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風故事相關作文20篇

我的家風故事 篇1

國小六年級作文 ,535字

我家有一個傳統,那就是孝敬長輩。

以前,我很不孝敬長輩。一次,爺爺在看電視,我正在旁邊寫作業,所以呢,我怎麼也靜不下心來,一聽到難聽的戲劇聲,心裡就像有幾隻小螞蟻在撓癢癢,我想都沒想就衝爺爺喊道:“哎呀,你能不能不要在這看電視,好不容易想到了這道題的答案,被你這電視的聲音吵得又忘了怎麼寫了!”爺爺聽後,急忙關掉電視,抱歉地說:“那不好意思,打擾你了。”我雖然沒有再說什麼,可心裡還是氣鼓鼓的,不停地在怪爺爺不好。

爸爸知道了這件事,便來教育我。他語重心長地說:“你怎麼能衝爺爺發脾氣?他是長輩,我們都應該孝順長輩,百善孝為先嗎?黃香溫席的故事聽過沒有,黃香才九歲,就知道孝順父母的道理,天氣炎熱時,他會給父親搭蚊帳,扇扇子,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把吸血的小蟲趕走,讓父親睡得好。天冷的時候,用自己的身體讓父親的被子變溫暖,讓父親睡得香,你要向他學習,以後一定要孝順長輩啊!”我恍然大悟,決心以後改掉頂撞長輩的壞習慣。

現在,我努力抑制自己,對長輩有禮貌,不發脾氣了。就算長輩做錯了什麼,我也不會斤斤計較,我還能主動幫助長輩做一些家務活。我已經意識到自己進步了,高興極了。

孝敬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想一想,長輩們都那麼疼愛我們,為什麼不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呢!

我的家風故事 篇2

國小五年級作文 ,1238字

今天爸爸給我看了他拍的視訊,時間只有五分鐘,記錄的是他同事講述的家風,我覺得挺有意思。可惜裡面沒有爸爸的鏡頭,因為他是攝像師嘛。我就向爸爸媽媽問起我家的“家風”是什麼,他們沒有正面回答我,而是與我一起回憶了幾件事情。

我的外公跟我們住在一起,可他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去太太那裡,平時做點什麼好吃的,也要用碗裝些去,除非是出去旅遊,否則下雨下雪也不耽誤。有一次,我問他天天跑不累麼,他說不累,每天看到太太,他覺得心裡踏實。爸爸也跟我講“子欲養而親不待”會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孝順不能掛在嘴邊,不要說什麼等長大了怎麼怎麼樣,只要想到隨時都可以從小事做起,尊重、關心、理解長輩。這是“孝”。

二年級時,有次英語預習我忘了請媽媽簽字,但是老師要查呀,我不想被點名,就請慶弘毅幫我簽了爸爸的名字。回家後,爸媽大發雷霆,我當時說我真的預習了,只是忘了請媽媽簽字而已,至於發這麼大火麼。爸爸媽媽於是靜下心來跟我講道理,讓我明白了,他們發火不是懷疑我沒預習,而是因為我的行為,做了就是做了,沒做就是沒做,不管是沒預習還是忘了請家長簽字,都要自己勇於承擔後果,有錯就改,而不是想辦法掩蓋或逃避。誠實守信是基本的品德,撒一個謊要用一百個謊去圓,最終都要暴露的,反而不如直接承擔來得坦誠。這是“誠”。

我的媽媽是教師,經常輔導學生很晚才回來,到家還要備課或者批改試卷到深夜,我問她怎麼這麼辛苦,她說:“每個學生把有限的人生裡的一段時光交到自己的手上,一定要盡職盡責做到最好,這才不辜負學生和家長的期望,這叫師德。”我的大伯大媽是醫生,常聽他們說上班連上廁所都沒空。我說:“你們也太拼了吧!”他們卻說:“患者來看病就是信任你,就要用心、細心為病人診斷,盡力做到最好來回報別人的信任,這叫醫德。”我家裡還有公務員、工人、職員,我常聽他們說不能這樣、不能那樣,要守住底線什麼的。爸媽跟我講,他們說的是職業操守,是各行各業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也是自己內心的一杆尺,時刻都要遵守的道德。這是“守”。

