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童年》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1104字

這個假期我讀過一些文學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高爾基的《童年》。高爾基出生在俄國一個木工家庭,早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歲走向社會,飽嘗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據他童年的生活而寫成的,可以說是自傳體小說,正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

小說中的主人公同樣是三歲喪父,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瀕臨破產。而兩個舅舅也是同樣的粗暴、自私的市儈,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沿襲著這樣的風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虐待:外祖父經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在這樣的環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嗎?!所以這本書都會令我們每一個人感到不快和壓抑,這也是必然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惻隱之心。

處在這樣醜陋的社會,我們不得不擔心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汙?但幸好這世界也不完全是醜陋不堪的一面,身邊還會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並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於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窩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藹、最有人性的形象,她總是用她的溫存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種子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祖母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裡。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然而我覺得與其說是被他們害死的,還不如說是被這個黑暗的社會所吞噬的。高爾基正是以他無產階級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嫻熟的藝術技巧,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成功地再現了阿廖沙作為一代新人從覺醒到成長的艱難歷程。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麼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我想這大概就是高爾基想要表達的另一個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題:批判俄國幾世紀以來形成的小市民習氣,痛斥小市民的卑鄙靈魂。讓這種卑鄙靈魂消失,正是無產階級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還在繼續……

而我所要說的就是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總會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你想想,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你仍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人,那麼你的光明定會到來。

《童年》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633字

《童年》是作者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為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而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是肉體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是高爾基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地走了過來。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喪父,隨著父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著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哭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著家裡的一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為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洩。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著。

而現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捱打、受欺辱。悲慘的一幕又一幕,讓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們生活俄國沙皇時期又會怎麼樣?會認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嗎?

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生命匆匆的交錯,它再短我也盛開過生命如此的美好,有些苦一定要經歷過。

《童年》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612字

高爾基的《童年》聞名於世。在一個平凡的星期天的下午,我翻開了它,我的心情也隨著書上一行行的黑色宋體字忽起忽落。

阿廖沙自幼喪父,跟隨母親、外祖母到了外祖父家,這便是他噩夢的開始:外祖父家裡充滿了仇恨,大人之間都是以仇恨為紐帶的,家裡亂得像個戰場,吵鬧、威脅,竊竊私語是這裡的說話方式。外祖父是個吝嗇鬼,經常為了一點小事毒打阿廖沙。兩個舅舅也為了錢每天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大打出手。阿廖沙就是在這樣一個“令人窒息,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裡”度過了童年時光。

在這樣的一個家庭裡,外祖母是唯一疼愛、呵護阿廖沙的人。他用她的勤勞、堅強、善良,以及那偉大的胸懷,潛移默化的告訴阿廖沙不要做一個向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高爾基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他的童年生活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著冥冥黑暗中的光明。

阿廖沙的童年是陰暗的,家庭是自私、貪婪的,我想這正是高爾基最迫切想要表達的—俄國政府的腐敗和幾世紀以來形成的小市民習氣,並要其消失。

時代在進步,但有些人們卻越來越貪小便宜,自私:有排隊制度,就有插隊;有紅綠燈,就有人闖紅燈;有了人民幣,就有了假鈔…

但阿廖沙又用他苦難的一生向我們詮釋了一個道理:在人生中總會有一些人或事讓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只要不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黑暗總會過去,曙光總會到來。

讓我們做一個善良、堅強、富有同情心的人,建設一個和諧美滿的社會!

每人都有一個童年——《童年》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1172字

童年是彩色的,是每個人一生中絢爛多彩的一幅畫,在親情友情的滋潤下生根發芽。讀完高爾基的《童年》後,我不禁為阿廖沙感到惋惜與不平。阿廖沙的童年與我們的童年大相庭徑,他的童年時灰色的,黑色的,看不見希望的火光。

