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返現相關作文20篇

微信返現 篇1

國小六年級作文 ,443字

家裡的牛奶又沒了!放學後,媽媽帶著我上小賣部拎了一箱“特侖蘇”,我跟往常一樣開啟盒子,發現牛奶最上方有張紙,拿起來細看,原來買牛奶還可以抽獎,只要微信掃一掃二維碼,就可以領到10塊錢。興奮的我就跟媽媽要手機,媽媽不答應,要求我做完作業才可以,我噘著嘴,只好先去做作業了。

完成作業後,我又興沖沖地跟媽媽要來了手機,媽媽不但信守承諾,給了我手機,居然還答應我,只要我掃成功,就給我10塊現金!我高興得那叫一個眉飛色舞,哈哈!我迫不及待地開啟微信,小心翼翼地點選掃一掃,順利進入官方網站,著急地等待驗證號,雙眼死死地盯著手機螢幕。

嘀嘀!短訊息果真發來了驗證碼,我竟激動得沒有出息過手發抖,竟輸錯了數字。我真懊惱,這樣到嘴的鴨子飛了。媽媽在旁提醒可以重新再來。我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試試,“耶!成功了!”微信紅包到賬了,我興奮地又叫又跳。10塊錢就這麼被我賺到了!媽媽信守承諾,掏出錢包遞過來10塊。我拿著10塊錢,又是親,又是吻,這好像天上掉餡餅似的!

賺錢了!賺錢了!好開心!好開心!

微信現況反映的是什麼樣的家庭問題 篇2

國三作文 ,754字

現在社會人人都有自己的智慧手機,有著自己的交流方式,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微信。說到微信大多數人都不陌生吧,但是把這個詞和家庭聯絡起來的呢?少之又少吧。

從家長的角度來講我們與他們的時代有較大差距,教育文化思想都是天差地別。這使得假期在家中就沒什麼好聊的,然後在日常時間裡,家長問的問題不是關於學習就是灌一些雞湯,而這些東西對於我們來說這呢的是有點浪費時間。我們平時在學校壓力就比較大回到家裡就想休息一下,而不是聽一個聊不來的人喋喋不休。我們明白這是家長的關心,我們知道這是家長對我們的愛但是我們不想,我們不想像個奴隸一樣每天被人催著去幹事。於是現實中的交流少了。

但是家長不可能對我們置之不理,他們想了解我們,於是就有了微信的父母,他們想在這裡看看他們孩子缺什麼想什麼,他們比誰都想融入我們但是……

家庭教育原本是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我們施以一定教育的行為。這應該是正面的,積極向上的。但是今天有些家長理直氣壯稱:”孩子們自己發在網上的,我也是隨意看到的。而且我們是父母,就算真的看看又怎麼了,我們也是為了他好。?這樣的道德枷鎖直接給了我們。這讓本來是人情味的好事硬生生出現了破裂的印記,我們更加反抗。就這樣兩敗俱傷。

但是我們有著不可推卸的原因,自身的叛逆!又多少人是喜歡跟父母對著幹的,又多少人明知父母的善意卻硬要把它想象成父母的監視器,也許父母可能有那個私心像管著你,但你的明白父母愛你不是義務,他們的義務是把你教育成人,他們可以拒絕你的請求。但他們仍愛你好好體諒他們吧。

同時我希望我們的家長要學會尊重我們,給予我們需要的幫助,但我們也要以更好的態度其迎接父母的善意,只有這樣我們的家庭教育才算成功。令尊與令堂才能看到更好的我們。

微信朋友圈拉票現象 篇3

高三作文 ,1048字

這個時代充斥著競爭,國際間的金融貿易,小到公司內部員工之間的暗流湧動。在利益這條黃金槓桿的作用之下,相互之間搞好關係,設定“特殊暗號,到處籠絡人心等等事件屢見不鮮。”

然,這些本應該出現在成人世界當中的“灰色事件”,卻同樣也發生在了孩子身上。日益氾濫的網路投票渠道,不是家長們動用一切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最佳渠道。但在我看來,這般評選活動的最終結果,實在有失公平。

在網上投票、拉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選舉環節最重要的透明度和公開度。就算拋開結果不講,當孩子們看到可以通過動用人脈來使自己成為“最終贏家”的時候,難以避免的,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做什麼事就靠別人拉拉票就行了”的慣性思維。而這,往壞處說,就是對孩子純潔性的一種抹殺,就好像有一雙無形的大手強制他們認識這個混濁不堪的世界,承受他們這個年齡根本不該存在的“勾心鬥角”。如此,便是對未來社會的一種極其嚴重的間接危害。

同時,當拉票成為一股“腐敗之風”的時候,不可避免的,社會的公平正義問題也會暴露於群眾這盞超大功率的鎂光燈下。這公平麼?顯然,答案是否定的。這就是為什麼最近大火的,被譽為“神仙招架”的《主持人大賽》採用現場投票制,甚至連評委點評都不讓聽?不還是因為聽了點評之後,評審內心會動搖,會對最終選手得分產生影響嗎?這近乎“嚴苛”的制度,再加上專業公證處的實時公證,不正是保護公平的最好外殼嗎?反觀當下,有些家長為了多得選票,將投票群在朋友圈,空間中一次次刷屏,甚至不惜註冊幾十、幾百個賬號選夜刷票。這樣得到的成果,難道是孩子們的真實水平嗎?

由此觀之,微信拉票這一行為確實有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正”這一社會準則。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不少家長把這一切的濫觴歸結為“愛”、“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是這樣的愛是沒有營養的。甚至可能會讓孩子產生過於自信的想法而導致其目中無人。父母愛孩子固然天經地義,但這種方式無異於溺愛,引導孩子樹立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試想,這將會對他們的未來產生多大的影響!

縱然時代發展的趨勢如此,但我們仍應把握住心中的公平正義,即使身處於陰溝之中,但也要心向光芒,在祖國未來的花朵面前做到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共同營造清朗的社會公平。

微信中的陌生人作文 篇4

國三作文 ,3789字

【篇一:微信中的陌生人】

如今的社會是資訊發展,交通流暢的新世紀。所以QQ、微信、微博是上網聊天的神器,我想,必須得跟上社會的腳步呀。所以也為自己申請了QQ、微信賬號。

可是在一次無意中的“搖一搖”下,我便對一位陌生來友產生了欽佩之意。

週末閒暇的時候,我拿出手機打開了微信中的搖一搖,隨便搖了兩下,刷出了一位距離我有200公里遠的陌生人,他的頭像是一所農村小學,備註是:“我想用雙手幫助他們,你呢?”我看了之後,莫名其妙的笑了,心想:“現在的上網人士用的都是非主流,竟然這麼土,退一萬步來說,也沒有什麼閒人在網上呼籲大家關心社會,關愛留守兒童。”我對這個不一般的陌生人產生了興趣。當開啟微信的朋友圈時,那位陌生人幾乎每天都發著不同的愛心說說。甚至都幫忙尋找被拐兒童。難道是做慈善的愛心人士嗎?

有一次,表弟做寒假作業時在網上查全本答案,可有一位好心叔叔發來簡訊道:“好好學習,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表弟嘮叨道:“切,出來發表,用這麼土的圖片。”我笑著看了看,並說道:“連愛心人士都歧視你!”“此話怎講?”我笑而不語,因為我知道那是誰。

於是,我上微信總是點贊陌生人的說說,哦,不,是愛心人士。如今的社會有此人那樣的樸實善良,很少,經過了解,愛心人士是一位40歲的叔叔。

很榮幸,我倆同姓。和張叔叔的一次次交談中,我知道他的兒子曾被人販子拐走過,是他經過慈善網站和愛心人士才找到了。他說因為此事,在他的兒子心中留下了極大的陰影。所以,他才會選擇做此行業。呼籲更多的人關注留守兒童,關心被拐兒童。

我很慶幸認識到了這位“陌生人”,是他讓我又重新看待了這個社會。我相信,只要願意伸出一雙手,世界便會變得如此可愛,充滿愛!

【篇二:微信中的陌生人】

感謝生命中曾經有你,讓我黯淡的生活平添色彩。

—題記

孔子云:“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是啊,時光飛逝,我們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成熟穩重,不再是當初那個幼稚的孩童,歲月的河流早已將我們心中的稜角磨平,生活教會了我們做一個穩重的人,亦教會了我們感恩。感謝微信中的那位陌生人,讓我學會了樂觀面對生活。

當世界的電子通訊越來越發達時,我們這偏遠的小山村也流行起了微信。呵!我當然也是其中的愛好者之一,每天回去登上微信,發一條動態,晒晒自己的心裡高興的事,或因老師補置的作業多而發發牢騷。最近心情不好,成績不盡心意,我發了條動態說:“為什麼我的努力沒有回報,為什麼成績依然如故,不想再堅持了”。剛發表,便有人回覆我“嗨,不要這麼悲觀,你是個聰明的孩子,試著換一種學習方法吧!”我恍然大悟,趕緊說了聲謝謝,便一頭鑽進了書堆裡,試著找尋別的方法。

當閒瑕之時,再一次登上微信,我發現她又給我留言,如“堅持就是勝利!”或“生活其實很精彩,只是需要一雙發現快樂的眼睛”等等,我只知道這個人一直默默關注我,卻不知曉關於他的任何訊息。我依舊上網聊天,而他依然每天給我鼓勵,漸漸的我們成了最親密的網友,“嗨,在嗎”“我一直在啊!”“告訴你一個好訊息,我數學考了115分,總算達到了我的期望值。”“呵,恭喜啊,我就說你努力會有回報的吧!”“嗯,謝謝你啊。”我麼依舊聊天,在我學習遇到困難時,他總是悉心的教導我,他說“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不斷耕耘才能不斷收穫”。當我心情不好時向他發牢騷時,他總是耐心的傾聽後,說“困難與挫折是暫時的,微笑著面對生活吧!”他的幾句話讓我心頭一暖,心情頓時多雲轉晴了。

某一天聊天時,我忽然發現她從來都只是靜靜地傾聽我的話,而我從未了解過關於她的情況,於是,我詢問了她的情況,但她沒有立即告訴我,“明天吧!”她說。我不禁有些小期待,自己在心中勾勒她的樣子—長髮飄飄,如出水芙蓉般清秀,純淨素雅的女子。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的登上微信,等待她的資訊,好久之後,她才發了一張圖片給我,當我看到因雙腿殘疾,而坐在輪椅上的她,驚呆了,她瘦弱的身子彷彿風一吹就會倒,蒼白的臉上卻掛著淺淺的笑,那笑容讓人如沐春風。她的樂觀,讓我從內心震撼,這到底得有多大的意志力讓殘疾的她如此豁達呢?啊!原來是她內心的堅強,正如她所說的“生活其實很美好。”我暗暗的佩服起她來。她的樂觀與堅強感染了我,讓我也變得開朗起來,不再怨天尤人,也讓我對生活憧憬起來”。

現在,我們依然是最親密的網友,我不再只是一個傾訴者,同時也是一個傾聽者。傾聽關於她的點點滴滴,從她的故事中,我知悉了許多學習中從未有過的東西—對生活的態度。

微信中從未謀面的陌生人,感謝你讓我真正成長起來。

【篇三:微信中的陌生人作文】

雙手捧著媽媽的手機,眼睛酸脹得難受,我心中似有浪濤回湧激盪,在心間久久迴盪。那螢幕上閃爍的熟悉的頭像竟是陌生人,而上面的備註赫然寫著:老公。

時間回到一個月以前,我迷上了微信,父母幾次欲言又止,當天晚上便有名為陌生人的加我為好友。平時我喜歡用日記記錄下心底柔軟的感受與觸動,卻從未有勇氣將它示於人前。用文字編織華美世界是我的夢想,可現實中我的作文總不盡如意,語文測驗中我的作文又離題了。心中苦悶,開啟微信,鍵入:“怎麼辦?我似乎是文字的痴漢,作文這關總過不去。夢想,遙不可及……”沒想到陌生人竟回覆了我:“夢想其實離你很近,只是你對自己不自信罷了。”這句話使我的心情好了一點,“可我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別怕,我也是這樣過來的,首先你要……”那天晚上,陌生人給了我很多建議,我們聊得很開心。

漸漸地,和陌生人聊天成了我的一種習慣,我向他發牢騷他只是靜靜地聽著,我心裡有什麼煩惱向他傾訴他總能幫我想出解決的辦法,他能很快理解我的負面情緒,給我很詼諧又溫暖的安慰。我也曾疑惑過,他究竟是誰?為什麼他這麼會理解我?可陌生人的回答總是滴水不漏,時間長了,我也就釋然了,就讓他以陌生人的身份存在吧。我也開始把日記給他看,他鼓勵我參報作文競賽,我猶豫過但在他的堅持下投了稿。

而就在剛才,媽媽的手機在沙發上震動,我好奇的開啟,卻發現了這個祕密。難怪!難怪他對我一直很有耐心,難怪他會這麼理解我的處境,他竟是我爸爸,他竟一直用這種方式參與我的青春,默默守護著我。我顫抖著把手機放回原位,拭去眼角的溼意,哽咽著回了房。

幾天後,月明風清,窗外繁星點點,恰似我此刻喜悅的心情,我迫不及待地向陌生人發去訊息“我的作文獲了全國一等獎,多虧你勸我堅持。”“真棒!恭喜你,早說了你有文采,哈哈,還是我慧眼識珠。”看著螢幕上的話語,心裡暖暖的,彷彿純水,甘醇而回味悠長。翻開日記,我繼續用筆記錄下生活的點滴,記錄下此刻獨屬於我的幸福感受:感謝你一路走來的默默相伴,因為有你,我在成長途中不至於氣餒放棄,是你用詼諧而又溫暖的話語,撐起了我夢想的藍天。

你是我微信中的陌生人,是我現實生活中最熟悉的人,更是我人生的指路人!

【篇四:微信中的陌生人】

自從上了初中以後,壓力變大了,整日便心煩氣躁,在書海中沉浮。回到家中也鬱鬱寡歡。

這時的父母,總是小心翼翼的,甚是有些唯唯諾諾,問我在學習上的一些情況。我真的,真的是竭力剋制自己了,卻是很不耐煩地衝他們說句:“不知道。”留下他們面面相覷。

心情著實不大樂觀。便開啟微信,閃出一條好友驗證。皺著眉頭看了看,似乎不認識,是位陌生人,不過,我還是同意了他的請求。對方似乎一直線上,我剛同意,他便回覆了我:你好啊,這麼晚了,怎麼還不休息。他的問候頓時讓我對他產生了好意,。於是便和他聊了起來。他對我似乎很熟悉,我也對他沒什麼戒心,畢竟,陌生人而已。於是,便將自己近期的煩心事一股腦地全告訴了他,他一直在勸導我,叫我放輕鬆,不必有太大壓力,學習,只要盡力了,結果如何都不重要。我苦笑著告訴他,爸媽可不這樣認為的,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佼佼者呢。他告訴我,每位父母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中龍鳳,但是,如果孩子盡力了,最終的結果不盡人意,父母終究是會理解的。他還一個勁心地勸我,多和父母交流,多向父母傾訴,父母總歸是“過來人”,會給我們好的建議的。我佯裝生氣地問他:“說,你是不是我爸媽派來的奸細?”那天,我們聊了好久,直到晚上十一點,在他一遍又一遍地催促下,我關上了手機。

近來卻是有許多事,但和許多人一樣,不願對父母說,寧肯將自己所有的心事傾倒給所不熟識的人。這個陌生人,在正確的時間來到了我的世界。

此後,我常與他聊天,訴說我的心事,也聽從他的建議,漸漸地開始和父母交流。於是,我的初三,漸漸明朗。很感謝他,那個等我做完作業,又陪我聊天,直到午夜時分,那個微信中的陌生人才催促我去睡覺。

我變了,烏雲散去,我的天空依舊晴朗,連同父母,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起來,不過,他們最近休息地早了,卻似乎是更加疲倦了……

那天,剛做完作業,想要與我的陌生人共同分享學校發生的趣事,手機卻沒電了,便去父母的房間取充電寶,推門而入,他們正盯著手機螢幕聚精會神地看,我笑道:“你們也不學好啊,竟也玩手機到這麼晚,呵呵……”可看到手機螢幕時,我卻怎麼也笑不出來,他們在玩微信,上面有兩個我十分熟悉的頭像和暱稱,一個是我的,還有一個,是那個“陌生人”。

直到這時,我才明白,父母為了我的成長,可謂費盡了“心機”。夜已深,而我心潮澎湃,久不能寐,想大聲喊出:“爸爸,媽媽,我愛你們,我再也不會讓你們操太多太多的心了!”