翻開已經去世的太公留下的《家聲》(他老人家九十歲壽辰自編的紀念冊),裡面寫著“凡事從我做起,婆媳關係、姑嫂之間、交耳細語,促膝談心……一人受難,大家幫忙,團結在老人周邊,血脈相承,形成了四代人三十餘口和諧而繁榮的大家庭……”我生病時大家都去探望我,別人家裡有事時爸媽也都去幫忙,每次家庭大聚會,大家都談笑風生,和諧美好。在我的小家裡,我從來都沒有聽過爸爸媽媽的吵架聲,聽到的都是他們的歡聲笑語。所以,不僅在大家庭還是在我的小家裡,我時刻都能感受到這種和睦相處的氛圍,這是“和”

最後,爸爸媽媽說以前一直跟我講“以德為美”,從來沒有談到“家風”的事情。“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今天通過回憶這幾件事情,就明確了咱家的家風就是“以德為美”,而具體的“德”就落在“孝、誠、守、和”這四個字上,不僅是家裡成員都要遵守,更要用我們自己的行動去影響身邊的人,把中華民族的美德傳承併發揚廣大,一起創造合諧社會大家庭。

我的家風故事 篇3

國小五年級作文 ,827字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說起我家的家風,爸爸總結為一個字—勤。

這還得從爺爺奶奶說起。爺爺奶奶年輕時,家裡很貧窮,他們於是學著做早點生意賺錢,這一做,就是幾十年。為了保證早點能及時供應,爺爺奶奶每天晚上十一點多就起床開始準備,而這時,許多人才剛剛進入夢鄉。那時,爺爺奶奶買不起空調,夏天,早上的陽光十分毒辣,可他們仍然要待在火爐旁做小吃;冬天,北風怒號,雪花飛舞,可他們仍然要從一天中最冷的凌晨便開始忙碌,站在風雪之中,任憑寒風吹凍了全身。每天,他們從深夜開始忙碌,到第二天中午才可以休息。爺爺奶奶就是靠著這幾十年日夜顛倒的勤苦,培養了爸爸和小叔叔兩個大學生。現在,爺爺奶奶不窮了,也不用再做生意了,可是,這勤苦的習慣已經深深地烙進他們的骨血裡。他們仍然每天忙個不停,一大早就起來買菜做飯,爺爺洗菜,奶奶炒菜,而且每天翻花樣。隔一段時間,爺爺奶奶就要為我們包包子、餃子、粽子……我常常勸奶奶不要累到自己,可奶奶卻說:“現在比以前輕鬆多了,我可不覺得累呢!”

這樣的家風影響到我的爸爸媽媽,他們在工作上十分勤奮。我的爸爸工作以後,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用,於是又自學考取河海大學繼續深造,邊工作邊學習,從不叫苦叫累。現在,爸爸上班一整天,中午也不能回家,晚上回家後,還常常從包裡拿出一袋袋檔案,繼續工作,真是一個勤奮的“工作狂”。媽媽往往在我還沒起床時便上班去了,等到下班,已是夜晚,我早就呼呼大睡了。夜深了,媽媽還在備課,每一節課,她都會反覆修改,精益求精。即便這樣忙,媽媽也堅持每天看書,還教育我:“要勤讀好書、品好書、學好書,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聽了深受教育。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耳濡目染,我也學會用“勤”要求自己,我懂得“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牢記“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優異的成績就是“勤”給我的回報!

