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杜甫祠相關作文20篇

拜謁杜甫祠 篇1

國小三年級作文 ,467字

10月23日下午,我們官塘小學的16名小記者在3位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位於安定鎮小田村的杜甫祠進行瞻仰學習。

杜甫祠建設得井井有條,有展廳,有杜甫塑像,有杜甫墓,有鐵瓶詩社,還有綠草青青的大操場。我們按照導遊說的順序,首先瞻仰學習了杜甫祠的幾個大展覽廳。第一個展廳所介紹的是杜甫的歷史及杜甫祠重修的歷史背景。第二個大廳所展示的是杜甫生前事蹟介紹。在這裡,我知道了許多有關杜甫生前的不朽事蹟。他出生於公元112年,歿於公元170年,7歲時就寫了第一首詩,170年離開潭州北歸長安,竟以寓卒,旅臏岳陽┅┅他擅長詩詞歌賦,更懷有一顆愛國之心,不滿當時的黑暗統治,憂國憂民。

在參觀杜甫祠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了許多見聞。在院子的中央,有棵羅漢松,樹齡高達500年。在那客廳裡,我們發現一塊滿是古文的牆壁。在展廳的正中廳裡,有一尊杜甫爺爺正端坐在那裡,手中拿著一本書,正在微笑著,對我們的到來表示歡迎。

參觀完後,杜甫那愛國精神深深地打動了,他的文采讓我深感佩服。我默默地表示,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後,也象詩聖杜甫那樣,熱愛自己的祖國,為國增光。

走近杜甫 篇2

高一作文 ,110字

杜甫置身於滾滾凡塵,親歷人間滄桑,觸控冷暖炎涼,旁觀悲歡離合。他的詩,如擺脫世俗的諾亞方舟,似教化人類的搖籃。走近杜甫,與詩聖促膝談心;走近杜甫,去感受那顆亙古不變的心……

走近杜甫 篇3

高三作文 ,877字

杜甫,這位於“萬萬多難”中成長起來的“詩聖”,是唯一一位可以與詩仙李白齊名的詩人,但他卻並沒有李白的飄逸灑脫,他用沉鬱悲愴的聲音訴說著一個時代的苦難,他的詩被銘刻在歷史長卷中,永不磨滅,就連他的一生,也可以說是一首跌宕起伏而又沉鬱壯美的長詩。

杜甫早年的生活與盛唐接軌,他懷著與其他大唐仕子一樣的理想抱負,渴望建功立業,功成名就,更兼具幾分在唐朝巔峰時期生活的驕傲,使得他即使經歷幾次仕途失意也不忘初心,在日趨腐化的統治集團中尋找自己的出路,在長安的幾年,他並未得到顯要的官職,但卻對現實有了更為清醒,深刻的認識,他在長安的日子日愈困苦,他的視野就日愈廣闊,他的詩彷彿是被現實千錘百煉創造出來的,具有自傳的真實和史詩的悲壯。他早年還只是在感慨自己“頭白眼暗坐有胝,肉黃皮皺命如線”,然而在飽經戰亂、流亡後,他於天地之間沉吟出的卻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他的人生彷彿又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邁入老年的他早己被苦難的生活剮了千刀,“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或許是他中年時期發出的最沉痛的感傷,然而在老年,尤其是在老朋友嚴武病逝後,他的每一首詩都似滿含自己一生的辛酸,他渴望回到故園,與親友重聚,改變“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現狀,可是,當聽到白帝城的萬戶搗衣聲時,他依舊是那個孤獨的漂泊者。

馮至曾贊杜甫道:“你的貧窮在閃爍發光,像一件聖者的淡衣裳”,是杜甫苦難的生活將他的詩推向巔峰。杜甫一生的理想雖未得實現,可正是如此,他才能從安逸腐化的官宦生活中解脫出來,他在現實中不斷地唱著哀歌,“為了人間壯美的淪亡”。

沒有那個動亂的時代,就成就不了當年的“詩聖”。他的詩是對自己人生的總結,也是對國家命運和百姓生活的刻畫,無論經歷什麼,他都不改對國家的忠誠,對人民生活的憂慮。他的詩早已扛起了記錄歷史的責任。

年青時與友人縱情飲酒的豪情終化為虛有枯槁的軀殼裡安放著的靈魂,似乎還有許多事要傾吐,消逝地如此不甘。多少年的流亡、多少年的漂泊,無數次的仕途失意,都不能撲滅這位劃時代的詩人心中為國家、為人民燃起的雄雄火焰。正因如此,他也在人們心中長存。

