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孔孟相關作文20篇

我心中的孔孟 篇1

國三作文 ,734字

孔孟之道,人人皆知。中華上下五千年,它們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從他們口中說出的每一句話,可以說都是精華;當他們面對高官厚祿時無動於衷,而更多地是為天下百姓著想,他們在帝王面前毫不畏懼,盡心盡力,傾其所能勸諫帝王。他們早已看淡了世界的一切,這恐怕也是他們一直存活在我心中的原因吧。

讓我們先談談孔子。孔子被世人尊稱為“萬世師表”,“聖人”,他的三字經也被廣泛流傳。記得在我小時候,還正在學拼音,爸爸便為我買來了“三字經”的彩色拼音版,我便每天抱著它,一點一點的學,“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天屋子裡都盪漾著我的聲音。後來,學習了語文、歷史後,便離它又近了一步。孔子在那時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在治國時不能為了一己私利,要以民為本;在與人交往時,也要注重自己的德行,通過德行來讓人信服,不做假。他也推崇儒家思想,也是其創始人。正是因為儒家思想,後面歷代帝王,很多都推崇“仁政”,力爭做到人人平等,孔子這位大聖人也永存世人心中。孔子留在我心中的,更多的是他摸著鬍子,穿著長袍,坐在講臺上為弟子們傳道、授課,很是慈祥。

對於孟子,我並不像對待孔子那樣多的關注他,但他留給人們的,不亞於孔子。他曾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就是說,人民是治國的關鍵,在那種戰爭頻頻的時代,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本,這個國家也很快就會滅亡。在我心中,孟子永遠都是那位周遊列國的求學者,他雖年幼喪父,但他卻沒有放棄求知之路,最終成為繼孔子之後第二個提出儒家思想的人。每次提到儒家,第一個想得到都是孔孟,可見,孟子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悠悠五千年,從不改變,從未流失的也有很多,對幫助後人治國之道方面有啟迪和定位的,我認為恐怕也就是孔孟倆人吧。

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2

國三作文 ,876字

時間的長河流淌在歲月中每一個角落。在這條不可知其源又無可望盡終頭的河流中,中華民族的文明,如同一朵朵雪白的浪花,在激流中濺起珍珠。一本本思想鉅著,是那河流匯聚成的汪汪碧潭。一句句格言警句,是那河流從斷崖飛瀉的九天瀑布。在這歷史的流裡,有一股洶湧的浪濤,流至千年卻仍未平息;有一種思想,泛起最純潔的海花,時至今日依舊在放射著萬丈光芒。這股正向未來奔赴的浪濤,正是儒家思想—東方偉大的聖賢,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在春秋這個時代交替,風湧雲動極為強烈的時期。孔子卻以他理智的頭腦和高尚的精神,在疾苦的下層百姓社會中,綻放出了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動人白蓮。

我最早接觸孔子及其言論是在童年時期,那時的我還不懂得那些繁雜的古言。只是聽老師說,"這句是說要你們堅持不懈的。""那句是要你們認真鑽研的。"。在我整個童年中,對於孔子的那套思想,我只是懵懂,且生硬的記住了。老師說"孔子的思想都是聖人之言,民族之經典,我們必須遵守。"當時的我對這句話,並沒有太多的理解,但我對孔子這個人都有豐富的想象,和好奇。

隨著知識的增加,孔子的思想對我的吸引力也在不斷加強。我很想知道,一位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聖賢。是怎樣在諸侯之爭不斷持續,戰火銷煙瀰漫在整個華夏民族的春秋時期,創立出一個讓民族,千年不朽的精神信仰。一個使金龍騰飛的新鮮血液。

每當我想到孔夫子時,浮現在我眼前的不是一個,早已看破世俗,避居山村的學識老者。而是一位為改變社會,和民族精神的戰士。他雖厭惡官場,辭官歸隱。但卻首開私塾,為百姓尋求精神濟糧。他開朗的性情,彷彿讓我隱約看到了一位老者,在風塵僕僕的世界中談笑風生,用一雙充滿希望與自信的眼神盯住未來,微笑點頭後,大笑歸去。

雖孔子已經離我們遠去。但它卻留下了影響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偉大思想,他教我們做人,教我們求知教我們高尚。他以戰火和腐朽為沃土,種下一朵聖潔之花。不論世事滄桑怎般變化。這朵唯美的花兒定將恆綻於世人心中。

現在回想起曾經童年時老師的話。發現曾經那番生硬的話語,早已變成一道耀眼的金光,閃爍在我的心中。

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3

國三作文 ,960字

秋風吹過,枯葉落下,他默默無言地走出了戒備森嚴,冠冕堂皇的王宮。他回頭再看了一眼聖地,苦澀一笑,這樣的情景,他已不知遇到多少次了,君王的不屑,大臣的嘲笑,讓他心中的那一絲傷感與孤獨漫爛,他問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方法真的不對,但是當他走出那所謂的聖地,來到了民間,他眼神裡閃過一絲堅定,閃過一絲悲憫,路邊那衣衫襤褸的乞討的小孩讓他心痛,他走上前,摸著孩子的頭握緊了拳頭,對著天空發誓:我孔夫子一定要讓天下平民百姓過上好日子!