關於微信朋友圈的作文 篇5

話題作文 ,3011字

【篇一:關於微信朋友圈的作文】

每次外婆叫我吃飯時,我都要說這一句話,而外婆總是一臉疑惑,卻只是嘀咕幾句,便坐回飯桌等我。

猶記得那天傍晚,餘暉從回家路上的香樟樹上跳下來,落在我的頭髮上,我的肩膀上,我的書包上,最後落在地面上,濺出一片片小光斑。微風蹭著我的臉,癢癢的,感覺自己像玻璃一樣透明瞭。

到了家門口,平時不善交際的外婆竟然坐在人群中聊天!呆立了三秒,方才去提醒外婆該回家了。誰知?她老人家卻引用了我的一句“名言”:“等一下,我刷朋友圈呢!”

我噗嗤一下笑出聲來。“好好好,我等一下。”沒過一會兒,外婆便抬頭挺胸,大步流星的跨進了家門。

一進屋,我再也忍不住了,恨不得在地上打起滾來笑。外婆摸不著頭腦:“我剛剛是在刷朋友圈啊!你笑什麼?”

“外婆,朋友圈不是指現實中的朋友圍在一起,而是手機上一個叫微信的軟體中的一個功能,能讓你知道身邊人的新鮮事。”

“我可不明白,手機什麼的我也不懂,我做飯去了。”外婆沮喪的邁進廚房。我還是忍不住,偷偷地笑了起來。

幾天之後,原本吃完晚飯就會出去散步的外婆卻一直躲在房間裡,還把門反鎖起來。妹妹也總時不時的向我傻笑,還經常和外婆嘀嘀咕咕的。整個家似乎籠罩了一層迷霧,神祕兮兮的!

一天晚上,趁著外婆洗衣服,而妹妹又在看電視,我小心翼翼的推開了外婆的房門。

床,椅子,衣櫃,桌子……沒什麼呀!不對!桌子!桌子上有一部智慧手機!

點開螢幕來。好呀!竟然還上了鎖!我失望的放下手機,四處看看,除此以外,再也沒有什麼奇怪了呀?

外婆又不會用智慧機,那她整晚整晚的躲在房間裡幹什麼呢!我苦思不得其解。

不久,我上了高中,一個星期才能回家一次。做完作業,看時間還早,便開啟微信,刷起了朋友圈。刷著刷著,我的眼眶就溼潤了—“穎穎,外婆想你了!”

天啊!外婆學會了刷朋友圈了!

淺淺的月光流進我的窗戶,漫到我的夢裡,柔柔的,暖暖的。

外婆戴著老花鏡,端坐在桌前,正在僵硬的戳著手機上的按鍵。她是那麼認真,那麼慈祥!

此後,我的微信朋友圈裡便有了外婆的動態。每當點開朋友圈,滿心的溫暖都溢了出來。

【篇二:關於微信朋友圈的作文】

新世紀需要更多的創新與研究。

現代社會青少年普遍玩QQ然而現在大多數中年人更喜歡微信。微信中比較特別的功能就屬朋友圈。但又試問這種朋友圈真的真實可靠存在麼?

追溯到初中三年乃至小學六年,我們難道真的真正明白朋友圈的意義嗎?最簡單的理解也是我們最初的理解--朋友圈就是所謂的許許多多的朋友組成的圈子,有所謂的知己和閨蜜。

現代的人將那些只在朋友圈晒晒照片晒晒許多事情的便視為朋友,更為離譜的將微信上的好友認為是“朋友”。朋友的真正含義是什麼?那些嘴上說說背地裡卻道你的不好?那些平日裡與你形影不離一旦分開一段時間卻只像是似曾相識的兩個人互相擦肩而過而已的人?你試問你自己小學或者初中和你關係最好的那個人還在你身邊嗎?你們現在還聯絡嗎?你們見面還互相打招呼嗎?

曾經在書中看到一個類似的統計,一位初中女生到了初中與小學同學聯絡的次數就越來越少。據統計,剛進入初中的時候,遇見老同學很高興,關係似以前一樣--或許那是因為在新的環境下感到陌生與迷茫。但隨著時間地慢慢推移見到初中同學更為親切,而見到小學同學則感到越來越陌生,甚至選擇了躲避。

在許多人看來初中三年與高中三年的友誼十分的珍貴與稀少,將那些經常和自己玩耍的人當做朋友,也就逐步構成了一個朋友圈。

朋友圈,在我看來便是一個圈子將所有的朋友集中在一起。你可能會問所有的朋友怎麼會全部在一起,我想說那是會有一個前提--真正的朋友圈要有真正的朋友。

真正的朋友圈不需要任何語言去描述而是自然形成一個無形的圈子,真正的朋友會在你真正需要的時候隨時出現,而不是在朋友圈裡晒自我。

朋友圈對我們來說利有多少弊又有多少呢?

新聞曾經報道過一名女子在出車禍之後不是打電話找救護車而是拿出手機自拍一張發到朋友圈。朋友圈會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但是或許對於部分人朋友圈交友會更容易些。

在這個社會時代,朋友與朋友圈之間的關係有區別,但我們是否又該反思我們對朋友圈是什麼樣的態度?

【篇三:關於微信朋友圈的作文】

天涯成了咫尺,只是少了言語。

—題記

圓圓圈圈,圓圓圈圈。一個朋友圈,網住人們的思念,一個朋友圈牽涉人們的心田,一個朋友圈,只留下自己沉默的語言……圈多了,或許絆住了我們的語言,圓多了,或許也鎖上人們的心田。

依稀的歌聲傳入“曾經是圍繞在一起,無話不說的兄弟,現在難得再相聚,卻都已低頭不語,你拍照分享朋友圈,覺得最有意義,卻忘記把簡單快樂的留在這裡……”嫋嫋餘聲,如同澀澀的柿子,給人留下難言的酸甜。時間太細,指縫太寬,不知覺初中畢業我們已分別三年,三年的思念、掛念佔滿了我們的朋友圈,只是圈中一條條問候多了幾許精緻,少了一絲真誠;一份祝福多了幾分重複,少了幾縷真情,只是……只是再到我們相遇,已不知從何說起。難得的同學聚會來得很齊,如同十五的月亮整整齊齊。然而人手一部手機,人沒有言語,手機佔了先機。留念往昔?拍照、分享、點贊……流程以下,是我們不再熱情的心。熱鬧的飯桌上手機林立,但聽那,四起的快門聲揚在耳底,上湯,拍湯;上菜,拍菜,直到把熱菜拍成冷菜而已!或許可以說朋友圈中的距離成了友誼,而面對面我們的距離成了友誼!無言漫步,我想問朋友圈把那份快樂愛笑的你們,都丟在了那裡?

如果說朋友圈中的天涯是咫尺,那咫尺天涯的你們還好嗎?

細碎的嘆息,沉默的身影“曾經回到家,總要關心爸媽的身體,現在卻不停盯著,讓你沉默的手機,你總會花很多時間點贊在人群,卻忘記對爸媽說聲我愛你……”那是父母蒼老的背影,他們不在你的朋友圈中,你也不要找尋。他們的距離真的只是一手圈的距離,你望著朋友圈回覆訊息,他們卻在看著你。人在一起,朋友圈卻讓你們的心遠隔千里。在過年的聚會上大家歡聚一堂,可歡鬧的背後總有叮嚀的提醒,笑聲停滯幾分鐘,抿了抿嘴角,從因歡樂而脫下的外衣中摸出手機,凝神望幾眼,隨後手指翻飛……等再次抬頭,朋友圈的訊息提醒仍響個不停,留下的是父母親朋遙遠的背影。這是如今的中國,這是我們現在的生活,這是朋友圈中最遙遠的距離。而我卻想說:手機不是你的情人,不需要你的愛憐珍惜,而父母是你的親人,需要的不是你朋友圈中的訪問而已!

朋友圈中的字元太輕“輕”,請放下手機,對父母“用力”說聲我愛你。

成年的鳥兒總要離巢,成長的我們總要離開家長的懷抱,一切過後我們心中永遠記著家的好,然而家不能用手機稱量,親情不能用朋友圈來依靠。訊息過後,留下的是心中的空落,朋友圈帶走了的不僅僅是一份回覆而是火熱的心。社會不斷飛躍,科技也日新月異,朋友圈本為拉近人們的距離,卻發現它將我們的心遠離。回覆多了,情也淡了,單調的語言,表達不出我們的思念。“以為最遠的距離是失去你的訊息,以為最近的關係發著資訊,以為最美的風景是照片中的記憶……”寂寞歌聲中帶著壓抑,但更不要忘了聽下一句:

“放下手機,讓愛回到生活軌跡……”

曾經是寂寞帶走思念,而如今卻是朋友圈帶回想念,可是縱觀社會,朋友圈的“氾濫”已經讓真情不再可貴,那朋友圈中越來越疏遠的朋友關係也讓我們警覺……當朋友圈的訊息堆疊成為丈量一切的距離,請放下手機,從圈中回到我們的懷抱裡!

正如歌中所唱:“放下手機,讓愛回到生活的軌跡。”而於我們而言,請讓朋友圈中的距離迴歸故里。

以微信為話題 篇6

國小六年級作文 ,616字

微信是一個幾乎人人手機上都有的網路社交平臺,下載數量突破了13。7億,佈滿全國。但沒有一件東西會是十全十美的,有好處就有壞處。

好處一:就算你的朋友和你遠隔千里之外,但只要幾秒鐘就可以把你想說的話傳到另外一個人的手機上,這速度郵遞員辦不到。就算是飛機也難以想象這速度。

好處二:相信很多的人都會對紅包感興趣,那麼微信也有這個功能,可以單獨給一個人發紅包,也可以發拼手氣的紅包,只要誰眼疾手快,搶到大紅包裡的第一個小紅包,那麼獲得的錢也一定是最多的。

好處三: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到朋友們的各種奇聞趣事,也可以開啟網路連線,可以在下方留言,而發出資訊的人也可以在下方回覆評論。

壞處一:微信的搖一搖,搖出的陌生人較多。如果不慎交友,就會給不法分子一些可趁之機。因此他們會不擇手段的去騙取你的財產,而這種事例也是在身邊最常發生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

壞處二:雖然朋友圈上全都是奇聞趣事,但是也有些造謠者在朋友圈上散佈謠言,什麼地球就要毀滅了,太陽要停止運轉了……各種奇葩的事情都會在朋友圈上顯示。此時我們的心是恍惚的,而那些造謠者卻是暗暗自樂的。

壞處三:在你休息時,如果沒有及時關閉微信,那麼微信的朋友圈或群就會不停的刷著訊息,如果沒有把手機關閉靜音就會滴滴滴滴地響個不停,打擾你休息。雖然想去關掉它,但是他們如果在談論你,又不得不回答。

微信既能給人們帶來方便,也能給人們帶來危害。但我希望危害減少一點,帶給人們的好處更多一些。

微信痴迷是個“病” 篇7

國小三年級作文 ,411字

自從有了微信,我媽就加入了低頭族的行列:坐車的時候玩微信、一邊走路一邊玩微信、一回家就坐在沙發上玩微信。有一次我半夜起來尿尿,發現房間裡有亮光,以為有小偷進來了,我就拿了根棍子衝了進去,萬萬沒想到的是原來是老媽在刷朋友圈時手機發出的亮光。還有一次,我們一家人在逛街,老媽一個人落在後面玩微信,等我和老爸出了那條街,我們見老媽遲遲不來,便折回去找她,發現她的時候,看見老媽坐在地上,我趕緊跑過去問她發生什麼事了?老媽說,在走路時刷朋友圈,結果在下臺階的時候摔了一跤。

我們班有個同學,也是我的好朋友,非常喜歡刷朋友圈。星期天我去他家玩,他一直抱著個ipad刷朋友圈,我都不知道接下來要幹嘛了,只能坐在那兒等他,等到無聊的時候,我告訴他,我要回家了,那個傢伙頭也不回,直接甩了一句,“你愛走不走,沒人管你。”我就非常生氣直接回家了,回到家看了看朋友圈發現他竟然刷了十幾條資訊。

我覺得玩微信上癮是個病,時間久了這病就沒法治了。

小心微信 篇8

國小五年級作文 ,456字

我的媽媽成了一個“微信控”,成天動不動就看微信,就算只有一點兒時間也不放過。早上,我六點多起來上廁所,去老媽房裡一看,嘿,老媽正躺在被窩裡偷偷地看手機,我一看,嘿,她正在把朋友發的東西一遍又一遍地看著呢!我叫了一聲“別看了!不要眼睛了?”我老媽只好放下手機起床。

過了一會兒,老媽去上洗手間了,我寫了半個小時作業了,她怎麼還沒出來?我開啟門一看,原來她正坐在馬桶上津津有味地看微信呢……

微信的危害不止是霸佔了我們的時間,對我們的安全也有影響。我經常看到報紙上寫著:某某某在開車時看微信,結果自己出了交通事故。

還有人簡直對微信著了魔,走路看,吃飯看,上廁所看,就差一個睡著了之後夢遊起來看了。我想:微信雖然是一個好平臺,但是它卻會使非常多的人著迷到痴狂,我認為還是要控制好微信的使用時間,應該讓微信成為我們的工具,不要讓我們成為微信的奴隸!

如果我們一味沉迷於微信,將會造就出許多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無所事事的人。

微信固然好,也要有節制,別“上癮”了,我估計,能在微信面前管好自己的人越來越少了,小心微信呀!

微信的魔力 篇9

國小五年級作文 ,568字

“微信”不知何時開始流行起來,許多人一刷就停不下來。

在車站,很多人低頭刷微信、回訊息、轉發圖片;在電梯裡,有些人也在點“贊。”只要有wifi的地方,就有人在刷著微信。微信,究竟有什麼魔力,能使這麼多人上癮、痴迷?