杜甫改變了我 篇4

國二作文 ,638字

在浩瀚無際的歷史蒼穹裡,有那樣一位被稱為“詩聖”的詩人,以他的筆毫為武器,為天下人民而戰爭。他用血和淚譜寫的史詩,改變了我,他就是唐代中晚期偉大的詩人—杜甫。

可以說,他的一生是短暫而輝煌的,他那不與惡人同流合汙、憂國憂民的精神將永遠留存於世人的記憶中,一寸一寸,生出堅硬的根。

他原本生活於開元盛世,過著一段無憂無慮的日子。他的後半生,充斥著戰亂與憂愁。奸人李林甫當權,楊國忠謀變,又遇上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時點—安史之亂。就在這時,他沒有逃避紛亂的現實,而是拿起一支沾滿濃墨的筆,批判著這當下亂狀,譜寫了一首又一首不朽的詩篇。“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他的瞳仁中閃爍著火焰,立志為國家的再次統一,為人民改善生活的希冀,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狂喜。“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對這腐朽的黑暗政局的無情批判。也許,他無數次想過:“什麼時候這世界才能人人平等呢?對,我決不能與官僚小人同流合汙,我要以我的筆為武器,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戰!我決不能放棄,決不能讓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是憂國憂民的,杜甫改變了我,使我更加為他人著想,考慮大局,潔身自好!

也許,他心中的夏荷沒有開出絢爛的花朵,沒有讓社會現狀變得舒緩,沒有讓人民得到慰藉,但是我知道,就憑藉著他的憂國憂民,他的潔身自好,他的勇敢堅毅,青史留名,足矣!

杜甫改變了我,使我與他心靈相通,為他人著想,堅守自己的原則,也許只有這樣,人們的心中才能長成一棵人格的參天大樹,一寸一寸,生出古樸的根。

遇見杜甫 篇5

國二作文 ,689字

當我走進杜甫草堂,看見那一條條對聯,一句句詩句,“故鄉有弟妹,流落隨丘墟。”

這時,一箇中年人,滿臉滄桑,甩著長袖走著,沉重而悲切。“杜甫?這是杜甫?是能和李白相提並論的詩聖?”我想到這,問到“你是杜甫?”他回答“正是”,現在他正經歷安史之亂,在好朋友的幫助下在成都浣花溪旁草屋中安居,在他的眼神中透出憂國憂民,悲憤,即使有草屋,美景的他,也只有時不時的欣喜。我不懂,從一個安史之亂逃出,遊離幾年,有居所有美景相伴,為何還憂國憂民?

沒有解釋,他走進屋內,鋪開紙。提起筆,寫起詩,時而提筆構思,時而含情揮灑,是我讀不懂他的心,他眉宇間的凝重,眼閃過淚花,我思索許久,突然看到一張宣紙滿是含情深意的毛筆字,堅定的筆鋒,柔和的字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不知秋風瑟瑟吹破茅屋,忘記身處寒室,還為天下人所處之勢所擔憂,秋風殘落花瓣,飛揚在空曠溪邊,眼前一切忽遠忽近,回望他一眼,眼神裡還是憂國憂民、堅定。

我在他的雕像前,思緒萬千,頓然所悟。年輕時考科舉被小人所害,後在因爺爺官位做一個工部,一心圖功名的他,就職與官位,才看到官場的黑暗,人民的悲苦,又因安史之亂,官職卑微被逐出,更使他具有遠大的抱負,及憂國憂民的憂患之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之後開始了流離生活,更讓他感同身受,他用詩來抒發他的情感。

還是懂他了,他擁有才華情誼錯生在亂世,這是杜甫的不幸還是唐朝的悲,歷史的車輪碾壓下軌跡,他一個才子能夠這般為天下人著想,想去改變,誰懂?別是一番滋味!

月如鉤,鎖清秋,留人醉,幾時重。問君能有幾多愁?我知;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我懂。

歷史將記住杜甫 篇6

高一作文 ,24字

我心中的杜甫 篇7

國二作文 ,644字

搔盡了白頭,愁浸了時光。

杜甫,現代主義詩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一直懷著報效國家的遠大理想。以前不熟悉杜甫的我,只知道他愁容滿面,卻不瞭解他為何而愁,本學期學了許多杜甫的詩,我知道他的愁是從何而來的了。“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句詩是杜甫老年時期寫的,當時他正漂泊在外,好比一葉孤舟,但他依舊擔憂著國家,憂到“雨腳如麻未斷絕”還在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位把自己一生都傾注在國家中卻始終得不到重用的人,就是我們學生也會為他感到可惜啊!杜甫想要在政治上取得成就,但老天就偏不讓他完成心願,混了幾十年還是個小官,他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華,卻無奈因為寫詩而出了名。從某方面來說老天是不幫他,但換個角度,如果沒有那些跌宕起伏、離愁別恨的時光,也就不會成就一個詩聖,一部史詩。