多少年前,隨著一聲啼哭,他出世了,一個新時代由此開始了。他非凡的相貌—脣露齒,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窟,眉有十二彩,目有二十四理,立如鳳峙,坐如龍墩,身長九尺六寸,腰六十圍,預兆了他未來的不俗。他那坎坷的經歷—幼年喪父,中年喪母,老年喪子,磨練了他的意志和性情。

當他信心滿滿,豪氣萬丈地要以"周禮""仁禮"來造福百姓,參加政事,改變時局時,他發現他錯了,魯王對此好不感興趣,他周遊列國,發現各國君主已不會為那所謂的"下層百姓"而放棄他們那所謂的地位,權力,金錢與領土。他為此更是幾度差點獻出自己的生命。他被冷漠,被迫害,更被追殺,一代聖賢卻落到如此地步,但他沒有放棄,他不願放棄,不願放棄那普天之下的百姓,不願放棄自己追求多年的信念,自己的追求。

他想到了另外一種方法,他要讓所有百姓懂得、明白"仁禮",他開創了私塾,那一年他已沒有曾經的活力。但他為"仁"開創了另一種方式,才有了後來的"七十二聖賢"。又是一年初春,聽著弟子們的朗朗書聲,他因改革失敗而多年未曾笑過的臉上浮現出了欣慰的笑,他看著自己的學生,眼眶裡泛出了淚花,他知道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努力,自己夢想將由自己的學生們延續!

終於有一天,他永遠地閉上了自己的眼睛,他的嘴角還在微微上揚,他的眼角還有微微的笑意;他的學生們也沒有哭,眼中只有鬥志"七十二賢""三千弟子"將成就一代神話。一代聖人,從此於世長眠,他留下了什麼?他留下了思想,留下了精神,留下了人才。他的一生始終在為普天百姓而奮鬥,為"仁禮"而拼搏。為國為民,提出了"仁",更是不辭辛苦,周遊列國,他至死也沒有放棄。

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一個頂天立地,愛國愛民的孔夫子,一個誨人不倦,孜孜不倦的孔夫子,一個不輕易放棄,以天下為己任的孔夫子!其非聖人,何為?

我心中的孔子 篇4

國二作文 ,759字

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個靜靜聆聽人的內心與漠漠觀察世界的智慧老人。說是老人,那是從我這個兩千年後的人類眼裡追溯回去的結果,不管從哪方面,他都足以教我、育我去領略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與根。

說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學識上的淵博,面對他高深的學問,顏淵曾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試想,這是怎樣的一種學問能讓這位孔子最欣賞,最器重的學生髮出如此深刻的感嘆。當然,孔子作為一位老師,他的智慧也體現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原來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後天學習的重要性,縱然孔子是誨人不倦的,但這一份"不倦"卻是建立在一個學生對學問痴心向往卻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誠然,細想一下,如果一個學生他自身就不想學,那麼硬逼著他又能有什麼大的效果呢?都說言教重於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處於那樣的亂世,孔夫子以笑面對,樂觀地在思考中漂泊。因此不會在銅鏡前流連,不會看到頭上的銀絲,不會在意何時離去,智慧的光輝洗去了一切,生活因知識而富足。並非什麼也沒有,而是什麼都知足。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一個人要達到完美的人格修養,智、仁、勇,缺一不可。人無完人,只能說夫子在某一個角度,是一個完人。輝煌的文化遺產,傳承千年,教育後人,這個過程是艱辛而具有意義的,它的價值體現在:就像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知識每個人的見解都不盡相同,卻無一是不受益的。夫子的智慧不僅絢爛,並且源遠流長。

孔子,這位為教育的實施,為正氣的傳播,為治國方略的發展而努力奮鬥的偉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煥發著耀眼的光芒,被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含義。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

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5

國二作文 ,740字

一身布衣,成就人生傳奇;七十二賢,演繹千古佳話;儒家經典,芳名流傳千年。他就是歷來被人們追奉的聖人—孔子。

人們都說時間會淡化一切,但孔子的學說卻可以突破時間的捆鎖而獨立存在,我想其中必有其"永恆"的東西存在,這永恆歸其原因有孔子的智慧,亦有孔子永不言棄的精神。

No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正是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深刻表現。

No2:直道而行的精神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No3:與人為善的精神

孔子先生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體現出他的做人的準則。

孔子帶給我的思想的感悟和道德的準則還有很多,無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孔子這一偉大的形象都會永恆不變的烙印在我的心中!

