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餈粑相關作文20篇

家鄉的糯米餈粑 篇1

國小六年級作文 ,589字

“家鄉的民風民俗”,當我耳朵邊響起這個熟悉的詞語後,我就情不自禁想起那讓我口水直流的家鄉美食—“糯米餈粑”。

許多地方都有做糯米餈粑的習俗,可是像我們家這樣做的卻很少。當大年初一早晨放鞭炮時,爺爺就在老家的大蒸籠裡開始煮糯米餈粑。到了下午,我們就用祖傳的石臼來舂糯米,把煮好的糯米放在石臼內。每每這時,我都會十分興奮,因為這個過程十分有趣,大家分工合作,男人們用祖傳的木棒來舂糯米,女人們則負責搓糯米,孩子們還可以在旁邊一邊觀看,一邊偷吃。舂糯米時兩人一起合作,不過,在舂糯米之前要攪糯米飯,這樣才能讓餈粑均勻、嫩滑。前面還不是最好玩的,做這個不僅要靠力量,還要靠合作,在舂米的過程中,一人摁住,一人往下舂,不斷迴圈—如果兩人在同一時間舂下去,就沒辦法完成這一道工序了。看著大家越來越吃力,氣喘吁吁的樣子,可好玩了!

做好的餈粑是粘稠的,要把它搓平,搓圓。一口咬下去會散發出獨特的香噴噴的糯米味兒,但事實上做好的餈粑裡除了花生油是沒有任何佐料的。餈粑的樣子呈扁圓形,像八月十五的月亮那樣,讓人看著口水直流。

除了可口的味道,這小小的餈粑還有很多寓意:在紅火紛飛之時煮糯米,寓意來年紅紅火火;在大年初一時大家分工合作做一件事,寓意來年家人和和睦睦;粘稠的餈粑寓意著家人的感情難捨難分,其圓形則寓意著家人團團圓圓。

這就是我們家的糯米餈粑,象徵著團圓的餈粑!

糯米餈粑 篇2

國小六年級作文 ,460字

雖然餈粑在我們這兒不是很出名,但我還是喜歡吃。

本來的餈粑是長方形的,但每個地方的做法不一樣,我們這兒竟做成了小小的,扁扁的原型!它的兩面是金黃色的,也有的上面散落著紅紅的糖漿,拉出了甜甜的糖絲兒,裡頭是雪白的、黏糊糊的糯米麵,像一個個精緻的小原型枕頭,別提多好看了!

餈粑的做法十分簡單,只要把開水倒入裝有糯米粉的大碗裡,然後把它和成雪白的糯米麵,在把它捏成薄薄的一下片,放入鍋裡煎至兩面金黃就大功告成了!

個人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去加鹽或者糖。對於我這個頂級吃貨來說,不僅要會吃,還要會做,這樣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有時,我還會撒上一些蔥花上去,那樣會更加有食慾。

吃又香又甜的餈粑時,感覺非常好,人都要飄起來了。我吃餈粑是喜歡先把外層的糖舔掉一點兒,然後再慢慢地、一點點地啃。你們知道我為什麼要把外層的糖舔掉一點嗎?那是因為如果不舔的話,那餈粑可就太甜了!要把牙給甜掉了!

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那你知道吃餈粑是為了紀念誰嗎?是楚國的伍子胥,他把城牆的城基做為熟糯米麵。讓荒年受飢的老百姓有了充飢的實物。

我最喜歡吃的零食——糯米餈冰棍 篇3

國小四年級作文 ,428字

在眾多食品中,小零食是最受歡迎的食品。連大人們都非常喜歡,就更別說我們這些小朋友了,可以說小零食就是我們的至愛。

而眾多小零食中,我最喜歡吃的就是糯米餈冰棍了。因為它的特點很多,而且還很美味,所以不止讓我一個人深愛著它!

