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辛棄疾相關作文20篇

寫辛棄疾 篇1

高一作文 ,811字

宋朝時期,詞成為宋代文學的主流形式,最為大家熟知的詞人也有很多。而我最喜歡的詞人是辛棄疾。

辛棄疾是南宋卓越的詞人,他的作品以豪放為主,表達了渴望恢復中原的雄心和壯志未酬的悲憤。他產生這種情感的原因在於,他出生時北方早已被女真人佔領了,在他父親的“登高望遠,指畫河山”的薰陶下,就產生了恢復統一的雄心壯志。以及在後來看到了女真人的霸道殘忍,於是對恢復中原的壯志更加的確定了。辛棄疾長大後,為了恢復中原初次來到南方,拜見皇帝。可是他並不知道朝廷的軟弱無能,以至於他的出色的才能和豪放的雄心壯志,恢復中原的願望,無法再這樣畏縮,腐敗的官場上立足的。他也十分羨慕那些歸隱的詩人,對於這些內心毫無波瀾。

辛棄疾也不是所有的詞抒發的豪情壯志,他的婉約詞也十分的出色。我最喜歡的詞是---《青玉案元夕》這首詞是詞人從北方初次來到南方是,看見祖國的大半個土地被那時的侵略者所踐踏。“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棄疾在這些年的經歷和所遇見的人,沒有一個是為國家而擔憂的。“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句可能是詞人對自己的安慰,這麼大的一片土地上一定有和我一樣對祖國的安危而憂愁。或是作者想憑藉“那人”來表達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隨波逐流的孤傲的性格。

這首詞開篇就寫“東風夜放花千樹”,寫出了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滿街遊人,街道都是歡聲笑語。但是作者並不是為了單純的寫景,而是為了反襯出“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或者是詞人自己的與眾不同。此詞描繪出元宵佳節通宵燈火的熱鬧場景,再寫“那人”就是為了能夠更加的突出詞人對那人的嚮往。再“那人”身上體現了詞人所追求的情感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

辛棄疾的詞感染了我們許許多多的後人們,也讓大家對辛棄疾的詞刮目相看,他的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也影響了很多年輕人。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改寫 篇2

續寫改寫 ,493字

是夜,寂寞,幽靜。我一人坐於桌前,一杯杯喝著悶酒。酒漸少,人漸醉,我早已分不清是何時。瞥見牆上懸掛著的寶劍,我把它摘下來,挑亮了油燈,仔仔細細地撫摸著它,就好像它是我的孩子。我“噌”地一聲拔出劍,立正站好,拿著劍指向北方,多希望我眼前有千軍萬馬!

我漸漸地困了,在睡夢中,我彷彿來到了收復國土的戰場上。身為將軍的我,聽著雄壯的軍號,心中豪情萬丈。快要打仗了,我把軍中的牛肉分給士兵,來激勵他們。士兵們個個摩拳擦掌,吶喊著奪回失地,死戰到底。

開戰了,我軍士兵奮勇當先,爭先殺敵。我也身先士卒,勇猛衝鋒。我把坐騎駕馭得像的盧馬一樣飛快,我拉開弓箭,使之成為滿月狀,似驚雷一般的離弦聲一出,敵方帥旗便掉了下來。敵軍立刻崩潰,我們乘勝追擊,收復了大片失地……我的北方,我的中原,都回來了!

回到朝廷中,皇帝對我大加讚賞,史官也將我的功績寫出書中,我激動得熱淚盈眶,不是因為可以名垂青史,而是這本是我一生的理想!

我猛然醒來,卻發現一切只是夢,而我的衣衫卻已溼透。

唉,這竟是一夢!朝廷什麼時候才能派我收復失地呢?我的夢想何時得以實現?

