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修養相關作文20篇
道德與修養 篇1
道德與修養作文400 ,406字古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話充分展現了道德與修養的魅力。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良好的道德觀念能是人的素質在無形中得到昇華,讚譽不斷,卻不失大體。修養是正確地看待生活,不大喜大悲,不追名逐利,善待他人。
古時候,有一個人,她的母親人很好,經常照顧那些來考狀元的人,因為歲數大了,需要照顧的人還很多,母親越來越力不從心,最後身患重病,那人聽母親說想喝竹筍湯,便去為母親找竹筍了,這人走了很遠也沒找到竹筍,原來這個時節是沒有竹筍的。因為連母親的心願也完成不了,他哭了,在他流下淚滴的地方,竟長出了竹筍,他欣喜若狂,拿著竹筍跑回家給母親做湯,母親喝了湯後,病竟然好了很多。這就是《冬出竹筍》的故事。這就是孝道。
道;人必有忠孝之心,若無,則人不如,所以說有孝必有德;孝乃人之忠,若不孝,必不忠。
我以前經常不聽媽媽的話,我感到羞愧,以後一定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孝心的人,做一箇中華好兒郎。
與修養相伴 篇2
高三作文 ,735字嘆宇宙萬物,渺滄海一粟,羨白雲紅葉兩悠悠。駕一葉扁舟,遨遊於大海之上,面對浩瀚無垠的藍天,回首花季人生,不禁仰天長嘆:與修養相伴,我亦青春無悔。
與修養相伴,你將是一個高素質的人。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我們的文化底蘊,是我們內在的修養。孟子,古時聖賢,人們尊重他,是因為他學識淵博,仁者愛人嗎?我並不認為這是最直接的原因,而是由於他道德品格高尚,修養好。修養可以體現一個人的靈魂美,也可以揭示一個人的醜惡的嘴臉,一件小事就斤斤計較,完全沒有修養,就是有這樣一些人讓修養蒙羞,讓靈魂塵封。與修養相伴,你塵封的靈魂會甦醒,你心靈的汙點會褪色。
周總理一個後世敬仰的偉人,他拋棄自身榮譽,為人民奉獻一生,文化大革命時期,他還是如此平靜,他沒有大罵共產黨,因為他是有修養,有涵養的人,他的身上詮釋著修養的內涵。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有修養的人雖逝去,可他們名垂青史。我們如果把自己與生得來的修養拋棄,就等於拋棄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前途。我們雖不及古人,但我們也不能遜色給後人,我們應該活得瀟灑,活得有修養,與修養相伴,人生亦無悔。
災難面前,你退縮了,你為了身外之物,選擇了放棄人格與尊嚴,更加拋棄了一個炎黃子孫的修養。中華民族生活在一個文化古國。中國人則是有修養的佼佼者。世介面前,我們展示中華風采。如果我們是有修養的人,如果我們在乎自己內心的呼喚,我們就不該讓別人看不起,我們不該讓“郭跳跳”再次出現,也許你忘記了這十幾年來讀書的目的,如果你忘記了祖祖輩輩的教訓,那麼請你從現在開始,關注自身修養,做一代人人讚揚,不負重望的青年人。與修養相伴,提升自我形象。
沒有星星裝扮的天空是黑暗的,沒有生命的宇宙是枯燥的,沒有修養的人生是暗淡的。與修養相伴,靈魂的呵護。
道德與權利的碰撞 篇3
國一作文 ,747字一個人,他在擁有道德的同時也擁有著權利。那麼,面臨選擇時,他又該何去何從呢?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坐公交車去姑姑家玩。暑假剛開始,車上的人是真多啊!我們被人流擠到了車的最前面。隨著車晃晃悠悠的停下一位六十來歲的老奶奶從前門上了車。她東倒西歪地抓著把手,很明顯,老奶奶已經快站不住了。讓過了座的售票員近乎大吼地喊:“有人給老人讓座嗎?尊老愛幼,大家幫幫忙吧!”然而沒有一個人迴應。這時,坐在老奶奶旁邊的年輕人被人們定位為“讓座目標”。幾乎所有人都在逼年輕人讓座,還時不時湧出一些罵聲。年輕人實在忍不住了:“我工作累了一天,剛才還有些暈車,怎麼讓座啊?我沒買票嗎?憑什麼非得讓我讓座,你們呢?”大家沉默了。我疑惑得看著媽媽,媽媽小聲對我說:“每個人都不願意把自己的權利讓給別人,當然在少數人身上,他們的道德高過了自利。但人性本就如此,無需疑惑。”
最後,一位二十多歲的姐姐站了起來,為老奶奶讓了座。每個人的臉上都多了份羞愧。
到了姑姑家,我認真思考了一下,這個社會現象背後的原因何在。首先,大家逼年輕人讓座,這與道德綁架無異,肯定是不對的;其次,大家以逼年輕人讓座為幌子,來掩蓋自己不想讓座的心理,這是自私自利的表現,雖不對但也無可厚非。年輕人上了一天班,很累還暈車,不讓座並沒有錯。況且他買了票,有擁有座位的權利。但站在道德角度來看,年輕人的確應該尊老,不讓座倒顯得有些冷漠無情。面對道德和權利,年輕人選擇了維權,而大家則認為年輕人應該選擇道德。在我看來,大家和年輕人都有錯,也都沒有錯,無非是站在道德與權利兩個方面。但我認為,在權利可有可無的情況下,道德應放在首位。
我希望,當我們面臨是維護權利還是堅守道德的選擇時,我們能更傾向於後者,因為社會需要大愛,作為中國公民的我們也有責任為社會做貢獻!