瞧!我面前就有一根糯米餈冰棍,它身穿一件淡藍色的外衣,正中間有一個小人,正拿著一套餐具,面前就放著一個糯米餈冰棍。看來這個小人和我一樣,深愛著糯米餈冰棍。

我把糯米餈的包裝轉過來,背面寫著配料:白砂糖、麵粉等……這個包裝的頂端設計有齒形的邊沿,易於我們剝開,製造商可真是心思細密啊!

我再也忍不住它的誘惑了,迫不及待的開啟它的包裝袋,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塊扁圓扁圓的冰塊,別看它是塊冰塊,其實它又柔又軟的。因為它的外面只是裹著一層冰霜,裡面卻是柔軟的糯米糰。我輕輕地咬了一口,一陣冰涼瞬間冰爽我的嘴巴,又冰又軟,嚼起來特有彈性,真的太好吃了!

啊!糯米餈小冰棍,你也太小了吧?怎麼能滿足得了我這個小饞鬼喲!

那美味的糯米餈 篇4

國小五年級作文 ,667字

我們都知道糯米餈在世界美食中的地位,那可是“美食之雪”。在順德,比起雙皮奶、乳鴿,我更愛吃那讚不絕口的——糯米餈。

糯米餈,首先要放入米、水、麵粉……用手搓出大個糰子,再用木錘使勁地捶打,讓糯米餈更加粘稠,這樣吃起來才會更加帶勁。然後,把它放到鍋裡煮,把水煮到“咕嚕咕嚕”地響,等到水蒸氣上升,泡泡浮出水面時,再關掉火。等到自然涼後,再放在冰箱裡,調節適合的溫度冷藏,三十分鐘,再撒些粉,就可以吃了。

做好的糯米餈就像一座潔白的雪山,下滿了寂寞的雪,呈現出一個三角形,軟滑無比。我總是喜歡把自己想象成雪山上的小人,躺在舒適的大床上,安靜地享受著那一場突然的大雪。我總是捨不得踩在雪上,生怕一不小心就會淪陷下去。只是,面對著這像松鼠的尾巴一樣鬆軟的,完全沒有任何的缺點的糯米餈,你又怎能抵擋住這美麗的誘惑呢?

那股米香,總讓我神志不清,完全沉浸在了自我的世界裡,快樂地遨遊著,彷彿一下子從人生黑暗的低谷走向光明的頂尖。閉著眼睛,聞著這包含了麥香、米香、谷香的純正味道,似乎回不到現實的世界。

真是口水直流三千尺,嘀嘀嗒嗒往下流。輕輕咬上一口吧,滿嘴都是白色的小“鬍鬚”。這入口即化的糯米餈啊!我靜靜地感受著這一層一層地升級著的美味,口中乳白色的糯米餈彷彿正發著光,讓我獲得了許多的優越感和滿足感,就像人生到達了巔峰。這簡直是無法形容的美味,讓我一度懷疑,也許還沒出現能形容它美味的詞語呢。

糯米餈,我的最愛!

做糯米粑粑 篇5

國小三年級作文 ,584字

一天,媽媽在煮南瓜的時候,我突然聞到一股南瓜餅的味道。我興奮極了,以為媽媽在煎南瓜餅,跑過去一看,卻失望地發現,原來媽媽只是在煮普普通通的南瓜而已。我告訴媽媽:“我想吃南瓜餅。”媽媽為難地說:“我不會做南瓜餅呀!”

第二天媽媽買回了糯米粉,花生米和紅糖。我好奇地問媽媽,這些要來幹嘛的。媽媽得意地說:“南瓜餅媽媽不會做,但是媽媽會做家鄉的糯米粑粑呀。它和南瓜餅一樣好吃!”糯米粑粑是什麼味道?我好奇極了。

只見媽媽先把花生炒熟,然後把它們打碎,再把打碎了的花生米和紅糖一起攪拌均勻,糯米粑粑的餡就做好了。媽媽拿來一個大盆,把糯米粉倒進盆裡,接著往盆裡倒些溫水,用手把水和糯米粉反覆地捏拌、揉捏。糯米糰捏好了,我們就開始做糯米粑粑。

我也想試試做糯米粑粑,媽媽同意了。我學著媽媽的樣子做。可媽媽動作很快,她兩個做完了我連一個都沒做好。我急得手忙腳亂,可越著急越糟糕,我做的糯米麵團根本封不上口。媽媽叫我慢慢來,不要急。聽了媽媽的話,我坐下來認真做起來。在媽媽的指導下,我終於做出了完美的糯米粑粑。媽媽看著我做好的粑粑,直誇我動手能力強,我聽了高興極了。

媽媽拿著做好的粑粑去煎,不一會兒,香噴噴的糯米粑粑就煎好了,看著金黃色的粑粑,我口水直流。自己動手做的美食,我吃得特別開心,也感覺特別美味!

