。雄蛾飛停在囊上,在囊下端開口處交尾。雌蛾產卵在囊內或將受精卵留在腹中。每一雌蛾產卵約100~200粒,最多可達3000粒。

蓑蛾幼蟲是林木、果樹、行道樹的重要害蟲,大發生時常把樹葉吃光,在樹上掛滿蓑囊。吃光樹葉後還能轉移到附近的作物上繼續為害,造成果實、種子產量的下降。蓑蛾食性很廣,如黛蓑蛾可為害柑橘、荔枝、香蕉、龍眼、板栗、咖啡、木棉、枇杷、杧果、樟、相思、黃檀等40餘科70多種植物。幼蟲除取食植物葉片和嫩枝梢外,還為害植物的花蕾、花、幼果和果。例如,墨蓑蛾屬中一些種類是蘋果樹的重要害蟲,初春為害蘋果樹的葉芽和嫩枝梢,影響樹勢生長;在蘋果樹開花期,幼蟲為害花蕾、花和幼果,造成落花、落果,使產量下降;秋季蘋果即將成熟時,幼蟲齧食蘋果,被齧的蘋果極易腐爛,嚴重影響蘋果的質量。另外,蓑蛾的幼蟲還能捕食寄主植物上的蚜蟲,如碧皚蓑蛾能捕食蚜蟲多種。

中國重要經濟種類有:

(1)大窠蓑蛾(見彩圖),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各省。幼蟲為害茶、油桐、木麻黃、石榴、蓖麻等50餘種植物。

(2)小窠蓑蛾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地區。幼蟲為害茶、柑橘、櫻桃、蘋果、山楂、黃檀、相思、石榴、桃等30餘種植物。

(3)蠟彩蓑蛾,分佈於廣東、廣西、福建。幼蟲為害油桐、柑橘、蘋果、椰子、龍眼、板栗、蒲葵、相思、李、柿等植物。

(4)黛蓑蛾,分佈於廣東、廣西、雲南。幼蟲為害油桐、柑橘、龍眼、蘋果等30餘種植物。

(5)按蓑蛾,分佈於廣東、廣西。幼蟲為害柑橘、荔枝、香蕉、板栗、咖啡、木棉、枇杷、杧果等70餘種植物。

(6)線散蓑蛾,分佈於長江以南地區。幼蟲為害柑橘、荔枝、枇杷、杧果、相思、垂柏、板栗等30餘種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