可惜,我現在已生白髮,這壯志,恐怕只能實現在夢中了吧……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改寫 篇3

續寫改寫 ,613字

夜深了,蟲鳴聲在窗外響成一片,屋裡只有根明晃晃的蠟燭在努力用微弱的光照亮擺滿一桌的酒罈。今日的酒尤為苦澀。心中的酸楚愈發清晰。我端起酒杯,憂鬱地看著牆上的劍,我似乎可以藉著微弱的燭光看清劍上的傷痕。我摘下它,撫摸著它帶著寒光的身子,映在劍上的我是多麼可笑!我空留著寶劍,只能用作欣賞……

忽地耳邊傳來號角聲,對啊,就是這種聲音!來自軍營的聲音!來自邊塞的聲音!我又回到了那些年,我循著聲音走,終於看到了士兵們。

“將軍!”身穿鎧甲的鐵血男兒正席地而坐大口吃著牛肉。肉在火上炙烤,油花爆裂的聲音和著使人懷念的戰歌在迴盪,秋風瑟瑟,我抬頭看看塞外的天,是啊,我真的回來了!

這年秋天,我站在十萬大軍前,看我宋代男兒雄赳赳、氣昂昂,意氣風發。發亮的刀尖,打著響鼻的戰馬,正預示著大戰的來臨!衝啊,我的將士們!那日的天空被映得血紅,一匹匹健碩的戰馬如的盧躍馬檀溪,一聲聲開弓射箭的絃聲如晴空霹靂。我大宋威武雄壯,所向披靡!

樹葉飄落……我們贏了。只記得那天的大地上穿上了紅衣,每位戰士的鎧甲濺滿了血,混著淚與汗水灑落在這片土地,和我英勇的宋代戰士長眠於此。

我辛棄疾沒有什麼追求,只要能為帝王收復失地進取中原!只要能實現我的畢生理想!

“朕要重賞辛將軍!來人……”

“當!”

我猛地驚醒,酒罈子滾到地上去了啊!原來,是夢啊!看,劍映出的那個人早已生了白髮……窗外的蟬鳴更大了,此起彼伏,什麼都沒了,沒了……

淚,悄然滑落,落入酒中……

走進辛棄疾 篇4

高一作文 ,1121字

黑暗中枯坐,誰點一盞青燈照亮你斑白的發?月色下獨飲,誰攜一壺杜康斟滿你已空的杯?紫黑色的血液,從你那未乾的傷口悄悄滲出,生怕你看到自己年邁的軀幹;蘸滿墨的羊毫,在那慘白的紙上奮力書寫,只為抒發你心中滿腔的哀怨!走近你—辛棄疾,我開始懂你。

走近你,我開始懂你滿腔的悲哀。

青煙在黃沙彌漫的大漠上騰空直上,落日在全世界的死寂中緩緩降下。那是一派蒼涼的邊塞景象!而你—我崇拜的辛棄疾便在這裡,施展自自己早已有的抱負。施展?恐怕只是一個好聽的修飾罷了!因為主張抗敵,竭力爭辯,自己與朝中大臣結下了仇怨;因為為人過於耿直,難逃於小人譏言,你被髮配邊疆,做了一個有名無權的小官。不被理解,不被重用,每天面對的是冷眼,你每天聽到的,是譏笑。在封建沉重世俗的壓迫下,你想過反抗,但單憑自己赤手空拳,奈他幾何?壓抑、彷徨、失落、無助化作一壺悶酒,醉到心頭。嘆“可憐白髮生”。憶往昔無崢嶸歲月也無一帆風順。愁啊!你有滿腔的悲哀。

走近你,我懂得你急欲噴薄的熱血。

一場雨,一場夢,不知是雨打溼了眼眶,還是昨夜夢中淚流?醒來時,又是空空如也,可誰曾想到你夢中的輝煌!“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是你渴望的壯闊;“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玄驚”,是你夢想的豪放。夢一回,仍是國事在心中,醉一回,仍是報國我為先。想“了卻君王天下事”,亦求“贏得生前身後名”,可現實的冷水又偏偏要澆滅你心頭的火。“你不能再等了”,我想,“我不能再等了”,你想!因為白髮已生,因為歲月不再,辛老頭報國的熱血,更是急欲噴薄。上天,給他一個機會吧,讓他再重溫一下當前“沙場秋點兵”的意氣風發。渴望啊,你有急欲噴薄的熱血。