我與軟糯餈粑不得不說的故事 篇6

國二作文 ,1034字

小學一年暑假,我回到老家。一天外婆突然問我:“孫女,你還沒見過外公打餈粑吧?”我點了點頭應道,外婆發出爽朗的笑聲,咧起嘴巴,說道:“那今天就讓你見識見識,當年你外公可是打餈粑的好手呢!”

片刻,便看見外公和舅舅搬著一口石磨從閣樓上下來,石磨雖只有一張小木凳大小,但卻把外公和舅舅累得滿臉漲紅。外婆從廚房端出一盆勉強粘合,顆粒分明的糯米,將糯米倒入石磨後外婆雙手不斷糅合著晶瑩的米團。抬頭,只見外公拿著把一人高的木槌走來,穿著件白色汗衫。

打餈粑開始了!外公用方言喊了段我聽不懂的話,聲音異常得洪亮高昂,剎時間便把樹梢上,電線杆上的鳥兒嚇跑了。他身子往後一傾,猛地揮起木槌“呼——”準確無誤地打在米團上,“啪——”米團瞬間被砸出一個大坑。緊接著外婆又用適中的力度揉了下米團。“呼——”還沒等我反應過來,臉上又是一陣風吹來,“啪——”米團再次凹出了坑,而外婆接著完美地連線下一個動作。外公每一次揮木槌時的動作看似浮誇,但用的是“巧力”。這兩種聲音在院子裡不斷交替著,漸漸地顆粒分明的米團變成光滑細膩的餈粑。

太陽逐漸升到了最高點,站在一旁的我已經開始冒熱汗,外公已經汗流浹背,手臂上的汗水隨著揮木槌的動作四處揮灑。終於餈粑打好了,外婆將黏稠的餈粑端進廚房。拿出一片竹篩,外婆手把手教我將捏出一個個小球,把小球放在手掌心不斷地揉搓,接著將揉好的小球壓成餅狀,身體往前微傾,一用力,餈粑基本成型了。

最後餈粑下鍋了!待鍋裡的豬油加熱好後,我將一塊塊餈粑順著鍋邊往下滑。“?????rdquo;鍋裡的餈粑逐漸變得香飄四溢。幾分鐘後餈粑兩面變得金黃,我順勢夾起一塊品嚐,“咔??rdquo;金黃的脆皮滿是香油味,接著便是一陣清甜的糯米香,有筋道但又不黏牙,方才的等待頓時都值得了。最饞糯食的外公也早已吃起來,臉上泛起滿足的笑容,方才的勞累也都值得了!

回到城市,我隨父母參加了幾屆美食節,每一次我都能看見“手工餈粑”的門店,可每一次去都只是機械臂一次次捶打著,吃下去的口感也大不如外公打的好。

懷念外公的打餈粑,但現在已是一個故事罷……

家鄉的糯米藕 篇7

國二作文 ,633字

一到春天,我便想起農曆三月初三家鄉的廟會和廟會上那誘人的藕攤。

每逢三月初三這一天,家鄉的人都會把遠的近的親戚帶到這裡來,這時,街上就熱鬧了起來。三月初三的街上到處都是攤點,有賣農具的,有賣服裝的,有賣布匹的,有賣家電的。吃的攤點就更多了,他們用各種好聽的音調編成順口溜招攬顧客。什麼臭湊豆腐,清蒸田藕……真是五花八門。我這人最喜歡吃,別的都吸引不了我,唯獨對藕攤上粘粘的藕情有獨鍾。