我為了探索,開了微信,用老媽的號,登了進去。通訊錄裡,有大姨二姨這些經常聯絡的人,也有一些老媽沒對我提起的人。

一進去,我就發現了一個新奇的東西—朋友圈。一進朋友圈,馬上能看見各種人發的訊息與評論。有人發食物的照片、有人展示新買的衣服、有人秀自拍、還有人發搞笑視訊……什麼內容都有。

“騰訊新聞”裡,記錄了每天的新鮮事兒,語音通話讓不怎麼識字的人也能用微信輕鬆與人交流……微信,確實十分新鮮。它能把人表達問候的方式變得花樣,讓qq玩膩了的人感到十分新奇和快捷。

微信上的“掃一掃”讓人們輕鬆加好友;而“搖一搖”則讓鄰居成為好友,增進了解,拓展社交。

微信上還能做“交易”,有不少開微店的人把商品“晒”出來,將各種產品賣給親朋好友。

微信有一種魔力,將人們放在一個雖有交集卻次數絕少的空間。即使一無所有,但感覺已把天下握在手中。我沒有被迷住,但這是因為我已有qq,平時照顧它就很不容易,哪還顧得了微信?

但是微信確實有一種魔力,讓人們即使近在咫尺,也彷彿隔了千山萬水。而隔了極遠的人,卻似乎近在眼前。

微信上亦可敘親情 篇10

國二作文 ,857字

近年來,微信上表達親情的現象越來越常見,用大眾傳媒表達幸福逐漸成為年輕人的新常態。有人對此表示贊同,為他們傳遞親情的行為點贊。而有人卻對此提出批評,認為他們的行為過於形式主義。而我卻認為:通過大眾傳媒能更好的表達親情,微信上亦可敘親情。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時代科技的發展,人們表達親情方式的創新。這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而是一種更為方便地表達親情的方式。

微信上敘親情,能拉近我們與我們與親人的感情。在古代,交通網路的不普及,造成“車,馬,郵件都慢”,人們表達親情的方式極為困難,只能通過題詩來表達對親人的傷恨。而今,人們不需要走過“山路十八彎”,只需輕輕一點,指尖之下,微信之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再次拉近。微信上敘親情,人與人走得更近,讓人再次感受到人情溫暖。

然而,社會上總有一些嘈雜之聲。有人站在道德的高處批評此行為,冠以“形式主義”的名頭抵制這種行為。但,在我看來,這是他們的短見,微信上表達親情並非一定是虛情假意。人們既然敢用微信表達親情,一定是感受到親情的溫暖,你們又何必沒有依據的妄加點評。

更重要的是,微信敘親情不僅僅只是表面是的表達,更是深沉意義是人們善意的提醒,提醒著人們去關心自己的親人,而不要讓他們受到冷落。或許你會說,親情還需要提醒嗎。但是,親情就是需要提醒。正如畢淑敏所言,我們總是被提醒各種各樣的事情,但總是忽略“提醒幸福”。而親情就是這份“幸福”。也與你在一天忙碌的生活下,想想親情,不需多大的舉動,一個電話問候,一個微信聊天,就能讓你感受到親情的美好。

有人說,親情的表達還是要付出實際行動,“常回家看看”,為父母洗洗腳捶捶背,但是,資訊的飛速發展讓我們來不及喘息,我們沒辦法每天都“回家看看”“為父母洗洗腳捶捶背”,而微信上敘親情則能給人一種溫情感,讓人被親情籠罩,遠距離實現近親情。

是的,時代需要親情感,但我不想用“父母在,不遠有,遊必有方”的古訓拿出來供大家研讀,只想提醒大家在忙碌下也要想著親情。而親情的表達通過微信這更直接,更方便,更溫暖。微信亦可敘親情。

雙刃劍——微信帶來的碎片生活 篇11

雙刃劍——微信帶來的 ,901字

“碎片化”一詞,在上世紀80年代常見於“後現代主義”的有關研究文獻中。原意是指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21世紀後,我國以黃升民為代表的學者把碎片化引入了傳播學的研究中,廣泛應用於傳媒研究,其概念定義為:社會階層的多元裂化,並導致消費者細分,媒介小眾化。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微信就是碎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微信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無論對方身在何處都可以聯絡上。以前聯絡別人都要通過電話、簡訊,不僅費用高,電話打久了還會頭暈腦脹。現在有了微信,只要點點手指就可以,圖片、表情等等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有趣、高效。微信中還有很多公眾號,有些十分有用,比如“德國之聲”之類,天天會發布一些有關德語學習的推送,我們可以在工作閒暇聽,從而學習在碎片時間裡就完成了。人們也可以在公眾號裡看到很多時事新聞,獲得資訊非常快。

但是這份高速便捷也給我們帶來不利之處。微信在使交流變得快速簡便的同時,也改變了交流的方式。當人在面對面談話時,我們一般不會每句話只有三兩個字,面對面時還能通過對方的面部表情、語音語調、身體語言等來知道對方的真實情緒和事件緊急程度。而微信現在總是三兩個字一發,沒有整體性,邏輯混亂,長此以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會受到影響,表達的文字就顯得乾巴巴的,有情感枯竭的傾向。微信裡還會掩蓋人們真實的情緒和意圖,造成誤解,有一定風險。有時發言者心情激動發的一條朋友圈,而看的人毫無波動地看完,也只是習慣性附和評價或點贊,這件事就顯得毫無意義了。另外,公眾號裡的資訊,就算同一件事,不同公眾號就會有不同的版本,各有刪減,更有斷章取義的,只是把完整事件中擷取自己所需或者說認可的部分發送。這樣不僅誤導了讀者,而且還會通過閱讀者的轉發導致錯誤資訊廣泛傳播。甚至有些標題黨胡編亂造,推送虛假資訊,讀者還會深信不疑,反而對真相嗤之以鼻。所謂人云亦云,三人成虎,眾口鑠金,也造成了不少悲劇。

總之,碎片化的資訊就是一把雙刃劍,不能完全算一件好事,但也不能因為它的一些負面作用就把其定義為百害之首,這應該如何管理碎片,控制碎片,利用碎片,使其為工作生活帶來更大的好處,這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

微信碎化了的時間 篇12

微信碎化了的時間作文 ,565字

2017年,我開始用上了微信,同學之間都加上了微信,成立了微信群。只要一回家,我就想拿上手機,週末出門,我也想拿上手機,帶著它坐公交車,帶著它擠地鐵,帶著它吃飯。我不想錯過朋友圈的每條新鮮事,也不想錯過同學群中的各式資訊,不然我就感覺和同學沒有共同話題了。

微信,這個原本是用來填補碎片時間的工具,到頭來卻嚴重影響了我的學習生活。

四點,回到家,放下書包的第一件事,我就是拿起手機,開啟微信,看看朋友圈有沒有新資訊,同學是不是都到家了。

五點,吃晚飯了,趁大人不注意拍幾張照片,告訴同學我家今天吃點啥。

快六點了,明明在埋頭做作業,心卻記著手機,不曉得前面發的朋友圈,大家都評論啥了?趁機再拿出來重新整理一下。

七點了,作業還只完成一項,媽媽在我的身後看書,監督著我。手機在抽屜裡震動,哎,不曉得同學都聊些啥,真想拿出來看一看。朝後瞄了眼媽媽,看她起身出去了,趕緊拉開抽屜,點開手機……

九點了,我的作業還沒完成,媽媽已經很生氣了,不得已才專心埋頭趕作業。

上床睡覺前,也要擠出點時間刷下微信,告訴同學我做完作業了。睡下了還想著朋友圈裡的八卦帖子。

微信把我完整的學習時間撕成了各個零塊,嚴重影響了我的速度,降低了學習的質量。媽媽很快發現了其中的緣由,沒收了手機。

手機沒了,我也和微信說再見了,感覺心也平靜了,一切又恢復了原樣。

姥爺學玩微信 篇13

國一作文 ,475字

姥爺最近也學起了潮流,趕起了時尚。

姥爺見我們一直盯著手機,對手機也逐漸來了興趣。他拿著手機東摸摸西看看的,彷彿在看動物園裡邊的大猴子。

看姥爺這麼感興趣,於是我便提議:“姥爺,我教你玩手機吧!”姥爺欣然接受。

我開啟微信,給姥爺介紹起微信的詳細流程。我直接用微信與媽媽視訊,便見姥爺的眼睛睜得如銅鈴般一樣大。“你媽媽怎麼會出現在那個裡面?”姥爺的問題讓我哭笑不得。“姥爺,微信可以發信息,還能與人視訊聊天,就像面對面一樣。”“這麼神奇?”看著姥爺那一副疑惑不解的樣子,我詳細解釋了起來。

說了半天,也不知姥爺聽懂了沒有。為了試驗一下自己的勞動成果,我便給姥爺創了一個微信賬號。

“諾,姥爺,就是這樣……您輸入密碼吧!”我耐心地說。

“啊,我不知道密碼呀?”姥爺一臉迷茫。

“oh!”我雙手捂額,“不是的,姥爺,這個是要你自己想密碼,以後方便自己的登陸,也防止盜號。”我儘量讓自己心平氣和。

“哦……咦?那為什麼要設定密碼呢,直接登不就行了嗎?這手機我怎麼點不動?”

“天啦!”我徹底暴走,“姥爺,您還沒有輸入微信密碼!”

真是一個糊塗又可愛的姥爺!

微信的寵愛 篇14

微信的寵愛作文450 ,443字

當今社會是資訊化的時代,手機已經成為人們形影不離的朋友。當人們起床睡覺時,工作閒暇時…甚至朋友聚餐時都握著手機,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看著微信。或許在聊天,或許在遊戲,也可能在接受接受心靈雞湯的洗禮…。

微信的資訊內容短小,內容廣泛,上至國家大事,小到個人心情都可以通過微信來實現。我對微信的喜愛是因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記得有一次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心情不好的照片,沒過多久,各種問候關懷就不停地閃現,我立即情轉多雲,原來有那麼多同學在關注我,關心我。我立即發了一張喜笑顏開的卡通圖,不停地點贊雪片樣的飛來。

微信也是我學習的好幫手,當我加了學習的公眾號,可以隨時得到最新的題型,最佳的解題思路,當然也可以微信朋友圈解惑。

微信也是我給外公外婆和家人表達愛意的最佳途徑。記得有一次爺爺生病了,因為上學無法看望他,於是我微信說爺爺您好好休息,我讀書不能來看你了,順便發了張鮮花的圖片。爺爺當晚開心得給我打了電話說身體號多了。

微信已經成為了我的寵愛,我可以隨時送出關懷,得到自己想要的心情。

從微信中多看看愛 篇15

國三作文 ,929字

近年來網路通訊的發展,讓“微信”成了不少人與親人溝通的第一選擇,於是就有了在朋友圈裡送祝福、晒照片的出現。不過在母親節這天,這種行為卻能引起網友七嘴八舌的議論,也值得我們深思一下這件事背後的意味。

其實,在我看來,母親節這天通過“微信”給母親送福或是晒照片想念母親本質上講絕不是壞事,時代的確在前進,“微信”這種方便高效的通訊軟體很受年輕人歡迎。像過去在母親節那樣大費周章買禮物,送康乃馨,洗腳捶背……顯麻煩,不少年輕人也在忙於創業,無暇辦理此類事物,這時“微信”的好處也就突顯出來了,送一個問候,道一聲祝福也是一種表達感恩母愛的方式,能在無形中傳揚一種微小但真實的愛,傳播正能量,溫暖人心,可以說是一舉多得了,點一個贊也無妨。

不過再換一個角度思考,網友所言“滿足心理需求”貌似頁不無道理,很多當父母的(特別是老年人)的確不玩微信,給父母送祝福的人中也有一部分只為走個過場,甚至只是在“祝福成風”的朋友圈中隨手發個祝福,但我還是堅持認為,發祝福這事本身沒什麼過錯,懷疑祝福是否真情沒什麼錯,但指責發祝福是虛偽的就有些不對了,發祝福多少說明不少當子女的還有一份心意,去指責這樣的一份心意,讓人心寒。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也開始加入“微信”大軍中,有的甚至比年輕人還活潑哩!父母最牽掛的莫過於子女,在“微信”之類的軟體上可以即時的看見孩子們的動態,就讓父母省去不少心。一份祝福也能讓父母與孩子們之間的親情更濃一分,年輕人為何不試著“煽動”父母加入“微信”大軍呢,這個平臺也有情呀。

對於“不如洗腳捶背來得實在”之言,我認為這就過於較真了。現實情況是:由於客觀條件限制,如有的年輕人在離家鄉千里之外工作,一年也回不了幾次家,朋友圈上發個祝福又何過之有,為何一定要求別人去洗腳捶背呢?一個“微信”祝福不過是傳達作子女的一片心意,又何必如此較真,硬讓別人抽空去陪陪父母洗腳捶背呢?再說每年有那麼多節日,父親節,教師節什麼的,如果讓年輕人們事必躬親,都去陪父母、陪爺爺奶奶……都去請假,那這些節日豈不讓國家亂作一團?如此看來,還不如沒有節日。

“微信”祝福是人人的一份心意,固然有一些缺陷,但畢竟是一片心意,我認為還是應往正面想,多看看積極方面,多看看有愛的反面!

碎片化生活——微信聊天 篇16

碎片化生活——微信聊 ,837字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也越來越碎片化。但在享受碎片化生活給我們帶來便利和充實的同時,你又是否知道這種生活方式使我們失去了些什麼?給大家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微信聊天,是現在不管老人孩子都喜歡使用的一種溝通方式。微信和簡訊不同,一段段的文字簡潔方便,更便捷,而且不受費用的約束。通常,為了打字省力,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將一句話拆成幾小段,而不是為了省簡訊錢,發一篇篇“小作文”,更不是為了抓緊一週一次的機會,將這一週以來的所見所想一股腦潑在信紙上。

這樣做有它的好處,在進餐時,擠公交地鐵時,甚至是在開會的縫隙,都可以在微信上見縫插針的聊上幾句。

但同時,壞處也不少。先不說有不少人乘著使用微信的普遍,進行詐騙或許多黑暗的交易。也不說越來越“猖獗”的各類網路用語。微信聊天和書信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表達方式。

當人們寫書信的時候,往往需要組織語言,正如同寫一篇文章一樣,這也是為什麼有許許多多的名著像《傅雷家書》等,將一封封家信編輯成冊,成為一本本“心靈雞湯”。但在微信聊天中就不需要。

或許大家認為,這樣的聊天簡潔,還易懂。但這樣做其實是在磨滅掉我們的理解能力,使我們的思維在遇到事情後,習慣性的停留在最膚淺的階段。長期這樣下去,會大幅降低我們對長篇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感情體會,變成俗稱的“機械化”。人要是沒有了豐富的情感,和機器還有什麼區別,人要是沒有了超強的理解能力,和動物還有什麼區別?