杜甫的一生,也不全是悲愴、“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他參加科舉考試落榜之後,來到泰山。泰山是五嶽中最氣勢磅礴的一座,“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明了杜甫的決心,他想成為一個征服泰山,征服人生中所有困難的人,充分展現出了他的豪情與氣魄。這種積極進取的的心,使杜甫跨上了聖化之路的第一步。

就像陽光總會被黑暗吞噬,杜甫的生命流逝,成了歷史長河中永遠令人仰望的人物。在他臨終前,寫下一首詩,始終寫的是他對未來社會生活的美好期望,士兵不再與家人離別,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恢復,永遠是一個和諧社會。由此可以更進一步瞭解到,杜甫究竟有多放不下國家了。

一陣風,激起了歷史長河的波瀾,留下了讀不盡的一本書。

拜謁文天祥紀念館 篇8

國小六年級作文 ,853字

在去江西省吉安縣的路上,我們激動萬分,因為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紀念館就坐落在新縣城的山上,山名“緬懷”。不知不覺,我們加快了腳步……

文天祥紀念館是江西省十大歷史名人紀念館之一,每年約有50多萬人到這兒來參觀。紀念館坐北向南,依山就勢,是軸對稱的仿古建築,進入大門,我們就看到了一座高6。4米的文天祥塑像,看上去莊嚴而威武,經過了九十九級臺階,我們來到了正氣堂,正氣堂坐北朝南,周圍種著四季常青的松柏,正氣堂內設有全館整體模型盤,它可以指導我們進行參觀,通過模型盤,我們可以看到館內的山門,石拱橋,石級,平臺,主殿,廂房,內花園等。館內有四個展廳,分為東西廳,展廳和廂房內有文天祥的生平事蹟,遺物,手跡,著作,碑刻等。展覽廳四周亭廊環抱,館內的一面牆上寫著文天祥在獄中所作的《正氣歌》。

文天祥在嚴父名師的教導下長大,18歲時獲得了廬陵鄉試的第一名,20歲時入白鷺洲書院,同時又中選吉州貢士。他憂民所憂,為民請命,受到了百姓的愛戴。“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面對元兵南侵,文天祥在家鄉招募義軍,堅決抗元,後來,他不幸被俘,但仍然大義凜然,他用自己的生命和氣節挑起了民族大義,為這段屈辱的歷史增添了最壯烈而光彩的篇章,他的名字永遠刻在了歷史的豐碑上。

文天祥,他生逢末世,卻志存高遠;他幾經宦海浮沉,卻仍然剛正不阿,民族危亡關頭,他以救國救民為己任,國破家亡之後,他寧願以死報國,也不肯接受榮華富貴的誘惑。

依依不捨地從文天祥紀念館走出來後,我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特別是陳經山老師,因為文天祥是他最崇拜的兩個偶像之一,他決心在2036年文天祥誕辰800週年時,把《指南錄後序》裡文天祥所走過的路重走一次。他曾評價文天祥說:“文天祥是一個能將自己的心掏出來獻給他的人民和國家的民族英雄。在國家危難之際,他將自己的心點燃當作火炬,照亮後人前進的道路。”

揮手作別文天祥紀念館,我更有萬分的不捨。當我再次回首,仰望那座六點四米高的塑像時,我感覺一股浩然正氣溢滿我的胸膛。一代英雄文天祥,將永存於天地間!

我看杜甫 篇9

高一作文 ,830字

一直以來,我都不怎麼喜歡杜甫,或者說,對他不怎麼感冒。相比之下,我更喜歡李白的灑脫樂觀。但最近我對這個憂國憂民的老人起了一些興趣。

從現實角度講,杜甫之於這個世界,彷彿除了流傳下來些好詩以外沒有其他貢獻了。他儘管可以講出人民大眾之苦,但他既不是帝王,又不受寵,他並不能改變什麼。他不是權臣,不能施展心中的報復;他不是聖人,不能以自己的觀點說服別人;他也不是高僧,不能以佛教感化眾人;他不是將軍,收復不了失地,擴張不了版圖。他不過是一個在動亂的時代憂愁的人,是一個潦倒、落魄又不得志的窮酸文人。他文采好,但不能當飯吃,他掙錢少,但看到人民的艱苦還是會覺得太多。君王不重視他,他還是要追隨,永遠伴著希望和期待一路追隨。總之,他很痴愚,也很頑強。

