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再見鋼琴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讀再見鋼琴有感 篇1
讀後感 ,788字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使人增長見識,讀書使人陶冶情操,讀書使人變得聰慧,讀書的樂趣有很多。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書——《再見,鋼琴》。看完這本書後,我感觸很深,不禁思緒萬千。
這本書講的是:皮卡從油麻地回到了北京,回到了爸爸媽媽的身邊生活。皮卡要學會單獨入睡;爸爸媽媽會開車帶著他和哥哥兜風;皮卡上幼兒園,和杜夏老師、小朋友們瘋玩;爸爸媽媽逼著他學鋼琴……
細讀了這本書後,我被皮卡骨子裡不服輸的勁兒感動著,他把這種勁兒從鄉下帶到了城市,用到了練習鋼琴上。皮卡身上的那股勁兒就是一種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精神。堅持和放棄,本就是一對反義詞,前者常常促成成功,後者往往帶來失敗。被深埋地下的種子只有堅持衝破泥土,才能獲得重生;被失敗挫折屢屢打擊的人只有不放棄自己的信念,才能可能成功。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練琴的經歷。一年級暑假的時候,我被父母拉去學鋼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興趣慢慢淡了,很多次吵著哭著說不練了。我因為練琴,玩的時間減半,睡覺的時間推遲。我無數次想放棄,特別是備考十級的時候,彷彿置身於人間地獄,那時候正是夏天,坐著不動都大汗淋漓,更何況一天要練六七個小時。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六年下來,我還是有收穫的。現在,我能輕鬆愉悅地彈曲子了。現在想起來,真的很欣慰自己堅持下來了。
許許多多的體壇健將也用行動闡述了這個道理:因為有許海峰的堅持,才實現了中國奧運獎牌零的突破的夢想;因為有鄧亞萍的堅持,才使她成為兵乒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時間最長的女運動員;因為有女排姑娘的堅持,才使中國女排一次又一次為國爭光……
從皮卡身上,我明白了無論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一定要堅持下去,絕不可輕易放棄。有句話說得好:“堅持下去獲成功,半途而廢得失敗。”只有不言放棄,方能成功。
再見鋼琴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1020字星期天的早晨,天剛矇矇亮,一陣陣柔和的秋風輕輕地吹動著開始掉落的樹葉。一片片落葉猶如一個個小精靈般在空中翩翩起舞,悄無聲息地散落在地面。我坐在陽臺的搖椅上,手裡捧著一本散發著油墨香的兒童文學作品看得入神,它的名字叫《再見,鋼琴》。
這本書主要講了小主人公皮卡小時候的一些有趣的事。皮卡從小跟奶奶生活在油麻地,他四歲時,爸爸媽媽就把他接回了北京,開始了新的生活。皮卡跟別的小朋友一樣,都要上幼兒園。他在幼兒園裡非常聽話,樂於助人。過了一段時間,媽媽送他去了鋼琴班,皮卡在這方面很有天賦。在那兒,他還認識了一位既是好朋友又是競爭對手的小女孩絮絮。但當絮絮被她爸爸接走時,失落痛苦中的皮卡對鋼琴瞬間沒有了興趣,從此再也不肯碰鋼琴。朋友的離去,讓初涉人世的皮卡懵懂中對世界感到迷惑甚至迷惘,這也許就是成長的煩惱吧!
讀完這本書,讓我感受到最深的不是孩子成長中的迷惘和煩惱,而是小皮卡身上的一些品性,它感染了我。我覺得皮卡是一個樂於助人、懂事聽話的小男孩。他對每一件事情都特別認真,即使遇到了再大的困難,也會堅持下來。他知道只有具備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把事情做好。是啊,沒有堅持,做事半途而廢,三心二意,又怎能有完美的結局呢?相信皮卡日後定能從迷惘中重生,通過自己的堅持,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番美好天地。
生活何嘗不是如此。就拿總所周知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來講,如果沒有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又怎會有以後的一個又一個奇蹟呢?愛迪生曾經花了整整十年的時間去研製電池。其間不斷遭受失敗,但他一直咬牙堅持。經過了5萬次左右的實驗,終於取得了成功。發明了蓄電池後,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先後試驗過幾千種材料,歷經了數千次的失敗,但他沒有放棄,最終找到了合適的金屬,給人類帶來了光明,獲得“發明大王”的美稱。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如古代的司馬遷,受宮刑之後,克服病痛,發奮著書,堅持不懈,終有《史記》傳世;毛澤東、孫中山、拿破崙、華盛頓等,這些歷史上成就大業的人物,哪個不是如此啊!