我為我的家庭有這樣的家風而自豪,我一定會讓它在我這裡發揚光大,我要與“勤”相伴,走出我精彩的人生。

我的家風故事 篇4

國小六年級作文 ,530字

“人無信不立”這句話說的就是人與人之間如果沒有了信任,就會沒有立足之地。我清楚地記得爸爸用一件小事教育我一定要講誠信,也告訴了我誠信是做人的根本。

那是開學的前一天晚上,天空還下著毛毛細雨,我、哥哥和奶奶一起去一家文具店買文具。我們一走進文具店,老闆就很熱情地問道:“小朋友,你需要什麼?”我說:“老闆,我自己拿。”於是,我走到最裡面,拿了一把尺子、一塊橡皮和一瓶純藍墨水,然後遞給了奶奶。這時,哥哥突然說:“聽說隔壁那家的文具更便宜,我們到那邊去買。”由於顧客非常多,老闆忙於照顧別的顧客,沒有讓我們立即付錢。而奶奶也不知道她手上的文具沒有付錢。我們就到了第二家文具店買了一些文具。

回到家裡,我們才發覺奶奶手上的這一袋文具沒有付錢。奶奶說:“這麼晚了,明天再說吧。”可爸爸就非常生氣,並嚴厲地說道:“東西雖小,但是這能反映一個人的品質,趕快把錢給人家送去。”於是爸爸立即騎上電瓶車帶著我到文具店去付錢。

爸爸一進店裡就連忙用道歉的口氣對老闆說道:“老闆,不好意思,剛才小孩買文具忘了付錢。”老闆也連忙說:“沒事,沒事。”爸爸付完錢,又連聲道歉後才走。

通過這件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人無信不立”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誠信比金錢還要寶貴,這樣的家風我們要世代傳承。

我的家風故事 篇5

國三作文 ,755字

家風,即家族世代相傳沿襲的風尚,它是引導我們成長的無聲力量,是一個家族的精神風貌,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傳承千年的精神尺度。家風,亦是吾國之民風,它不僅影響著家族的傳承,更影響著民族的未來,是極其必要而不可或缺的。給予我精神力量的,正是這樣的一種家風。

孝之風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一種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的家中,所有人都為傳承這一家風而努力。我的父母對待家中長輩,態度恭敬,關愛有加,照顧得細緻入微,尊重長輩的意願,十分孝敬。在這樣的良好家風的薰陶下,我也學會與長輩們溝通交流,為他們做一些事情,關心他們,孝敬他們。在孝敬長輩的家風影響下,整個家庭彼此關係融洽,相互關愛。傳承這樣的家風,有利於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構建和諧社會。

禮之風

孔子云:“不學禮,無以立。”我家的家風,就要求每一個家庭成員明禮學禮。我的父母總是言傳身教,十分講究禮儀,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彬彬有禮,謙和溫厚。他們經常教育我要有禮貌,做一個有素養的人,教我主動同長輩打招呼,對人謙和有禮,言行舉止端莊大方。禮儀代表著一個人的精神風貌,是現代文明的標誌,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傳承這樣的家風,能提升一個民族的形象,盡顯我泱泱大國,禮儀之邦的風采。

誠之風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在誠實守信的良好家風中,我始終謹記祖輩們的諄諄教導。我以親身實踐來傳承我的家風,在生活中,我銘記誠信的傳統美德,待人誠懇,不輕易許諾,一旦承諾,必當竭力做到。正是這樣一種誠實守信的優秀家風,告訴了我樸素而又真切的道理,給予了我受益一生的品格。傳承這樣的家風,能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營造一個誠信的和諧社會。

家風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風氣更決定著民族的未來。家風,不可遺失,家風,需要傳承。

我的家風故事 篇6

國三作文 ,1164字

在成長過程中,家風對個人的影響不容忽視。作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品德力量,一種經過千百年沉澱留存下來的信仰,家風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一個成員的一生。

家風是一種好的風氣,從外表,到品德,無所不包,它從遠古傳承到現在,更是一種直入人心的力量,襲來時只覺得神清氣爽,卻又總讓你自慚形穢。記得三年前有次翻族譜,上面太爺爺的一句話,讓我終身難忘:“後世子孫,謹記立身的根本:仁,信,勇”。

