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如何走過相關作文20篇

我們要如何走過 篇1

高一作文 ,1005字

時間真的都是無聲無息的溜走,讓我們無從察覺。但現在我們應察覺一些事情。

你知道嗎?你有約100年的時間;

你知道嗎?你已用去五分之一的時間;

當夜深人靜時,請你想一想,自己用這五分之一的時間都做了什麼,到底都做了什麼?這五分之一的時間是你生命的五分之一,而它已被你用去,你又讓它發揮了多少價值?看看現在自己的樣子吧!

我非常喜歡俞敏洪老師的一段話:人生不是一場百米賽跑,而是一場馬拉松。不是你比別人慢一步,你就失敗了,而是你一直前進著,堅持著,跑到終點,你就是成功的。所以一場的從新開始,都為時不晚,晚的是,你不曾開始。

在人生這條長路上,每個人都在綻放。有的人在前段綻放,比如他青少年時無比優秀;有的人在中端綻放,比如他中年時期事業有成;有的人在後段綻放,比如他晚年時期才放出自己的光彩。你沒有必要去羨慕別人某時的綻放,但你有必要相信,自己也能夠綻放。你一直要做的就是——自己打造自己:瞄準自己的方向,砍掉自己的缺點,靜下躁動的心,不斷前行,永不言棄。也許會痛,也許會流血,但請你拋開一切,只跟自己的心跳前行。

對,學習不是人生的全部,但你連人生中最基礎的一步都走不好,以後的人生之路,走的怎會容易?

我曾聽人說:總有一天,你會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後來我體會到:這一天早也好,晚也罷,它遲早會來。當它來臨後你不再是三分熱度,你不再是臨時激情,你不再是暫時努力…你會為了你心中的嚮往而拼盡全力;

你會不再在乎曾經自己是否失敗;

你會不再在乎別人的贊毀飛語;

你會不再在乎自己的華衣麗服;

你會不再在乎曾經兄弟姐妹的街頭歡語。

你只在乎——自己內心想去的那個地方,自己內心想成為的那個人,自己內心想擁有的屬於自己的精彩生命!

也許這樣你會無比孤獨,也許這樣你會無比疲憊,也許這樣你會暫時不被理解,挺住!當你一路走來,再回首,那一個個的日日夜夜,分分秒秒,都讓自己感動地落淚,只因為你為你自己的生命真誠的努力綻放。此時,你定從容而芬芳。

一切都為時不晚。只怕你仍在沉睡,只怕你埋滅自己的天才,只怕你葬送自己的人生。並且,在只過了自己生命五分之一的時光時,就自己斷言;我不可能偉大,我的人生不可能輝煌……

最可悲的不過是:上帝為你安排了完美的人生,只待你努力!可,你卻拒絕……

我們要如何走過?

我們該如何理解“愛” 篇2

國三作文 ,704字

“愛”的含義太豐富了,單從親情這一方面來說,就包括父愛、母愛、手足情、祖孫情等等,那愛是什麼樣的呢?

愛是偉大而美好的。父母日夜辛苦勞累,自己省吃儉用,捨不得給自己多花一分錢,卻天天給孩子穿好的,吃好的。父母們只是殷切地希望兒女可以成才。但我們是否認清了這份愛呢?有些人把父母的愛當作炫耀的資本,穿就穿名牌,吃就吃美味。父母為了滿足孩子的慾望,只得更加拼命賺錢。不懂事的孩子又一次向父母伸手要錢時,父母摸摸平平的口袋卻還咬牙給了錢。日益衰老的父母只得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可有些同學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按時完成,考試專門作弊,父母的心血被他們踏在了腳底下,我們的父母還剩多少時日呢?誰也不知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敬父母,我們要從現在做起。