阿廖沙四歲時,父親就死了,從此,無憂無慮的生活結束了。於是跟著外祖父、外祖母過著貧寒、艱苦的生活。這個家,與其說是家,倒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在外祖父家,兩個舅舅自私貪婪,對阿廖沙使盡壞心眼。曾經有一次受到舅舅的唆使,把白色布染成了藍色,遭到外祖父的一頓毒打,最後昏厥了過去。阿廖沙在外祖父和舅舅那裡並沒有得到一個年幼孩子應得到的關心與呵護,而是遭受著白眼不屑和鞭打。阿廖沙用他那幼小的心靈來默默承受著這一切,默默承受著這個“家”,默默承受著這個暗無天日的社會。

雖然阿廖沙的外祖父和舅舅們被金錢利益衝昏了頭腦,矇蔽了雙眼,親兄弟,親父子之間爾虞我詐,但是在這長長的黑路上,阿廖沙的外祖母卻給予他人世間最美好的一份感情—親情。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善慈祥,給阿廖沙講上帝的天堂,鬼娶媳婦的故事,還向阿廖沙講述父母年輕時美好的戀情。外祖母會常常教阿廖沙做禱告,祈求上帝把生活變得好一點。外祖母對阿廖沙的這份愛猶如在黑暗中的一束光亮,讓阿廖沙看到了毫無瑕疵的世界。

不僅有外祖母,還有小茨岡—阿廖沙的好夥伴。在其他人都瞧不起阿廖沙的時候,小茨岡卻陪在了他身邊聽他哭訴自己的悲慘遭遇。小茨岡在阿廖沙被外祖父打的時候,替他挨那頓鞭子,護在他的身上。儘管這樣,會引來兩個舅舅的強烈不滿,但是小茨岡仍舊如此,成為阿廖沙的第一個夥伴。阿廖沙童年的友情一般是小茨岡給予的,另一半是阿廖沙的忘年交—房客“好事精”給予的。好事情是一位借住在外祖父家的房客,他熱愛科學,喜歡實驗探究,與阿廖沙彼此知心,成為了忘年交。

但是,這段美好的時光轉瞬即逝。後來阿廖沙的外祖父與外祖母鬧分家,外祖父破產,自己的母親死了,外祖父養不起他了。面對這一切的世事變故,年幼的他在巨大打擊之下,獨自去人間混口飯吃了。

在高爾基的筆下,阿廖沙的童年栩栩如生的展現在我的眼前。這個充滿著小市民習氣的家中,無疑是當時俄國社會最下層人民受到貧苦的小縮影。許多貧苦人民為了一丁點利益好處去爭奪,滿眼寫著貪婪,暴露出自私的本性。而阿廖沙在童年中得到的愛卻遠遠不及這個家,這個社會給他帶來的痛,他對一切事物的愛漸漸被恨所代替。一個幼小的孩子最純真的心靈也被這黑暗殘暴的社會所玷汙,看不到原本的人性之美。但他卻畏懼之餘,孤身一人去面對,這令我深深地震撼。

比起阿廖沙的童年,我們的童年那是無比幸福的,在吃穿不愁的家庭中長大,被無數份關心包繞著。每當遇到挫折躊躇猶豫時,阿廖沙的堅強與不屈便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前行呢?

《童年》是一本好書,教會了我許多。

內心的淨土——《童年》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739字

我們的童年是什麼樣子的?在作文中我們無數次地提起童年,那段美好而天真的時光總是令我們懷念不已。但高爾基的童年卻絕不是這樣,那是一場沉重痛苦而又複雜迷離的噩夢,沉重到賦予了這二字別樣的生命,甚至可以讓你像對待哲學一樣,認真嚴肅地反覆咀嚼。

《童年》的色調絕對算不上歡快明朗,我們可以從各式各樣的人中輕易地看到他們的痛苦,是那麼的顯而易見。痛苦扭曲了靈魂,就像阿廖沙的外公,他自私、殘暴、吝嗇……,還有他的兒子—阿廖沙的舅舅們,諸如此類,彷彿到處都是施暴者和受暴者。這些陰鬱晦暗的部分,無論是人性使然,還是生存所迫,都令人感覺極度壓抑不快。