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6

國二作文 ,511字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他生活距離我們的幾千年前以前,離我們很遙遠。沒有人瞭解他的外貌、性格,都只是在書頁上看到了他,所以,每個人都對孔子有著不同的想像,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孔夫子。

那麼,我心中的孔夫子又是怎樣的呢?

在我的心中,孔夫子是一個不是很高大、雄壯的人,他瘦瘦小小,留著長長的白花花的鬍子,手拿一本書,然後教導著他的學生。認認真真、一絲不苟的嚴肅的樣子,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

在我的心中,孔夫子是一個令人仰慕的人。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有七十二人,他被尊為聖人。我一直很喜歡孔子,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通過《史記》、《論語》等記載,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真實鮮活的孔子,可以看到一個豁達、風趣、率性、無私的孔子。他出身於宋國的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身份卑微低賤,相當於當時社會最底層。但他性格開朗,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人。他值得我們每一箇中華兒女銘記在心。

孔聖人雖然已經下在了,但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孔子這個名字,不僅僅是指孔聖人,它還暗含了一種文化,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是它時時刻刻教育著我們,是它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是它使中國文化十分燦爛。

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

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7

高一作文 ,1479字

在我的心中孔子是一個崇高仁愛,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在以往我接觸到的有關於孔子的言論裡,表現出的都是他理智的那面,他的話言簡意賅,發人深省。隨著我對他更多的瞭解之後,突然發現我和許多人都進入了一個對孔子認識的誤區。孔子他也是人,也是一個平凡人,他甚至比我們現在所經歷的都要悲慘,他三歲失去了父親,只有一個二十歲的母親帶著他,他們漂泊在曲阜的巷子裡,因為人生艱辛,七,八歲的孔丘便已懂得了許多事情,就像他後來說的話,(現在看來,其實是特別的幸酸)"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在他十八歲時,又失去了母親,他想把母親和他父親安葬在一塊,可是因為父親去世的時候他才三歲,就算帶著他去過幾次,可又能如何找到他父親的墓?他站在十字路口旁,希望有人能同情他告訴他他父親的墓在哪,後來打動了一位老奶奶才找到了墓並安葬下來。

在他二十歲時,參加季氏擺的宴席,卻被季氏家奴—陽貨(又稱楊虎)擋在了外面,"我家主人請的是士,你來幹嘛"這句話孔丘明顯聽出來,是在侮辱他,但是誰又能在這時抹去他的眼淚,給予他安慰呢。他只能默默地離開。那時的孔子是無助的。

後來他決定通過學習改變他的一生,他決定去宋國學習殷商之禮,學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經過兩年的刻苦學習,他終於學有所成,並且在宋國成了家室,當他準備再次返身回到魯國時,他的妻子生下了一名男嬰,魯國國君魯昭公送了他一條鯉魚,孔丘為了感謝這份恩情,便把他兒子取名為孔鯉,字伯魚,名鯉字魚。這說明什麼?說明了孔丘已經不是當初被人看不起的孔丘了,已經受到當時一位國君的重視了。那時他二十歲,他精通六藝被稱六藝專家,在一個國家危難時向他這樣有才幹的人是及其稀缺的,這也為孔子以後成功的道路做了鋪墊。更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推行仁義的道路便展開了。

在孔子游歷六國的時候他曾經極力向各位君王推行他的"仁制"思想,但是經歷了很多波折,他發現要想真正推行仁制,必須要讓廣大民眾從思想上先接受。因此當他再次回到魯國後,他決定只教書,不參與政事,孔子被後世奉為"萬世師表",在於其思想體系中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適用性的長遠。時至今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很多內容仍然適用於現代社會。他主張"有教無類",打破教育的貴族化;他重視教育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在教學內容上,他強調社會的需要和人格的形成,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學方法上,他提倡啟發式教學,強調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同時,他又"誨人不倦",以身作則。

孔子的一生不平坦,但是他卻沒後悔用其一生去力推禮樂仁義,雖說他所遵從的道是大象天形,超然物外,不限於世間,但是孔子卻把這種道家學派的思想發展為儒家思想,存在與世間。

孔子不是一個神,他只是一個凡人,他也有犯錯誤的時候他也有茫然的時候,就像一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髒的飯粒拿起來吃了。"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所以我們應該以兩顆心去看他,一,是尊敬;二,是平常。以這兩顆心去看待他的可敬和可愛。