道德與我同行 篇4
國小五年級作文 ,573字“德”,這是亙古不變的美好品質。一個有道德的人,會得到所有人的愛戴和尊重。
道德其實很簡單,不過就是是非對錯的問題。我想,如果我問任何人隨地吐痰是不是正確的,大家都會說這是不對的。沒錯,這就是道德。可是,總有些人,他們明明知道隨地吐痰是不道德的,為什麼還要那樣做?
所以說,道德實踐確實很難,假設你在無人的路邊拾到一百元,你是會選擇找到失主,還是偷偷塞進自己的口袋?我想,在這種無人知曉的情況下,許多人都會選擇後者吧!所以,想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就必須在邪念產生的那一剎那,把它扼殺掉。
古人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這句話強調了誠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道德之本。大家一定都聽說過《狼來了》的故事吧!文中的放羊男孩因為屢次三番欺騙了村民,失去了大家對他的信任,最後導致狼把自己的羊吃掉。這個結果完全是他自己咎由自取。但是,我們也應該從這個故事中有所啟發,明白誠信在生活中到底有多重要:一個無信、無德的人將不被任何人尊重。
說道這裡,我突然想到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這也是一種尊重別人的體現,尊重也是一種美好品質。你不尊重別人,還希望別人來尊重你,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樣,如果你用真心對待別人,別人同樣會給予你真心。
大道理人人都會說,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幾個人呢?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把道德掛在嘴邊,而是用你的行動去證明。讓我們與道德同行!
道德與利益的關係 篇5
國三作文 ,822字什麼是道德?道德與利益的關係又是什麼呢?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不是唯一的,因為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
道德與利益並不是完全對立的,有時是統一的。有些國家便制定了相關的法律,去日本的法律規定:如果有人拾到東西歸還失主,無論失物是金錢還是物品,失主必須按失物價值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支付報酬。如果不支付,失主將無法取回失物。拾物者既可以不接受酬金,也可以選擇接受。接收後任何人不能說他貪心,就如孔子所說的一般:只要冒著生命危險救了人或是平常時期隨手幫了別人一把,無論怎樣的獎賞都可以收下,這樣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去幫助他人。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支付或接受一點點的酬金又算得了什麼呢?並且這個規定還能平衡道德與利益的關係。使得幫助別人的人心裡能夠更加開心,也能帶動周圍的人去幫助他人。讓人們學會先義後利,學會感恩,學會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在2003年“非典”期間,板藍根一下子成為了搶手藥,供不應求。不少企業為了眼前的利益,不顧仁義,將價格不停地提高,由每盒2。8元上漲到6。5元至12元之間,有點小城鎮的小藥店,甚至將藥賣到了30元一包。面對這種情況,石家莊神威藥業、華藥集團等公司毫不猶豫的選擇降價,並千方百計的擴大生產規模,平穩市場上的藥價。作為商業性質的企業,他們固然看重利益,但從長遠看,放棄眼前的小利益而選擇大義,更能贏得長久的信譽與更多的利益。果然,“非典”過去後,這些公司的銷售業績一片大好。
在當今社會中,一個人做了好事,但他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只是獲得了周圍人的幾聲不痛不癢的稱讚,誇他道德高尚什麼的。那麼久而久之,便很少有人會去無償的做好事,因為在大部分人的心中,都覺得物質更實在,連幾個硬幣都比道德值錢。社會是殘酷的、現實的。需要利益與道德的平衡,才會有更多的人能喚醒自己心中良知與道德。
所以,在我看來,道德不能少,利益也不能少。只有既有義又有利,這樣才能讓社會更好地發展下去,讓更多的人在做好事的同時,過得更多的動力。
道德與實踐 篇6
國小三年級作文 ,466字“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是啊,在每個人的人生旅途中,都遇到了這樣的“魚”。但你到底是,怎樣做的呢?你真的做到誠實了嗎?