攤點上的藕分兩種:一種是不放填料煮的藕,一種是灌了糯米的糯米藕。煮藕的鍋特別大,鍋是放在一個大缸上面的,缸壁上有個大洞,從這裡可以把木柴放進去燒。最特別的就是那鍋蓋了,是用很多翠綠翠綠的荷葉編成的。用這樣的鍋蓋煮出來的藕,不但清香四溢,而且口感非常的好,這在自己家裡是無論如何也煮不出來的,尤其是糯米藕。

往年,看見藕攤,我總會迫不及待地走上前去,買上一段糯米藕,細細地咬一口,香香的,滑滑的;用手輕輕一拽便抽出好多長長的、軟軟的絲。糯米藕甜而不膩,既有芋頭的滑,又有山芋的粉,真是世間極品呀!吃的時候,嘴角兩邊會粘有黏糊糊的似漿糊樣的東西,雖然這樣,我還是會一口接著一口地咬著,直到吃得肚子飽飽的才肯閉口。

很可惜,今年的三月初三是星期二,我不能回家鄉了。放晚學後,我特意找到步行街一個煮藕的小攤,只見鍋裡煮著一大鍋藕,色彩粉紅,很是誘人。雖然沒有糯米藕,我還是買了一段藕,咬了一口,不覺有些疑惑,這是藕嗎?澀澀的,沒有家鄉藕的清甜、細膩,唉!怎麼就吃不出家鄉廟會上藕的味道呢?

打餈粑 篇8

國小五年級作文 ,525字

每到臘月底,老家都有打餈粑的風俗。去年回老家的過春節的時,我終於知道了怎麼打餈粑。

前一天晚上,爺爺把糯米用井水泡好。第二天早上,把泡得脹鼓鼓的糯米端上桌來,倒進木桶裡。用熊熊烈火來蒸。我們則把事先準備好的石盆、木棒拿出來,擺在門外。等屋子裡飄滿米香時,糯米就粒粒熟透了。把火關掉,把糯米倒入石盆。爸爸爸和伯伯操起兩根木棒,往裡面使勁一搗,還喊起了號子。媽媽則一手提著水桶,一手沾著水給糯米翻個身。每搗幾下,就要沾點水,才不會粘。

爸爸他們越打越有勁,糯米漸漸成了糊狀。剛開始搗還挺輕鬆,後來,糯米不是顆粒了,十分粘手。一搗下去,就沾著不放。必須搗一下,就沾點水才行。不一會兒,爸爸他們就滿頭大汗了。好不容易幹完了,爸爸累的頭髮都溼透了。媽媽把打好的麵糰放在竹篩上,上面鋪了一層面粉。媽媽把麵糰扭成條狀,不時揪下一團。我們則把麵糰做成餈粑。先在手掌心滾成球形,再用手一壓,又用大指拇按住中心,順著中心一邊按一邊轉,不一會兒,就做好了一個。大家熱火朝天地幹著,忙的不亦樂乎。終於餈粑出爐了,我急忙搶了一個,咬了一口,真是香甜可口呀。

我望著美味的餈粑,心想:正是我國這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文化,才造就了餈粑這等美食啊。我們一定要繼續把這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家鄉的餈粑 篇9

國三作文 ,835字

談起家鄉,便不由得想起家鄉的餈粑。小時候,最喜歡過年了,不僅僅是有新衣服可穿,煙花可看,更為重要是有餈粑可吃。

每到過年,咱們鄉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這家打餈粑,還沒打的近親鄉鄰就都去幫忙了,等到自己打了,打過了的又會來幫忙了。小時候,最喜歡站在旁邊,看大人們打餈粑。那時節,打餈粑的場景是我最愛看的,打餈粑的聲音是我最愛聽的。