那我們要怎麼改善這種情況呢?我們可以在公交上地鐵上,放下手機,捧上一本書,和作家們一起感受自然的美好。在忙碌的週末,擠出一兩個小時,關上手機,泡在圖書館裡,和那些思想家一起思考生命的意義,和革命家一起開啟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大門,和科學家一起探索未知……

碎片化的生活是好的,它讓我們的生活更便捷,讓我們能利用起每一分鐘。但同時,我們也要多多閱讀長篇經典,在平時還可以試著多寫寫書信。讓我們在這快節奏的社會中,擁有一份寧靜,在忙碌的生活中,收穫一種充實。

關於微信投票看法作文 篇17

高三作文 ,5649字

【篇一:我看“微信投票”】

最近,在某校舉辦的科技創新設計大賽中,參賽者小林在微信投票中發動所有親朋好友為自己投票,最後的綜合得分獲得了第一名。愚以為小林的做法不僅破壞了比賽的公平性,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說是當今社會諸多破壞規則及公平的縮影。

微信投票,原本旨在利用便利的網際網路讓參賽者得到更多客觀、公正的投票,但卻被某些人玩壞了,成了拼人脈、拼關係的環節。人脈網廣和社會關係圈大的人,往往成為微信投票等網路投票方式的獲得者。

玩壞了的微信投票破壞了比賽的規則及公平。中國社會是注重人情的社會,人情成為人與人交往的重要紐帶。故投票者往往礙於人情,將票投給了自己認識的參賽者。而以實力獲勝的比賽規則則在無形中被褻瀆與踐踏。

玩壞了微信投票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人才選拔機制,打擊了人才的創造積極性。那些原本注重實力比賽的人才若看到那些靠人脈、靠關係贏得自己,而不是靠實力,那他們會不會對以後此類比賽喪失積極性,甚至也學習小林那樣鼓動親朋好友來為投票呢?若長期如此,那比賽不就成了人脈、關係的秀場,而參賽者就成了它們的模特而已了。

此次比賽結果的不公平也折射了微信投票等網路投票機制的不足—原本預期投票公平不僅沒有達到,反而大打折扣。愚認為,比賽舉辦者在進行微信投票可以採用不計名投票或在投票過程中隱去參賽者相關資訊只留其作品或投票不在本地區進行等方式,也許可以讓微信投票更顯其公平性。

而作為看客的我們,無需像鍵盤俠那般肆意評判,指責小林的不對,但也不能將該事件視為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我們應該將此事件作為自己的鏡子,正正自己的衣冠,反省自己在諸如此類破壞社會公平的“破窗效應”中曾扮演過什麼樣的角色,或警示自己不要重演小林的做法,讓小傅等人才傷心。

摒棄“走後門”等靠人脈、關係的做法,維護社會的規則與公平,共同推動社會發展的巨輪前進。

【篇二:微時代裡的偽民意】

小林在學校舉辦的科技創新大賽中表現出色,在專家評分環節得分僅次小傅,位列第二,但小林擔心在微信投票環節中自己的作品得票率低,故發動所有親友為自己投票,最終因綜合得分高於小傅而奪魁。賽後小傅表示,微信投票者可能根本不瞭解設計的作品,這個環節不是拼實力,而是拼人脈、拼關係。

微信投票,這早已成為生活中各類比賽競技評判環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披著徵民意揚民主的外套,實則是一種毫無責任考慮的“一指定生死。”筆者認為,這種在大賽中的微信投票環節,本質上是一種偽民主,不足以成為評判選手水平的客觀、切實標準。

在本事件中,小林和小傅都沒有違反基本的比賽規則,但許多人都從中感受到一種不公,這與小林的拉票行為密不可分。微信投票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徵得更廣泛人群的意見,做出更理性更民主的評分判斷,這是一種制度的進步,我認為這種民眾意識完全值得肯定和讚賞。但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以這種投票方式徵得的民意真的切實可信嗎?

正如事件中的小林,發動所有親友為自己投票,生活中其他的微信投票均是如出一轍。很少有人真正在意自己投出的一票意味著比賽結果的轉改,也極少有人真正出於技術的考量慎重投票。人們無非是受人所託,秉著親親相惜的原則,草率發表著自己的偽民意,更有甚者,連投票物件都不明確,完全只是在完成這份“親情任務”。筆者很難想象這種評分環節的價值所在。

微信投票的產生,是對原有單一權威標準的完善和校準,也是對民眾抒發己見的一種滿足,其存在和普及有一定合理性,但是盲目適用卻適得其反,如同事件中的小林,以這種方式贏得比賽,是對小傅的不公,對公平準則的違背,因為這其中少了技術考量,只是單純的拼人脈、拼關係。

但評分過程中真的就不需要微信投票環節了嗎?當然不是,我們可以適當減少微信投票的佔分比重,防止偽民意改變選手命運,讓選手得分更合理更客觀。

微時代的偽民意,是時止之。

【篇三:以更多的公平鼓勵創新】

資訊化社會高速發展,各種“微”智慧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某中學的科技創新大賽就將比賽與資訊網路融合,採取了專家評分和微信投票兩個評選環節。微信投票早已在生活中喜聞樂見。但敢問創新設計大賽的主辦方:本次微信投票環節真的做到了公平嗎?

不可否認,微信投票的優勢顯而易見:微信的使用具有大眾性,其評選出的作品可能更符合大眾生活的需求;其評比者更不止於該校校內,而是包含了更多界別的社會人士。評比的民主、可能加強。然而正如小傅所擔憂的,氾濫的大眾化、民主化更可能導致人脈競爭的產生,這點混飯圈的人可能更有體會—其偶像的作品再好,都難逃被受粉絲強推的當紅偶像作品淹沒於眾排行榜中的風險。由此,大賽設立的初衷可能就難以得到實現。

當然,我們這些對真相一知半解的觀眾也不能斷定小林的作品一定就更加不好,也許他本可以獲認可,發動親朋好友是緣於不自信的多此一舉;也許小傅雖獲專家認可,卻實力其實不敵,抱有“吃不到葡萄便言其酸”的心理。此處當然不是為了反駁自己的觀點,而是旨在質疑主辦方:當初選擇評比方式時曾否考慮到多種影響因素?曾否考慮過將“專家看走眼”、“群投拼人脈”等等有損公平的現象發生的風險降到最低?既然二位選手的作品能經歷重重考驗走到決賽,必定有其價值所在。主辦方在制訂評比規則時,最好是要帶著尊重作品價值的嚴謹態度,走點心,真正實現鼓勵創新的作用。

在國內的各種大賽中也有許多促進公平的評比方式可供借鑑,如《中國好聲音》的矇眼轉椅。本次大賽使用微信評比並非不可,而且值得提倡,但在把參賽者作品呈現給大眾時,若能採用匿名作品的方式也許更好。讓網友有個客觀的評價標準來選出心中的優勝者,當然,這還是避免不了類似小林者私下將自己的作品告知被選方,所以在使用“微信投票”進行評比這一方面,筆者仍舊持保留態度。

其實無論用何種方法,評比總不是令所有人滿意,一方得意,必有一方失意,公平性也不可保證。雖然俗語言:真金不怕火煉,但我依舊期待有更好的方法促使真金從重重烈火中煉出,散發光芒;期待更為公平的方式鼓勵創新人才湧流,創新事業蓬勃發展。

【篇四:莫把“微信”作“威信”】

近日,某中學舉辦的創新大賽中,原本專家評分排名第一的小傅因微信評分低於專家評分第二的小林,而屈居總分第二。小傅認為微信不中比實力,而比人脈關係。這樣的評分標準既不公平也不合理,我對此深表認同。

在新時代,新社會發展的浪潮之下,“微信”的廣泛應用是大勢所趨,也是現代化的一個標誌,用微信發表意見,傳遞資訊,市政府時事已成為許多人生活中的常態。但是否因為微信功能廣泛,涉及面廣就可以認為它可以無所不能,上到國家主席選舉,下到鄰居阿姨買菜,都用微信來投票一番?這顯然是荒謬的。

首先要明確,“微信”作為電子時代的產物,有兩個很明顯的侷限。

其一是片面性。小林小傅進行科技創新大賽,其參賽作品的構造原理與運作方式通過微信顯然難以全面體現。投票之人,無論是親友還是陌生人,僅憑微信上對作品介紹的隻言片語,就下孰優孰劣的定論,未免太草率。不全面認識到作品,其片面性是“微信”這一手機後的投票的必然結果,因為無法眼觀實物的侷限也是微信顯著的特點之一,小林小傅的作品得不到公眾的公正評判總是難以避免的。

其二是隨意性與情感主導。投票的人對小林小傅的輸贏不用承擔任何結果,隨手一點不了事的大有人在;親友受小林之託,出於私人情感而不是公正的態度給小林投票,小傅即使覺得不公也無法申訴,這樣的比賽人情與關係反而成了主導,不免失去意義。

再者,因為以上的缺點,反而被人利用為“獲贏”的優點,很容易使比賽很容易變味,用此種方式評判科技作品優劣,進而很容易使同學失去創新的動力研發新產品的信心,反而會熱衷於一味尋求找關係,拼人脈,這豈不是違了學校創新初衷心?

退一步說,學校要利用“微信”的時代感來為比賽注入新鮮氣息,或是更廣泛聽取民眾意見,提高公眾的參與度也無可非議。但不可把“微信”當作決定比賽輸贏的“威信”之據。至少,學校不應當將微信投票與專家投票放在等同比重的位置上。兩者票的含金量本不等值,又怎能以同比例評斷小林小傅輸贏?將微信中的民意投票作為比賽的幾分附加分值,或是利於微信對產品提出改進意見,即提高參與度與思考度,也不失公平。

由此可見,微信應用的廣泛不可以成為微信隨意使用的藉口,事有輕重嚴謹,平時隨意的詢問意見,裝點日常生活的“小問題”、“小投票”自然可以使用微信,但有關他人利益的正規比賽,就需我們分清隨意與嚴謹。小林小傅比賽的正規性也顯而易見。

莫把“微信”作“威信”,微信是日常裝點心情的陽光,但不可成為論斷優劣的標尺。

【篇五:從線下到線上】

最近微信和QQ上時常出現各種拉票資訊。家長們讓大家為自己參加評選活動的孩子拉票。有人說這樣有失公平,有人說這是用媒體謀私利。然而我不敢苟同這樣的觀點。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用公平和私利做好帽子扣上的確是一個好方式。然而,難道會有人不拉票嗎?退一步講,即使有人吃了網友較少的虧,難道在過去的線下評選中,就沒有拉票嗎?這樣的評選從來就不是一汪清泉,說到底還是個人能力與社交影響力的總和。既然選擇了線上投票的方式,就該承受網上影響力的不同,而不是在公平性上與目的性上大做文章。

記得前幾天看過一則報道。各大電商紛紛打擊水軍。亞馬遜通過檢測不正常的評價,並給消費者標識出可疑的商家。國內有些網站遮蔽了部分評論,只有購買後才能評價……然而,這些方式真的能阻擊水軍進擊的腳步?不可能的,當評價和推薦這種模式存在時,水軍就是必然的產物。試想,如果線下可以通過僱人來提高店鋪的聲名時,難道會有店主不這樣做嗎?然而無奈於現實中得不償失,幾乎無人會選用這樣的宣傳方式。但當畫面轉到網上時,在如今這個連賬號批量註冊都有軟體的時代,水軍其實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再回頭來看拉票這個問題。誠然,這也是家長們最好的選擇。只不過與線上下拉人投票比,線上會更快捷、更容易讓別人幫忙吧!所以,這不是單純的公平性或目的性的問題,而是現實在網路、線下到線上的真實投影,是將原來存在的問題放大在人們眼底。

網際網路只是一面鏡子,只能投影出線下的真實。微信和QQ上的拉票,原本就是評選這潭水下湧動的暗流升到了水面,犯不著振臂高呼或是破口大罵。我們看到的只是我們身邊原來的模樣,從線上的鏡子中審視著線下的自己。

【篇六:公平】

有古諺語說:“沒有一滴雨水認為自己製造了洪災。”

在大家都在拉票的如今,你可能意識不到自己正在踐踏公平。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為什麼要評選?為什麼不是幾個專家一商量就把結果定了?這不就是為了讓各種各樣的人從不同視角評定孩子嗎?為了讓所有的孩子能夠公平的競爭,這不也是家長一直呼籲的嗎?

家長在微信和QQ上為孩子拉票,就有失評選的公平性。加入每個家長都這樣做,那評選活動豈不是成了人脈比賽。

此外,這樣做對孩子也是不利的。孩子就是家長的影子。他如果總是這樣以不公平的方式贏得比賽,那麼他就會習慣這種不公平的方式,這是很可怕的。他們未來將成為社會的主要力量,而一個公平的社會,不可能靠一批踐踏公平的人建立起來。所以我認為,以小見大,公平不是喊出來的,而是靠我們每個人維護出來的。

也許,有人會想:“我有投票的自由啊,法律並沒有規定不能以這樣的方式拉票。你不讓我拉票,就是在踐踏我的自由。”

而我想說,公平與自由自古以來就是相對的。你不可能同時在一件事情上得到這兩樣東西。加入當年那個大哲學家選擇了逃跑的自由,那他就失去了法律的公平。

所以在公平與自由方面,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力量。當所有的人都放棄一項事物的自由時,他們就得到了公平。

胡適說:“當他們都容忍了我講話時,我就有了講話的自由。”公平與自由的關係,大抵上和容忍與自由相同,有得有失。

當然,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我們只能去追求相對的公平。當人們選擇了投票的自由,那評選必然失去公平。

假如我們每個人都犧牲一點自由,那公平將是我們最好的回報。

【篇七:愛在支援而非勝利】

“孩子正在參加評選活動,請大家幫忙給XX孩子投上寶貴的一票,麻煩大家了。”

這種訊息已經見煩不煩了。一片批駁聲中,一句“這是家長愛孩子的表現”差點讓我在考場上笑出聲。我認為,愛孩子在與切實的支援而非膚淺的勝利。

愛孩子不在於膚淺的勝利,為何?先試想,這樣一路靠著家長幫忙刷票的孩子長大後會如何:才學本身,是被票刷出來的,自然鬆鬆垮垮;孩子人品被虛高的票數慣壞,遇比賽則想著刷票作弊,則想著有父母做靠山—無能無德,無法獨立成人,雖可恨,也著實悽慘。而家長們,在一次次刷票獲得的勝利中,犧牲掉了好孩子,充實了自己日益膨脹的虛榮心,他們在刷票行為中體現出的“愛”是對榮譽的愛,是對旁人豔羨眼神的愛,是對自己“偉大家長“這一以相處的形象的愛—卻唯獨不是對孩子的愛。

“愛”的定義是極端個性化的,但都脫不開一句話:“我願意接受最真實的你,即便這個你十分不堪。”因而,“愛”具體到競爭中家長對孩子的愛,則應是切實的理解與支援,而非無腦刷票。評選活動準備中,家長理解並支援孩子準備;評選結果出來後,孩子獲勝,告訴孩子戒驕戒躁,告訴孩子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告訴孩子要學會尊重人;孩子落敗,鼓勵孩子“你已經很努力了”,告訴孩子他愛的是這個活動內容本身,而非做做樣子的榮譽—我認為,這才是在競爭評選活動中,父母對孩子的愛的正確套路。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物。在這個目標達成之前,父母對孩子的支援尤為重要。前段時間,網路上流傳著一位心焦的母親因兒子是同性戀者而求助專家的私信截圖,私信中這位母親吃驚、焦急、睿智、包容,更對應著所有的愛都離不開的那句話:“我願意接受最真實的你,即使這個你十分不堪。”雖然說出這句話的前提是,家長本身有足夠強大的心理—不過這是另一個需要論述的事情了。