但底層的艱辛與無奈不代表著地獄,每個人在承受黑暗的同時,也會想方設法給予光明,從最溫柔的外婆開始,再到小茨岡,再到阿廖沙的母親……,甚至外公,這麼一個老頭子,年輕時吃了不少苦,也有意氣風發的時候,到老了性子就變得凶惡到難以相處。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廖沙被打得臥床不起的那幾天,那個老男人有些孩子氣地討好,瓦留莎私自和男人結婚是,他最後妥協的態度。他殘存的人性如星火閃爍。

也許某一日你我也會遇到這樣的困境,甚至為了生存要小心苟且而活,你會不會找神祗來信仰?祈禱它給你帶來好運,就像阿廖沙的外婆,如果真有那樣的時候,那麼就和她一樣做吧。既然生活給予不了自己溫暖,自己也要辛苦地把內心的善念維持下去,因為你可以給予別人溫暖,就像她用溫柔的語調緩緩給阿廖沙了一片美好與光明。這善念就是你心中的神靈。

這就是我從《童年》裡看到的,我相信,及時是天空被厚厚雲層遮掩的陰天,也會有光的。白別人不能給予時,自己可以咬著牙堅信—就像患了重病也會相信它可以好起來那樣—源於神祗的神祕力量—內心一片善良的淨土。

《童年》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767字

最近,我讀了《童年》這本書,讀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頗有感觸。

《童年》是俄國作家高爾基寫的三部曲之一,它主要講述了阿廖沙悲慘的童年生活,揭露了沙俄統治時期的黑暗。

《童年》這本書中有善良和醜惡的人物,其中最另我敬佩的是外祖母。因為阿廖沙從小就喪失了父親,一直跟隨母親和外祖母在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是一個凶狠殘暴的人,經常責罵和毒打阿廖沙;兩個舅舅更是為了分家產,大打出手。這樣黑暗的生活環境給阿廖沙成長帶來了嚴重的影響。而外祖母則維護阿廖沙,時時給予阿廖沙鼓勵,讓他充滿信心,還教導他人生的道理,使阿廖沙能像屹立在風雪之中的松樹一樣堅強地活下去,逐漸成為一個善良、正直、勇敢的人。

讀了這本書後,我現在猛然回首,才發現自己的童年生活是那樣的絢麗多彩,是那樣的無憂無慮;到處洋溢歡樂,到處衝滿陽光!記得在我六年級時,一次數學測驗只有78分,我很傷心,整天愁眉苦臉的,還跑到房間裡哭。全家人都很擔心我,爸爸媽媽語重心長地安慰我;外公外婆更是說笑話逗我笑;弟弟則扮鬼臉讓我開心。他們都想我能重新振作起來,刻苦困難,努力學習。終於,我在他們的鼓勵下,又充滿了自信,努力學習數學。“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我的付出和努力下,我的數學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還在數學比賽中獲一等獎呢!全家人都為我高興和自豪,我的臉上綻放出幸福的花朵。我想,年代的不同就是差別,如今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朋友時時刻刻的關心,老師循循善誘的教導,使歡樂的音符灑落在我們身上。但有些孩子不但不懂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還整天怨天怨地,要父母買這買那的,試問他們何時能體會到高爾基童年的悲慘生活呢?我們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啊!如果我們不好好珍惜,認真學習,就實在對不起父母。

《童年》,真讓我收穫不少。時代在進步,我們是新時代的主人,讓我們珍惜現在,展望未來,共同把社會建設的更美好!