終於到自家打餈粑了,把糯米晒乾了,洗淨了,上了氣蒸。蒸到九層熟的時候起鍋,兩個大人提起甑把,疾步走進院落,兜頭倒進一個巨大的石臼裡。爸爸和叔叔舉起手腕粗的棗木大棍“呼兒嘿喲”地打起來。因為糯米很黏,所以每打一下就會由我媽媽把木棍的糯米給“擰”下來。這打餈粑很有講究,要求“快、準、穩、狠”四字,手中的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如此這般,叔叔和爸爸早已是雙頰通紅、大汗淋漓。這時,糯米被打成粘乎乎的一個大團團,然後爸爸和叔叔用木棍把米團架起來,擱上已撒好麵粉的案板,分成大小不一的小團。剛做好的餈粑是軟的,從木模裡拿出來後,手腕一抖,餈粑在空中轉了幾個圈,圓圓地落在晒席上,再蓋上被單,等溫度降下來就好了,或者手粘蜂蜜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做得光滑漂亮。小餈粑做好後,由心靈手巧的媽媽再做幾個大的。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徵“五穀豐登”,又顯示了農家人的熱情好客。

忙了一整天,看著那些還不能吃的餈粑,可急壞了我這隻饞貓。幸好奶奶看了出來,敲了敲我的小腦袋說:“就你饞!”然後拿了個餈粑帶我去了火坑旁。她用火鉗架在火坑上後,又小心翼翼地把餈粑放上去烤,過了一會兒再翻個面,烤熟後的粑粑變得更白更胖了,不一會兒,香味瀰漫整個屋子。奶奶把餈粑拿起來去碗櫃給我包了點酸菜遞給我,早已迫不及待的我奪了過來,隨即咬了一口,這次的香味在我口中瀰漫開來,香香的,焦焦的,脆脆的,還酸酸的。因為粑粑很黏,還總愛粘牙,所以要嚼很久,嚼完後還很享受地舔舔嘴脣,回味剛才的美味。

現在,我彷彿又看見大人們在打餈粑,而我站在一旁……

揭陽餈粑 篇10

節日作文 ,712字

說起揭陽的民風民俗,令我最難忘,最喜歡的便是:在冬至那一天,吃餈粑。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臣子伍子胥投奔了吳國,從吳國借兵討伐楚國。楚國被破後,伍子胥自知自己結怨甚多,難以容身。怕自己死後,國家有難,百姓受飢,便在相門城牆下藏了熟糯米。伍子胥去世不久,國家和百姓遭到危難。人們想起他的囑咐,暗中拆城挖牆,發現了許多糯米。大家將糯米磚石拙起,敲破,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後來,經過發展,便有了如今的餈粑。

餈粑的種類可以分為兩種:一為常見的餈粑,(用糯米粉加水,不斷的和,再蒸熟後鍋煎,用糖,花生,芝麻作料拌著吃)。一為粳做的尖米餈粑,(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長條,用剪刀斜剪下,兩頭尖尖如白米)。

而餈粑的傳統制作過程也是相當複雜:先要將上好的糯米洗淨;用淨水浸泡二十四小時;然後濾幹上籠屜大火蒸;後放入木桶內,用木棍反覆杵打、攪拌成泥狀。餈粑一團一團的,身子雪白雪白的,就似嬰兒胖乎乎的臉蛋;最後下鍋煎。餈粑煎好以後,就是黏糊糊的,看起來色澤相亮,肥潤香糯,白得像雪;聞起來一陣陣濃香,就連空氣味道都不一樣。再蘸上花生、芝麻、白糖等配料,便更有一股糯米香;吃起來香甜可口,柔軟細膩,味道清幽淡雅,別具一番風味!真算得上是齒頰留香!

至今,餈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在每年春節前必做的美食。有的地方將餈粑製成圓形,大小不一,各形各色,各種各樣,色味齊全。象徵著豐收,喜慶和團圓,有這麼一句俗語:“食過冬節,就長一歲。”也有的地方稱之為年糕,這一名稱也寓意著吉祥如意,人們常說:“年糕,年糕,年豐壽高!”餈粑在民間十分受人們喜愛。

這便是揭陽的餈粑。在冬至時吃餈粑的習俗令我印象最深刻,餈粑更是令人久吃不厭。這正是揭陽民俗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