走近你,我懂得你個性的豪邁灑脫。

沒有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大無畏;沒有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纏綿悱惻;更沒有李清照“月上柳眉頭,人約黃昏後”的婉約甜美。相反,辛棄疾代表的是中國豪邁奔放的美!雖然你的豪邁是為了排遣,是為了解脫,但那不會遮擋你灑脫的個性。別人排擠你,你照樣樂活,別人譏笑你,你仍舊做自己。就連那昏庸的君主派你到邊關戍守,你心中報國的信念,仍舊永存!棒啊,你個性的豪邁與灑脫。

悲劇式命運的人,總是讓人難忘,雖然你死在邊關,雖然你夙願未完。但,我知道,你死而無憾。功未成,名為就,又能怎樣?哪個敢抹去你用血染成的報國勳章;國未救,夢未現,奈你幾何?哪個敢說你不盡力報國。因為你付出了,因為你努力過了,你,無悔!

又一次夢迴那吹角連營;

又一次嘆息那國事未了;

又一次為白髮新生而落淚;

又一次揮筆寫壯志難酬之類。

走近你,我懂得了你,一個硬漢,一個王者。付出無悔,不懂的人不會了解!

歷史將記住辛棄疾 篇5

高二作文 ,957字

那臺古老的歷史放映機,投影著那位古人陳舊的身影,但見把欄杆拍遍。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樣一位古人,少年的他不諳世事,中年的他遍識愁味,老年的他回首一身,坎坷多磨難。他以武起事,以文成業,讓歷史不折不扣地記住了這位漸識人生苦味的武將—辛棄疾。

歷史將記住辛棄疾,記住唯願馬裹屍,以身以許國的辛棄疾。辛棄疾有一顆心,一顆忠義的愛園之心。滿腔熱血在胸中游走,勃鬱的豪情在血脈中噴張。他拿起信仰的利刃快刀利劍地過關殺敵。年少輕狂,氣焰高盛,二十二歲的他就盛出了一支數千人的義軍。為的是挑戰金宋亂世,完成光復大業一展鴻圖之志。他曾遇部將叛變,好友被殺,單槍匹馬直闖敵營,生擒判將,以判將之血祭自己的忠肝義膽,祭國家未收回的大好河山。

滿腔熱血的辛棄疾,並不只是空有武術的莽夫,他行事果斷,雷厲風行。卻被朝廷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歷史將記住辛棄疾,記住認真,執著的工作人辛棄疾。儘管南歸後的辛棄疾不為朝廷所喜,二十年的任職,就有三十七次的調職,但是工作狂人辛棄疾不曾因頻繁調動而虛與偽蛇,也不曾因地方官小就棄之不任。他新官上任的火,雄赳赳的燃起了一支“飛虎軍”,金戈鐵馬,威風凜凜這氣勢不像地方長官,到像京城禁衛軍之首了。他與生俱來的幹練風氣讓,他操練兵馬,修建營房做起來得心應手如魚得水。建房材料稀缺,他便命人送來瓦6片,即送即付銀,難聽迎刃而解。但南宋的政治泥沼非議他,皇帝也對他時棄時用。歷史記錄下了他的波折,歷史記下認真,執著的工作狂人辛棄疾。

辛棄疾滿腹詩書,是武將,是狂人,亦是詩人。

歷史記住辛棄疾,記住詩書滿腹氣自華的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到盡他心中豪情,那一腔熱血不言而喻。“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登樓憑弔,看吳鉤,拍欄杆也,難遣的憂與憤躍然紙上。“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傾然而出的,是他願奮戰殺場地心。歷史記住了,記住了辛棄疾的筆墨,也記住了執筆的辛棄疾。

滾滾的歷史長河永不枯竭,投影下了辛棄疾的一生;轟隆滾動的歷史車輪,刻下了辛棄疾的奮鬥足跡;哪一頁書香盈繞的歷史,書寫下辛棄疾的悲與喜,愛與恨;那一幅歷史丹青,描繪了辛棄疾奔走呼號的身影。

歷史,終將記住辛棄疾!