第一次領悟到“仁”的含義,已是四年前了。

那時候我還小,不明白“仁”是什麼,更沒有試圖尋找過“仁”的根本。記得那時,我有個很要好的朋友,她挺仗義的,有什麼事,只要找她,她都會盡力幫忙。那次美術期末考試,我沒有帶工具,便對她說,這次考試推遲了。她相信了,工具大半給了我,考試時自己卻無可奈何。直到翻開族譜那次,我才幡然醒悟過來,覺得十分愧疚。記得曾聽人說,人活在世上,最不能利用的,是對方對你的仁義。可惜,我明白得有點兒晚了。

時光飛逝,如行雲流水,在這不著痕跡的時間的饋贈中,再一次咀嚼這三個信條,“信”的含義,悄然湧上心頭。

孔子曾說:“不信,則不立身也”。而族譜對信的定義,當然不僅是立身這麼簡單。記得那是我第一次自己去買東西。我買了一支筆,老闆收了十元后,找了我九元。我多麼高興啊!老闆多找了一塊錢,我可以多吃一顆糖了。可是回了家,氣氛卻並非如此。母親的目光,如利劍般穿透我的鎮定,她說:“這隻筆,好像不止一塊吧?”我的臉紅了,畢竟……“寶貝兒,你喜歡聽孔子的話,對不對?孔子說信以立身,那麼,為什麼十減二會等於九呢?”我又記起了族譜中太爺爺寫的家風,心裡慚愧了。“其實,信,誠信,所能帶來的不僅僅是立身,友誼、親情,都建立在信之上。所以,做到信,其實不難。”這是家風的第二道坎,我慶幸,我跨過了。

當然,世間家風千萬種,我不可能一一去領悟和明白,讓我慶幸的是,在初一那年,我領悟了“勇”這第三條家風。

勇是什麼?當然不僅僅是勇敢這一表層,它太寬泛了。媽媽說,勇是指勇於承擔責任,面對自己做出的一切。文學大家葛亞夫也曾說“勇於承擔責任的人,一定是長大了。”我慶幸,在13歲那年,我長大了一點兒。

那時,剛入初中,或多或少的總有點兒不適應。再加上初中語文比小學語文明顯深入了一個層次,所以第一次週考的成績,是我極不願意接受的。又是媽媽來到我身邊,她沒問我成績,而是輕輕在我耳邊說:“孩子,記得我們的家風麼,勇。”儘管媽媽並未點破,我卻明白。這是自三年級起,我第一次敢於面對和總結成績不佳的考試。我想,我的13歲,總算有了點兒實質性的增長。

寫下這篇文章時,我已經上初二了。回憶當前與過去的種種,浮現左宗棠“耕讀傳家”匾額,再比對處事方法和成績。我知道,家風在引領我。

這,就是我的家風故事,一個平凡又特殊,簡單又繁複,淺淡又深刻的,直入人心的故事。

我的家風故事 篇7

國三作文 ,1366字

家是藍天,我是小鳥,沒有它我將無法飛翔;家是雨露,我是小草,沒有它我將無法生長;家是陽光,我是樹苗,沒有它我將無法成長。我在優良家風的薰陶下,逐漸茁壯成長。那麼,什麼是家風呢?

家風是一個家族的傳統風尚,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在我家,家風就是誠信、勤儉、惜時。

誠信,是為人之本。一個人只有誠實守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從小,父親就一直教導我:“做人必須講誠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在我上小學時,曾不慎將老師的物品打壞,我卻棄之不理,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

回到家中,我將此事告訴父母,未料他們卻勃然大怒,嚴厲地訓斥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做了錯事不要緊,敢於承認並改正才是最重要的,怎能把打破的東西丟掉就不管呢?你太讓我們失望了!”我無理反駁,流下了後悔的淚水。第二天,我主動向老師認錯,誰知老師不但沒有批評我,還大加讚賞:“知錯就改是人最重要的品質,遇事就應該這樣!不要逃避,要勇敢面對!”