杜甫只與李白相遇過一次,但這卻讓他念念不忘。

在任何時候杜甫對這個世界都不會放棄,他會自然而然地想對這個世界負責,這是他的本性。他看了太多苦難。失去了官位,他著急不能救黎民於水火,朝廷昏暗齷齪,他不放心丟下君王獨自離去。他在官宦仕途中奔波,在祖國大地上奔走,他目睹並感悟著人民疾苦,發出了"朱門灑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淒涼的呼喊和"大庇天下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感嘆。這就是憂國憂民更甚於憂家憂己的杜甫。而李白則不然,他生活在盛唐時期,戰亂並不頻繁。李白也曾看過官場的黑暗,但他選擇的卻僅僅是遠離政治,這很大成分上來源於他瀟灑不拘的性格。杜甫勝過李白的地方在於,他批判社會的目光不緊緊盯著上層,他同時也在觀察著下層。

杜甫這個人還真是深沉,他的大氣是很少有人能比擬。並不是像“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的傲氣,而是心中裝下大千世界,於厚土之中深深紮根,始終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他對百姓命運的關懷,對民生疾苦的描寫,處處都有他所遭受的痛苦滲透在裡面,這樣寫出來的詩歌,它的意義是不可估量的。這或許就是他和他的詩歌被稱為“詩聖”和“詩史”的原因吧。

這樣喜歡自由的我都開始喜歡他了,我想不會有誰永遠也不愛杜甫吧?

遇見杜甫 篇10

高一作文 ,910字

“李杜詩篇萬口傳”,如今依然有很多人在讀杜甫的詩。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杜詩,亦或喜歡上杜甫這個人。當杜詩受到了歷代詩家“奇才奇氣”、“立言忠厚”的讚歎之後,多數現代人倒覺得他為人太消極,所作之詩風格太沉鬱,太消沉。

那麼,杜甫果真如此嗎?

是,卻也不全是。離了沉鬱便不是杜甫,可他的一生又怎是區區“沉鬱”就能說盡的呢?張愛玲曾說:如果你認識以前的我,或許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如果你讀過青年的杜甫,或許便能理解那份沉鬱,那種一個人對一代江山的守望。它註定是滿腔悲涼。

想便知:他打小就老是哀嘆,感傷嗎?並不是,年青的他有他的??雲壯志,直指那個時代一個青年至高至偉的追求。他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可現實偏偏不如他的願---昏君當道,奸臣掌權,戰火頻仍,國破家亡。現實可曾給他退路嗎?沒有!他眼中,所見之處,滿目皆瘡痍。哪些“朱門酒肉臭”的人又哪裡會知道,貧窮的人在糧食收穫的季節都會發生變故,致使“貧窶有倉卒”。杜甫何嘗不願做一個暢快的詩人?但殘破的江山,總爭著入他的眼裡,然後又流瀉在他的筆端。

由少壯入殘年,他的足跡踏遍河山,卻也沒能為那個時代做些什麼。面對牽腸掛肚的蒼生,只有無能為力。何不放下呢……這便是當代人們要問的吧。當現實令人絕望時,陶潛、太白、東坡都選擇放下了,其身其心一道遁去。然而,或許是在受儒家氛圍薰陶的家庭中長大,杜甫被深深地印上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印記。他所選擇的,是在塵世間繼續浮沉。無論是“常恐死於道路中”,或是處於“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尷尬處境。他始終無法釋懷,無法撇開他心心念唸的,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黎明蒼生。

有人說杜甫愚忠,即使心中念著蒼生,試問又有何人能知?何人能曉?可悲的正是,無人知,少人曉。甚至連他本人也感慨“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作為區區一個詩人,他的聲音何其微弱。詩中的呼喊只能隨著世事的秋風飄蕩、湮滅。可他,仍用僅存的,微薄的一絲盼望,支撐著從青須烏髮到蒼蒼白髮。

我們既渴望有人代表義理和公心,卻又對“知其不可而為”的堅守不屑一顧。是現代人太過苛刻了吧。

於天地蒼茫間,於高臺樓閣上,我遇見了一個,背影寂寥卻頂天立地的杜甫。

杜甫草堂遊記 篇11

杜甫草堂遊記作文10 ,1576字

杜甫草堂,環境優美。飛鳥近人不驚,游魚見人不沉;香樟楠木高聳茂密,修竹挺直清幽,舉荷搖逸。建築考究,不同於其他山水園林中的建築一樣細節浮誇,而是更加古樸自然;山石盆景位置得當,雕塑石刻形象生動。走到中間位置就是工部祠了,杜甫像慈目善眉,旁邊記述著他的成就。最使人印象深刻的是千詩碑,這裡篆刻著許多名家的書法,有蘇東坡、黃庭堅等。這杜甫草堂,成了後世文人墨客頂禮膜拜的地方。走在這裡,看著滿目的景象,突然覺得這裡的一切都與杜甫有關,又覺得一切都與杜甫無關。這裡的一草一木,每一首詩,都因杜甫而存在於這裡。可是我不管如何走,即使走到工部祠前看見杜甫像,也不覺得找到了杜甫,一想到那最具代表性的少陵草堂都是後人所建,就更加茫然了,只能漫無目的地走。