我的人生旅途中,也遇到了相似的“魚”。那就是—金錢。那天,天空陰森森的,下著傾盆大雨。我來到小區對面的興盛買了一支筆。我掏給阿姨五元錢,她本來應該只找我2元5角的,但她找錢時不小心在後面夾了一張五元。當時我並不知道,當時周圍人用一種鄙視的眼神看著我,我感到非常奇怪,因為平時他們並不用這種眼神看著我。我回到家,從口袋裡拿出錢數了數。嗯,怎麼多了五元錢?我心想著。我立即明白了。但當我準備將錢送給阿姨時,我卻猶豫不決。到底是給她,還是不給他,思考片刻後,我果斷地將錢送給阿姨。
“阿姨,這是你剛才多找給我的五元錢。”“哦,什麼?哦,謝謝你哦!”聽到這番話,我心裡比喝了蜜還甜,周圍人也用讚賞的目光看著我。我心裡高興極了。
“金錢重要,但誠信更重要。”其實,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道德問題,但實踐起來卻很難。在我的心中,金錢在最後,誠信、時間在第一。
道德與規則 篇7
高二作文 ,842字在哈佛大學圖書館的大火中,只有一本被學生違規帶出的書倖存,但是當這名學生將自己“拯救”的圖書交還時,校長在感謝過後以違規為由將這名學生開除。
可能有人要說,這位校長過於嚴苛,規矩雖死,人情卻活,難道不應該通融幾分?對於保護了圖書的行為,難道不應該給予減罪處理嗎?
誠然,人情常與規則產生尷尬的火花,大多數人更希望看見富有人情味的靈活處理,而不支援規則化的冷酷裁決。可是人們很少意識到靈活處理常常使規則失去其作用。可以靈活與通融的地方通常是無窮多的,你是救下最後一本書的英雄,那我是圖書館長的親戚,他是校長的朋友……有太多的人可以尋找理由打破規則,那規則還需要存在嗎?
況且,我們難以知曉一個理由究竟需不需要通融,因為情的界限是如此模糊,我們無法判斷這個帶走圖書的行為是過大於功還是功大於過。而規則——以其強制執行性與普遍適應性聞名的產物,將我們從兩難中解放。千萬種情況被分為兩種:合規和不合規。其過程或許不近人情,但是產生的結果是一種統一與公平的美。要發揮規則的作用,執行者就不需要化身為一位不近人情的判官。
那麼,這位學生就沒有值得辯護之處了嗎?當然不是,情與法的衝突出現時,“情”應當讓步,而“法”更要反思:如何能在保障秩序的同時,接納更多的“情”。僅一次違規就開除是不是過於嚴重了?大學生是成長中的年輕人,經常犯錯,也需要犯錯,而犯錯之後,學校不應僅是懲罰,更應施以教導,給與機會。交出圖書,是艱難掙扎後的誠實之舉,發揚和鼓勵這種品質,是不是應該相應作出獎賞?的確,執行者要冷酷無情地執行規則,但不是天天只執行一套規則,規則應在與人情的衝突中實現合理的磨合。從根本上來說,這兩者是一致的,把握好情與法的界限,調整規則,才能發揮規則的作用。
規則需要嚴格的執行,更要追求自身的合理。嚴格執行合理的規則,讓判官與受判者都露出微笑。
道德與法治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609字說是讀後感不如說成是學後感,這是我們《道德與法治》的其中一課。
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有一個漫長的歷史,從沒有一點生命跡象到出現最早的動植物,再到人類與動植物,從而引發了人們的反思,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書上說每個人都逃不過死亡的命運,可那還為什麼出生呢?就是為了來這人間走一遭,來看看這人間繁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所以看書尋求答案,書上寫一個小孩和我有著同樣的問題,他是因為他的祖母躺在醫院,他在夜深人靜時常常在想為什麼人要死?人死了以後去哪裡了呢?還是真的不存在了?書裡說:死亡意味著有限的年華,不可預知的終結,會讓人感到擔憂,恐懼甚至絕望。可是當我站在死亡的角度重新審視生命,我會發現本來習以為常的,不起眼的東西變得珍貴和美好起來。
這個不禁讓我想起了列寧同志,他一生都在為人民做貢獻,他與馬克思的精神統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一提到他,便會想起他的一生都在無私的幫助他人,不圖奉獻,就是死的時候也在為別人修理壞掉的汽車。由於司機沒有發現他還在汽車下就倒車,由此列寧同志不幸身亡。
上課時候老師還讓我們看了一個小視訊,上面是一個姑娘的一生。她從逆反到聽話到懂事再到孕育子女,她也感覺到了時間的逝去給她帶來的變化。
“人生天地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抗拒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死亡是一個人不可避免的。它讓我們感激生命的獲得,所以我們要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道德與智慧 篇9
國二作文 ,546字道德常常可以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有這樣的一種人,因為智慧,使他在人群中閃亮奪目,因為智慧,使他總是傲氣凌然,因為智慧使他總是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在他小的時候,因為比同齡小孩早叫一聲“爸爸,媽媽”而是他在誇讚中長大。自信使器宇非凡,無論到哪都閃閃發光,比他年輕的人,都視他為榜樣,同齡人很多都羨慕他。“瞧不起人”這是遠遠沒有的,也不願與人交朋友,因此他總是孤獨,這也使他養成孤傲的性格,對什麼事都不屑一顧,還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
在別人出醜的時候,或許他嘲笑過,他才覺得正常,而對於他人來說,這是不允許的。他認為,別人並沒有資格嘲笑自己。而他一副傲氣的樣子總是讓人反感,而在於職位較高的人談話時,出現百依百順的樣子,與以前截然不同。
在今後的一天,意識到了這就是人類——仗著自己的智慧出眾,在生物圈裡橫行霸道,還捉弄其他動物取樂,甚至還慘殺他們,依靠自己的小智慧,打著為人造福的口號,做了許多傷天害理的事情。在這樣的社會中,試問道德在哪裡?口頭上應該是正確的答案,而在這背後,你看不見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其他生物道德報復,大自然的報復,隨之而來。智慧?又怎麼能和這相比?