讀完這本書,也讓我聯想到了自己。我從4歲開始學鋼琴,很多次想放棄,可在媽媽的勸說下,我堅持了下來。現在的我能彈出很多美妙的樂曲,甚至可以獨立開鋼琴演奏會。我真的好開心,我的堅持是值得的。試想一下,如果當時我放棄了,怎會有現在的快樂呢?
水滴能穿石,繩鋸可斷木,只要能堅持,相信必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奇蹟。我可以,你也可以,讓我們在堅持之下一起創造人生的奇蹟吧!
再見鋼琴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726字“皮卡歪歪扭扭地走過來了,那也是你走路的樣子,也是所有長成大人的人曾經走路的樣子……”是呀,皮卡就是每個人小時候的影子,我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看著他就彷彿看見了小時候的我。
那段成長的時光,是多麼純真而美好啊。我的童年經歷和皮卡很像,體會皮卡的成長時光,就好像重溫了我的童年。什麼怕一個人睡覺,和幼兒園裡的老師瘋玩,模仿別人卻鬧了個大笑話……令我記憶猶新的是第一章《一個人的夜晚》。講述了皮卡要開始獨自睡一張床,雖然他十分懷念在鄉下和奶奶姑姑一起睡的日子。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即使自己睡單人床,半夜也會爬到媽媽床上。可是人要學著長大,不能一味的回憶過去。人生就是這樣,克服了一個困難,又會有一個新問題等待解決,不斷迎刃而解,我們也就長大了。
一個個故事的結束,皮卡也在一點一點的長大。最後,連那優美的鋼琴曲也變成了回憶……童年彷彿離我很遙遠,但是又感覺觸手可及。轉眼間,我已經12歲了,那些有趣的事都成了回憶,學業繁忙了,更沒有太多的時間玩了。這本書讓我重新體會了一段成長的歲月,讓我深刻體會到真的要抓緊時間,時間一去不復返,珍惜時間啊!就像飄兒說的那樣:“不知怎的,總是想流淚,我知道這不是沙子迷住了眼睛,而是一種叫做成長的東西在折磨我。”我們每個人,包括皮卡,都走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現在還有未來身邊還會有很多快樂的事情發生,好好把握,讓生活美好起來
皮卡,我想對你說:“皮卡,童年的時光很短暫,一定要好好珍惜。成長是一次沒有返程的旅行,所以要快樂的度過每一天!”
再見,鋼琴!再見,童年!
愛的香味——讀《再塑生命》有感 篇4
讀後感 ,647字海倫凯勒是一個不幸的人,一生只能生活在無光無聲的黑暗世界。海倫凯勒又是一個幸福的人,因為她用心感受到了愛的香味—沙莉文老師對她的關愛。
又聾又盲又啞的孩子,只能在黑暗中虛構光明,想像自然的面孔,聽不見生靈的和鳴,更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對光明的渴望和對世界的思考,但即使這樣,沙莉文老師卻做到了給予這樣一個孩子愛心。那將需要多少耐心和情感,才能澆灌這樣的一棵幼苗!而海倫也感受到了,這就是愛,或許是老師教給她的一個字母,或許是一句問候,也或許是一個輕輕的擁抱,被愛者感到自己的幸福,施愛者感覺到自己靈魂的純真。
印度教義說:最好的關係存在於對別人的愛勝於對別人的索求之上。
愛是人世間最質樸無華的情感,它不存在紙醉金迷的紛亂,只是單純地存在於人們渴望真情的心中,沒有欺騙與利用,也不需要付給報酬。
孟母三遷,為的是讓孟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胡適母親嚴厲而不失理智的管教,終使胡適成為一代名家,無言中滲透入骨的是操盡辛勞的母愛。
伯牙摔琴,以謝知音;管鮑分金,不論彼此,此皆為高山流水的友人之愛。
孔子的言行流傳千古,弟子輯之,編成《論語》,是學生對老師的敬愛;而孔子的“有教無類”便是廣博的師愛。