我常想,杜甫憑什麼能讓後人如此懷念和敬重呢?按照世俗與傳統的觀念來講,直接對大眾造成影響的無非名、權、利。有名自當遠播,像與杜甫同時代的李白,因詩名遠播,在那個時代就早已家喻戶曉,甚至連皇帝也對其“破格錄取”,更不用說後世對他的推崇與喜愛了。那些權重一時的大臣良將,自然也是因為突出的政績與軍功受到老百姓的推崇敬仰,進而為其歌功頌德,豎碑列傳,流傳後世。利可能是三者中最不算入流的了,也是影響較小的。戰國的范蠡,雖然囤貨積得鉅萬家資,但又德行廣播,為當時和後世推崇。秦國的呂不韋,經商投資,最後當上了秦國丞相,廣收門客,修《呂氏春秋》流傳後世。這幾位都是名、權、利所達到極致的代表,更不用說後世的帝王將相,王公大臣和風流名士了。但杜甫與這些好像都不沾邊。杜甫在他生存的那個朝代是基本沒有什麼名氣的,可能是因為朝廷裡沒人,他的詩也比較超前,不符合當時的文化主流。杜甫一生沒有做過大官,最大的官職位是左拾遺,從八品,屬於諫言、諮詢建議一類的官員,這官職毫無權利可言。要說錢,就更尷尬了,杜甫的爺爺杜審言做過宰相,他年輕時家境應該是挺好的,但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只能帶著一家老小四處漂泊,在成都逃難時,有個叫嚴武的後生接濟他們家,但畢竟是寄人籬下,再加上戰亂頻繁,居無定所,最後還困死在船上。

這樣一個無權無勢,沒有經濟收入,甚至有時候連生活都不能料理得很好的窮困老書生,放在哪個時代,都應該是無人問津的角色。還好,上天給了他一顆不甘於平凡的心,給了他一支直抒胸臆的筆,給了他一種心懷天下的情懷。他早些時候登泰山,就寫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氣。戰亂漂泊時,能寫出三吏三別這樣同情老百姓的佳作。流落成都,能寫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盡歡顏”的聖人胸懷。這是一個胸懷大志,才華橫溢,愛國愛民的偉大詩人!歷史是公正的。在他死後,他的詩歌受到韓愈、白居易、蘇東坡等人的喜愛和推崇,他的思想正是歷代王朝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他的詩歌所體現的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早已超過了與他同一時代的很多詩人。他的詩歌在唐詩中的地位,足以和李白並肩。杜甫的存在與貢獻,哪裡是那些只逐世間名利的人所能企及的呢?千秋詩聖,實至名歸,聖人他擔當得起。

我漫步在杜甫草堂裡,尋找著杜甫,眼前見到的,終無一物與他有關。我坐下來開始想著最初對杜甫的印象。最初是小學時候的《絕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春望》: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後來的《望嶽》、《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高》、《蜀相》等。這些詩歌有對美學的理解,有對生活的熱愛,有對人生的哲思。這對我思考自身與工作的意義幫助是極大的。我知道詩歌的美不在於意象和不可觸及的飄逸,不在於字句朗讀的朗朗上口,不在於對歷史典故的活學活用。詩歌的美應該是生活化的,讀古人的詩句,體會現在的生活,以同樣的情懷和思考方式做好每一個人該做的事,就是大美。仔細想來,於我而言,杜甫不在長安,不在這草堂,不在課本里,不在歷史長河裡。他,應該在讀者的心裡。

杜甫草堂 篇12

國小六年級作文 ,90字
I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噢,在杜甫的故居,吟誦杜甫的詩歌,我似乎穿越了時空,回到千百年前那個撲朔迷離的唐代,在窗內寫下筆筆惆悵!

杜甫草堂 篇13

國小六年級作文 ,90字
I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噢,在杜甫的故居,吟誦杜甫的詩歌,我似乎穿越了時空,回到千百年前那個撲朔迷離的唐代,在窗內寫下筆筆惆悵!