道德與人性 篇10
國一作文 ,914字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越來越多的資源為我們每一個人共享,我們同樣也在共享著一個時代。可是,卻有許多人把共享演變成了佔為己有,把原本屬於我們每個人的資源自私地成了他一個人的,難道我們的人性、道德就是如此嗎?這樣真的好嗎?
我曾經看到不止一輛單車被人們把二維碼劃掉,自己騎著一輛不是自己卻像自己的單車那樣逍遙自在、大搖大擺,似乎這麼做是理所應當、聰明的做法,說不定這時這個人還在背後嘲笑那些騎好單車依然歸位,那些老實的人呢。如果每個人都像這樣自私自利地佔為己有,那怎麼還稱得上是“共享單車”,共享這個時代呢?也許這種不良的現象也在一點一滴形成或改變越來越多人的價值觀,到那時,這真的對我們時代的發展有利嗎?最後最大的贏家真的是那些把共享的資源佔為己有的人嗎?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
還有的人藉著正義、道德的幌子,指責、抨擊那些把資源佔為己有的人,把自己塑造成一個伸張正義、正義凜然的人物,自己卻依然在背後做著那樣的事,好像這件事不為人知,沒有人會知道一樣。其實,只要你做了,總會有一雙眼睛盯著你,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這樣的人可以說比單純想把單車佔為己有的人還要惡劣,把自己不道德的一面偽裝起來,背後卻做著破壞道德的事。這樣的人把道德變成了表演,我們民眾就成了他的觀眾,好像這裡就是他表演伸張正義的舞臺。如果我們的時代變成了那樣,那麼最沒有道德的人成為最有道德的人,那這個時代也將演變成最沒有道德的人表演的時代。
如果說哪一天,真正有人把傳遞道德、正義這件偉大的任務、使命做到問心無愧,那我也將發自內心地給這樣的人點贊,為這個時代能有這樣的人而光榮、驕傲。
花,靜靜地綻放,不為喝彩,只為這個世界曾經來過;水,潺潺地流淌,不為稱羨,只為心中執著、乾淨的信念;路,默默地延伸,不為坎坷,只為遠方心中美麗的風景。每樣事物都有它的價值、使命,人也是如此,做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而不是為了某個不單純的目的。願每個人都能做一個有道德、有人性的人。
“共享”並不是佔為己有,它理應被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所共享。這樣,我們的時代一定會越來越美好,真、善、美的花朵一定會在這個時代永駐。
道德與智慧 篇11
國一作文 ,1248字“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學問”。此言為我校之校訓,也為做人之真理。“學會做人”,指的當然是做人之道,即為道德。“學做學問”,指的便是學習知識文化,即為智慧。
“道德”與“智慧”一直都是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士、君王、帝王乃至許多有志向的“草民”、“農夫”所追求的。這“德”與“智”對於一個人的修養是最為重要的兩方面。不過,它們有主次之分。我想,這一點大家從我校校訓即可看出:是“德”重於“智”。的確,一個有素質、有道德修養的人,不論他的知識淵不淵博,走到哪都會受人尊敬的。而一個沒有素質、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即使他再有學問、學問再淵博,也少有人會尊敬他。由此可見,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是多麼重要。
而如今,諸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皆為“智”高於“德”。甚至有個別的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習,而對孩子的道德教育不聞不問。依我之拙見,這樣管教孩子是萬萬不可的。如果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品德,孩子學壞了怎麼辦?那家長豈不是要遭到“德有傷,貽親羞”的結局嗎?我想,這是每一個家長都不希望發生的。現在有一些青少年出入網咖、舞廳等場所,甚至在街上惹事生非。這其中有很多一部分原因是其家長對孩子的道德管教不嚴所造成的。所以,學習應是基於道德之上,也就是說以道德作為智慧的基礎。
同樣,道德不僅對一個人重要,對一個國家也很重要。