愛又是聖潔堅貞的。在青春期的學生,心理逐漸成熟,動不動就會臉紅。某某同學在學習階段中交了一位異性朋友,兩人“卿卿我我”,“甜甜蜜蜜”,“愛來戀去”,但他們最終還是分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懂愛的含義與責任。愛不是短暫的好感,不是一時的衝動,也不是在一起就可以了,愛需要時間,但我們只是學生,沒空,愛需要責任,但我們只是孩子,沒有能力,青春的花果確實誘人芬芳,但我們不要太早地“結果”,否則只能結出“酸蘋果”。我們應在青春期努力學習,盡情散發花兒的芬芳。

愛還是無私的。愛不是隻對自己熟悉的人流露,互不相識的人之間也可以有愛。在公交車上,為老奶奶讓個座是對老人的關愛;在路上,扶起摔倒的小朋友是對兒童的關愛;在公園裡,撿起地上的香蕉皮是對他人的關愛。關愛他人,卻不索取回報,這是愛的表現。

只要我們人人擁有一顆愛心,世界將因我們而變得更加美麗。

我們該如何思考 篇3

國二作文 ,1697字

先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在2005年美國召開的機器翻譯大賽中,Google公司沒有編譯一句語法格式的程式碼,卻拿了冠軍。別人在準備語法素材時,他們在做的是連線伺服器。這不是翻譯比賽嗎?怎麼被他們玩成了網路運輸比賽,且聽我來陳述。

計算機的“思考”,由資料積累,資料分析和資料運輸組成。當今,藉助大資料與雲端計算,運算已經變成了提取。人們發現了量變終究可以改變為質變。因此結合上文事例,Google所做的,是連線了因特網,讓機器去提取文章,這個資料總量可謂無窮無盡。在提取完一定量之後,進行分析,哪些句子結構一致等等。在機器的分析學習中,資料庫形成模板。下次再有句子需要翻譯時,直接帶入模板中,一切便迅速完成。當年,Google的翻譯成功率在50%,而現在我們使用的翻譯軟體遠比這個成功率高,這又是為什麼?其實,很簡單,機器經過十多年資料的採集,量大了,自然就更準了。

那麼,人工智慧作為最新的一個機器運算的案例,我們不難發現,它所做的就是學習人類的動作、語言、思路,加以收集與分析,形成資料庫,在需要時加以提取。說白了,它就是在學人類。只是它有點笨,不太聰明,但是這並不影響它學習,因為它量大,總會學會的,只是時間問題。

以上所說,都是在講計算機的“思考”,我們反觀自己,我們又是如何思考的呢?

我們從生理角度說,我們大腦中的腦電波刺激著大腦中的區域,它們也在進行資訊的傳輸。從心理角度講,我們與機器最大的不同,我認為在兩點上:情感與靈魂。先說情感,歷史上的四面楚歌,古人們在秋天看到南飛的雁群而悲,辛棄疾的一份報國殺敵的滿腔熱血……人為什麼會有喜怒哀樂,正是因為情感。情感帶給我們的不是說做什麼事,而是說怎麼做事。研究證明當一個人心情愉悅時學習,他所表現的是我要學。當一個人心情不好時,則表現出衝動、煩躁、憂慮,此時的學習效果肯定大打折扣。這些表明受心情的影響,人們做同一件事,結果可能會截然不同。

說完情感,我們再談靈魂。這也是我想重點講的。

一個人活在世上,是什麼讓他有了思維,是什麼給了他那種無意識,是靈魂。一個人的靈魂決定了他的三觀,更決定了他的有意識。在叔本華所寫的《作為意志與表象世界》,第一章便提及,跳出童年的無意識,我們需要覺醒。這覺醒的是什麼?是靈魂!你的靈魂決定了你是什麼樣子的人。每個人在血體上是一致的。不同的在於靈魂。而我們發現靈魂是不能脫離肉體而存在的。兩者不可分割。靈魂中,你的思考方式是根據你所喜好的方式去進行的。我們知道,為什麼學習中往往會在有新方法的情況下,我們卻選擇了墨守成規,還用老方法去解決。正是因為我們喜歡這種方法,我們知道這是正確的,至少不會出錯。那麼,我們認同的這些方式方法寄託在哪裡?在靈魂裡。靈魂承載了思維。這裡,我想講個我親身經歷的事情。有一次在書城購書時,我偶然碰到一位老教授在講關於靈魂的知識。我很好奇的問他,怎麼去理解靈魂?他用手指了我的手臂,問我:“這是什麼?”我答道:“手臂。”他說:“是你的手臂告訴你這是什麼嗎?錯,是你的靈魂在回答。靈魂給了你無意識的思考。”所以說,若把我們的行為劃分為無意識和有意識,靈魂造就了無意識,同時靈魂加情感也造就了有意識。我們該如何思考,這些便是理解的基礎。