在此,我在各個方面都變得誠實起來,從不撒謊,總是積極改正錯誤。正是因為我真誠待人,我身邊的夥伴多了起來,大家毫無猜忌。誠實將伴隨我一生,為我的成長助力。

勤儉,是指勤於勞作、生活儉樸。在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變得富裕起來,卻也越來越浪費。“勤儉節約”這四個字總是掛在爺爺的嘴邊,讓我不要忘過去的艱辛,要勤於勞作、勤儉持家。我也一直遵從爺爺的教導,父母也都以身作則,平時從不鋪張浪費,十分節儉。

但在小學畢業後的那個暑假,沒有作業,沒有社會實踐活動,我整天只知道捧著手機和零食,好吃懶做。平常外出也是大手大腳,絲毫沒有節約。終於有一天,父母一把奪過我的手機:“懶惰只會使你不停地退步,最終碌碌無為!而你的浪費也只會使你耗費掉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只有“勤”和“儉”同時實現,才能擁有幸福生活。”

於是,我每天都會幫父母做家務,空閒之餘還會到社群中打掃衛生,美化環境;我用平時節省下來的零花錢為慈善事業助一份力。

現在,即使生活條件優越,我也會勤奮學習,一絲不苟,毫不放鬆自己。

惜時,旨在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寶貴的時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短短的14個字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我的父母每天也是爭分奪秒,不浪費時間,他們做事井井有條。但是,我就一直不能理解:“時間大把大把的,為什麼要那麼匆忙呢?”直到有一次,發生了一件令我終生難忘的事,我對時間的認知才發生了變化。

我受邀參加一位同學的生日聚會,大家玩得很開心,所以聚會結束的時間超過了原定時間。我回到家時已經十點半了,作業卻還一字未動,第二天還需上課。我只得匆匆忙忙補齊了作業。不出所料,我各科的作業都被老師點名批評。回到家,父母意味深長弟對我說:“我們不反對你玩,但也要合理控制,珍惜時間,勞逸結合效率才會高!”

自此,我深刻理解了惜時的意義,做事不再拖拉,不浪費時間,合理地安排時間,做任何事都井然有序。

家風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前進的道路;家風似良師益友,教導我如何做人;家風猶一艘帆船,帶領我乘風破浪,解決成長路上的一個個難題。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但只要有良好的家風,就能夠及時糾正,改正缺點,並激發你的潛能,為你助力!

誠信、勤儉、惜時∙∙∙這不僅是我家的家風,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必將之發揚光大!

我的家風故事 篇8

國小六年級作文 ,522字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而禮儀之首便是孝順父母。古往今來,凡是有所成就的人無一不具有這種高尚的品德。

我的爸爸媽媽也是如此。媽媽有好吃的,全都留給姥姥姥爺吃;有時候下班回到家,雖然筋疲力盡,面對年邁的老人,她總會愉快地和他們一起在廚房忙碌,用心給大家做飯燒菜。爸爸的家鄉在江西,但他還堅持每個月都給家人通電話,噓寒問暖;而且每逢春節,我們一家還會驅車近千公里回江西,和爺爺奶奶一起過春節,給他們拜年。

我正是在這個家庭的薰陶下茁壯成長,我也孝順自己的爸爸媽媽。

記得那是一個秋天,看到家裡的兩種水果:蘋果、梨。我興致大發,決定來做個水果拼盤,給家人解解渴。經過一番努力,整個水果拼盤就大功告成了。

我把誘人的水果拼盤依次給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嘗一遍,看到他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後,我才吃了一小口,真是甜在嘴上,更甜在心裡。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近朱者赤”,良好的家風不僅規範了我的言行舉止,還讓我在耳濡目染中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走出去,我就是家庭的一面鏡子。正所謂“身教重於言傳”,爸爸媽媽用自己的親身實踐來教育我“百善孝為先”,讓我做一個孝順的孩子,懂得感恩、學會回報,長大後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我也一定不會辜負他們的期望!