春秋時期,一位智者說過,要以理治國,要去感化人們的思想。這位智者就是我們熟知的孔子先生。我覺得,他的這個觀點是非常正確的。但是,如今的政府治理國家是“以法治國”。顧名思義,“以法治國”,指的是用法律來治理國家。的確,以法治國是很有效的,能使國家安定,但也不能達到“天下太平”的效果呀!無論法律多麼嚴厲,也總有一些不懂得道德、禮儀的人會去做一些違反法律之事,其中不乏一些高階知識分子。從這又可看出:智慧是應基於道德之上的。法律治標不治本,從上文即可看出,那如何才能治本呢?我想就只有“以禮治國”了。讓道德與禮儀人人皆知,使知識基於道德之上。這樣,天地間便能流有一股正義之氣、仁愛之風。百姓皆可安居樂業,大家都能關愛他人、憐憫弱小,舉國上下一片和諧之氣象。哪還有罪犯與犯罪?如此,便可謂“天下太平”了。
要做道“以禮治國、天下太平”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還有很長、很艱難的一段路要走。而我堅信,要是每一個華人、每一個炎黃子孫都能將道德、禮儀、仁愛置於首位,在道德的基礎上建立智慧,中國定能崛起,中華民族必將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邀道德與秩序共贏 篇12
國三作文 ,848字當一袋袋拾來的廢品井然地列在閱覽室門口;當沾滿灰的拾荒者洗淨手品書卷縷縷墨香;當最平凡的圖書館變得溫暖人心;我們才會明白自覺遵守公共道德與秩序有多麼重要。
花開次第,有色彩的銜接使它們美得出眾;群鴨戲水,列隊的小鴨終得春江水暖的沐浴;青山連亙,無序也不得奇景映入眼簾。物如斯,人亦是。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社會因眾人懂得公共道德,懂得遵守秩序而得以共同發展。刻刀屢屢劃過被歲月斑駁,點染了的過往。一片片竹篾書盡曾經。從有朝代的那天起,大臣上朝,百姓過堂,都要有個規矩,有個秩序。宋朝岳家軍以軍紀嚴格著稱。當兵要有當兵的道德,而列隊之事更是如林般森嚴。視線放遠,即使是桃花源中有假想社會,那些儼然的屋舍,來往的農民也都是代表。倘若人人都失去公共道德與秩序,金鑾之上好似戲臺;軍中無頂樑支柱,無道德之人擾亂軍心;桃花源也不曾是夢境般令人嚮往。
然而,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正需要自覺遵守公共道德與秩序。而具體來講,守秩序也可稱作公共道德。那麼公共道德的好壞取決於什麼?2009年日本大地震,震後的商場成為人們避難的場所,而人們都自發地坐在了停止的電梯的同一側,好方便有急事的人從另一側通過。在中國,有多少次張燈結綵的廟會成了踩踏事件這種悲劇的發生地;馬路監控中定格的畫面有多少是百姓橫穿馬路翻越柵欄;有多少次新聞的焦點都是成堆的垃圾汙染了河水……現在,我們稱前者為好的公共道德,後者為差的公共道德。因此,素質的高低表現為公共道德的好壞,而它也正取決於受教育的程度多少。
目前,我國正對青少年——祖國的希望普及素質教育,加強文明建設。校園正是開展工作的好地點。很多孩子已經靜心排隊購物,扶老人過道,自覺撿起地上物品。與此同時,他們的精神也將感染周圍的人,將這份正能量傳遞下去。
廢品的放置體現著道德,逸散的書香象徵著文明,那溫暖的場所閃爍著光芒。
讓我們邀請道德秩序回家,似迎千萬春光無限,點亮前程的希望,共建美好文明祖國!
道德與知識 篇13
高二作文 ,863字道德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道德提升了國家的形象,道德提升了個人的素養,道德賦予了社會正能量。知識應是利用於生活中的一種技巧和思想,道德才是人生中最需要的真正內容。道德是知識的母親,道德哺育著知識。
失去了道德知識就像沒了孃的孩子。我們都知道有雄厚知識的人才會有機會進入到復旦大學。但復旦的學生做出的行為不等同於他的高等知識。某同學和另一同學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我同學是在咽不下這口氣,就往另一同學喝的飲料投下了致命的毒藥,不知情的那位同學喝下有毒的飲料,最後搶救無效而導致死亡。
不知道投毒的那位同學是否感到有一絲絲的罪惡感,他是否想過他的行為是一種愚蠢的行為。投毒的那位同學如果心存道德,在今天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的,令人寒心的事情。擁有高等的知識,而沒有有心存道德的人同樣汙染了社會風氣。他雖然擁有高等的知識,但他這樣的人像沒有靈魂的軀殼。
有一個流浪漢,他一個人流浪30多年。在這30多年裡,他幫走失的孩子找到了家,撿到貴重的東西,會有及時的還給失主,他幫助過殘疾的人走上夢想道路。這個流浪漢從小就沒有受到過教育,但他知道做人要心存到道德。雖然他沒有高等知識,但他身上似乎散發著一種神聖的光芒。我覺得這個流浪漢更勝過前者那樣沒有驅殼的人。道德先於知識。
市場上的毒奶粉,KTV的冰毒,超級的大米就是一種軟膠而已……科學家通過驗證表明說:“如果不是擁有高等知識的人。是不會研究出這樣有”技術含量”的東西來。”還有反抗國家的恐怖分子,如果他們沒有高等的知識,他們怎麼會有這樣的組織能力來帶領團隊和協害百姓的舉動。