時間在流逝,社會在發展,但愛卻不會因此而改變,愛永遠是一份雅而不俗的馨香,熱烈而深沉地存在,安靜而絢麗地付出,最終溫暖幸福地被接受,那是多麼沁人肺腑的清新,讓任何庸腐的思想為之汗顏。
接受別人的愛,對身邊的每一個人付出愛,愛的香味將長久地縈繞在心間,永不消逝。
讀《孔子學琴》有感 篇5
讀後感 ,369字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學家、儒家學派的創使人。孔子三歲的時候爸爸就去世了。孔子家境貧寒,但是他非常懂事,所以每天去幫媽媽砍柴。有一天,他被美妙的琴聲吸引住了,他堅持每天聽琴,後來,老者看見他誠懇,聰明好學,所以收孔子為徒。孔子很珍惜這樣的機會,他無論冬夏都堅持不懈,勤學苦練,所以他的琴藝出類拔萃。
長大後,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整理了《詩》《書》等古典文獻,並辦起了私學。
讀了它,我深深地感到:我們現在生活富裕,養成了一些懶散的壞習慣,不會去想幫媽媽做家務,不會去體貼媽媽下班回家還要幫我做飯、教我作業的辛勞,不會去想當我每晚進入夢鄉時,媽媽還在為家庭忙碌的艱辛。以後,我一定要學幫父母做事,減輕他們的勞累,而且要學習孔子做什麼事情都能堅持,不半途而廢的精神。我長大以後也要像孔子一樣,做一個對社會有作為的人。
讀低音提琴有感 篇6
讀後感 ,291字暑假裡我讀了低音提琴這本書。
這本書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父親,父親的名字叫賀米拉梅先生,他童年的夢想是低音提琴夢,他一直想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就把他的夢想強加到他的女兒身上,讓他的女兒學提琴,但是她的女兒夏洛特不喜歡提琴,她也不敢反駁她的父親。經過漫長的內心掙扎她終於爆發了,把自己想法告訴了她的父親。
拉梅先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他也很快領悟了自己的失誤,支援夏洛特做她自己想做的事情,追求自己的夢想。最終夏洛特拿了跆拳道的綠帶。拉梅先生為此還是感到很驕傲。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要經常溝通,提出的問題能夠虛心的接受,互相理解,許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跟時間賽跑——讀《再見了,拖拉》有感 篇7
讀後感 ,656字在踏入中學時代前一個暑假,也就是在小學的最後一個暑假。我讀了《再見了,拖拉》這本書。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女主角是個大大咧咧、做事毫無計劃性的女孩。因為媽媽生病住院,所以她要擔起責任。後來她進入了播音室,成為一名播音員。因為沒有計劃性的原因,她經常遲到。然而媽媽通過教她做計劃表,也因為改變了壞習慣。
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了以前的自己。做事毫無計劃,無衝勁力。所以一定要定計劃表。
在我看來製作一個適合自己的計劃表就是一種衝勁力。因為沒有計劃,整個人都會很懶,什麼事也不想做。就像每一次暑假的頭幾天。我什麼事也不做、不想。天天賴在床上,天天睡到10點。感覺越睡越累,越睡越想多睡一會。媽媽看到我這樣就贈了我一句話:做事要有計劃,無計劃不成功。當她說完那句話的晚上,我一直在想。其實這句話很簡單,但我卻覺得很難做到。現在的我連筆都不想拿,哪有可能制一個計劃表啊!
但是我一定要做到,我強迫我自己一定要做到。這就是一種力量,我一直鼓勵自己:你可以的,一定要做到,奮鬥起來吧!