歷史將記住辛棄疾 篇6

高一作文 ,1008字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閃爍出太多的能人志士。而辛棄疾便是其中尤為耀眼的一位。

他生於金宋亂世,從小習武的他因不滿金人的侵略蹂躪,在二十二歲那年獨立拉起一支數千人的義軍,後來與其他義軍合併,他擔任書記長,掌管信印。我猶記那次他完成任務歸來後,發現部將叛變,主帥被殺。憤怒的他提刀上馬,率數十騎兵衝入敵軍營地,生擒叛將,然後突襲千里,至臨安,將叛將正法,最後率數萬將士南下歸宋。氣勢磅礴之至,無出其右。

歸宋的他按理應受到重用,朝廷應讓他得以繼續上陣殺敵,為國效力實現自己的豪情壯志,但無奈國家卻是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收走了他的鋼刀利劍只給他留下一支毛筆。正值壯年時候,本應上沙場殺敵以顯男兒氣概,卻因朝廷的怯懦只能在朝中做一位旁觀者,辛棄疾遭受的打擊之大可想而知。他也只能在文字中回憶自己的戰場歲月,也正因如此,才會有“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這般千古名句流傳於世。

無法再回沙場的辛棄疾將自己的愛國之情全部傾注到自己的工作中,儘管他在南宋的40年間有20年被棄置,儘管在任官的20年間又有30多次頻繁調動,但一身愛國之血的他不在乎,他每到一個地方做官便特別認真、執著地工作,認真、執著到了朝廷厭煩的地步,誹謗便隨之而來,貶謫也緊隨其後。儘管如此,辛棄疾仍熱愛著這個日漸衰頹的國家,他用“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來批評那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他“欄杆拍遍”,卻無人會他的無奈與憂傷。

貶謫之時,他也曾有過隱居山林的生活,不過那卻是被迫的,他也曾“試向沉瓜浮李處,清風散發披襟。”但心中的愛國之情卻讓他放棄了這種想法。因為他還是那個愛國詩人辛棄疾。所以,他又站出來發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高呼。

辛棄疾名棄疾,可從小習武的他又有什麼疾病可棄的呢?他要棄的是心中的那塊心病:山河碎,心不安。他字稼軒,是想要回鄉務農嗎?一個胸懷大志的男兒又怎會甘心在田野中度過餘生?儘管報國無門,儘管“君恩重,切教種芙蓉”,但辛棄疾是一位詩人,一位武人,一位愛國之人,所以,他又發出了“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聲後名”的怒吼!

在那個日漸衰退的時代,在那個統治者醉生夢死,百姓民不聊生的時代,只有他—辛棄疾,站在時代的頂峰,向著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發出怒吼,喚醒那個時代的光芒,他用一人之力扛起了一個時代的重擔。他終會被人們銘記,終會被時代牢記,歷史也將永遠記住辛棄疾!

致辛棄疾先生的一封信 篇7

寫信作文 ,748字

尊敬的辛棄疾先生:

您好!很榮幸能給您寫這封信。

您,有著無限的時代恨、家國愁。

一曲《賀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您站在送別路上,鷓鴣悽叫,子規悲啼,您不禁涕淚滿面。悲呀!苦呀!堂弟茂嘉的身影漸行漸遠,消失在崇山峻嶺中,南歸宗室本為北伐抗金,結果卻被貶到了廣西。人間別恨入骨,家國離亡悲入心!