擁有高等知識而沒有心存道德的人,他們的腦袋,思想,身體都是一種腐爛的形態,他們這些人擁有最高等的知識就像一把鋒利的劍插在人民胸口上。如果他們心存道德,這些高等的知識就會有意於社會,就不會再睡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
沒有心存道德的人就沒有資格去受教育。把道德當成知識的母親,知識才會變成有意義的知識。道德更重要於知識。道德哺育著知識。
道德與學歷 篇14
高二作文 ,814字當下的新中國由猛虎般迅速發展,社會競爭也趨於激烈,於此同時,學歷開始登上社會舞臺,各行業均以學歷為基礎進行招員,導致青少年開始以學歷的高低來作為自己的目標,卻忘了我國從古至今留下的優秀素養,在這裡我提倡將學歷與道德相互交融。
倘若有學歷而無道德,社會風氣就可能會被破壞。前段時間,一條名叫‘高鐵霸座’的微博被廣泛評論,其內容為:一名高材生不聽從乘務人員的警告,強行霸佔女乘客的位置,並宣稱‘我先坐的,憑什麼要讓給他’我認為,首先從在社會的地位看,作為一名高材生,起著社會中流砥柱的作用,除滿懷淵博的學業知識外,還應具備高尚的道德素質,而這位高材生,卻不講道德素質,只顧自己的舒服,強行霸座,使得社會風氣被破壞。因此有學歷而無知識的人,不一定是優秀的人,反而可能會破壞社會風氣
除此之外,有知識而無學歷的人也不一定能成就大事。第1次鴉片戰爭激化了社會矛盾,許多農民開始起義,而洪秀全就是眾多起義人員中的一位。洪秀全,帶領廣大人民起義,短短三年之間,他們佔領了廣大地區,使清政府開始感到緊張,洪秀全深知農民需要什麼,因此他頒佈《天朝田畝制度》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土地,提升了經濟實力,然而由於是農民出身,沒有學歷,受農民階級的侷限性,所以對其後期工作放鬆管理,沉浸於男歡女愛之中,最後導致清政府一舉攻破南京,標誌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他所打下來的天下,成為了笑話。所以有道德而無學歷,也不一定能成就事業。
學歷和道德最好的關係就是,即有學歷又有道德,楊瀾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從傳媒界到商業界的成功轉型,受到許多人的欽佩,但她的成就並不是一朝一夕的結果,她運用自己的學歷知識,合理的規劃自己的人生,與此同時不斷積累職業經驗,加以利用機遇,最終促成了她的輝煌事業。
因此倘若只有學歷而無道德,只有道德而無學歷,並不一定能取得成就,必須將學歷與道德相互融合加以機遇的催生才能獲得成功。
道德與利益無關 篇15
高一作文 ,876字《三字經》曾寫道:“人之初,性本善。”由此可見,道德是我們所具備的最初始、最基本的素質。道德體現在很多方面上,比如禮儀。在安徽師範大學打飯時說句“阿姨您好”可享受優惠,或許安徽師範大學是為了培養良好的有禮貌的風氣,可對此我不得不發出疑問:通過利益手段讓學生養成有禮貌的習慣,最終真的能形成良好的風氣嗎?我認為,懂得禮貌是最基本的道德,是每一個人都應當具備的,不能因為利益來決定是否禮貌。管仲也說:道德當身,不以物惑。道德出於本心,是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做人的道理、準繩,它影響著我們的思想觀念,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如果為了享受優惠而叫“阿姨您好”,那是不是意味著不享受優惠就不需要對阿姨禮貌了?禮儀的道德是存在於我們心中的,是我們自覺形成的,別人強制不了我們。因此,我們要更加註重道德的培養,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準則。
讓利益決定道德,是一種錯誤的觀念。當你得到利益的同時,你失去的是更加寶貴的東西。朱自清年老時貧病交加,但他寧死也不肯吃美國的救濟糧,也不允許家人接受。這樣一個有骨氣的愛國志士,用他的行動告訴我們:他堅守不移,愛國無悔!這何嘗不是一種偉大的道德修為?在利益面前,他不屑一顧,只為堅守自己心中的道德律。或許會餓死,但他無所畏懼。如果他接受了救濟糧,或許他不會擁有今天這麼多人的欽佩,因為他失去了寶貴的道德準則。反觀之安徽師範大學,為了享受優惠而養成禮貌的風氣,這樣的道德是不是太過廉價?或許並非每個人都這樣,但安徽師範大學的做法太過,道德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不因由利益決定,也與利益無關。如果這樣做,最終培養出來的風氣也會帶著利益色彩,而這與安徽師範大學的本心相悖,這並不是真正的禮儀,這並不是真正的道德。
道德是永存的,而財富每天在更換主人。要養成真正的道德,形成良好的風氣,是要靠我們自身的自覺性的,學校需要做的,不過是喚醒我們的道德意識,加以鞭策。讓我們帶著一顆道德的心來對待人和事,不需要利益的驅使,因為道德在我心,與利益無關。