愛孩子在支援而非膚淺的勝利,孩子能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才是最值得家長追求的勝利吧。

母親節微信刷屏作文 篇18

高二作文 ,7877字

【篇一:母親節微信刷屏作文】

母親節這天,微信朋友圈裡滿屏都是各種對母親的祝福,或者是晒自己母親的照片,感覺每一個人都很孝順似的,我對這種做法表示質疑。

首先,這種在朋友圈裡“秀孝順”並不是很實在。確實,有你發朋友圈的功夫,還不如回到家為母親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比如為母親捶捶背、洗洗腳,陪母親給聊會兒天,談談自己的所見所聞什麼的。母親最需要的是什麼?其實在我看來,當然是兒女們對她們的愛啊!兒女們可以通過很多方式來表達對母親的愛,然而那些所謂的兒女們卻在這特定一天在朋友圈裡發這些特定的東西,怎麼滿足得了母親在心靈上的所需?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還算的上是孝順嗎?很顯然,這樣是算不上孝順的,所以如果要表現出孝順的話,就應該為她們做那些能讓她們感到溫暖、能讓她們開心的事,以及多花一點時間去陪伴她們。

其次,這種滿足自己虛榮心的行為也不值得我們提倡,很多父母都不玩微信的,兒女們轉發這些,可以看出,並不是轉發給母親看的,而是發給網友們看的,讓他們以為自己很孝順,這些雖然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可是你考慮過母親的感受嗎?當父母真的因為你受到委屈時,她又能向誰傾訴?父母真的因為你受到委屈時,他對別人說:“我的兒女不孝順”,可別人卻會反駁:“你的兒女那麼孝順的”因為他們認為你很孝順,這樣傷害了母親,還自以為很孝順,這樣就算不上一丁點孝順了,這只是不孝兒女的一種自私的表現。

還有就是對這種行為的真假以及這種從眾行為表示質疑,一是人們看見轉發了這些朋友圈時,又想到要讓別人也不會看低自己,不會認為自己不孝,便盲目跟大流來發朋友圈,這是一種不太好的從眾行為,而且有人並不孝順,並沒有做什麼,自己也明白自己什麼都沒幹,可偏偏要在朋友圈“假孝順”一次,這是一種不誠信的行為,違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不是我們應該值得倡導和推崇的。

所以,我認為這些東西不應該在朋友圈理大量存在,在朋友圈裡大量存在的應該是自己真實的所作所為。這種在朋友圈裡大量發對母親祝福的東西不值得我們倡導。

【篇二:真正的“母親節”作文】

常言道,“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也有義務回報,不論是出於倫理,還是出於道德。因此,世界有了母親節和父親節。而母親節,尤為受人關注。

隨著時代的變遷,表達母親節的方式也趨於多樣化。最開始只是幫她做事,後來人們富裕了,便幫助母親實現願望。再後來,隨著電子時代的來臨,人們開始在網路上表達對母親的祝福。然而這樣的祝福卻有著弊端—當用物質接待母親時,母親真的需要嗎?網路上的祝福,又是否實在呢?發朋友圈的功夫,還不如回家為母親捶背……

或許,我們都應反思,是否只有形式主義,而不是求實哲理。真正的母親節,母親是需要關愛的。

真正的母親節,是要奉獻出真心實意的。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叫楊乞,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嚐。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卻答道:“父母年邁,若是為人家打工,離開家裡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都會拿食物去墓前哭祭。儘管楊乞貧窮,仍能侍奉父母,孝順父母,這是我們應學習的美德。

真正的母親節,是沒有時間與空間的束縛的。宋代的包公,少年時以孝而聞名,性真敦厚,在28歲時中了進士,出任建昌知縣時,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收到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去世,包公才在鄉親的苦勸下重新踏入仕途。一般來說,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做官的地方。父母不去,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孩子要辭官照料自己。不論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的辭去官職,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低下的人的表率。母親節,就是感恩母親的日子。如果人人能如包公一般孝順,每一天都是母親的節日。

真正的母親節,是不論哪個母親的。不論是生母,繼母,哪怕是養母,只要養育過自己,也必須予以感恩。夏伯根對鄧小平來說,既不是他的生母,也不是養母,而是繼母。鄧小平對這樣一位正真、善良、勤勞肯幹的繼母特別敬重愛戴。四十五歲時,鄧小平就承擔起贍養父母的義務。

鄧小平調中央工作後,他把繼母一同帶到北京。跟隨鄧小平一起生活的這些年時,鄧小平夫婦待她如親母,從不分你我。在飲食、衛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地照顧老人。值得一提的是,在“文革”期間,鄧小平被“劉芳”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裡,不肯讓繼母再承擔過重的家務,便獨自挑起了家務勞動的重擔,劈柴,生火,擦地等重、髒活。夏伯根老人能高壽,與鄧小平夫婦幾十年如一日的愛戴、敬重、關心、照顧是分不開的。母親這一個詞,並不是只有生母才能叫的。

再回到如今,當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晒母親的照片,是否想過用實際行動去報效父母?對母親的祝福也好,幫助母親也罷,反正必須堅守住對母親養育之恩的感恩之心。

【篇三:微信朋友圈中的母親節作文】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人孟郊的《遊子吟》表達出了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的,每一個母親都愛著自己的孩子,每一個母親都經歷了十月懷胎的艱辛,將我們帶到這個世界。母愛是無私的,母親是偉大的。為了紀念對於母親的愛,每年的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被定為了母親節。

從古至今,流傳了無數關於母親的詩。然而在古代,迫於各種因素的限制,人們只能將情感寫在薄薄的紙上,用文字表達自己內心對母親的情感。在如今,我們的物質條件都十分豐富,網路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母親節,在母親節這一天通過朋友圈來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情感。這是一個好現象,這意味著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母親節,開始注意到母親的默默付出。有人會提出疑問為什麼不在母親節這天當面告訴母親?這也許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父母和子女對親人的愛一般不會掛在嘴邊,因此許多的人很少能通過面對面表達對於母親的愛與感激,讓他們在母親節這天突然當面對著母親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時,大部分人是無法做到的。在如今的社會,網路是貼近生活的,所以母親節這天,許多人會在朋友圈中發著關於母親的各種訊息,其實是他們在表達對於母親的情感。人們重視母親節,是一個好的現象,在深層次上暗示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在不斷提高。

在網路上也有部分人認為在母親節當天,在朋友圈裡發著關於母親的訊息很虛假,僅僅只是在朋友圈裡作秀,在平日裡不見得對於有多大的耐心和孝心。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人是存在的,但相比較而言,大部分的人都是真心想要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情感,只是他們沒有勇氣當面對母親講,所以藉助了網路平臺。古代的詩人也會將對母親的情感寫在紙上,難道那也是作秀嗎?與古人相比,我們只是有了跟先進的表達情感工具,不能完全絕對的稱發朋友圈是作秀博關注。

老舍先生在《我的母親》結尾寫到:“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老舍先生以此來表達了對母親無限的敬愛和無以報答母親恩情的愧疚。在我看來,無論是否在母親節這天發朋友圈,我們對於母親的愛不應該拘泥於形式,也不侷限於節日,其實最好的方式是母親她最期待方式:多去看看她,多陪陪她,多關心關心她,平日裡多打打電話給她。

【篇四:朋友圈裡的母親節作文】

早晨十點半,聆迷迷糊糊地醒來,還沒睜開眼,手便伸向了床頭櫃,摸索一會兒,啊,拿到了。聆熟練地將手機充電器單手拔下,將手機移至臉前,劃開朋友圈。聆翻身換了個方向,尋找了一個舒服的睡姿,繼續玩手機。“哈哈,他太逗了吧!”“今天是母親節嗎?這麼多人發祝福。”聆想了一想,好像自己面對面對媽媽說“母親節快樂”,“算了算了,朋友圈裡她看到就行啦!不然我要是沒給她說啊,她又得說我不在乎她。”

“媽媽,母親節快樂!”聆把祝福編輯好,又點開相簿,找了好久才找到一張和媽媽的合照。聆滿意地點點頭,點擊發布了出去。聆伸了個懶腰,將手機關掉,又在被窩裡憩了十多分鐘,終於磨磨蹭蹭的起床了。推開房門,看見媽媽在沙發上折菜,聆走過去,順手拿起一根。聆母一手打掉,“先去洗漱吧,看你蓬頭垢面的樣子!”聆笑嘻嘻地坐在沙發上,攬住聆母的肩膀,“喲!媽,你還會說成語啦!”“別憑啦,快去洗漱。”“好嘞,媽!”

聆洗漱完後,坐在沙發上和淇約好了今下午一起出去玩,聽見媽媽喊了一聲吃飯了,聆慢吞吞的走到廚房,把碗筷拿了端在桌子上。吃飯的時候,突然想起件事,“爸又出差了?‘’“是的,後天才回來,這兩天就咋倆在一起。”聆聽後點了點頭,又說“媽,我今下午和淇出去玩哈!”“今天下午嗎,我還想今下午和你一起去逛街呢。”“啊?媽,可我和淇約好了,先來後到,我明天陪你好吧?”聆母沉默了兩秒,微不可查的點了點頭。

下午,聆剛到集合地點,就看見淇一臉怒容。聆拍了拍她的肩,說:“怎麼了啊?”“唉,別提了,我剛和我媽吵了一架出來的。我給你說,你看到了我今早上發的母親節祝福了吧,我媽偏說我沒給她祝福,後來我又給她說,我下午要出來玩吧,她就說我不在乎她。呵!我難道沒講嗎,是她自己沒看到好吧,我又沒有遮蔽她!"聆聽到前面還在想幸好我媽通情達理,接著她聽到遮蔽這個詞,等等,遮蔽。聆心中咯噔一下,反應過來自己早在三年前就把媽媽給遮蔽了,防止她每天偷窺自己朋友圈。

興致算是破壞了,聆和淇逛了一會兒,也覺得無聊,就說回家吧!聆走到路上,看到路邊有家花店,想到媽媽,便走進去給買了一束康乃馨,還問花店要了一張賀卡,鄭重其事地寫下:親愛的媽媽,祝你母親節快樂!以前我不理解你,不經常陪你,不喜歡與你溝通,我以後會一點一點的改正的!我愛你!

聆回到家,一開門就看見媽媽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看到聆這麼早回來,聆母也挺驚訝的。“怎麼回來的這麼早?不是和朋友出去了嗎?”“主要是思戀我親愛的媽媽,就回來了。”聆笑著回答,把花遞給母親,“媽,祝你節日快樂!”母親瞬間綻放出笑容,眼角的皺紋在聆的眼裡,卻是有些刺眼。

晚上,聆躺在床上,點開自己的朋友圈,把今早發的祝福刪了,又把給媽媽設定的許可權解除了。聆想:其實只是一句祝福而已,母親就能很開心,只是一段時間的陪伴而已,母親卻能很幸福。當面說沒有什麼難堪的地方,若是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境界,你就會發現,後悔是沒有用的。

一牆之隔,母親睡得香甜,伴隨著康乃馨的香味,伴隨著女兒的愛。

【篇五:母親節只在微信圈裡過嗎?】

母親節那天,偶然開啟微信一瞥,發現朋友圈裡滿屏都是“媽媽母親節快樂!”,“媽媽您辛苦了!”,“媽媽我愛您!”之類的動態。

關掉微信,我不禁思索起這些母親節祝福的意義來。在這些動態底下,有不少的人評論裡都出現了有關“孝順”的字眼,但我對此持不認同的態度。

“有發朋友圈的時間,不如回家給媽媽做一頓飯。”這是某位網友針對“朋友圈被母親節祝福刷屏”給出的看法,得到了相當多人的支援。微信作為一個幾年前才興起的聊天軟體,在年輕人之間應用廣泛,但在一個用智慧手機都稀罕的老年圈子裡,使用微信的父母恐怕可以說是極少了。在這樣一個父母並不接觸的地方發上一句節日祝福又有多大意義呢?年邁的父母辛勤了一生、嘗過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到老了想要的可能只是孩子的一句噓寒問暖。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人越缺少什麼,就越喜歡晒什麼。許多人在朋友圈裡晒自拍、晒房子、晒車、晒時裝……無非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羨慕與讚賞。現在換成“晒孝順”是不是也一樣呢?這些在網路上無比深情而孝順的人,用各種各樣的故事在朋友圈裡寫出一條條催人淚下的祝福動態。等到他們真正面對自己父母的時候,又做出平日裡的那副樣子來了—用工作忙來敷衍父母類似於“你怎麼也不常打電話回來”的小小抱怨了。

這一切的事實不由得讓我產生疑問:母親節只在朋友圈裡過嗎?

現在的人們用一種十分虛無的方式來過母親節,原因無他,這些人只是把“發動態慶賀母親節”當做了一種心靈上的慰藉。這些人對父母敷衍的態度致使他們平時對父母親並沒有多少關心,以至於恍然發現母親節到來時,心裡出現了歉疚感,總想做些什麼來補償,但是懶得付出愛讓他們的行動推遲、甚至取消,而心裡那點子不安作祟,又絕不允許他們什麼都不做。所以,朋友圈成了他們向他人展示“孝順”一面的最好的舞臺。那裡面的一條條給予人心靈上的溫暖的祝福就成了一種心理安慰。

思索至此,當我們含著眼淚編輯母親節的祝福時,是不是更應該反問自己:母親節只在朋友圈裡過嗎?

【篇六:母親節這天】

指尖在微涼的螢幕上滑動,目光匯聚在那方寸之間。朋友圈中瀰漫著濃厚的節日氛圍,朋友們各自展示著自己對母親的愛意。我猛然意識到,今天是--母親節。各式扣人心絃的話語映入我的眼簾,各色幸福溫情的照片觸動我的心靈。於是,我也開始了編輯。

“從記事起,我就沒有見過你穿裙子,曾經問過你為什麼不穿裙子?你要麼說不方便,要麼說你不適合。直到那日,我再一次問你:‘媽媽,你穿過裙子嗎?’你笑著說:‘當然穿過呀!’我疑惑道:‘那為什麼又不穿了吶?’你溫柔的看著我說:‘還不是因為你這個好吃鬼。’我更加疑惑了,你接著說道:‘你五歲那年,我帶著你和你姐姐上街,姐姐提著葡萄先過了馬路,你盯著葡萄就往馬路對面跑去。我當時穿著一條包裙,無法邁開大步快速追趕你,還好最後你安全的跑到了對面。後來,我就再也沒有穿裙子了。’我:‘……’親愛的媽媽,當賺取了第一桶金,我定會為你買一條最美的裙子!”我飽含深情的打下這段文字,又精心挑選了一張我與母親的合照,點下了“傳送”。

我倚臥在沙發上,雙手拿著手機,目不轉睛的盯著看。我沒注意到昨日換下的髒衣服已被洗淨,也沒注意到床上凌亂的被子已經整齊,甚至連何時從廚房飄出了陣陣香氣我都沒注意。我注意到的是,誰又給我點了贊,誰又評論了一番。直到耳畔傳來你叫我吃飯的聲音,我才不舍的放下手機。隨意扒了幾口飯,我便揚聲說飽了。不顧你“再吃點”類的話,轉身回到了房間。迫不及待開啟手機,又多了一些人為我的“深情示愛”點贊,我滿意的笑了,又翻閱了剛才傳送的動態。突然,我意識到了自己在幹什麼,在虛擬中渲染情親,在現實中敷衍母親。這,不是愛的體現!