《童年》讀後感 篇7

國三作文 ,1010字

盼了好久,終於又盼到了這次暑假的到來。因為我覺得和爸爸媽媽一起讀書,討論讀後感是最幸福的事了。

假後的第二天,只見爸爸拿來一本書,把我和媽媽叫出客廳,說要一起看書。說著便滔滔不絕的對著我和我媽說看書的緣由,在聽爸爸講述的時候,我知道了他拿著的這本書是由蘇聯作家高爾基寫的,名叫《童年》。是高爾基最優秀的作品。高爾基之所以會寫《童年》是因為1905年第一次革命失敗後,高爾基也和許多人一樣,開始冷靜思考很多問題,他以一種沉重的心情反思並剖析了俄羅斯獨特的民族文化,知道了俄國人民和俄國革命的大敵是根深蒂固的小市民習氣,高爾基深切認識到,必須把喚醒民眾看做是自己義不容辭的義務和權力,當時,高爾基就創作了《童年》及整個自傳體三部曲,同時,革命導師列寧也鼓勵高爾基將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少年生活都寫出來。而《童年》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還沒等爸爸說完,我就迫不及待的說:“爸爸媽媽,我們現在就開始看了,好不好?”他們看到我這麼大反應,隨即笑著說:“好啊!”沒等到爸媽的應答,我已經把書給翻開了,連爸爸媽媽都覺得無奈,直到晚上,我才把這本書給看完了。

看完之後,我知道了高爾基的乳名叫阿廖沙,他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瀰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裡,幼小的阿廖沙更是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醜惡。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環境裡,也不乏溫暖與光明,這就是以外祖母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種生活,像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利,樂觀淳樸的“小茨岡“等,都給過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援,使他在黑暗汙濁的環境中仍保持著生活得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飯後,我們三個坐在一起討論各自的讀後感,爸爸說:“在這本書中我不僅可以看到作家在青少年時代度過的艱難歲月和他在黑暗的舊社會尋找光明的奮鬥歷程,而且可以看到十九世紀七八年待俄國社會的歷史現實。“媽媽說:“這整部作品雖然寫的是痛苦的過去,卻洋溢著明快的樂觀主義精神,它主要向我們展示了主人公身處生活底層不屈服於黑暗勢力,不斷尋求真理,追求光明的精神歷程。”我說:“《童年》是一個已經成為無產階級鬥士的人重新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得結果,它所展示的並不是兒童世界,而是一幅完完全全的小市民生活圖畫。揭露了剝削階級的殘暴,小市民習氣的庸俗,深刻揭示了勞動人民的苦難境遇。”

爸爸媽媽聽完了我的感悟,笑著說:“孩子,你的進步不少哦!講得一次比一次好,相信下次你一定還會有更出色的感悟!”

《童年》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930字

每個人都有多姿多彩、快樂美好的童年。雖然每個人的童年都獨一無二,但是,我們每個人的童年都沒有高爾基那麼貧苦,都是幸福快樂的。在家裡,現在很多人都是獨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在家裡是小皇帝、小公主。

而高爾基的童年卻沒有我們那麼幸福、快樂。

高爾基在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不得不跟媽媽到外公家裡生活。他外公是一個很凶的人,打起人來從不手下留情,他外公家裡還有兩個舅舅,他的舅舅雖已成家,但不懂得立業,整天爭家產。後來小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的母親走了。只有他的外祖母疼他了。他外祖父不大喜歡他,他的兩個舅舅更是討厭他,他在外祖父家裡沒有朋友,唯獨只跟“小茨岡”(伊凡)玩得很好,但在一次意外中,“小茨岡”也不幸失去了性命(實際上是被兩個舅舅怕他爭家產而害死他的。)

在外祖父的這個大家庭裡瀰漫著仇恨和殘暴,而笑阿廖沙就是在這個充滿勾心鬥角,殘暴的家庭裡度過童年的!

對比小阿廖沙,我們有父母,有很多朋友,有疼我們愛我們的外祖父和舅舅,有一個幸福、溫馨的家;沒有一個脾氣暴躁的外祖父,沒有滿心充滿邪惡的舅舅,不是孤身一人,不是連一個朋友也沒有,更不是生活在一個充滿殘暴很仇恨的家庭。我們—真的很幸福!同時也很幸運,能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

而在這樣一個充滿殘暴和仇恨的大家庭中,小阿廖沙並沒有屈服,沒有聽天由命,而是努力學習。阿廖沙從小就很喜歡數學,在一次計算中,老師出了一道題“1+2+3+4+5+6+7+8……+99+100”同學們想了很久都想不出,而小阿廖沙卻算出來了。並不只是因為他聰明,而是因為他很努力、肯用心學習,最後,他變成了著名的大作家—高爾基。成了人人都敬仰的人。

而我們呢,我們生活在科技發達,家庭幸福的90後呢,是不是更加應該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嗎?不是嗎?在生活中,我們或許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事情,只要我們認真對待;我們或許會遇到迷惑我們雙眼的東西,只要我們學會拒絕;我們一生中或許不會一帆風順,或許會有大風大浪阻擋我們前進的道路,只要我們有信心把困難擊倒;相信吧!屬於我們的美麗的彩虹就在不遠處,只要我們肯付出。

沒有一塊玉是未經打磨就美麗的,我們的人生也需要經歷風吹雨打,才會變得美麗、燦爛!