我真想以詩讀杜甫 篇14

國二作文 ,938字

品一杯酒,初嘗時覺得烈不可耐,而後來回味,卻是滿口醇香,讀詩亦是如此。詩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去探索,去回味的意境。而最能讓我覺得有身臨其境之感的,就是唐代詩人詩聖杜甫所作的詩。

讀《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這裡我彷彿看到杜甫,隻身一人站在破敗的城牆外。不由得想起昔日長安城內,車水馬龍,巷裡巷外充斥著人們的歡聲笑語,一片繁華的景象。可是現在春天已經俏無聲息的來到,卻是物是人非,映入眼簾的就是滿目蕭索的景象,城內外雜草叢生,人煙稀少,給人悽清寂靜之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如今長安城的繁華已逝,戰爭的硝煙像四散的毒蛇,傳播著無盡的痛苦。妻離子散,身在長安,曾經的國都卻歸家無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無處可以訴說的憂愁,讓一代巨儒引頸長嘆,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此時卻是忍不住熱淚盈眶。

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這時的杜甫早已是一個落魄士人,寓居魚南村一角的破敗草廬。每逢大雨,草廬總是在風雨中飄搖,像無根的浮萍,連遮風擋雨都做不到,日夜都為這而憂愁,難以入睡。我彷彿看到杜甫哪怕是在這困苦的條件下,仍然不顧自身的安危,置生死於度外。而在想到天下還有數不勝數的像他一樣的讀書人仍然無處安身,生計都難以維持,不由得仰天高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希望天下的讀書人都能夠衣食無憂,有一個好的仕途。從這我讀出了杜甫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杜甫生逢亂世,空有滿腹經綸卻無處施展,一生飄零,他的心中定時悽苦萬分吧!但他從來沒有動搖過自己忠君愛國的信念,寧願犧牲自己換取天下許多像他一樣的人安居樂業,不再因為國家動盪,而四處奔波。讀他的詩我讀懂了他內心的愁苦,和他可歌可泣的偉大愛國情懷!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像杜甫一樣具有高尚靈魂的人。像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偉大抱負,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情懷,蘇軾“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報國心願。他們的高尚品德,就像一座座明亮的燈塔,為我們前方的道路掃去陰霾,讓我們受益匪淺。

遊杜甫草堂 篇15

國小六年級作文 ,746字

為了讓我對杜甫有更加深刻的瞭解,父母帶我去遊覽了杜甫草堂。

去到目的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小亭子。我走了進去,發現牆壁上題有杜甫的詩以及他的生平寫照。當我在小亭子裡徘徊時,就會想到我竟然站在了杜甫曾經在這裡飲酒作詩的地方,不由得欣喜若狂。我似乎感覺自己也有寫詩的靈感了,好像杜甫在同我在一起作詩,我彷彿身臨其境。直到媽媽推了我一下,我才頓時醒悟過來,戀戀不捨的離開了小亭子。

接著,我看到了一個用古典牌子雕刻著的“杜甫歷史博物館”。我想:杜甫可是我的偶像,他用過的東西,一定會很高大上吧!可是,現實卻並非如此,當我看到一排排、一列列杜甫用過的東西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崇拜的大詩人杜甫,竟然用的是非常破舊的東西,這是為什麼呢?正當我百思不得其解,是媽媽走過來對我說:“孩子,杜甫用這些破舊的東西,是因為杜甫所處的時代不好,但是他還是有一股勁,他就用這股勁來磨練出自己堅定的意志,所以才成為了眾人皆知的大詩人。”我終於明白了:原來像杜甫這樣的人才,是靠自己的意志和信念才換來的呀。

最後,我終於來到了本次旅遊的最終目的地:杜甫住過的茅屋。因為幾個月前遠方文學的牟老師剛給我們教了杜甫的詩,介紹了他那悲慘的一生,所以我來到這裡便想起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每當我念到這首詩時,便為杜甫的一生感到悲切。再往進去看看,這個茅屋跟別的茅屋不一樣,這裡富有詩意,煥發著光彩。是他,是杜甫,使這個茅屋富有詩意,是他,用憂國憂民的筆觸使它煥發光彩,他創造了茅屋獨一無二的閃光點—杜甫真了不起!

我喜歡杜甫草堂,是因為裡面有太多值得我學習的東西;我喜歡杜甫草堂,是因為它身上有許多閃光點。總之,杜甫草堂能夠給予我對人生的思考。

我和杜甫有個約會 篇16

國三作文 ,977字

讀詩如見人,可我更想見到真人,來一場約會,看看氣詩人,是否名不虛傳。

坐在桌前,思緒漸漸紊亂,我的意識開始變得模糊,恍惚間聽到有人在喚“姑娘”。我逐漸睜開了眼睛。只見山樹翠蔓,空谷流響,我站在巨集偉壯觀的五嶽之首—泰山上。思緒正被著雄偉的泰山深深吸引。只聞“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尋著聲音望去,只見一頭烏黑的長髮,在風中飄絮,卻怎麼也現不出凌亂。兩眼散發著光芒,俯瞰著五嶽之首,彰顯出年輕的氣盛。這正在贊詩的不是杜甫還能是誰呢?我走了過去,看著山下被沉霧遮住的山峰,不禁讚歎道:“果真是一覽眾山小啊!”杜甫像是聽到了我的聲音,那烏黑而又堅定的眼神望向了我,轉身離開了這裡。我拿起行李,快步跟上了他……