回到那庫克的話中,同情心作為無意識中的情感便不難理解,那麼價值觀,便是打在理解的基礎上的一顆不可缺少的樹。我的理解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尋找人生的價值,即價值觀,而人生的價值在於發現人生的意義。兩者似左右腳,共同邁出,且互不干擾。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我們有著自己的想法。我們在完成某一價值觀的同時發現了新一步的思維,這新的思維給我們以啟迪,使我們發現新的價值認同。正如走路,左腳邁出,邁右腳。可以說若一個人失去了價值觀,就如失去雙腳,寸步難行,唯一能做的,只有去替別人思考,沒有自主意識。如同機器,工作、完成,工作、完成。價值觀失去的人生,不,那根本不能稱作一個真正的人。

所以說,我們懂得機器人與人是可學習不可複製的,人工智慧終會超越人,但一個人若是機器的思維,那麼失去了情感、靈魂、價值,這個人就沒有任何意義所在,他在世上只不是一臺機器罷了。

共享時代,我們該如何面對 篇4

國一作文 ,716字

隨著共享單車的普遍流行越來越多的共享資源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站在大街上放眼望去,共享單車、共享籃球、共享充電寶,幾乎比比皆是。它們已然向我們宣告了共享時代的來臨。那麼,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它們是利還是弊呢?

首先,共享資源的出現無疑對我們有著極大的便利,然我們生活更快捷。比如,當你想要去一個較遠的地方,卻不想去乘那擁擠的公交車時,你可以來到一輛共享單車前,拿出手機,對著上面的二維碼掃一下,解鎖,就可以去你想去的地方,既便利又迅速省事。同時,它也沒有任何汙染,保護了環境。再比如說,你的手機沒電了,可你在外面,沒有電源怎麼辦?共享充電寶的出現幫助人們解決了這個難題。總而言之,共享資源使人們的生活更便利,好處多多。

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它們都有著兩面性。共享資源也是如此,在帶給人們諸多益處的同時,它也展現出了其不好的一面。前不久,有一位女士騎完共享單車以後忘記上鎖結賬便離開了。直到第二次騎時才發現已被被人“免費”騎了九白多分鐘,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我也曾經目睹過這樣的事情:一個人在騎完共享單車後,將車拉進了自己的家裡,直到第二天又拉出來繼續騎。這一件件事的背後,所體現出來的是什麼?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你走在大街上,周圍放滿了共享單車,你必須非常小心地走路,才能避免被車子撞到。這樣的共享單車看上去就讓人覺得非常凌亂,嚴重影響了市容。這是什麼造成的?我想,這是某些素質低下的市民造成的。它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每一個人的素質與教養。

所以,當我們在使用它們的時候,要珍惜它們,小心謹慎地使用它們。在它們給你帶來便利時,請不要將其佔為己有。只有提升了自我的素質,我們才能在這樣一個時代裡做到問心無愧。

碎片化的生活,我們該如何做自己 篇5

碎片化的生活,我們該 ,920字

隨著時代的進步,每個時代的生活方式與需求都大相徑庭。當今時代,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智慧手機的普及,我們獲得資訊和娛樂的方式是越來越多了。我們時常習慣在休閒的時候,空下來的時候開啟手機,刷刷微博,看看新聞,然後把手機關上,繼續工作。