童年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902字

每個人都有自己值得回憶,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對於我來說童年是我最寶貴的收藏。可是,並不是每個人的童年都是幸福的,從《童年》這本書來可以看出,高爾基的的童年應該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

暑假裡一個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童年》,高爾基的悲慘命運一幕幕展現在我的眼前:他的父親在他4歲時便因病喪生,母親帶他回了外公家。但他的外公卻是一個自私,性情暴躁的染坊主,一次又一次把高爾基打地昏迷過去。他的外公手下有大量的資產,因此他的兩個兒子為了爭奪父親手下的財產,毫不顧及手足之情,爭的頭破血流。在這種環境下誰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呢?

高爾基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成長的。我不禁打了個寒顫,不過,高爾基的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著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而且對高爾基格外疼愛,讓高爾基寒冷的心感受到愛的溫暖,正義的存在,讓高爾基從小立志,鑽研文學。

高爾基的外祖母用愛孕育了這顆幼小的種子,給他以生命的力量和養分,使他變成了參天大樹。在黑暗的逆境中會有一束燦爛的光明在等著你,只要對光明還有希望,就算是一點微弱的燭光,也可被放到無限大,照著你的未來。外祖母就是這光明照耀著高爾基前行。

讀完這本書,想著高爾基的童年生活,我的心情十分壓抑。我們不會有高爾基那樣悲慘的童年,不會被捱打,甚至連打是什麼滋味都不知道,更別說用鞭子抽了。我們能快樂的學習,盡情玩耍。任何舉動都不受約束。我們有奢侈的生活享受,衣食住行都不是我們所擔心的。但是我們是否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尊重父母的汗水?遇到挫折,是否具有高爾基那樣的意志力呢?

高爾基的童年經歷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對生活充滿信心,勇於挑戰逆境,不要畏懼生命中的黑暗期。比如,在汶川大地震中,湧現出多少在黑暗中仍保持自己的信心,等待救援,最後他們的光明不也來到了嗎?又如著名作家史鐵生,他雙腿癱瘓,上帝把它置於命運的深淵之中,不管不顧,但他不也書寫了自己精彩的人生嗎?

上帝在關上你的一扇門的同時,也又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這就是上帝對你的恩惠。我們要善於從這扇窗中,尋到生命的出口,創造生命的輝煌。

《童年》是一本好書,童年一讀,終身受益。

童年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585字

最近,我讀了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它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這本書是作者真實生活的寫照。高爾基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主要寫了主人公阿廖沙三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毒打,生活在這樣惡劣的環境裡,阿廖沙充滿了壓抑和恐懼。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給了他人間的愛和真情。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懷寬闊,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遼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遼沙的愛,給予了阿遼沙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阿遼沙感覺到自己的存在。他只上過三年學,11歲就走向社會,勇敢地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想想我們的童年,真是天壤之別啊!首先,我們出生在新社會,偉大的祖國繁榮富強、蒸蒸日上,人民安居樂業,其次,我們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住在美麗的寬敞的房子裡,還有老師辛勤培育我,爸爸媽媽疼愛我們,爺爺奶奶呵護我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我們同時代的少年朋友們現在也是11歲了,此刻都享受著來自社會和家庭的無限關愛。而阿廖沙沒有,但他卻那麼堅強勇敢、努力進取,敢於面對一切困難!通過勤奮努力成為了一個深受人們愛戴的偉大作家!

《童年》這本書讓我瞭解到了當時沙皇統治時期的勞動人民生活是那麼困苦,讓我知道了現在的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熱愛生活,努力學習,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把這個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