您,有著無數壯志成灰的悲憤和英雄老卻的嘆息。

一曲《鷓鴣天鹅湖歸病起作》:“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明明是病後虛弱所說的平常話,卻無端透出了沉鬱悲壯!您閒躺鵝湖畔,病怏怏賞盛夏之景;驕陽似火,紅荷滿湖,白鷺靜默,卻也是愁。您呀,有著極其遠大的抱負,您是一代“上馬能打戰,下馬能作詩”的翩翩儒將,此時,卻無可奈何。您累了,倦了,不知如今衰損了多少精力,只是懶得上樓梯。懶上樓梯,飽含一聲嘆息,飽含無數壯志成灰的悲憤和英雄老卻的嘆息。

您,以天下為己任,有無盡愛國情懷。

一曲《菩薩蠻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您站在鬱孤臺上,看贛江水浪滔滔,洶湧澎湃,不禁疑惑,此中有多少百姓的眼淚?您自然記得,當年金兵南侵,隆佑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金兵追至造口,一路大肆劫掠、屠殺,滔滔贛州水,是百姓的血淚流成。痛啊!恨啊!可憐天下蒼生,願自己掙脫羈絆,衝破封印而不甘於一隅啊,做夢都想重上戰場啊!

一曲《破陣子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死後名。”道盡多少期盼與欺詐。您愛這國,愛這民,恨這敵,太深切,我只能望其項背。

一曲曲絕唱,將您的抱負唱響;一首首詞篇,讓您的精神在歷史的長河永存!南宋已滅亡,可您的精神不曾滅亡!

關於辛棄疾的作文 篇8

國二作文 ,856字

“請大家翻到書本第45頁,今天我們學習宋元的都市與文化,同學們做好課前預習,時間兩分鐘。”我翻開書,開始預習。預習到一半的時候,我突然看到一尊手握寶劍,威風凜凜的將領塑像,這是誰呢?

老師開始了講課。“首先我們來了解一個人。”PPT上馬上放映出一張威武不屈的臉,跟我看到的一模一樣。“這是南宋抗金將領,也是偉大的詞人—辛棄疾。”原來如此,我仔細端詳著他的臉,他眉宇之間那種堅毅精神讓我不禁嘖嘖稱讚。

“那一年,辛棄疾出生於金國,但逐漸長大的他,知道了自己的民族。於是,他毅然南下投奔宋朝,開始抗金斗爭。他在南宋朝廷任職,在與金軍作戰時也立下了不小的戰功。”這使我對辛棄疾有了新的瞭解,我本認為他只是一個詞人,沒想到他還是一個偉大的抗金將領!我在心中給他豎起了大拇指!

“可是,因為種種原因,他被朝廷中的小人誣陷,罷了官,無法從事抗金事業。他異常悲憤,雖隱居山林,但仍有一腔愛國熱情。於是,這才讓今天著名的《稼軒長短句》流傳於世。”

這時,我彷彿看到了辛棄疾眼中報國無門的悲壯,也讓我瞭解了當時政治的腐敗之極,更讓我為當今強大的中國而自豪。

辛棄疾鬥爭失敗了。為什麼?因為他的思想是忠君愛國,最後反被君主背叛,導致報國無門,但他的抗爭精神與勇於獻身的愛國情懷,影響著一代代人。

幾個世紀後,辛棄疾精神終於得到了傳承。在中國領土被列強瓜分的時候,在民族危機來臨的時候,在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時候,有一個人挺身而出用他的思想拯救了中華民族,並在1949年成立了新中國。他,就是偉大的毛主席。為什麼他能成功?因為他的思想沒有受封建社會的影響,不僅是為了愛國,而且還為了人民。就這樣,他收穫許多的民心,才讓五星紅旗永遠飄揚。

今天的我們,也需要讓辛棄疾精神傳承下去。我們要努力地學習,堅強地走下去,做一箇中國的好公民,成為國家的棟樑。

望著辛棄疾的臉,上面不僅寫滿了悲憤與報國無門的憂傷,但更突出的是他堅忍的品格與濃烈的愛國情。想著想著,我不禁吟誦起了他的詞:“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讀《辛棄疾傳》有感 篇9