突然有一天,我們發現,我們無法像曾經那樣,花上一個週末的時間,讀一本剛買的書,安安靜靜的坐著,不被外界影響。人們更多是選擇以看電影,逛街,打遊戲這樣容易開始,又容易結束的活動作為空閒時的生活方式。人們發現,自己的時間變得支離破碎。

仔細想想,在地鐵上,公交車上,全是低著頭玩手機的人。手機、網路,似乎已經綁架了我們的生活。總是吵著沒空鍛鍊、沒空學習、沒空散步、沒空看書,但卻總能擠出時間玩兒幾局其實輸贏沒什麼意義的遊戲,在電腦螢幕中跟素不相識的人鬥得你死我活。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話一樣,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肯擠,多少還是會有的。關鍵看你願不願意擠,更關鍵的是看你肯為誰而擠。我們總願意為一些所謂娛樂放鬆的東西擠出本就寶貴的時間,更願意為“今天又沒學習”而找盡藉口,“原諒自己”這件事,我們早已經輕車熟路,對於如何嚴於律己,卻一如既往地難以做到。

當然,我並不是全盤否定碎片化的生活節奏。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偶爾放鬆下來,讀幾篇有意思的小短文也無可厚非,但是,千萬不能把閒暇時的閱讀與正真的閱讀結合起來。回憶一下,我們常常會抱著一大堆讀物回家,然後下定決心,這個假期要把他們讀完,可是就是每天隨意的翻看兩下,還不如手機的誘惑大,一個假期下來,書還是新的。我們總是在為我們的不作為找藉口。

如果只是娛樂消遣,別說碎片,只看標題內容都是可以的,但是真正想學到知識,碎片化的方式是不行的。

當然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可能不適合於大眾的法法卻適合你。但是,相對於我們這樣的的“大眾”來說,碎片固然方便,但也需要我們把他進行整合,進行篩選。就像這篇文章中一些觀點,也是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他們本該毫無關係,但能被整合用於這篇作文。用一句大白話來形容,用五分鐘看別人打遊戲和用五分鐘看別人良好的學習生活經驗,所獲得的收益,自然不用言語。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最後希望自己不要迷失在這個時代,謹以此文告誡自己。

碎片化新時代,我們應如何自處 篇6

碎片化新時代,我們應 ,871字

在這物慾橫流、崇尚科技的時代,移動網際網路已在今天大為發展,佔據了一席之地,逐漸侵襲進入我們的生活之中。

不知何時起,我們的生活逐漸都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購物,碎片化的社交……而這碎片化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心態與認知。

無疑,我們無法否認,碎片化的生活模式已經幾乎徹底融入了我們的骨血裡。因為我們,正處於這時代。站在碎片化中心的漩渦眼裡,我們難以輕易的抽身或改變。是我們引領著碎片化的時代,亦或是,碎片化的時代引領著我們呢?誰也無可知曉。

身處碎片化時代,你就會發現,生活就像一幅巨大的彩色拼圖,五彩斑斕。你每拼上一塊,就又加一塊,這其中不乏是別人幫助你拼上一塊。隨著網際網路遍佈世界的每個角落,很多相應的App、論壇、貼吧等軟體相應誕生。即使你們相隔兩個大洋,你們相隔了16個小時的時差,又或許你們相隔著百年的閱歷……只要你想,你願意,在網際網路龐大的籠罩下,數億萬人就可共享資訊,互相分享心得。並且,當時間被切割,拿出手機點開app,你就可乘擠地鐵、等公交的時間,繼續你未讀完的書,購你想購的物,交你未曾謀面卻暢聊天地的知己好友……我們會生活得更加積極上進,不浪費、珍惜時間的每分每秒,朝著暖陽學會微笑!