我的家風故事 篇9

國小五年級作文 ,603字

“小諾,快下來,爸爸帶你去鄉下太爺爺家。”聽見爸爸在樓下的喊聲,我連忙穿好衣服,飛奔下樓。印象中太爺爺黑黑的面板,和藹的臉龐,一個人住,一直不肯和我們到城裡來。

還沒到村口,就聽到了熱鬧的哈哈笑聲。爸爸說今天村裡分魚,村裡的人把池塘的水放完,準備一起分享呢。這樣熱鬧的場景我可沒有見過,特別激動,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了。一來到村廣場,就看到許多人擠在一堆,我鑽進去一看,大吃一驚,整個村廣場的地面上都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魚。每個家庭能分到好幾條,我看到太爺爺的面前只有很少的魚,而且都很小。爸爸站在太爺爺的身後往水桶裡加水,太爺爺笑呵呵地站著看。突然我看到一個人趁爸爸不注意,把太爺爺桶裡的大魚換走,太爺爺看到這一場景,還是笑呵呵的,沒有制止。

回家的路上,我把這個事情說給爸爸聽,爸爸也笑了,說:“他們喜歡吃大魚就讓給他們,我們吃小魚也一樣的。”媽媽說:“你爸爸就和太爺爺一樣不爭不顯不露。”“媽媽,什麼是不爭不顯不露呢?”“就是心態不計較,對人對事謙和。你長大慢慢就明白了。”

現在,我慢慢懂得了太爺爺和爸爸所說的“不爭”。在學校裡排隊上廁所的時候,別人要插到我前面,我讓她,因為她可能比我急;我和小夥伴一起玩兒的時候,我不和大家搶玩具;在乘公交車的時候,我會主動把座位讓給比我更需要的乘客……

一個個溫暖的小家,和諧的小家組成了社會文明的大家庭。讓我們把“和諧”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直傳承下去吧!

我的家風故事 篇10

國小六年級作文 ,975字

自古至今,上至名門望族,下至尋常百姓,都會有自己的家風家訓。如我國近代名人曾國藩就留下了十六字家訓“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並流傳至今。我的家是中國千千萬萬家庭中最為普通的一家,爸爸媽媽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影響很深,我們家始終體現出的是“孝順、勤儉、善良”。

孝順,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對長輩好。在我小的時候,我記得九十多歲的姥姥一直是住在外公外婆家的,後來我聽媽媽跟我說,雖然姥姥有三個兒子,但他們成家立業之後都在城鎮工作,姥姥只願意住在農村,於是外公外婆就接她到家裡照顧,直到姥姥去世,剛好照顧了十年的時間。媽媽說,外公在與外婆一起照顧姥姥時,無怨無悔,外公是醫生,姥姥生病時,都是外公給她打針吃藥,從不抱怨。爸爸媽媽也是以外公外婆為榜樣,對長輩都很尊敬孝順,平時經常打電話回老家,問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只要放假有時間就接他們出來玩,陪他們聊天,做好吃的給他們吃。他們的行為也深深影響著我,平時我也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孝順長輩們。

勤儉,就是勤勞、節約。說到勤勞節約,爺爺奶奶是我們的典範。他們今年都70多歲了,但爺爺還在老家自己種田種地,奶奶餵雞養鴨,什麼事情都自己做。爸爸媽媽想接他們來城裡住,他們都不願意,因為捨不得家裡種養的東西。爸爸媽媽也常常教育我,不要浪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些淺顯的道理也印在了我的心裡,影響著我的言行:作業本沒寫完,就用來打草稿,衣服穿著不跟別人攀比,選擇適合自己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決不偷懶。

善良,我印像最深的就是媽媽常跟我說的一句話:幫助別人就等於幫助自己!記得讀小學時,一位老師的弟弟得了白血病,媽媽知道他們家的困難後,立即發動學校的家長和身邊的朋友,為老師的弟弟捐款,甚至媽媽深圳的朋友都受到媽媽行為的感動,發動他們公司募捐。我還知道媽媽也在默默的做慈善,她以我們家的名義一直堅持每月向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捐獻愛心款,已經有四年多的時間,從未間斷。到了初中,我對媽媽所說的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平時,只要有同學或路人需要幫助,我都會豪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正因為我的這種樂於助人的性格,讓我的人緣關係特別好,也時常會得到朋友們對我的幫助。這不正是“幫助別人就等於幫助自己”的體現嗎?

這就是我們家的家風故事,沒有驚天動地,只有默默無聞。正是這種不經意的言行,潛移默化到了我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