道德與智慧 篇16
高二作文 ,774字智慧和道德,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是人類文化的左膀右臂。失去任何一方,人類文化都會蕩然無存。
智慧陪伴著道德,就好比父母陪伴著自己的孩子,在陪伴下走過了歷史的坎坷,留下了美好的故事,也記載了一次次跌倒的教訓。擁有道德,留下人生的智慧。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四處遊說,希望各國君主,能夠實行“仁政”,善待百姓,善待他人等於善待自己。那樣天下才會太平,才會和睦相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孔子擁有一顆濟世度人的心,因此他被世人尊稱“孔聖人”。而他以“仁”為中心的智慧,流傳千古,乃至於影響著每一箇中國人的生活。擁有道德,傳播道德,讓孔子的智慧芬芳了世人耳目。
擁有道德,收穫生活中的點滴智慧,生活中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能體現出人的修養道德,一個不經意下的微笑,給人帶來心情的愉悅。在廣場散步不小心撞到別人之後,一聲真誠的道歉;馬路上隨手撿起一個廢瓶將其扔入垃圾桶……就這一系列的動作,都是生活中不經意的小事,是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乃一個民族道德的縮影,是智慧的結晶。點滴的小事從我做起,從小而言,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從大而言,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相反,那些社會中的小混混被我們稱為垃圾人,他們從來都是蠻橫不講理的,都是自以為了不起,一心所想,都是老子天下第一。這種思想以及所指引下的言行,都是失去道德的,也是愚鈍無知的,一旦在法律面前被曝光,必將失去了虛幻的光彩。
擁有道德吧!有道德相伴的智慧才是大智慧。智慧猶如剛出土的一顆幼苗,只有道德之水才是真正的甘霖,只有用道德之水澆灌,智慧才能茁壯成長,長成參天大樹,才能蔭庇自己和他人。
文明與道德 篇17
國二作文 ,732字在遙遠的古代,雖然有戰爭和殺戮的侵略,但是人們卻又很多文明和禮貌的行為。這裡曾是一個禮儀之邦,但是近代的戰爭減少了,經濟在不斷地發展、進步。因為經濟的發展而給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汙染,而且有的人認為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在國外,許多標語都是用中文寫的,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著意味著中國人不雅的行為已經引起了外國友人的蔑視。
在街上,放眼一望,遍地都是紙張和果屑,街上的垃圾桶幾乎都沒有起到它應有的作用。在大街上你可以看到到處都是擺攤的,這也沒有什麼奇怪。可是有的小販太過於膽大,竟然把小攤擺到了盲人道上去了,嚇得盲人幾乎都不敢出門了。
在公共汽車上,老人、孕婦、小孩在擁擠的車廂裡站著,一些年輕人卻悠然自得的坐著,不知主動讓座,面對這群不知所謂的人,人類所謂的功德在哪裡去了,難道他們面對這些事情都沒有感觸嗎?其實讓座也是一種文明的體現。
曾經是一個舉止文明、環境優美的一個角落,現在卻因為他們不講文明禮貌,因此而讓人感到惋惜。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一個不知名的小區,這裡的人曾經十分和諧,而且講文明懂禮貌,也熱情。而現在卻因為他們不注重文明與禮貌,只要有什麼不如意的就放聲大罵,還將生活垃圾排放到小河裡,讓河水受到嚴重的汙染,河裡的魚蝦受到瀕臨死亡的威脅。但不只是這一方面的原因,還有許多工廠把大量的工業汙水排入河流。
在生活中葉有許多不良的行為,在學校食堂買飯時,你在排隊,可卻久久地站在原地不動,先前望去,插隊的人絡繹不絕。
如果人類不遵守這些規則,可以想象將來的世界會變成怎麼樣。如果保護環境能讓人類繼續延續那美好的文化傳統和文明禮貌,不要讓文明的千年傳統在我們這一代毀於一旦,不要讓我們遺臭萬年。
講文明,樹新風。讓我國的優良傳統繼續發揚,繼續做一個禮儀之邦。
文明與道德牽手 篇18
國小四年級作文 ,560字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追求成為一個文明、道德、有素質的人。但是夢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真正做到這點的人到底有幾個呢?