然而,萬物都有兩面性,在我們享受著碎片化時代所帶來的益處時,有些傷害也悄然而至。隨著生活節奏過快,人們無法慢下來去體會生活中的美好,去欣賞沿路的秀麗風景。並且用手機隨手一點,消費交易就完成啦。反而使人對消費沒有實感,從而對購物慾望沒有節制,絲毫意識不到已經超出他所能承擔的正常消費。此外,一篇小小的文章或問題,分成n個時間段去讀,無法完整的思考,思維沒有連貫性,也少了很對探索的趣味。最重要的一點是,你在網路上所表現的只是你的一個碎片化形象,別人也是。有很多在生活中活得很壓抑的人仗著別人不知他的真面目,肆無忌憚地隨意發表言論,且不為傷害別人的行為承擔責任,只有發洩自己的壓抑,從而給別人帶來傷害。

碎片化時代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心態與認知。我們應該端正態度,迎接碎片化時代!

碎片化時代,我們應如何自處? 篇7

碎片化時代,我們應如 ,1012字

沐浴著冬日的晨光,倒上一杯茶,捧起一本書,靜靜地研讀一個下午;或是在難擋的酷暑中酣暢淋漓地打起一場球賽,揮灑青春的汗水……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對於如今的我們來說似乎漸漸成了一種奢望。不知從何時起,我們原本完整的生活被一件又一件零碎的瑣事切割成了碎片。

“碎片化”時代的一個主要特徵是我們消耗在交通上的時間大大增加。各色交通工具和私家車是現代人出行的主要方式,而正是這些無止境地換乘、交通堵塞大大減緩了我們的效率,更侵佔了原本屬於工作和學習的時間。

當你在早高峰搭上一輛公交車,放眼望去盡是捧著書嘴裡念念有聲的學生和閉目小憩地上班族。窗外時不時駛過一輛私家車,駕駛座上是爭分奪秒啃幾口早飯還不忘打電話的年輕父母,旁邊還坐著正起勁地划著平板電腦的孩子。地鐵上清一色都是低著頭捧著手機的人群,連路邊的行人都是人手一副耳機。隨著“碎片化”一起誕生的,是城市裡與日俱增的“低頭族”。

發達的網路和智慧手機的推陳出新導致的“低頭族”社會是“碎片化”時代的另一大特徵。現在的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能處理的事情多得超乎人們的想象,由於每天花在交通上的時間太長,很多人選擇在出行的同時用手機處理事物,或是選擇手機遊戲、網路視訊來打發時間。而“低頭族”造成的對於人們生理、精神上的傷害是不言而喻的。

碎片化生活,帶來的是資訊的瑣碎與缺失和工作效率的底下。正是這樣的碎片化,導致我們接收資訊的不完整,因而給社會的正能量和積極發展造成了障礙;正是這樣的碎片化,導致我們很難專心致志地處理一個問題,而是不斷會被周圍的嘈雜所困擾。

那麼,在現代碎片化的洪流中,我們應如何自處?在我看來,我們首先應做到的是關注自己。大資料時代,成千上萬的資訊紛至沓來,我們被淹沒在網路碎片的潮水中,唯一的救命稻草正是自己腳下的孤島。不論是學生、上班族或是退休老人,修養自己是人生永恆的主題。如果能把關注娛樂新聞的時間用來關心時事,把與周圍人進行無意義的聊天談笑的時間用來看書寫字,我們不僅能避免諸多切割時間的“利刃”,更能把自己從周圍的喧囂中摘除出來,實現更好的自我。

其次,學會停下來享受生活。你有多久沒有好好地欣賞過頭頂的天空,沒有看到遠方一片的蔥鬱?身邊的美好何其多,我們更不應在網路的流言蜚語中迷失自我。和家人在晚飯後乘著夜風散散步,和孩子趁著雨後的清新看看大自然的麼美,碎片化的時代似乎也和我們無關了。