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

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8

國二作文 ,711字

從古至今,在蒼茫大陸上湧現出不少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們都有專屬於自己的閃光點。但是我最敬佩的還是"東方聖人"孔夫子。

我心中的孔夫子,有志。那是在一個亂世,民不聊生,戰爭頻繁,諸侯爭霸的時代,當所有知識分子都在找一個救國復興的方法,就在這時孔子出生了。子曰: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是啊,孔子就是這麼一個有志向的人。他認為一個真正有志向的人,就必須堅強的意志,因為他揹負的責任重大,所以成為現實的道路很漫長,因為以"仁"為自己最大的責任,所以是重大的責任。孔子的偉大志向,令人敬佩。孔子為自己立下一個偉大的志向,自己也跟著它越走越遠。

我心中的孔夫子,有智。孔子因同情貧困人民沒錢上學,便開私塾,開始收徒講學。相傳孔子共有3000餘人,其中著名的有70餘人。孔子獨特的教學思想和方法是他教出眾多優秀人才的原因之一。孔子主張"因材施教"的方法,以為每個人的個性不同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更能理解學習的知識。孔子還主張"辦私學",因為在他們的時代"學校"這一名詞只能出現在貴族的字典上,當時大多數都是窮苦人。孔子見此形勢便創立了私塾。這也同樣是他"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

我心中的孔夫子,有才。他傳授的知識都是簡單的,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絢麗的裝飾。他的語句雖短小,但蘊含著極其深厚的哲理。他將一個個難理解的人生哲理,凝鍊成一句句精幹的語言,這難道不是才嗎?

雖然孔夫子離我們已經有兩千多年了,雖然我們當中可能有人不識字,也可能他們一生都沒讀過孔夫子的道德觀念,人生禮教,處世方法,就不可能或多或少得烙上孔子思想的烙印,孔子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他是全中國人民的老師!

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9

國二作文 ,624字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些我們從小勞記的名言,出自一位和藹可親,學識淵博的老人口中,他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時期。讓我們穿越時空,追溯歷史,看看中國的第一聖人—我心中的孔夫子。

孔子,一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名字。小時候,他只作為一個模糊而又幹癟的形象留在我心中。"3000弟子""72賢人"為他蒙上了一層又一層的神祕面紗。長大後,當我親手揭開這些面紗時,才發現他的"聖"果然名副其實。

孔子主張"仁",就是將人民放在第一位。無論什麼制度,對人民有益的,就是好的;對人體有害的,就是不好的。要想統治好一個國家,就要取得民心。所以子貢問政時,他不選擇充足的糧食和強大的武裝力量。仁,還可以理解為仁愛,就是要有善心,以慈悲為懷。所以馬廄中失火,孔子只問人的傷亡情況,不問馬。

孔子主張"禮",子曰:"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成。"可見孔子對禮的重視。禮,有禮貌,尊重的意思。故有"曾子避席"的故事。曾子得知孔子要教他知識後,主動站在席外請教老師。

孔子對待學生一視同仁,只要是自己的弟子,都會盡力的去教導,沒有偏愛誰。所以有"陳亢問伯魚",陳亢起初以為老師會更注重他自己的兒子阿鯉,沒想到阿鯉說孔子只讓他讀《詩》和《禮》

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關心百姓,同情他人,禮貌待人,一視同仁。你的思想文化,影響中國一代又一代人。沒有你,我們也不會這麼精彩。你就是中國思想的奠基者—孔子。

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10

國一作文 ,690字

古今中外,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層出不窮,但在眾多的聖傑之中,最令我敬佩的是我們的東方聖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關於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了,所以我今天就來談一談:我心中的孔子。

我認為他是一個不恥下問,終身求索的人,打破"學在官府"的傳統,成為我國第一個以私人身份公開教學的人。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十五歲到七十歲,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歲,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在這位慈祥的老人身上,我看到的,不僅僅是思想的光輝,更重要的是他對於自己的思想的執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當黑暗的社會拋棄他時,他沒有選擇放棄,也沒有選擇放棄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他有仁人的胸懷,有智者的風範。

縱觀他的名言警句,在我所領悟的格言中,他的一句名言讓我感悟極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光思考不讀書,也是不行的。他告誡我們讀書不能讀死要善於去靈活運用開動腦筋,在讀的同時要反覆思考,思考作者為什麼要這麼寫,它的好處在哪裡?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當然只思考也不行,也要將思考融入課文當中,反覆推敲後才會有所收穫。

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當然這也就是孔子愛人,愛己。孔子不愧為真君子,他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義、禮、智、信傳遍了天下。

我心中的孔子:東方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