把手機放在房間,徑直來到餐桌旁。你正獨自咀嚼飯菜,慢慢吞嚥。我拾起碗筷,走到你旁邊坐下。你那落寞的眼神裡閃過一絲驚訝。我笑著望了望你,略微不好意思的說:“我又餓了。”接著,開始狼吞虎嚥。你在一旁哭笑不得,讓我慢點,說又沒人跟我搶。我一邊點頭一邊大吃特吃,我能感受到,你喜悅的目光。飯後,我將碗碟洗得錚亮。下午,我硬拉著你陪我逛街。一路上,我們說了很多,笑了很多。我清楚的知道,這,才是愛的正確開啟方式。

指尖匆忙的點選螢幕,快速找到那條動態,毫不猶豫的點選“刪除”。因為我知道,最美好的東西是不需要展示給別人看的,僅存在你我心間就足矣!

【篇七:母親節“秀”在行動上】

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序列中,並沒有父母之節,母親節是“洋節”。在西方,每逢母親節,人們會向母親獻上石竹花,而“洋節”在中國怎麼過,應該是各有各的做法。但按照中國習俗借母親節用多數人都能接受的行為來表達“感恩”之心,應該是適宜的。

或許有人認為,消費意識和“秀”的慾望合謀可能消解了母親節的意義和價值,形式化、物質化成為其標識,而孝心、感恩恰恰應該是非形式、非物質的。故而,從昂貴禮物到煽情話語,“秀”出來的孝心和感恩是可疑的,它們很可能展示的只是虛榮心和表現欲。這兩種心態使母親節更像一種購物和展示的網路狂歡,而很難成為孝心和感恩的真正表達。

母親節,最火的應該是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了,不少人晒出母親的照片並配以感恩話語,各種“祝福遙寄”的話語更是充斥螢幕,一些讚頌母愛的文章和歌曲也被熱轉。一些人甚至調侃,問:“什麼地方兒女最孝順?”答:“朋友圈。”試問,你的母親玩微博嗎?她能看到你的微信朋友圈嗎?如果答案是“不會”,那麼這些秀在網上的愛,是否僅僅是秀給自己看、秀給朋友看的,這類發生在特定節日的秀,總讓人感覺流於表面,少了一些“味道”。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人講究百善孝為先,認為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一個人如果對給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知道報答,不去孝敬,那就喪失了人的良心,沒有道德可言。雖說只要出於真心,任何一種愛的表達都值得尊重,但在筆者看來,孝順應重在平時的陪伴和關愛,做遠比說更重要,回家給媽媽做頓飯,平時多陪媽媽聊聊天,比起隔空“秀”在網上的愛,付諸實際行動更能讓母親知道你的感恩,行動遠比形式重要,也更能打動人心。

大道至簡,大愛至細。有人總結何為孝:貧窮的父母,錢到為孝;體弱的父母,健康為孝;孤單的父母,相守為孝;嘮叨的父母,聆聽為孝;病患的父母,照顧為孝……毋庸置疑,每年能有這樣一天表達對於母親的歉疚和愛,晒出自己的“親情欠賬單”,用感動和感恩回報母親,是件好事,至少說明你心裡還裝著母親。但是對母親的感恩,不必拘泥於形式,更不必侷限於節日。孝順母親,不是非要在這一天走到母親身邊,給母親打個電話,輕輕地告訴她“我愛你”,而是重在平時。孝心更在平時,雖然我們都很忙,關心父母,注重老人的精神需求和健康狀況更重要,陪伴和侍奉不僅需要怎麼說,更要看怎麼做,忙中偷閒,多回家看看。孝順母親的事兒不僅母親節這天要說,更應該天天做,千萬別隻在朋友圈裡秀孝順。

【篇八:母親節,我們更應該用行動表達】

不知怎的,我們在母親節那天總會看到不一樣的畫風,我們會在朋友圈裡看到朋友對母親的祝福,或者有人晒母親的照片,朋友圈被各種“女生萬歲”“我愛媽媽”刷屏。對此,網友們對這濃濃的親情點贊,有人說各種晒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朋友們評價不一,但在我看來,各種愛媽媽的方式在朋友圈裡所表現的,只是他認可的行為優越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很早前,網際網路和朋友圈不知不覺的影響了我們,我們也坦然的接受,平時逛個街,買杯奶茶,自拍一下就成了朋友圈裡的常態。於是晒自拍變成了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晒親媽也自然而然的出現了。但是,如果平常相對活躍而在母親節那天動態全無,朋友是否會因為小事而探究你的人格?

另外,國人表達愛的方式是非常含蓄的,很少使用擁抱或者說出“我愛你”三個字,老外把“ILOVEYOU”時刻掛在嘴邊,說出來就像“今天的天氣真好”那麼和諧與自然,而含蓄的國人卻會在說愛的時候臉紅、害羞、緊張。更悲哀的是,有的人一生都沒有對父母說過“我愛你”或者擁抱在一起,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中國人在這一方面保持著出奇的一致。

我們愛嗎?還是不愛?

到底是為了跟風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我想,絕大多數都是佔的第一個,網友們對愛的評價,恰恰擊中了這一點,我們只看到了華麗的辭藻和讓人看到照片裡的人很開心的照片,卻沒有看到你的行動。網路是虛偽的,如果每個人表達的愛都可以在網路中得到體現,為什麼不是所有人都在朋友圈裡表達?

那麼,除了晒,是否還會有更實際的行動呢?答案是有的,我們可以記住父母的生日,父母的愛好,沒事多給父母打電話,問他們身體怎麼樣,回到家給他們洗次腳,揉下肩,這是不是更好呢?

我們不應該把母親節當做秀場,到誰也不能輕視母親節。母親的慈祥伴隨我們成長,媽媽的關愛助我們成人,母親的眼中總有我們的身影,母親的手中總有我的照片,母親的心裡總有我的一切,母親早已把我們當做她的全部,我們更應該用行動去報答母親對我們的這份愛。

母親節微信圈刷爆作文 篇19

高二作文 ,7533字

【篇一:微信朋友圈的點點溫情】

母情節這一天,微信朋友圈裡滿屏都是各種對母親的祝福,或晒自己母親的照片,對此,網友褒貶不一,贊同有之,反對者亦有之。但在我看來,此舉傳遞了子女與母親間的點點溫情,無疑是利大於弊,因此,我贊成在朋友圈為母親送祝福。

朋友圈發祝福方便了子女向母親送祝福,拉近了子女與母親的距離。

隨著人年齡的增長,大多數人多會因為各種原因離開自己母親,獨自外出學習,或打工等。因此,許多人與母親一年也見不上幾面,即使偶爾見上,也只是短短几句話,來不及各自間交流感情,即使他們想要為母親做一些事,卻也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但他們對母親的無私的愛感到深深的感激,為此他們大多選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母親的關心與祝福,用以報答母親從小到大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愛護,讓母親遠隔千里也能感受到孩子們的愛。讓子女與母親間的情感突破空間的限制,拉近了子女與母親的距離。

朋友圈發祝福,能推動感恩母親的優秀品質在社會範圍內的廣泛傳播。

近幾年,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微信已成為人們重要的社交平臺,並且其影響力還在進一步提高。人們在朋友圈裡向母親發祝福,晒母親照片,不僅表達了對母親的尊重與感激,還讓許多已經遺忘母親節的人重新想起了這個節日,喚醒他們對母親的感恩與尊敬,讓他們在自己的忙碌之餘給母親打電話問好,這樣,在極短的時間裡,快速且有效地推動尊敬母親的社會風潮,促進良好的社會氛圍的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朋友圈發祝福,有利於促進母親學習新事物,提高母親在新時代的適應力。

現在是資訊社會,如微信一類的高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日益廣泛,在朋友圈發祝福,能引導母親學習這種技術。有人認為,在朋友圈分享資訊對於母親是沒有用處的,但此說法無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父母與我們是有年齡差距,但也不能否認他們學習新技術的能力,他們學會這些事物,不但可以用微信進行交流,並且順應了時代的潮流,豐富他們自身的生活。

微信朋友圈不單只是單純的資訊交流平臺,更是人們表達情感的場所,對每位母親來說,更重要的不是孩子有沒有為她做實在的事,而是孩子能過得好並且能給予她一定的關心,所以以此事件帶來影響利是遠大於弊的。

【篇二:不要在微信裡“秀孝順”】

當越來越多的人將父母掛在嘴邊,在母親節,父親節到來的時候,人們“晒孝順”的找到一個契機,在朋友圈裡各種炫耀。如果當孝順成為擇業,擇偶的標準時,我們是否真的發自內心的孝順父母?而不是僅僅口頭的無用表達。

母親節,最火的應該是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了。不少人晒出母親的照片並配以感恩話語,各種祝福充訴著螢幕,甚至一些歌頌母親偉大的文章和讚揚母親不辭辛苦的歌曲也被熱傳。

有的人會為這次濃濃的表情點贊;有的人說各種晒只是為滿足自己心理的要求,很多父親並不玩微信;還有的人說有法朋友圈的功夫,不如回家為媽媽捶背洗腳來得實在。我覺得這些秀在網上的愛,只是把孝順停留在了表面,少了一些特有的味道。

孝,是中華文明悠久的傳統。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我們應該從小開始,從點點滴滴開始孝順父母。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回報,不知道存感恩之心,不去孝敬,那就喪失了人的良心,沒有道德可言。雖說只要出於真心,任何一種愛的表達都值得尊重,但我認為孝順應重在平時的陪伴和關愛。回家給媽媽做頓飯,揉揉背,洗洗腳,聊聊天都比隔空“秀”在網上的愛更能打動人心。付諸實際行動更能讓母親知道你的感恩,行動遠比形式重要。

有人認為孝敬父母就是父母卻什麼就給什麼。比如:貧窮的父母,錢到為孝,孤單的父母,陪伴為孝,嘮叨的父母,聆聽為孝。人們能有這樣一顆懂得感恩的心,能有一天能夠表達對父母的歉意和愛,用感恩回報父母是件好事,至少說明你心裡還有他們。但是對父母的感恩不單單侷限於某種形式或某個節目,孝順父母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待在他們身邊,或者是給他們打電話祝他們節日快樂和對他們表達自己感恩的心,而是重在平時,重在點點滴滴。

雖說朋友圈裡的祝福是一顆顆感恩的心,能帶動傳遞的是整個社會對母愛珍視。但父母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依賴,實際上的陪伴。孝順父母不僅是嘴上說說,手指動動的事,更應該從小事做起陪伴他們,儘量少只在朋友圈裡秀孝順,多為父母分擔一些責任。

【篇三:微信送福,不必大驚小怪】

母親節這天,微信朋友圈內洋溢著對母親滿滿的祝福。可此石,卻激起千層浪,眾人褒貶不一。可不過是用微信送福,有必要借題發揮,大談其好壞嗎?

在我看來,微信是當下多數年輕人的交流平臺,母親節內祝福刷屏恰是我們感恩母親從而表達感恩之後的結果。不過是將從前紙質祝福換為電子文件,不必大驚小怪。

誠然,古時“黃香溫席”的故事幾千年來仍在流傳,古人對“孝悌之義”的重視足以從各種史料中得出。對感恩,現在也有無數歌曲在傳唱,學校也從幼兒園開始便才開始傳播。感父母之恩,感家國之恩無疑是人性中的一抹亮色,社會中的一股清香,是值得人人學習並付與實踐的。

但是,表達感恩的方式不是隻有在母親節那天為媽媽捶捶背,洗洗腳一種,同時,不是隻在母親節那天為媽媽捶背洗腳就能體現出自己的感恩之心了。作為青春的一代,我們有我們的表達方式。發朋友圈送祝福表明感恩之心不曾在我們這裡斷代。濃濃親情也好,滿足心理需求也罷,這樣的祝福不都是讓感恩傳得更遠,激起了更多人心底的溫暖了嗎?倘若採用此類方式便遭批評否定,那麼真心實意的感恩也會在社會輿論之下變質為虛情假意。如此,會不會有更多的山東吸毒女孩弒母事件的發生也未可知了。

同時,僅從朋友圈的表現便扒出人心的自私,不切實際的吹噓也是極不合理的論斷。誰說大家都只發了朋友圈而沒有做實事呢?誰說我們只能只發微信或者只感恩母親呢?

所以,微信裡面送祝福,不必大驚小怪。我們可以將其視之為感恩之心的延續和傳承,青春的一代,是國家的未來。青春的一代懷有感恩之心,民族就有了希望,國家就有了力量。況且,因為有了感恩之心,人性中的自私便在成長中被削弱了力量,因為有了感恩,我們便被錘鍊得更加溫和。感恩,與青春同行,灌溉我們的美德之花,讓芬芳流淌於世間,讓冷漠與自私無所遁形,讓“天下大同”變得可望亦可即。

故曰,微信送祝福,僅是一種表達方式,只能說明人人心中有感恩,不能貼上濃厚親情的標籤,也不能掛上虛情假意的牌子,不必大驚小怪。

【篇四:論朋友圈致父母們的節日祝福】

中國,具有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歷史的流沙中埋藏著的一顆顆珍珠,那是屬於我們炎黃子孫的傳統文化。而“孝”,則是中國文明中長久不衰的禮節。我們有“香九齡,能溫席”的故事,也有臥冰求鯉的傳奇,更有孝子舜帝的神話。而在現代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孝順也與現代技術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就像微信朋友圈裡的一個個孝子一般,每當母親節,父親節,總會有幾個晒自己父母的人,以及爭先恐後的祝福,朋友圈變成了一群戲精的“戰場”。我認為,這種祝福有好有壞,但明顯的弊大於利。

首先,這種祝福對於某些不能常回家的孩子來說是一種很不錯的辦法。並且,朋友圈裡對父母的祝福形式層出不窮,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現在的子女還是願意為了父母花時間的。至少他們願意花心思去思考,花時間去寫作祝福語。也能夠說明兒女對父母也是有感恩的心的,可以花時間讓他們開心,雖然與父母相隔千里不能常去看望,但是也可以讓父母從自己親手撰寫的祝福語中感受到濃濃的親情。

但是,朋友圈祝福的弊端也不少。比如說,有一些人發這些祝福,可能完全是為了跟風,以此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順便還能夠對那些沒有發祝福的人進行道德綁架;而有一些人,自己的好友列表里根本沒有自己的父母或者將他們進行單獨遮蔽,還在那裡發祝福裝模作樣,顯得自己孝心滿滿,對待父母那是極其的溫柔體貼。而事實上,他們總是去頂撞父母,甚至是幹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曾經新聞報道過一個案例:一個男孩從小嬌生慣養,上大學後揮金如土,而正當是他的父親得了大病,家裡積蓄幾乎都都花光了。他不僅不去關心父親,居然把自己的親生父母告上了法庭!這種沒有孝心的孩子,突然向你發出祝福,你會怎麼想呢?