生活是瑣碎的,我們更應保持心靈的澄澈與完整,在喧囂中尋找安寧。

真人秀,我們該如何對待 篇8

話題作文 ,449字

近幾年,我們的真人秀可謂是層出不窮,從我們大家廣為所知的《奔跑吧兄弟》、《全員加速中》到《極限挑戰》、《二十四小時》,我們的真人秀節目可以說是井噴式發展。

因而有人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的真人秀嗎?現在的很多真人秀都存在同質化的問題,每個不同的真人秀僅僅是明星不同,但是玩的遊戲、道具已經出現了很大的雷同,因而有人認為應該取消真人秀。

那麼我們想一下為什麼真人秀能夠獲得如此之大的觀看,原因很簡單,因為真人秀把我們平常在電視劇、電影中看到的那些明星拉回現實生活中,極大地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其實相對於他們的影視作品,很多觀眾似乎對他們的真人秀更加上心。對於這種情況,我們不應該一味的阻止,我們應該做好相應的引導,使真人秀除了帶給觀眾歡樂的同時,散發出一種應有的內涵和正能量。

我們應該將那些真人秀的內容發展變得更加真實和純粹,我們需要給真人秀灌注一些文化內涵,藉助真人秀的高收視率,寓教於樂,才應該是我們真正要做的。對待真人秀,我們不能戴著有色眼鏡來看,而應該理性的對待它的優弊端。

古裝劇,我們該如何對待 篇9

話題作文 ,466字

現在的電視劇中古裝劇可謂是越來越多,但是人們對古裝劇的看法卻又很大的分歧,大多數古裝劇的播出隨之而來的總會是很多的吐槽,究其吐槽的原因,也無非就是劇情安排的不合理,演員經常會有穿越的臺詞,明明是唐朝人卻說出了宋朝詞人的詩句;還有就是演員摳圖的問題。

這些問題的確是古裝劇始終存在的問題,很多情況下是編劇未能夠透徹的瞭解那一段的歷史,導致很多的笑話。但是我們作為觀眾,我們看古裝劇看的是劇情,看的是劇中人物的種種,而不是老是把眼光落在那些細枝末節上。有時候的確會因為演員或者後期製作的時候沒注意而出現問題,但是我們不能老是抓著那些細節不放,這樣的話我們看古裝劇似乎就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了。

其實很多古裝劇傳遞出的不僅僅是愛情,更多的是一種家國情懷,最近我剛看完《琅琊榜之風起長林》,這部劇並不能夠稱得上是完全契合歷史,毫無瑕疵可挑,但是劇中蕭平旌那種忠君,那種偉大的家國情懷深深地吸引了我,或許這才應該是我們要從古裝劇中所感悟到的。

同時我們也希望編劇能夠更加用心的去寫劇本,讓古裝劇傳遞出一種人世間美好的情感的同時又不失歷史的真實。

為什麼我們要讀《心經》 篇10

日記 ,492字

《心經》,又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法的精髓之作。在《西遊記》裡我們知道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但歷史人物唐玄奘並非去印度取西經,而是《心經》伴隨他一路的旅程。真正的唐玄奘並沒有遇上妖魔鬼怪,也沒有本領高強的徒弟們保航護駕,但在古代跋山涉水也是困難重重,凡到玄奘覺得心力交瘁的時候,他就地打坐默唸《心經》,就這樣玄奘抵達目的地,終成佛法集大成者。

古往今來,許多歷史人物研讀心經,無論是佛學大師唐玄奘與弘一法師、還是權力至巔的皇帝乾隆,他們深讀《心經》,究竟《心經》蘊藏何種力量?為什麼我們要讀《心經》?正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名字解讀為,透過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而超脫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徑。簡單來說,《心經》有人如何才不痛苦的解答。

在《心經》里人們最熟識的一句莫過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代表世間可見之物,世間一切事物終將是一場空,但我們認為事物終結極為空那就錯了。後一句的空即是色,正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世間事物有著不斷變化的規律狀態。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所以《心經》勸誡世人放下一切執念,看清引發我們情緒背後的本質所在,這才是超脫世俗困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