第二天早上,我6點半就起來了.把洗刷、穿衣服、吃早餐都搞定就開始制定計劃表了.突然覺得精神好好,不再很累,充滿陽光、活力把計劃表定好,就馬上行動。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我發現時間就在飛跑,比我想象中快很多。緊切的時間更不讓我停下腳步,而是讓我加快步伐,提高我的效率。
因為如此,我要跟時間賽跑,青春一旦錯過就不會再與你邂逅。所以不能等了,即刻出發,趁著它還沒過去。奔忙吧!不能再浪費時間了。燃燒吧!小宇宙。把計劃定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讀《再見了,親人》有感 篇8
國小五年級作文 ,627字課桌上的語文書輕輕地翻動,不知不覺中停留在《再見了,親人》一文。我捧起了書,再一次仔仔細細地品讀一遍,一種感覺悄然湧上心頭……
這篇課文選自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文章記敘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文中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保衛朝鮮人民的土地日夜兼程、風餐露宿地趕赴到前沿陣地,為驅趕朝鮮土地上的侵略者廢寢忘食,不惜犧牲一切。那三位朝鮮人民代表的事蹟同樣讓人難以忘懷!年老的大娘為志願軍洗補衣服,已經幾天幾夜沒閤眼;在志願軍遭遇供應困難之時,她還帶著全村婦女,冒著生命危險為三天三夜沒吃飯的志願軍送打糕,自己卻累得昏倒在路旁。
敵機來臨時,她拋下小孫孫,將傷員背進防空洞,結果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小金花和她的母親合力奮勇救了偵查員老王,但她的母親卻不幸犧牲了;任勞任怨的大娘為給志願軍挖野菜,而失去了雙腿,可是今天與志願軍分別的今天,她還送了幾十里路!啊!志願軍雖然與朝鮮人民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但是,他們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怎能不令人動容呢?我彷彿看見了火車緩緩地開動了,但志願軍的手和大娘的手還是緊緊地握在一起。
只見大豆般的晶瑩剔透的淚珠從鋼鐵般的志願軍的臉頰邊滑過,一雙水汪汪的眼睛深情地望著大娘,傾訴著惜別之情。大娘一邊跟著火車跑,一邊嘴裡說著:“路上小心啊!飯要按時吃……多保重身體……有空常回來看看……”
我放下語文書,淚水像止不住的流水般吧嗒吧嗒地流下來。是啊!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這深情厚誼怎麼能讓人忘懷?
智勇傳千古——再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9
讀後感 ,584字暑假裡第二遍讀《三國演義》,不求全都精通了解,但瞭解更深一層,還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曹操的詭計,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都被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我彷彿身臨其境。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以此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域,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軍隊。此種例子舉不勝數。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前,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十一速億的事情來呢?
有勇有謀,大敵當前,只能死拼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
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各國都有龍中鳳人,曹操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用兵如神了;但兩人都有致命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過於陰險。蜀國,首當充其的心定是伏龍諸葛亮。還有姜維、徐蔗、孔明、周瑜,從這些人物的性格和國家不難看出來人性格的重要性,可見性格關係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黑暗中的那束光——讀《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有感 篇10
讀後感 ,544字在茫茫無盡頭的黑暗之中,人們做著掙扎與反抗,希望憑藉一束光穿透黑暗的殘酷與悲哀。這束光,便是人性的光輝,是善良、是憐憫、是頑強、是勇敢……美國作家安東尼?多爾在《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一書中向我們講述了那感人的故事。
小說以二戰為背景,提到二戰,不免讓人想起“生靈塗炭”,它無疑是20世紀最大的災難。在這場戰爭中,歐洲作為主戰場,更是損失巨大。不禁讓人想起德國納粹那恐怖的集中營,渾身發涼。
整部小說以兩條故事線交織而成。一條是德國少年維爾納的生活經歷,另一條是法國盲女瑪麗洛爾的生活經歷。
德國少年維爾納從小與妹妹相依為命,由於擁有無線電技術天賦,他被送到一家納粹的精英學校學習,後來成為一名專門偵察敵方無線電裝置的軍人。儘管他只是德帝國殺人機器上的一個小齒輪,卻參與了罪惡的事,幫助納粹殺死了那些無辜的人。
法國盲女在戰爭中跟隨父親逃到法國聖馬洛,怎料父親失蹤,她便待在聖馬洛用裝置傳遞革命資訊,堅強面對世界的殘酷並與之抗爭著。
命運之輪將二人聯絡到一起。本應抓走瑪麗洛爾的維爾納,卻沒有揭發她,而是保護了她,將她帶到了安全的地方,最終自己不幸誤踩地雷而死,維爾納終於用生命詮釋了人性的善良。
儘管殘酷的戰爭會放大人性的惡,但人性之善卻始終存在,它是一束劃破黑暗的光,一把拯救生命的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