“您家庭環境優越,7歲就會讀四書五經,寫詩更是不在話下,本可以在家鄉當個教書先生,為什麼偏偏要來到京城,為朝廷奉獻呢?您看看您現在,在朝廷被那些奸臣誣陷,皇上不重用您,到現在只能在這江湖漂泊,乃刀就不感到後悔嗎?”我忍不住問他。他轉頭看向了我,那堅定的眼神染上了些許慍怒,頗有責怪的看著我,沒有說話。我意識到自己言語的過分,低下了頭,不在說話,可我心裡實在為先生抱不平。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一轉眼十年過去了

我和先生再一次的來到了京城,我攙扶著先生,他那雙腿因為寒冬烙下了病根,已不能平穩地走路,那頭烏黑的長髮,也染上了歲月的白暫,面色也變得蒼老,可依舊壯志山雲。我們走向前,只見四周荒無人煙,街道像是港剛經歷了戰爭,不成樣子。我感到手中有股強大的力量,只見先生掙開了我,癱倒在地,深吸了一口氣,哀嘆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看著先生憂傷志碎的神情,我不僅為他感到憂傷,心中的不滿又再次萌發,但轉念又變成了無奈……

我和先生的旅行還在繼續,我問先生,這一生可曾後悔過,先生背對著我,望著破碎的山河,仰天長笑,那笑聲帶著嘲諷,然我不禁感到心寒;些許我從先生的眼中看到了清澈的淚光,但那淚光很倔強,一直呆在先生的眼眶裡從未流下…先生漸漸走遠,我的腦海還一直等留在剛剛的畫面…

人的一生是顛沛流離的,坎坷的歲月,悲情一生的見證,或許生活的苦難我們無處可躲,單身懷志向努力去做就無愧結果。

眼前又頓時一黑,腦海中還停留在先生那雙淚眼。夢醒了,但我和杜甫的約會從未結束……

走進杜甫 篇17

國三作文 ,767字

情繫蒼生無愧於詩壇聖哲,心在魏闕豈是杜陵布衣。—題記

你出身名門,卻潦倒終生;你是孤獨的旅人,靈魂的歌者;你以詩為史,兼濟蒼生。你是中國詩歌史上的詩聖—杜甫。

千年後的今天,獨坐窗前,聽窗外風聲呼嘯,我不由得走進了你的茅屋,領悟到你詩中的真諦。

那是安史之亂期間,戰火瀰漫了整個中原大地,“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你帶著一家老小,四處輾轉奔遊,在朋友的幫助下,終於定居成都,蓋起了一座茅屋。

讀著膾炙人口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我彷彿穿越千年,看到了你—那佇立在茅屋前孤獨的少陵野老。

農曆八月,已是深秋,怒號的秋風刮過竹林,刮過塘坳,颳走了茅屋上那少的可憐的茅草。

我久久凝望著你,看你拄著柺杖,佇立門前。連年的戰亂使你未老先衰。四十九歲已“老無力”的你面對群童抱走茅草,聽著他們的陣陣嘲諷,無可奈何,只是默默走回,獨自嘆息。

“屋漏偏逢連夜雨”,風剛止,雨又至。如麻的雨打在你的身上,令你徹夜難眠。

剛剛過上安穩的日子,秋風又吹破茅屋,生活對你如此不公平。此時,“哀民生之多艱”的你發出震撼人心的呼喊。想到“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的坎坷遭遇,想到故人已“訪舊半為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脫口而出,字字啼血,痛之入骨。我不禁為你推己及人的胸懷而欽佩不已!

幾百年後,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寫下了著名的《岳陽樓記》,寫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而杜甫僅為一介布衣,一位野老,卻能心憂黎民,情繫蒼生。這是一種多麼高的境界啊!

“李白是抬著頭的,因此他總是仰望天上的月亮,而杜甫是低著頭的,所以他只能看到腳下的土地。”千年後,再次品讀杜甫那首沉鬱頓挫的詩作,我真正領悟了那憂國憂民的悲涼,走進了杜少陵的茅屋。杜甫那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深深影響後世,也激勵著我前進!