其實,節日祝福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詞藻,不需要太大的排場,也不需要過度的張揚。父母所需要的,其實很簡單,可能只是你一次無意識的關心,也會讓他們欣喜若狂。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講的是一位女生,為了教會父母使用微信,畫了許許多多的微信使用指南,內容簡明扼要,圖片簡單易懂,畫風生動活潑。相比於這位大神的創意,再華麗的祝福語也是黯然失色。

朋友圈裡祝福父母,並沒有錯。但是既然是對父母的祝福,就應該是真心實意的。並非為了登上微博熱搜。其實讓父母幸福,比任何一件事情更簡單。

【篇五:微信圈裡的愛?】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微信成為年輕人和中年人的“時尚單品”,購物,視訊聊天,瞭解新聞等等都可以通過微信實現,近日母親節,微信圈裡就有許多人爭相給母親送祝福,這些舉動惹得網友熱議,有網友說敢於在微信圈裡直白的表達出對母親的愛值得鼓勵和學習,又有網友認為這些都是偽孝心,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有時間發微信不如回家看看爸媽。在我看來這些都有道理,只是我更偏向於後者。

現在許多人的微信圈都遮蔽了父母,那些網友跟風而轉發“母親您辛苦了”的訊息父母未必能看見,其中又包含了多少真情實意?在微信圈裡敲打出的感人肺腑的句子比不上你回家陪母親吃一頓晚飯讓母親暖心。對於父母來說子女陪伴身側是最好的報答,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母親節的時候大多數人選擇在微信圈裡大秀孝心,卻不願意請假回家看看母親,那麼那些舉動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呢?如果確實沒辦法回家陪母親,打電話問候母親也是不錯的選擇,事實上卻很少有人做到。

正處於年少輕狂的我們有用不完的精力,我們往往忙碌於學習和工作,忽略了對母親表達出我們的愛,母親卻一直保持母雞的狀態,準備隨時保護她的孩子,母親總是惦念著我們,有什麼好東西都想著留給子女,而我們卻只在母親節的時候想起她,然後裝模作樣的在微信圈裡送出我們虛偽的祝福,送出母親感受不到的祝福。這是母親和子女的差別。這樣的差別讓我羞愧不已。我曾多次在考試中寫文慨嘆母愛的偉大,在文章裡用了大量的篇幅,華麗的詞藻表達自己對母愛的驚歎於與感激。在現實生活中,面對母親時卻無法控制自己,往往因為一件小事和母親發生爭吵,爭吵過後也不願主動向母親道歉,反而母親笑嘻嘻的來找我道歉,現在回憶起這些讓我難堪的抬不起頭的事情羞愧二字也無法表達我的心情。

在我看來母親總是溫暖著我們,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暴風雨,母親都是我們最溫暖的避風港,我們應該直白的向母親表達我們的愛,而不僅僅是在微信圈裡做樣子。母親每次見到我們都會熱情的表達出她對我們的關愛,我們總是對她不理不睬,甚至認為她嘮叨煩人。我認為我們也應當每天都向母親問候表達關心,而非只在母親節這一天才急急忙忙的對母親表達關心和感激,在母親節這一天應當更加重視母親,陪母親吃飯,散步再談一些貼心的話題,讓母親感受到我們的愛。

讓我們一起把語言變成行動,把微信圈裡的愛帶到現實,無論你有什麼樣的方式表達愛,讓母親感受到我們的愛才是最好的方式。

【篇六:微信朋友圈不能表達對母親的感恩】

羊羔跪乳,烏鴉反哺,這些自然界動物的感恩行為,讓我們看到了一顆顆感恩之心。感恩是用行動來證明而不是言語,所以,微信朋友圈不能表達對母親的感恩之情。

感恩是既要有一顆感恩的心,還要付之於行動。

知恩圖報是一個熟悉的成語,它讓我們明白我們不僅僅要知道感恩還要有所回報。而微信朋友圈並未將我們的感恩付之於行動。甚至有些人在朋友圈裡發著感恩的話,在生活中卻與母親吵架,惹母親生氣,毫無感恩的行為。所以我認為微信朋友圈不能表達對母親的感恩之情。

很多人的母親並不會玩朋友圈。

雖然現在微信朋友圈很流行,但是大多數人的父母並不會玩微信朋友圈。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裡發的感恩的話只是讓朋友看到,讓自己安慰,但其實這些話並沒有讓母親看到,所以這就失去了這些話的意義,並沒有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

那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呢?

陪伴母親便是最大的感恩。

正在讀書的我們每天"早出晚歸"與母親交流的時間特別少,也許每天回家後說一聲:"媽,我回家了。"並花一點時間坐下來與母親聊聊學校裡的開心事,聽她訴訴苦。

也許在節假日裡配母親買菜,做飯,幫她洗碗,陪她去逛逛街,晒晒太陽。

做一個"好人"便是對母親的感恩。

也許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讓母親為自己的孩子感到高興是感恩。也許認真工作,享受生活,過得幸福是對母親的感恩。也許不闖禍,不與母親吵架,多溝通,多談心是對母親的感恩。

當然,將感恩付之於行動並不是意味著一點感恩的話語也沒有。這些話語也許便是對母親親口說的"媽,您辛苦了","媽,謝謝您"……這些話語雖不如微信上的優美,但是我想這更能使母親感到開心和暖心。

微信朋友圈不能表達我們對母親的感恩之情。所以讓我們放下手機,多陪伴母親,面對面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感恩,用行動表達自己的感恩。

【篇七:母親節微信圈刷爆作文】

近年來,隨著網路和手機的普及,微信朋友圈成為各種秀恩愛的陣地,其中也包括母親節時秀自己對母親的愛。在那天你可以看到微信公眾號裡稱頌母愛的心靈雞湯廣為傳播,不少人晒出母親慈祥的照片,配上感恩的話語,傳遞溫暖的祝福……

對此,有網友調侃道:“什麼地方的兒女最孝順?一定是朋友圈。”或者更直白地說:“母親在家裡,不在朋友圈,秀什麼感恩呀!”這樣的調侃和直白並非毫無根據,對那些上了年紀的父母來說,有的平常不會使用手機,更不能駕輕就熟與兒女互動傳遞資訊,就算能使用手機看到兒女在朋友圈晒出的“感恩”,也真比不上在家陪母親聊聊天,多做些家務更實際些。那這樣的“秀”究竟有沒有現實意義呢?

也許在實用派眼中,這並無意義。但是,如果就此草率的判定,是否又有失偏頗呢?曾記得有一年母親節,班主任倡議同學們回到家裡,向母親大聲說出“我愛你”三個字。囿於中國人固有的含蓄表達方式,許多同學竟然都無法完成看上去如此簡單的任務。甚至有的同學好不容易鼓足勇氣表達了心聲,母親卻驚愕不已,以為發生了什麼大事。面對發生的尷尬局面,從中我們感悟到,許多同學都渴望向自己母親表達感恩之情,卻又不知道如何表達或者說用什麼樣的方式和途徑來傳遞這份祝福?前段時間,著名錶演藝術家宋丹丹在她的微博上晒出與媽媽的合影。照片中宋丹丹躺在母親病床旁的陪護床上,一直握著母親的手,母女深情令人動容。此情此景令網友們十分感慨,紛紛為宋丹丹的行為點贊。朋友圈無疑是個理想的傳播平臺,用文字曉暢心聲,用照片傳遞溫情。我們又何必指責其中的虛偽和做作呢?

從古至今,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經典故事層出不窮,比如《三字經》中,黃香冬天為其父親先曖熱被窩的故事。古人有古人對感恩的理解和認識,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現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文明的發展,我們進入了網路時代,很多人工作後跟父母可能不在一個城市,或者工作忙很少回家。但是,正是有了微信、微博這些工具,拉近了與父母的距離,讓不擅長當面表達的中國人通過這種方式表達愛。說不定,隨著朋友圈秀感恩的方式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人不僅秀照片文字,還會秀感恩的視訊,記錄與母親一起成長的電子相簿,甚至有精彩的AI視訊,朋友圈裡展現出各種各樣充滿溫馨感人的親情畫面。漂泊在外的遊子不能年年回家陪母親,在朋友圈中說出“我愛你母親”,能牢牢地將遠隔千里的母子之心繫在一起;陪伴在母親左右的兒女,在朋友圈中晒出陪母親做飯,料理家務的照片或視訊,能傳播充滿煙火氣息的溫暖,感動瀏覽過朋友圈每一位讀者的心靈。甚至在多年以後,母親也許早已不在人世,那一張張精美的相片,那一句句浸滿愛意的祝福,都凝結著自己對母親最珍貴的回憶。愛就要大聲表達出來,不要等到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傳遞自己感激孝道的方式有很多,或是實際行動,或是發朋友圈,只要以一顆真心相待,就是有意義的。你們說在朋友圈“秀感恩”有意義嗎?

【篇八:感恩,不應只在朋友圈】

母親節這天,母親拿著手機一邊刷著朋友圈,一邊對我說:“兒子,今天是母親節,朋友圈裡都是發祝福的,發感恩語,晒合照的,怎麼沒見你發點啥東西呢?”我回答:“那些東西我覺得都不夠真誠,難道那一兩排乾癟癟的方塊字感動?還能讀出那濃濃的感恩之情?我雖然沒有發感恩語,但是我一早就對你說了‘母親節快樂’,現在還在幫你做家務吶!”

如今,逢年過節在朋友圈裡發祝福語、感恩語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就對於在母親節時發朋友圈這一行為,人們或褒或貶:有的人為之點贊,覺得這是感恩的行為;有的人覺得發朋友圈的功夫不如回家陪陪母親,而且有些母親根本不用朋友圈,也看不到。

我更同意後者的觀點。感恩,不應只在朋友圈。

首先,感恩是我們應做的,而非朋友圈專屬。也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流行著種方式的,人們在朋友圈中祝福、感恩。這讓我想起了小學時,老師告訴我們這天是母親節,建議我們回家幫母親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這便是我們的感恩方式,實在。而如今的母親節,人們則在朋友圈裡發一條祝福語、感恩語便算是感恩了。如果沒有這朋友圈,會有多少人懷著感恩之心去給母親說一句“母親節快樂”呢?

其次,祝福是祝福了,感恩是感恩了,可其中的情感卻偷工減料了。不用面對面的親口說,不用飽含感情,只需要輸入一起一排排字元就行了。誰敢保證其中真的包含著真摯的感恩之情?或許這只是一系列的操作步驟而已!

從更深的層面看,這行為表面上是感恩、是祝福,對大多數人來說,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罷了。從最初的一個人在朋友圈中發感恩語,漸漸變為十人、百人、千人,甚至到今天的大多數人,有多少人是真正的為了感恩而在朋友圈中發祝福的?又有多少人是看到別人發,自己也發,讓別人覺得自己也是個有感恩之心的人?或許只是為了看到朋友為自己點贊後的一種滿足感?

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世界日新月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變得與過去不一樣。過去書信需要信鴿和郵差傳遞。而現在只需要在輸入欄內輸入字元,再點選“傳送”,資訊在分秒內可達遠方。過節時親朋好友之間的問候方式也非昨日的走親訪友,而是用社交工具給對方發一條祝福。即使沒有了親切的語言、面對面的交流,祝福依舊準能時送到,但其中蘊含的感情卻在人們的毫無意識中淡化。朋友圈讓人們彼此親近的同時,也讓人們彼此疏遠。

中國是禮儀之邦,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是我們作為炎黃子孫應有的意識。我希望,下一次母親節,人們在朋友圈中發著祝福語、感恩語時,別忘了在現實生活中陪陪母親,帶著感恩之心面對面的親口對母親說一句“母親節快樂”。

感恩,不應只在朋友圈。

母親節微信刷屏議論文作文 篇20

議論文 ,7029字

【篇一:別讓母愛深埋朋友圈】

母親節將至,各大社交網路上都在轉發“母親節快樂”,寥寥數字,千篇一律,就能做到以真情回報母愛嗎?空談心性,不付諸實際行動,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又怎會延續至今?

不可否認,隨著時代發展,社交網路越來越發達。每逢過年過節,祝福語在空間、朋友圈滿屏亂飛。但與其沉浸在虛擬世界的溫情快樂之中,何不脫離網路,立足實際呢?

君不見《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君不見閔損單衣順母,劉桓親嘗湯藥。無論在哪個時代,母親對孩子的愛從來都是實打實的,從來不摻半點假。不信你看一看每日身著乾淨的衣裳,不信你嘗一嘗每天她盡心盡力為你烹製的三餐,不信你聽一聽她每日口中關於你成長的瑣事。

而我們呢?是如何回報她的呢?母親節上僅僅一通電話,一句祝福就真正能體現我們對母親的愛嗎?顯然那是不過的。母親為我們付出了她們的青春年華,到頭來我們難道只能眼睜睜看著歲月爬上她的額頭,歲月染白她的黑髮嗎?我們應該在母親節上做一些實際行動。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電視上曾播出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個小男孩的媽媽照顧年邁生病的奶奶,深夜回到家中,男孩模仿媽媽給奶奶洗腳的模樣,給媽媽洗腳。沒有朋友圈的表面祝福,幾歲的孩子用自己最樸實的方式傳達對母親的孝順。白駒過隙,隨著時間的沉澱,我們已經不再只是當年踉踉蹌蹌的孩子,而是踏上了求學征途的學子。陪伴母親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但我們不能因此什麼都不做。

烏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恩。我們雖不能常繞膝下,但我們能陪她們嘮嘮嗑;我們雖不能整日噓寒問暖,但我們能趁閒暇之餘,給她們送上一杯清茶。母親問我們要的其實並不多,孝順母親也不併不難,難就難在你是否擁有一顆誠摯的心。

網路孝子,人人都可以當,但卻是轉瞬即逝;現實孝子,人人都可以當,但卻是屈指可數。讓網路孝順迴歸現實,讓虛擬孝順迴歸實際行動。

【篇二:別在朋友圈秀孝順】

在母親節這天,微信朋友圈中滿屏都是各種對母親的祝福,或者是晒自己母親的照片。對此,網友評價不一,有人為這種做法點贊,有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各種晒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我認為,在朋友圈中發祝福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不要在朋友圈中秀孝順。

母親節發朋友圈的做法看似是對母親的孝敬,但事實上是為了自己的心理需求,是為了讓別人看見,從而獲得他人的稱讚。但是,大多數父母都不玩朋友圈,他們並不能看到,那麼,發朋友圈的祝福還有什麼意義呢?這樣虛假的祝福,有什麼用呢?網上也有人如此調侃:“什麼地方的兒女最孝順?”答“朋友圈。”

現在,許多人都離開家鄉,前往外地工作,留下父母獨自在家,節日到來,也無法和父母團聚。所以,多數人選擇用朋友圈祝福,但這只是為了彌補心中的愧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事,但孝順必須付出真心,不止是在微信朋友圈說說而已。雖然發朋友圈也是一種愛的表達方式,但是,做遠比說重要,回家抽出空閒時間幫媽媽捶捶背,幫忙做做飯,和父母聊聊天,這些孝的表達方式比起在朋友圈的祝福,更能讓父母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心。付諸實際行動更能讓父母知道你的感恩,行動遠比形式重要,更能打動人心。

大愛至細,孝順體現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貧窮的父母,錢到為孝;體弱的父母;照顧為孝;孤單的父母;陪伴為孝;嘮叨的父母;聆聽為孝……孝順母親不是非要在母親節這天對母親說“我愛你”,而是更重在平時。孝順父母,關心父母,注重老人的精神需求和健康狀況。忙裡偷閒,多回家看看,陪伴父母,多和父母聊聊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表現。