讀後感 ,983字

展望中華大地,回顧華夏曆史,以武起事,而終以文為業,或僅一人。這,就是辛棄疾。

以武起事

辛棄疾自幼習武,又受祖父思想影響。雖處金地,終為宋民,勤習練武,收復失地。

南宋不圖霸業,苟安一隅,更為暫時安寧,無奈對金俯首貼耳,年年貢財不斷。

少年辛棄疾,憤至狗肉官人,仇恨金敵,不屈反抗,一面丹心。

紹興二十一年,金人小吏巡查,至辛府,揚言至此要辛棄疾祖父以大宴招待。無法!有苦對誰言?只得以酒肉大宴換得一時平靜。但或許只有他看不慣而又敢表達這一切,心中憂憤頓起,憤然抽劍起身,至吏前,直言以劍助興。不待吏悟,揮劍而起。

身姿矯健,快似雷霆,刀光劍影中,揮劍直至吏前。酒杯傾倒,碟盤落地,厭惡一哼,拱手退下。

紹興三十一年,辛棄疾乃“隆中諸葛”,五月渡瀘,一騎平岡,以才能與膽識,開始結團為盟,戎馬抗金。

後與耿京義軍合併,任書記長,掌管印信。其手下一僧義端,將印信偷走,辛手提利劍,單人獨馬,追賊三日,終提回一人頭。為光復大業,說服耿京南歸,親自南下聯絡,不料幾日之內,部下叛變,耿京被殺,辛大怒,躍馬橫刀,只率數騎入敵營,生擒叛將,又奔突千里,將其押至臨安正法,並率萬人南下歸宋。

以文為業

觀至此,人們或許會覺得辛棄疾會征戰一生罷,或至戰亡,或至南歸而息,這或許也是他想要的吧?但世上之事並非心想事成,待其南歸,立刻失去了手中的鋼刀利劍,僅剩贛東北舍中一枝羊毫軟筆。從此,再無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而僅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與無奈的自嘲。

細品宋詞,或只能以“辛”一詞形容。艱辛、酸辛、悲辛,辛辣五內俱焚。世上好事之多,為何總輪不到他呢?他要不是被閒置就是被走馬燈似調動。一一七九年,由鄂至湘同僚心情難平,辛棄疾便作詞感嘆,作《摸魚兒》。而他的傷痛又有幾人能感觸到?宋孝宗看後不悅,但其只能以政化詞,以武化詞,以悲化詞,以心化詞罷。雖已離政多載,但依舊深切關心國事,評論正邪,抒發憂憤。

只得到贛東北修舍,獨自咀嚼寂寞。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是他的金戈之聲,“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是他的悲憤之嘆,登危樓,臨江水,望長江,拍欄杆,只得熱淚盈眶。

拍欄杆,以筆為劍,登樓呼喊,欲向宋發聲。以心撫世,又是心力皆具無資格。

金甌斷,月未圓,山河缺,心不安。雖緊握寶劍,卻無力而為,終是含恨出生,含恨離世。

金戈鐵馬上的詩人——辛棄疾 篇10

國小六年級作文 ,444字

你,出在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幼小的你,早已懂得國家滅亡的心酸;少年時你的,立下了恢復中、報國雪恥的壯志;壯年時的你,英姿瘋爽,馳騁戰場;老年時的你,鬱郁不得志,只能空嘆嗟。你,就是集採韜略的辛棄疾。

你從小就立志精忠報國,年紀堆砌青青就奔赴戰場。帶著一批熱血男兒,在屍橫遍野的沙場與金兵殊死搏鬥。在刀光劍影中,你永往直前,取一個又一個敵人的首級。你的笑顏在沙場上定格成永恆。

可在這時,現實跟你開了個玩笑。你回到南方,昏庸的皇帝被眼前繁榮的景象矇蔽了雙眼,硬生生將你手上的兵權變成了一支軟弱無力的毛筆。從此,你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故土一寸寸地被敵人奪去,卻沒有絲毫辦法,你仰天長嘯,可並沒有人來傾聽你的心聲。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你也想像那滔滔江水,衝破層層青山,奔向大海,但你不能。你只能倚危樓,望北疆;你只能在“聽取蛙聲一片”中了卻殘生;你只能在臨終前大呼“殺賊!殺賊!”你什麼事也做不了,只能鬱鬱而終。

你雖然辭別了人世,但你,你的詩詞和你精忠報國的精神,將永遠被世人銘記在心。