走進杜甫草堂 篇18

國二作文 ,580字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唐詩三百首》是我每晚必看的書,走進《唐詩三百首》猶如走進大唐。走進李白的黃鶴樓,走進王維的終南山,走進杜甫的草堂……

漫步在唐詩中,我與黃鶴樓不期而遇。在那裡,我看到了那消失在碧空中的一葉孤舟,看到不盡長江滾滾東流。李白獨自一人站在樓中,眺望載著友人的孤舟遠去,我的心也隨著他,泛起淡淡的悲傷。但我知道,這悲傷不會持續太久。一壺酒,便可以讓這點滴悲傷,隨長江東流……離愁,終究不敵李白的狂放。

我的腳步被王維的終南山吸引。一生的順其自然,終於換來了王維嚮往的和平生活。在這裡,他奉佛參禪,品酒吟詩—多麼令人神往啊!詩與畫,也都成為他的伴侶。這恬淡而閒適的心境,怎能不令人羨慕?

夜讀唐詩三百首,最牽動我的情腸的還是杜甫。杜甫的詩篇永遠那樣沉鬱頓挫。走進杜甫的詩,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有“漫卷詩書喜欲狂”的喜出望外,但更多的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傷,是“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悽苦。

但為什麼杜甫飽受磨難,卻仍堅持要為國效力?直至我走進了他的草堂,聽到他掛念天下寒士的陣陣吶喊,我才明白,這一切,都是為了堅持心中的憂國憂民!他的詩,他的精神,如鼓,如鍾,迴響在神州大地上!

掩卷深思,一部《唐詩三百首》寫滿了大唐的精魂。走進杜甫,走進草堂,也走進他的詩魂。

走進杜甫 篇19

國二作文 ,747字

夜未央,杜甫在雨中高唱,李白在窗外思鄉,這是被稱為”詩聖”“詩仙”的夜晚。讓我走進杜甫,走進他的“茅屋”,走進令人神往的大唐。

走進杜甫之前,我先被李白吸引。他詩中的豪放與瀟灑,與他的遠大志向相呼應。“貴妃捧墨,力士脫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詩中的自信,深深震撼著我,這是多麼瀟灑!即使發現自己不受重用,發現前方驚濤駭浪,他也深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讀李白的詩,從不會讓人“悲己”,而永遠是充滿無限的熱情與活力。

“猿嘯”“落木”,一首首詩將淒涼之景展現眼前,與李白的“黃河之水”不同。杜甫的詩大多是描寫中唐衰敗,民不聊生的景象。

走進杜甫,我才發現,他也曾“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滿懷壯志。只是國家命運牽動著他。使他憂國憂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他大膽批判官場黑暗,深懷一顆惻隱之心,悲天憫人。可他又何嘗不是“床頭屋漏”。所以,他雖出生唐朝,卻在大唐由盛到衰,戰火連綿的時候生活。這樣的背景,使杜甫不能像李白那樣“縱情詩酒”,又不能像王維那樣“坐看雲起”。他也想“飲酒採菊”,卻註定為天下人愁,為天下人唱。走進杜甫的詩,感受的是人道與愛國。走進杜甫的茅屋,就走進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魂!

大唐,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李杜的詩篇雖流傳萬古,可其他詩人也毫不遜色。

走進大唐,我與白居易賞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感受初春活力;我與王之渙登黃鶴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展遠大抱負;我與李商隱吟“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品味奉獻精神。

走進這些詩人,走進他們的詩歌,走進他們的情懷,就彷彿走進了大唐,那個人人夢迴的朝代。在那裡,我感受到了唐詩的魅力,更讓我喜愛上中國古典文化,去追尋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杜甫草堂導遊詞 篇20

國小四年級作文 ,460字

Hi,大家好,我是開心導遊團的一名導遊,大家就叫我小唐好了,我們今天要遊覽的地方是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大家請跟好隊,不要掉隊。

現在,現在我們要去的地方是杜甫居住的地方,大家順著我的左手往那邊看,這時詩人的臥室,大家看,床頭櫃上除了蠟燭,還有幾本古書,從這一點,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平時學習用功的場景。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在這裡完成的。

看完杜甫簡陋的臥室後,大家請跟我一起到大廳,大廳有幾個書櫃,還有一張桌子,杜甫不寫詩的時候,便讀起古書來,杜甫真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大詩人啊!

大家順著我的右手向前走,就到了杜甫的書房,大家看,詩人的書房裡除了桌子和書櫃,還有一張石床,大家可以想到,杜甫刻苦讀書,有時候會讀一天書,而又因臥室離書房太遠了,加上他需要蠟燭照亮再讀書,而半途中,蠟燭可能會熄滅,所以杜甫花盡所有錢財,買了一張床。可能這些錢能讓他買幾件新衣服的,但他卻為了讀書而沒有買這些東西,讓我一起學習杜甫讀書的精神吧!

今天的杜甫草堂一日活動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參與,希望大家再次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