在母親節這天發祝福,不是真正的孝順,對母親的感恩,不應侷限於節日,也不應拘泥於形式,應該落實到每一天,落實到行動上,不要在朋友圈秀孝順。關心父母,幫助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順。

【篇三:該不該在“朋友圈”“秀”】

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擁有許多社交軟體來記錄分享每一個開心或悲傷的瞬間,從最早只能記錄文字的部落格到如今幾乎人人都在使用的微信朋友圈,無一不是用來豐富我們生活的。而朋友圈似乎失去了它存在的初衷。如材料所說,一到母親節,朋友圈裡就是各種晒與媽媽的合照,怎樣表達自己的孝心或是祝福的文章,而這樣的行為會獲得朋友們的大力點贊。就我個人而言,其實是不讚這樣的做法的,這樣的行為往往不是孝敬母親而是借母親來炫耀自己。

那麼,我們的朋友圈到底該是什麼樣子呢?在我看來,朋友圈裡不應該是平日的炫耀自己的名牌包、口紅、衣物的地方,而是“今天工作好累啊”評論裡都是各種關懷與溫暖;不是到發生地震時“為災區祈福!”這樣空泛的文字,而是關心在災區的朋友有沒有受傷或是宣傳自救小知識;不是,一到節假日就開始炫耀自己又出國旅遊,花了多少錢,而是和家人聚在一起吃飯聊天或是到郊外一起散步的溫馨場景。微信裡的叫“朋友圈”,而不是微博裡的“晒一晒”。“朋友圈”裡理應都是朋友,而不是攀比炫耀金錢的烏煙瘴氣之地。

母親節晒照片,有人是真心實意想要紀念與母親相處的日子,而有的人只是單純為了自己膨脹的虛榮心,而這樣的人,實在不應該留在朋友圈裡,不如就遮蔽了吧。同樣,有的網友認為這樣的做法不如回家給媽媽洗洗腳,捶捶背來的實在,父母都不使用微信,發了他們也看不見。其實,這樣的行為,也可以提醒我們今天是母親節,而我們作為子女應該為母親做些什麼。

因此,面對朋友圈裡滿屏的晒照片,秀孝心,表祝福,我們應當為其點贊,但在點贊之餘,我們不如付諸一些實際行動來陪陪我們的母親,比如和母親嘮嘮嗑,或是和她吃頓飯,女孩子的話,可以和媽媽一起睡。“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古人告訴我們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懂。平日裡總說自己忙的人,在這一天是不是可以選擇放下手頭的工作陪陪年邁的母親呢?你是一天天長大,日子越過越多,而母親卻是倒著過,日子越過越少。不要等到失去才來後悔曾經沒有珍惜。

“朋友圈”拉進朋友間的距離。身隔天涯,卻還是可以看到對方每天的生活,感覺自己也是參與者,這無疑是好的。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從眾與虛榮心作祟,朋友圈也變得烏煙瘴氣,“秀”更是家常便飯。而我們應該以一種正確的方式看待“秀”。好的“秀”可以讓你知道自己因錯過而後悔的某些事,而不好的“秀”則增長我們的虛榮心,讓我們處於一種浮誇的生活環境裡。因此,我們可以點贊,可以羨慕,但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盲目跟風。

【篇四:別讓愛停留在朋友圈裡】

母親節近了,微信將會被感恩母親的朋友圈刷屏。誠然,每一個兒女,在母親節來臨之際以不同的形式向母親表達感恩之情無疑值得稱讚。然而朋友圈裡表孝心的個體又有多少在節日之際真正給媽媽說了句您辛苦了,又有多少忘了給媽媽打個電話或者發個簡訊?

對母親的愛請不要只停留在朋友圈了!

談侷限。社會是在一步步進步著,網路也在一步步普及,但網路也還有多層次性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還有許多母親是不用或者不看朋友圈的。那麼,不經發出質疑,你們在網上這麼孝順,你們的母親都知道嗎?你對母親的愛,難道只侷限在這小小的朋友圈裡嗎?

談虛榮。若是你的母親不用或不看朋友圈,請問,你的“孝順”到底是做給誰看的呢?你的朋友嗎?讓他們知道你多孝順,對你發出讚歎?母親節之際,朋友圈儼然充斥著一場“感恩母親頌歌”的大比賽,網路環境營造出的巨大洪流使許多個體加入了一場不願缺席“儀式”的狂歡,從而極易將這場感恩的節日引向了一個“作秀”的主場。也不就是為了滿足你的虛榮心嗎?

知易行難,既已知,當立行。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事實上,對孝心和感恩的強調,都側重於日常行為的具體實踐。母親節之際在朋友圈發再多的“媽媽我愛你”都不如“聽媽媽的話”或者給媽媽打個電話更能讓媽媽感動。

陪伴是最好的感恩。平日裡對媽媽好一些,比什麼都重要。感恩應重在平時的陪伴和關愛。與其隔空抒情,不如買點菜,回家親自做頓飯、陪媽媽聊聊天。

感恩,不是朋友圈裡的一條祝福。“世上只有媽媽好”在朋友圈發的再多,都不如聽一聽母親的真實聲音是什麼,也不如多陪陪媽媽能更讓媽媽幸福的了。以一個擁抱,感受她陪伴身邊的溫暖。以一個電話,迴應她時時的牽掛惦念。以一聲祝福,感謝她給了我們生命和比生命更可貴的愛!

【篇五:母親節微信刷屏議論文作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原意指異地他鄉的遊子在節日時節思念家人,而在資訊高速發達的今天雖做不到分秒間與家人團圓,卻至少也能打電話慰問一番,或在朋友圈裡發個祝福。但是也產生了新問題,微信朋友圈裡母親節晒祝福,被讚揚也被指作"秀",不如回家為父母洗衣做飯來的實在。對此我有不同看法。

從行動派的角度出發,的確不如回家陪伴父母並做些實事。可是如果就此否認微信朋友圈內的祝福都是作秀又太過絕對,難免有失偏頗。難道說就只有在母親節裡作秀的,而在現實中就沒有實際行動嗎?

朋友圈裡的母親節祝福,母親不一定會看得到。但文化需要傳播,特別是優秀文化,特別是在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更需要文化的滋養潤色。那麼,這樣的"秀"就該大力提倡。

更何況,對於在外的遊子來說,非要在母親節回家陪伴在母親身旁,才算是做實事嗎?

這種調侃並不是毫無厘頭。因為現在對於大多數上了年紀的人來說,還不會使用手機,所以也不一定就會看到,然而這種"晒"祝福就變成了朋友圈裡的"秀"給大家看。

既然有問題就要解決。那麼母親節應有怎樣的行動呢?學開放的歐美人!在母親節上對母親大聲的說"我愛你"。對於深受中國傳統孔儒文化的中國人來說,這顯然不可能。說不定你的母親還以為你發生了什麼意外呢?但是朋友圈就比較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漂泊在外的遊子沒法回家伴母,愛的文字就借用了朋友圈表達了自己的情感。用資訊傳遞思念。又何必指責或炒作呢?

這樣具有實際意義的“秀”那就是有價值的。如果不是藉助網路平臺,又有多少人記得母親節呢?又有多少人會送出愛的祝福?又有多少人傳遞愛的思念?即使朋友圈裡的祝福,母親不一定會看到。但這個行為卻帶動了整個社會的風氣,那麼這樣的“秀”就值得被鼓勵。

【篇六:母親節微信刷屏議論文作文】

這個母親節,微信朋友圈裡,祝福滿屏,照片盈目。其中不乏真心之人,但更多作秀之輩。這類人實際生活中並不關心父母的生活,簡單的一個電話也懶得去打,孝順的做法也只限於發朋友圈而已。這類人被稱為“朋友圈孝子”,他們的“朋友圈行孝”實際是一種“偽孝”,是一種表演性的行為,是功利心和自私自利的嬌嗔。

親情是一種純潔無私、不帶功利性的感情。父母不會只在朋友圈中抒發對孩子的愛。父母生我們,挑起了肩上沉重的膽子;父母養我們,毫無怨言地將我們撫養長大。國外社會學家曾粗略統計過一個工薪階層家庭養育孩子的花費,計算出來的數字以百萬為單位,更不用提父母為孩子付出的無價的情感心血。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唐代詩人孟郊在他的詩作《遊子吟》中感嘆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母親在昏暗燈光下認真縫補遊子行衣的身影,如同春天和煦的陽光般溫暖了孟郊,而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也如同春風拂面般溫柔體貼。我們常常記著不要把外人的好當作理所當然,卻常常無意識地將父母的愛當作天經地義。我們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承擔起孝敬父母的責任。

如今,孝敬父母成為朋友圈內的表演和作秀,“朋友圈孝子”的行為很自私,充滿了功利性,而並非真情流露。“孝敬”可以拆分為二字,即“孝”和“敬”。孝敬父母,就要尊敬父母。孔子云: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朋友圈孝子”的行為並沒有懷有一顆尊敬父母的心。這些“朋友圈孝子”或是為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很多父母並不玩微信;或是作秀給他人欣賞,換取於己有益的印象。無論是上述哪種情況,歸根究底都是自私自利的體現。

“百善孝為先。”這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也說明孝敬父母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古人言:“孝思不匱。”孝敬父母,是一件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細微行動中的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便是孝敬父母。無論技術如何發展,網路如何發達,虛擬的網路始終不可能完全取代現實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傳遞更多的還是靠行動。孝敬父母,貴在懷有一顆尊敬的心,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行動。

孝思不匱,勿做朋友圈孝子。放下手機,抬起頭來,向眼前的父母投以一個微笑,說著:“爸媽,你們去歇會兒。”然後接下他們手中的家務事。

【篇七:母親節微信刷屏議論文作文】

母親節之際,朋友圈裡滿屏都是各種對母親的祝福。網友們對此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只是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充斥著作秀嫌疑。但我認為這其實無可厚非。在母親節發朋友圈祝福,恰恰是當今人們有感恩意識、認識到母親節重要性的體現。這樣充滿溫情與感恩的節日祝福,有何不好呢?

說實話,如果不是看到滿屏的朋友圈母親節祝福,或許多數人都不會意識到“今天”就是母親節。在母親節發朋友圈祝福,猶如以前的人們在母親節為母親寫贊詩,形式不同,但本質一樣。只是因為時代的變遷讓資訊的表達與傳播更方便快捷了而已,它讓人們都能為心中的美好感情發聲。朋友圈的母親節祝福,充盈著人們對母親最溫暖美好的祝福之情。

但為什麼前人為母親寫贊詩無人稱此為作秀,而當今人們為母親節在朋友圈發祝福就會被稱為作秀了呢?我認為其中很大原因在於人們對“快餐時代”中的事物所報有的偏見。如今社會因科技的發達,便捷了我們的生活,讓許多事情化繁為簡。現在發一條朋友圈的確比以前手寫一首贊詩所花的時間短多了,消耗的心力也少多了,但不能因此就斷定發朋友圈祝福的感情分量就一定比寫詩來得輕。同是感恩之情、祝福之心的體現,對母親的美好祝福都是相同的,沒有必要分出孰輕孰重,不能因“朋友圈”就對母親節祝福帶有偏見。

還有實用主義者,認為回家為媽媽洗腳捶背一類的感恩才可稱為真正的感恩。這也是一種偏見。感恩存在於方方面面,為父母做事的確是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的感恩方式之一。但這與發朋友圈祝福其實並無衝突,一個為現實意義上的感恩,一個為精神意義上的感恩,兩者同是懷揣著感恩之心。既然本質相同,表達感恩何必拘泥於形式呢?

朋友圈發母親節祝福,其實無可厚非。或許你的父母並不玩微信,但猶如以前贊詩作者的母親讀不懂詩甚至不認識字,雖然不懂,但他們明白孩子心中是有父母的,明白孩子的感恩之心的。而朋友圈的祝福,是在把自己的感恩心、祝福情分享出來,在周圍的朋友乃至社會中傳播感恩意識、播撒愛的種子,讓人們與之共鳴,讓感恩在社會裡得以流傳。

母親節朋友圈祝福裡蘊含的感恩情感是毋庸置疑的。等到了母親節朋友圈裡卻一條祝福都沒有的時候,我們才應該好好反思一下為什麼感恩意識薄弱到了連一條小小朋友圈都不肯發了的地步。

【篇八:母親節微信刷屏議論文作文】

隨著時間的推移,微信這一簡單的社交軟體,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中。網友們經常發出各種朋友圈兒來晒出自己的一點一滴。在母親節這一天,網友們紛紛發出對母親的祝福,或者晒出一些新舊照片來表達出濃濃的親情。但有多網有問題點算,有的網友卻認為這樣做還不如回家與親人的陪伴來的實在。的確,我也認為這樣做應是最後的選擇。如果有能力回家,應該去陪伴父母。

那麼為什麼我要說這樣做是最後的選擇呢?首先,一些上了歲數的父母,不是很願意接觸這些電子產品,更談不上去使用微信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在朋友圈中晒出的新舊照片和給父母的祝福話語的意義又在哪裡呢?做這些只是為了給朋友或者網友做秀?還是隻是想讓網友給自己一個小小的贊或者一句簡短的好評?如果不是。那麼這時陪伴的作用就突顯出來了。如果你想讓他們聽到你真誠的祝福,如果想讓他們看到你找出的新舊照片,那麼就去他們身邊,親口說出那段你想對他們說的話,親手拿出你想給他們看的照片。然後坐在一起,聊起曾經的往事。

其次,即使我們的父母願意使用手機,也看得見我們對父母表達的真誠祝福,或者說我們所房發的照片。但這對他們來說只是一段陌生而又熟悉的回憶。如果我們不能留在他們身邊那麼我們能留下的只是一段回憶,一個只有他們自己才能想的起來的回憶,一段或悲傷、或快樂、或感動、或精彩的回憶,他們能做的,只是手裡拿著手機,看著那張最能讓他們入迷的照片,一個人靜靜的發呆,而她們的靈魂,已經來到了照片中的那個場景。那麼陪伴就是讓這個場景重現。

正因如此,在這種時候,在這種特別的節日面前。我們應做的是回家去陪伴父母。然後讓那一段一段或精彩、或悲傷、或快樂、或感動的回憶。變成彼此間濃濃的又無法分割的親情。讓這回憶能成為一個能坐在一起侃侃而談的話題,然後再給未來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而不是在自己的朋友圈上,發父母看不到,或者看到了又只能回憶的祝福,或照片。

有人認為:我出錢供養著整個家,我找出的一張張老照片,我從心中發出的美好祝福,已經可以稱之為濃濃的親情了。但我認為這種想法是不完全準確的,因為這些親情都是物質上的。而在你長期的不陪伴在他們身邊,精神上的親情已經近乎空虛。而讓這空虛的精神上的親情再一次被填滿的方法,或許也只有陪伴與交流。

因此,我想說,晒朋友圈固然可以,但在這種與他人分享自己感受的過程中,請別忘了生活的本質!即是要去親身體驗,去感受,去真誠的交流與真實的陪伴,只有這樣才能讓那棵親情之樹繼續茁壯成長,才能重新搭起我們與父母之間心靈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