在生活中,這種現象隨處可見:當我們步行在馬路上時,時不時會會看見幾個叔叔阿姨、爺爺奶奶隨地亂吐痰、亂扔垃圾等種種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也許,本想將垃圾好好弄進垃圾桶裡,本想做一個有素質的人,卻被他們這一行為的“傳染”,從而跟他們一樣開始汙染環境。
在美國,他們看完了一場運動會後,當清潔人員掃地時,驚奇地發現,每一個座位都是乾乾淨淨的,就像沒有坐過似的。這麼一個民族,怎麼會不強大呢?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重視禮教。但真正的禮教只限於讀書人,而抗日戰爭時的文盲率太高了,當舊的禮數被打破時,這些人失去了約束自己的規範,而讀書人又被現代文明衝擊,他們無法短時間內使中國古代禮數與現代思想融合,致使整整一代人失去中國禮教明確的規範,靠自已的理解規範自己,其中自律的太刻苦、不自律的太粗魯。其結果是我們這一代人理解上一代,只有自己尋找、自已探索,這其中有太多人沒認識到禮儀的重要而墜落,所以我們看到現代中國人很多人素質低下。
所以,我們要向西方人看齊,為什麼我們的古人與西方人都能做到文明、禮貌呢?我們中國人就不能嗎?我們應該從自己做起,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忘學習禮儀—中國古人留下的精髓。
利益與道德 篇19
國三作文 ,752字很多人認為利益與道德之間是不能劃等的。就像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是孔子鼓勵救人後而拿了相應報酬的弟子。卻批評了行善卻默默無聞的弟子。
這不經讓我感到很困惑。這似乎與我們理解的做法不一樣。難道一代聖人孔子也會犯錯嗎?
我卻認為利益固然重要。但也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我認為在道德之上的利益是可取的。
這個觀點讓我想到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陶淵明不願在官場與世俗同流合汙,義無反顧的辭去官職,歸隱田園。但是他卻失去了官職帶給他的利益。卻守住了內心的純淨。虎門銷煙的有功之臣林則徐。將鴉片阻擋在虎門前,最後林則徐等來的只是道光皇帝的貶蔗。但是在今天,林則徐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因為林則徐守住了內心道德的底線。
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在二戰後期,盟軍準備轟炸日本本土,樑思成說服美軍保留日本古建築物,為美軍在地圖上標出日本古建築集中的地區並註明詳細地址,包括京都和奈良的宮殿、城牆及寺院。因此,京都及奈良的古建築奇蹟般地毫髮無損,他超越了狹隘的種族觀念。
反腐倡廉建設中,不少高官被拉下馬。他們就是因為利益超乎了道德底線,而變得貪婪。正因為有些人將利益放在了道德之上,所以產生“三鹿奶粉”“地溝油”,各種假貨更是窮出不奇。
有人說:無論什麼時候,你都需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底線,因為很多時候有些人他會一點一點磨消你的底線,當你沒有底線的時候,你就完全被別人控制。
道德底線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存在的。但是在道德底線下最求個人利益是可取的。但是一旦當你的利益凌駕於道德法律之上,那你便失去了人的道德底線。
沒有底線的人很可怕。因為你已然將個人利益凌駕於一切利益之上。
古人云:道德當身,不以物惑。所以我認為追求不超出個人底線的利益是能夠的。這個時候的道德底線與利益不相矛盾。但是一旦超出這條底線。利益與道德就會相互矛盾。
利益與道德 篇20
國二作文 ,796字孔子是我國古著名的文化人物,其下弟子號稱三千。但其中一位義救在外國的魯國奴隸而不報賬的學生受到了責備;同是救人一命又收到一頭牛的謝禮的弟子反而得到了孔子的表揚。這兩個故事很簡單,卻很有深度,我們不妨研究一下。
研究事情通常要看誰是最大的受益者。那位收下了一頭牛的弟子,他的行為使更多的人瞭解到了好人有好報的道理,無形之中就做了一件有利於國家,有利益於社會的事。這其中的利益關係不言而喻。
其實利益與道德之間並不一定是你存我亡的關係,但人們卻沒有注意這一點。
道德是一種高尚的品格。從古至今,是無數文人墨客,以及尋常百姓所關心的話題。它是做人的根本、立世的基石。然而,也有許多人過激地理解它、改造它、傳播它。認為利益就是它的頭號死敵。於是就有宋朝理學宣揚“存天理,滅人慾”一類的主張。
但是在宋代,是社會背景導致了這樣的思想產生。宋朝的商品經濟前空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也必然會極大地衝擊原有的倫理道德。由於當時的社會現象是如此的特殊,才會出現“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潮流。而後來它也發展成了鞏固封建統治的武器。
再回過頭來看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時期,雖不如戰國時期那樣戰亂頻繁,但社會上流動著一些令人不安的氣息。於是孔子站出來,讚揚了救人收禮的弟子,也批評了另一救贖人卻不報賬的弟子,其實救人不求回報更體現了一個人的品德是多麼高尚。孔子這麼做,是希望自己能夠通過這些舉動,使人們都能達到一個利益與道德的平衡點。
再反觀現在,我們的內心可能會感到一些痛苦了,摔在地上的老人無人敢扶,原因是一些老人被扶後竟然訛詐好心人。在有人落水急需救援時,耳畔卻傳來先給錢再救人的喊聲。這些事情給人們的心靈蒙上了一層恐怖的陰影。
然而,我們卻不可被這一小部分不良事件所影響。我們需要平衡利益與道德之間的關係,就好像調整一盛著國家與社會的巨大天平。現在,問題出在了利益重而道德輕上,我們要以自身的行動,去增加道德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